1987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变“油水”关系为“鱼水”关系
四平纪检干部轮流下企业学习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四平市纪委,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实行干部轮流挂职下企业学习制度,使纪检部门与企业由过去的“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为开创新时期纪检工作新局面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四平市纪委过去在工作中只注意监督,不讲究服务,对企业的改革形势和遇到的苦衷不甚了解,常常坐在机关办案,与企业隔阂颇深。有些企业干部认为纪委是“瞪大眼睛查案件,板着面孔处分人”的,存有戒备之心。市纪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从去年开始,将处、科级干部分期分批轮流下派到工交、财贸企业,任见习厂长、经理,学习锻炼半年或一年。他们通过实践,逐步熟悉企业业务,给纪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平市纪委通过下派干部学习锻炼,进一步掌握了改革一线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了一些政策规定,划清了改革工作中的失误与失职、正常发放奖金与滥发奖金、有偿服务与索贿受贿、正常招待与大吃大喝等界限。市纪委在工作中积极支持和促进改革。许多企业领导人消除了顾虑,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全市改革有了明显进展。 (于济洋)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员来信

  以权谋私 有恃无恐
  编辑同志:
湖北省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蔡仲玉,置党中央有关精神而不顾,以权谋私,将其在省某部门工作的女儿蔡某,盗用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名义,以武汉市司法局组织形式,秘密上报市人事局,请求“转干”,蔡的这种蒙骗手法竟得逞。
蔡仲玉这一弄虚作假、欺骗组织的做法,在我局干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7月3日,我作为支部书记,在生活会上,向他提出批评,他竟以势压人,恶狠狠地说:“我怕什么!谁敢把我怎么样!”
一些“以工代干”多年的青年人说:“整党结束了,蔡副书记这样的干部又可以大胆谋私了。”
武汉市司法局共产党员 剧春生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同改革者对话 为改革者分忧
牡丹江纪委以行动支持改革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顾万明、沈树理报道: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纪委开辟与改革者对话渠道,经常熟悉、了解改革者,为他们分忧解难,支持、促进改革。
1986年6月,牡丹江市纪委组织了一次与改革者对话会,纪委根据调查结果,在会上公开宣布对7名有检举信的改革者予以解脱,大家由此看到了纪委工作对于支持、促进改革的重要性。去年以来,牡丹江市各级纪委共召开各种对话会162次,走访改革者350多人次。
牡丹江市纪委与改革者对话后,使纪委工作由过去单纯检查、监督,转移到与改革者交朋友,为他们分忧解难。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牡丹江百货大楼总经理林冬青1983年以来对商店进行配套改革,三年商店经营、服务迈出了三大步。但后来有人几次诬告他截留利润,偷税漏税,使他背上了思想包袱。市纪委书记张世杰经过认真调查,公开宣布对他平反,使林冬青轻装上阵搞改革,在较短时间取得了经济效益。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树立公仆意识 增强德能勤绩
运城地委民主考察测评干部
本报讯 中共山西运城地委组织部采用定性考察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法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使考察干部工作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运城地委组织部采取的定性考察,就是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个别谈话的形式,对被考察对象作出结论性的评鉴。定量测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把干部的德、能、勤、绩分解成四个方面和15个要素以及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任职综合评价类型,分别对被测评者每个要素进行评分。
今年2月中旬,地委组织部抽调组织人事干部,分成五个考察组到五个县进行试点。先后六次组织一定范围的领导干部1100多人,推荐出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人选1146人次,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定量测评。
运城地委组织部用定性考察和定量测评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为优化班子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杨泽生 杨建民)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来头”与劲头
  陈平华
有些人干工作喜欢看“来头”,有“来头”,劲头就大,没有“来头”,劲头也就小了。
这些同志所谓的“来头”,一般是指上级领导对某件事、某个人是否表过什么态,说过什么话;或者领悟到某位领导有点什么意图。领导同志掌握政策,了解情况多,接触面比较宽,看问题要准确、全面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头”带有一定的指导性,把“来头”同本单位的情况结合起来,加劲去落实,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有些同志遇事都要问“来头”,唯“来头”是干。那些应该办、急需办,而且要花很大劲去办的事,却由于没有“来头”,或“来头”不大,即常被冷落,被忽视。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就是因为没“来头”,或是“来头”不大。相反,对于那些不符合政策,不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来头”,却一律坚决照办,这样“劲头”越大就越糟糕。
看“来头”定劲头,究其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工作缺乏主见,只知道按上面的意图办事;有的是懒汉作风,不愿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肯独立思考;有的则是投机取巧,为了争彩头,扛牌子,千方百计摸领导的意图。
不看实际情况,专靠“来头”办事,有时碰巧也能搞出一点名堂来,但这决不会有所创造,只能培养懒汉作风和投机心理。一旦下情和“来头”相矛盾时,十有八九要把事情办糟。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马头琴的新旋律
  本报记者 肖荻
从呼和浩特驱车北下,翻大青山,过五川县,眼前展开的是一望无际的萋萋芳草。尽管是7月盛夏,但内蒙古大草原特有的那种浩瀚、苍茫、明丽,却使人感到金风送爽,气候宜人。
路笔直,车如箭。当我们的“巡洋舰”进入乌盟达茂旗希拉穆仁苏木境内,在一家牧户门前停下时,主人立即出来喝退那慓悍的牧犬,笑着请我们进屋上炕,并以奶茶、奶酪、奶皮子、炒糜子热情相待。在这户人家里里外外一转,突出的感觉是古老的牧民生活方式,跟某些“当代新潮流”,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这家的“交通”、“能源”结构,既有闲庭信步的小毛驴,也有风驰电掣的铃木摩托;既有码放成垛的牛粪干坯,也有风能发电机。室内:旧式火炕和新式沙发共存,古老的马头琴和崭新的吉他、彩电交辉,黑乎乎的茶砖和亮晶晶的软饮料都很馋人……
“您家里变化真不小呀!”
“赛亨宝勒杰!”
83岁的老奶奶眼睛发亮,那表情是:好多了,好多了!十年浩劫时这里是重灾区,她的儿子被“扩大化”整死,全家7口人的重担全都压在儿媳伊庆豪日乐身上,最小的孙子才出生40天。那时日子苦哇!可现在家里已有了300多只羊、16头牛、4匹马,从只有一个里外间增加到三居室加10来间畜棚,自己有1辆嘎斯、1辆摩托,全家收入比8年前增加了10倍。
“要不是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怎么会有今天?”
这时,女主人伊庆豪日乐(意即“三姑娘”),从羊圈挤奶回来。这位50多岁的全盟“女状元”说:“过去,我们遇事就知道求神保佑。可今天,有本事你就使吧!”她还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花了不少钱,去年存的6000多元都投进去了。又盖房,又搭棚圈,又建设草库伦……硬是把4000多元积蓄全部投到草原建设中。”5岁孩子宝玉领我们进到家庭草场,指点着他爸爸试播的多品种畜草,颇为自豪。蒙族孩子大多是方头大眼,十分刚健俊秀,也很调皮。说话间,一个3岁的小孩在地上为我们连续翻跟头、拿大顶,忽而又呼啸跑去,原来在前边草丛里奔起一只肥兔,继而又飞出一只红翅膀的大鸟。这时,我们才听出四面一片百灵的鸣叫。草原,真美呀!
草原的美,也是一种财富。牧民吉仁泰家,窗明几净,盆花放香,每天至少要接待十几起旅游者。各国外宾去年在这里就花掉八万多元。这就叫以收为主,多种经营。祖祖辈辈围着牧群转的年轻一代,如今纷纷外出,“三姑娘”五个儿子一个姑娘,全都在城镇里工作,有当教员的,有干经销的,有耍手艺的……
生活是多棱镜。改革给草原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也带来少见的新课题。无论是新旧生产方式的嬗变,还是新旧生活方式的更迭,带来欢乐,也夹杂着一些烦忧和阵痛。家庭牧场上老人独当一面,年轻人各奔东西,乍看起来,很可能要争论三天两晚上。
苏木副书记巴德玛道尔吉说:“现在牧业虽有大发展,但毕竟还是靠天吃饭。一场暴风雪,一季干旱就是毁灭性打击。牧民的年轻一代受到现代化教育后,有利于充实为牧区服务的生产、生活、流通和科教文卫各方面在内的大牧业体系。
草原上的马头琴,奏出了新的乐章。(附图片)
  巴音敖包苏木的牧民忙着剪驼毛。
本报记者 蒋铎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血汗洒边关 丰碑立高原
驻疆部队为振兴新疆经济出大力
驻藏部队为建设新西藏建立功勋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3日电 (记者顾月忠、通讯员杜伟)新疆驻军广大指战员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为把天山南北建设成为“繁荣的乐园”出大力。
驻疆部队把振兴边疆经济当作义不容辞的任务。各部队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大力支援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今年以来,他们参加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已达16项。北疆铁路是新疆自治区“七五”重点项目之一。今年4月,某师抽调一个团的兵力承担了一段长10.2公里的路基施工任务,指战员们突击施工,大干两个月,比预定工期提前一个月完工。某通信总站为地方89个企事业单位和农牧区设计、安装电话设备1839台(部),培训电讯技术骨干450多人次。某地面卫星站帮助十几个县、市建起10余座卫星电视接收站。工程兵某部开赴塔里木河地区,为开发南疆油田提供桥梁架设、安装、维护服务。测绘部队担负为地方测绘牧场、农田和其他建设项目工程220项,测绘地图120幅。给水部队在干旱少雨的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盆地打出甜水井470眼。驻守在边防和草原的部队,腾出部队整编后的空闲营房90多栋,使哈萨克、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民族的2000多名学龄儿童告别马背小学和帐篷小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新疆各族人民热情关怀子弟兵。几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带领劳动人事、粮食、交通运输等有关业务部门的同志,到部队征求意见,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帮助烈、军属排忧解难,全区办起了98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各地普遍开展拥军活动,边疆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融洽。
新华社拉萨7月23日电 (记者聂念新、通讯员苏荣)血汗洒边关,丰碑树高原。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在保卫边疆的同时,大力支援地方建设,为西藏的繁荣积极贡献力量。
驻藏部队为改变西藏交通闭塞的状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后修建了拉萨、日喀则等4个机场,修筑了川藏、青藏等公路,长度占西藏公路总长的70%,沟通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他们热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支援地方修建了139所正规学校,还办起了文化夜校,努力提高藏族同胞的文化水平。各部队医院都对外开放,为藏族同胞治病,还帮助地方培训了千余名医务人员。他们挖掘潜力,大力培训和输送藏族干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部队已向地方输送藏族干部万余名。他们绝大多数担任了各地、县、区的主要领导职务。
驻藏部队积极帮助藏族同胞改善生活条件。在地方的统一安排下,为藏族同胞修建村庄134个,中小型水电站149座,植树造林4670万多株,开辟果园2575亩,使西藏不少地方结束了长年住帐篷,四季不见绿,照明用酥油的历史。近几年,驻藏部队在西藏高原建立军民共建点469个,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作出了贡献。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军民之间征文

  “八一林”
济南军区某师在山东昆嵛山区坚持植树造林已10年有余。如今,这里远山近岭,已是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当地乡亲们称这片森林为“八一林”,并在苍茫林海中修建了亭阁,树起了石碑记载子弟兵绿化荒山的功绩。
我们来到“八一林”,听到了许多指战员们爱护“十年树木”的故事。在今年3月,这个师的直属队和一个团奉命执行在昆嵛山区开挖电缆沟的任务。施工经过的地段要损失一部分树木和庄稼。部队按照预算给当地付了“损失费”。但是,部队在具体施工时,指战员们都惜树如命:遇到成材的大树“绕道走”,遇到小树重新移栽。特别是在碰到需要放炮的岩石地段,干部战士怕炸坏周围的树木和庄稼,尽量不放炮、少放炮,挥镐舞钎一点点地刨。
七班开挖的地段上有一棵果树,每年结果四五百斤。虽然部队给这棵树的主人赔了钱,可是,战士们看到吐绿冒芽的果树下不了手。大家围着树思来想去,终于决定在树下挖出一条“地道”,让电缆从树下穿过去。
现在的昆嵛山区,已不是小说《苦菜花》里描述的那样穷困了。一到春天,桃红李白;夏秋两季,更是果实累累。师通讯营驻在昆嵛山区的六度寺,营房前后尽是苹果、梨和核桃树。到了收果时节,战士们出门果碰头,推窗果碰手,可是谁也没有动手摘过一个。林场的同志和当地乡亲们常对干部战士说:“栽树时你们出大力、流大汗,你们也是果林的主人,想吃果,自己摘。”干部战士总是笑着说:“咱有植树的义务,没有随便采果子的权利!”
有功不自恃,栽树不谋私。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的师长张朋友已扎根昆嵛山区12个年头了。12年中,他年年带领指战员在山上挖坑植树,经他手种活的树上万棵。但是,这位育林人的家庭,有数的几件旧家具是好多年前公家配发的,不少衣物还堆在纸箱子里。林场领导多次登门提出给他批些木料打家具,他都一次又一次婉言谢绝了。他说:“昆嵛山长成一棵树不容易。越是俺亲手栽的,俺越心疼。”
新华社记者 王志耘
新华社通讯员 李庆海 杨希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云南前线部队戍边不忘支援边疆建设
据新华社云南前线7月23日电 (记者李石元)云南前线部队戍边御敌不忘支援边疆经济建设,三年完成地方大小工程90多项。为了提高边疆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边防部队在战区创办了12所帐篷小学,使480余名适龄儿童上了学。开办了36所扫盲夜校,使900余名男女青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开设了88个医疗点,免费医治4万多人次。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市和总政召开“双拥”座谈会
本报讯 7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召开庆祝建军60周年“双拥”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座谈会。
总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元主持了会议。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和副总参谋长徐信以及北京市和驻京部队“双拥”先进代表在会上发了言。
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宗顺留、陈培民、高兴民和北京市负责人王宪、金鉴、张明义、韩伯平、封明为等参加了当天的“双拥”座谈会。
会后,北京市演出公司和空政文工团同台演出了文娱节目。
(冀惠彦 罗同松)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台湾当局解严仍然禁止两岸往来
  民众要求与大陆“三通”呼声增高
新华社香港7月23日电 台北消息:由于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却仍禁止海峡两岸人民往来,台湾民众要求与大陆“三通”的呼声再度高涨。
台湾当局于7月15日宣布以所谓“动员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取代已在台湾实施38年的“戒严令”,并坚持“反共国策”,严厉限制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和两岸人民的往来。对此,多名“立法委员”在“立法院”会议上发言指出,“国安法”中对于曾经前往大陆者禁止出境的规定“过于严苛”,“将彻底阻绝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的管道,严重违背人道精神”。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王志文发表文章,呼吁台湾当局“万勿再借‘国安法’重筑亲情樊篱,让两岸的亲人趁高堂父母及亲人尚未凋零尽净之际,重聚一尽孝思”,以免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空留遗恨”。文章指出,以“国安法抑制同胞亲情幸福所换取的,将只能是民怨的累积及日增的乡愁”。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王晓波也著文指出,“今天任何力量也阻绝不了两岸同胞之情,当局应抚顺民情和潮流,基于国家和民族的考虑开放探亲”,通过探亲“补好祖国分裂的破网,进而实现中国统一”。
面对舆论的压力,台湾当局不得不于7月18日宣布解除已实行八年的“民众出国观光不得以香港为首站”的禁令。台湾报纸报道说,这是当局暗许台湾居民到香港会晤大陆亲属,当局“正在考虑是否透过国际组织和设定一个第三地让两岸有血缘关系的中国人会面”。但是台湾民众强烈要求的是早日实现与大陆直接“三通”。
《台湾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三不政策’剥夺了民众再晤亲人的权利,造成生离就是死别的悲惨命运,有违人道和亲情伦理,是僵化了的政策”。台湾留美学者熊玠最近在接受台湾《自立晚报》记者的访问时也表示,台湾当局不准两岸离散亲人探亲“说不过去”,“欲解除两岸离散家庭的思恋之情,当局有义务和责任促成两地人民沟通,有义务让他们通邮,若能直接通信更好”;基于“同样道理,通商是两地人民的交通,对双方都有好处,当局不该拒绝制止,开放通商无妨”。熊玠还提出,台湾当局“应开放大陆书禁,文化上更不应一刀两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