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军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企业集团”这个名词在经济界逐渐叫响。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大中城市,新涌现的企业集团犹如异军突起,十分引人注目。
企业集团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产物。随着厂长负责制的推行和自主权的扩大,企业内有动力,外有压力,普遍要求冲破旧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格局,按照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来发展生产。企业集团的出现,正是这种大趋势的反映。国务院把发展企业集团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全切合实际的。
企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一般的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相比,企业集团具有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规模和更强的凝聚力。它不仅是企业间生产上的联合,而且包括了销售、科研、服务等更广泛的内容,体现了资金、技术、设备、物资、人员、场地及信息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集团发展生产的能力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集各种优势于一体,形成合力,攥成“拳头”,往往不需要增加投资,就能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迅速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而扩大了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加快了开发新产品的步伐。
企业集团冲破了条块分割的旧格局,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在集团内部实行资金、物资、技术的横向移动,故而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有利于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的发展。例如纺织工业出现的以服装为龙头,包括纺织、印染行业的“一条龙”企业集团和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对加速纺织工业的战略转移,提高我国人民的衣着水平,扩大出口,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组成集团,由单个、分散变为相对集中,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了整体、全局意识,减少了盲目性,也便于政府与之对话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
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企业集团既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应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热情支持。然而,当前企业集团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阻力:有的条条、块块,依旧向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压产值、利润指标,限制了集团内生产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有的地方甚至对参加跨地区企业集团的企业,取消了银行贷款。这种情况的出现,虽说在新旧管理体制交替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但条条、块块的领导,还是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只看到本部门、本地区的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这个长远利益和全局的利益。积极的态度应是根据企业集团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在管理体制上加速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纺织工业部把企业集团看成是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交叉点、国家放权与企业分权的结合部,从而把加强和完善对企业集团的管理,作为改变政府职能、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实践机会,这种态度无疑是可取的。


第2版(经济)
专栏:

  以横向联合为契机 以名优产品为龙头
纺织业涌现一批企业集团
本报讯 记者莫新元报道:近年来,纺织工业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到今年5月底,全国21个省市已成立各种企业集团80多家,发展势头引人注目。最近,纺织工业部认真研讨了上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的意见。
记者从最近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这些企业集团多数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纺织工业比较集中、经济体制改革迈步较大的大中城市。上海市从去年下半年撤销行政性公司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正式成立17家,参加单位252户,其中纺织、纺机企业去年的产值、利润和创汇都已占全系统的1/3左右。已组建的集团70%集中在棉纺织、针复制及纺织机械三大行业,大都以名优产品和最终产品为龙头,大大提高了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以常州东方印染厂为龙头组建的常州东方水月纺织印染公司,为印染厂建立了稳定的供应渠道,使该厂的出口比重由1981年的28%提高到1986年的65%,出口创汇达5100万美元。
这些企业集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企业集团内不止拥有一个名牌,一个核心企业,而是拥有一批名牌和数个核心企业;不仅有生产单位,而且还有科研设计单位。二是一条龙向前后延伸。一些化纤织物企业集团把龙身延到前面的化纤厂,更多的集团则是把龙身向后延,发展纺织和服装的联合。在棉纺织行业的30家集团中,有13家既生产面料又生产服装。三是城乡结合,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集团都吸收了乡镇企业参加。
在这次厅局长会议上,纺织工业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的意见,要求各地纺织工业主管部门要提高对组建企业集团重大意义的认识,从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上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创造条件。对于组建企业集团既要坚持企业自主自愿的原则,又要加强规划和指导,尤其是对一些于宏观有利的联合,如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外向型企业集团,以发挥大纺织优势为目的、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以及以促进沿海与内地间联合为目的、跨地区的深加工和初加工配套的企业集团,要从技术、经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扶持。纺织工业部还建议由先进省市牵头,筹建企业集团研讨联络组,各地企业集团自愿参加,共同探讨办好企业集团的经验。


第2版(经济)
专栏:

  铁面税官王德成
  新华社记者 赵文泉
沈阳市辽中县辽中镇税务管理干部王德成,只要他收税“马虎点”,心眼儿“活一点”,本来是可以过上一个既太平、又富裕的日子的,因为他手中执有税政大法的权力,还能少人巴结?
但这条47岁的汉子,却一味的“死心眼儿”,执行税法,六亲不认;人家送的好处,分文不收。结果他到处“树敌”,挨骂挨揍,殃及妻儿老小,直至丈母娘。他全家6口人只靠他106元工资过日子,吃粮80%是高粱、玉米,苦啊!
但王德成对此从未后悔过,也没有想要改变改变自己。这倒不是因为他当了沈阳市劳动模范,全国税务系统的先进典型;也不是因为今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从沈阳驱车70多公里,专程看望了他和他的家属,赞扬他是
“铁面税官”。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且看他的所做所为,从中或许能看出个究竟来。
1983年,王德成的堂兄在家压胶垫卖井件,按规定卖胶垫征税3%,井件征税18%,但另一位税管员全部按3%征了。王德成发现少征税以后,自己登门到这位堂兄家去补收税款。堂兄一见他,气不打一处来,未等他解释完税法规定就骂开了:“你算什么东西,兔子还不吃窝边草。我们老王家没你这号人。”骂完了,王德成还是不让步,硬是让他堂哥补了300多元税款。
1982年,王德成在茨榆坨乡税务所工作,去查乡办酒厂的账。酒厂厂长直截了当地问他查酒厂的账,还想不想在这儿呆下去了。王德成没理这一套,最后查出了酒厂偷漏税款1万多元。
乡里的两位领导问王德成能不能对酒厂照顾一下,王德成说不能。当时王德成正申请入党,一位老同志私下对他说,税务所的党组织关系在乡里,要求入党,最后还得乡党委审批。王德成那天晚上没睡好觉,想的结果是为了入党放弃原则,宁肯不入。他后来说服了两位乡领导,酒厂的税也如数补交了。两年之后,王德成入了党。
县税务局一位局长的亲属,在市场无证卖衣服被王德成发现了。这个人蛮横地对他说:“我认识你们局长,他是我姨夫。”王德成说:“你认识局长,我认识国家税法,哪个大?”对方只好如数补了税。
王德成发财的机会很多。个体户偷漏税的不少,而且这些人贿赂税收干部的出手钱也很大,三百五百,千儿八百,乃至更多的有的是,而且被认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但王德成在近两三年中,拒绝了三四十次这样的发财机会。记者在他家看到的情况是,没有一件家什是近几年添置的,全家最值钱的是市税务局奖给他的一台彩色电视机。他是1962年参加税务工作的,全县6个乡镇他呆过5个,为国家堵漏的税款数十万元。
如果说贡献的话,王德成的贡献还有:1983年春,人家药死了他家的8只老母鸡,一年少收1000多个蛋,合200多元钱,够买半年的口粮了。
人家偷走他一只老母猪。
1983年7月24日半夜,一块大石头从窗外飞进他家,小女儿的脚被砸得鲜血直流。
他15岁的小儿子对记者说,他上街都不敢去,一些个体户家的半大小子见他就踢,打他耳光。
当然,每当他坚持原则,碰到困难时,党组织总是支持他的,同志们帮助他排忧解难。(附图片)
  正在工作的王德成(左二) 李永兴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技进步 改革耕作制度
  贵州推广遵义粮食生产新经验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本报记者潘帝都报道: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运用科学技术突破山区粮食单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力争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是贵州省在实地调查总结遵义地区的经验后作出的决策。
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的遵义地区在深入农村第二步改革中,针对威胁农业生产的干旱和低温这两大灾害,筛选出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增产措施,即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使用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良种、水稻两段育秧、水稻半旱式栽培,以及玉米育苗带土移栽加地膜覆盖。这些措施使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平均每亩增产75至125公斤,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12.5亿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5.8亿公斤。
遵义地区的做法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先后多次到该地区,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考察,与科技人员和农民一起座谈研究,共同总结经验。不久前,省委领导还约请各地(州、市)委书记和有关农业专家一道前往遵义,对遵义、仁怀两县8个不同类型的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大家认为遵义地区的增产措施能够躲过伏旱、战胜低温,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可以在全省推广。


第2版(经济)
专栏:

  企业亏损量大面广不可忽视
国家经委要求狠抓扭亏增盈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国家经委主任吕东在全国增产节约经验交流会上几次插话强调,各地经委负责人要把扭亏增盈工作好好抓一抓。
记者从国家经委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额达25.6亿元,亏损企业有7000多个。仅天津、甘肃、辽宁、宁夏、浙江、福建等地区统计,亏损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2.6%到61.2%,亏损情况最严重的西安市,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92倍。
吕东说,企业本应该是国家的税收利润的创造者,现在工业企业亏损面这么大,亏损额这么高,不仅不能为国家盈利,反而要吃国家的补贴,长期下去,这个包袱国家背不起。
到会同志反映,企业亏损同原材料涨价有关,有人主张采取提高某些工业品价格的办法来解决。吕东说,这条路千万不能走。企业要丢掉幻想,立足自己消化,在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吕东同志在听取了地方同志的想法后提了两点建议:一是企业建立扭亏责任制;二是把竞争机制引入扭亏承包责任制,实行减亏承包指标,让有本事减亏的人去当厂长经理。


第2版(经济)
专栏:

  贯彻“三保三压”方针不动摇
国家计委部署下半年基建工作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葛大星)国家计委今天召开国务院各部门有关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下半年全国基本建设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挖掘工程建设“双增双节”的潜力,坚决贯彻执行“三保三压”的建设方针。
刚刚过去的半年中,我国基建投资规模过度膨胀的状况有些好转,国家预算内投资开始得到控制,投资结构逐步改善,重点建设进度加快,计划投产项目的工程进展比较正常。然而各地基本建设实行“三保三压”的情况差别较大,“双增双节”运动开展也不平衡。地方新开工项目和不列入计划考核的投资尚未控制住,不少工程理应压缩的投资还没压下来。今年国家重点建设和电力建设债券目前只落实20%,部分重点企业债券刚开始发行,这给落实下半年重点建设资金带来困难。还有一些地方把购买债券的任务过多地压到生产企业,不利于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计委副主任干志坚说,下半年全国基本建设的工作要点包括:
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三保三压”的建设方针,切实把自筹投资控制住。强化设计复查,挖掘内部潜力。各地购买债券、落实重点建设资金要争取主动。
同时,要加速推行基本建设招标承包制,把改革、建设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第2版(经济)
专栏:

  务农劳力大量转移 多种产业迅速发展
威海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持平
新华社济南七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明振)山东省威海市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已经基本持平。
据统计,去年全市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八百一十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八百四十九元,差距不到百分之五。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又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多,大大高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今年,农村人均收入可望赶上甚至超过城市居民。
威海市现有二十二点六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一九七八年农村人均收入仅一百七十四元,比城市居民低得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村镇企业和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劳动力转向工副业生产或到城里从事各种劳务。多种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去年全市农村总收入达二点八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三点二倍,其中来自村镇工业和多种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一点四。


第2版(经济)
专栏:

  人草畜
  ——内蒙古牧区改革纪实
  李泉隆
人—草—畜,从古以来,这就是草原的最基本要素。在内蒙古自治区诞生40年的今天,人们可以看到这三者关系的历史性演进。
人,从草原上站起来
比起辽阔的草原,人曾经显得那么渺小。
“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自然灾害给内蒙古畜牧业带来的危害是惊人的:
1966年夏,内蒙古西部地区遭大旱。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从西向东赶着牛羊,浩浩荡荡“千里倒场”。这一年,全区大小牲畜损失360多万头;1977年冬,锡林郭勒盟骤降一场1米多厚的大雪,250多万头牲畜在大雪中丧生。
据1952—1980年记载,全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大致是3年一小灾、5年一中灾、10年一大灾。29年里,全区总共死亡大小畜6982.4万头(不含当年仔畜死亡),依附自然,靠天养畜,人被动而无地位。
1981年,党中央指明内蒙古经济建设方针是“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广大牧区开始破单纯靠天旧观念,立顺应自然、建设养畜新思想。转折的际遇终于到来。仅仅五六年间,“被动抗灾”的局面就开始改变。人,从草原上站起来了。
10年前曾遭特大雪灾袭击的锡林郭勒草原西乌珠穆沁旗,1986年冬又被同样的大雪淹没。由于全旗早有1.2亿公斤的防灾贮草,一冬一春牲畜保活96%以上。
在干旱少雨的内蒙古西部乌拉特草原,1984年以来连续3年大旱。由于牧民大搞水利建设,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还有半数以上草库伦具备了灌溉条件,提高了产草量。有水、有草,牧民定居养畜、“千里倒场”的历史结束了。
据统计,全区1986年与1978年前比较,打贮草增加34%,青贮饲草增加8倍多,牧业用井增加1倍多,畜棚畜圈增加60%。草原畜牧业基本实现“大灾小减产、中灾不减产、小灾增点产”。
“人、草、畜”三统一
如果说抗灾保畜由被动向主动转折,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量变”,那么,“人、草、畜”的统一则是一次“质”的变化。
“有草就有畜、草多畜就多”,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由于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13亿亩天然草场,加上政策的原因,长期以来不只为人们所忽视,反而出现“只要我多捞一把,那怕它寸草不生”的情况。
于是,牲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产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70年代末与解放初期相比:天然草场,减少39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4%;退化草场,达到3.5亿亩,占可利用草场的1/3,产草量普遍下降3成以上;沙化草场,发展到4.2亿亩,扩大45%。
与此同时,草场载畜量不断加大。据60年代计算,全区天然草场合理载畜量为4300万个羊单位。近20年,实际载畜量一直在7000万个羊单位。超负荷运行,反过来又加剧草场的恶化。
这是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虽有有识之士反复惊呼:保护草场!但终因“人、草、畜”关系的脱节而不能成就。
随着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开展,1981年—1983年,内蒙古草原牧区落实了“草畜统一经营”责任制,即集体的牲畜作价归户,全民和集体所有的草场划片承包给牧民长期使用。从而,打破长期以来草场是公有的、牲畜是集体的、而主要生产者却是放牧者个人的,“人、草、畜”三者脱节的僵局,结束了人吃牲畜
“大锅饭”、牲畜吃草场“大锅饭”的历史。
牧民第一次体会到草比畜更重要。于是,“立草为业、建设草场”,成为广大牧民解决温饱后要办的第一件事。1985—1986年,全区牧民建草库伦、种草种树自筹资金达6000万元,人均达到35元,是国家和地方投资总额的1.8倍。这在内蒙古是破天荒的事情。
被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地侵蚀了40%多的伊克昭盟荒漠草原,从80年代初开始,牧民一家一户或联户围建小草库伦,搞“草、水、林、机、料”五配套。到1986年,全盟小草库伦达到380万亩,人工种草1200万亩。几年来,过冬牲畜一直稳定在500多万头,再不靠“进口草”生存。
水草条件一向较好的锡林郭勒盟,一改重畜轻草旧习,到1986年全盟牧民建草库伦达到833万亩,占全区草库伦面积的1/3。一些牧民积极性高涨,种起青贮玉米,搞起舍饲、半舍饲养畜来。
据统计,1984年以来,全区每年小草库伦建设、人工种草(不含草田轮作)分别在400万亩以上,飞机播种牧草近百万亩。如今,全区人工、半人工草地达4000万亩。
随着一些地区畜草矛盾的缓解,近些年全区畜牧业趋于稳定发展,不再大起大落。“六五”与“五五”期间比较,牲畜总饲养量增加600万头,总出栏数增加1500万头。
向落后告别
自给自足,这个不知重复了多少代的封闭经济传统,在开放、搞活的今天,终于开始瓦解了。
“夏壮、秋肥、冬瘦、春乏”,这是牧民祖祖辈辈的养畜习惯。青草期把草转化为肉,枯草期又把肉白白丢掉。一只羯羊养到5岁,经过4次冬春掉膘,损失肉21公斤。全区每年3200万头过冬牲畜,要丢掉多少肉、多少草!
草畜统一经营后,牧民不再养这种赔本牲畜。许多地区改革单纯追求头数的做法,把牲畜当年育肥、当年出售。1986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虽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82年减少300万头,但出栏率提高6.5%,达到25.8%,畜牧业产值增长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增加250多元。
“家家有五畜,户户小而全”。这是牲畜归户后出现的新问题。1985年,西乌珠穆沁旗一些牧民自愿调整畜群结构,养牛的专养牛,养羊的专养羊,变“小而全”为“小而专”;乌审旗以小草库伦为依托,发展起专业化家庭牧场;巴林右旗根据本旗草场条件,分别建立奶牛基地、细毛羊基地、肉牛基地和绒山羊基地,牧民养畜开始向有利于商品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从来鄙视生意人的牧民,如今做起生意了,畜产品加工业也兴办起来了:苏尼特左旗牧民集资建起350吨级的屠宰冷库;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筹资金办起乳品加工厂;乌拉特中旗牧民联合搞起梳绒厂;苏尼特右旗引进技术办起乳清啤酒厂……草原经济走向多样化。草养畜、畜养人,如今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据统计,内蒙古牧区已同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地区建立和发展了横向联系。各种加工肉类、乳制品、骨血粉、皮革制品等畜产品,畅销东北、华北各地,一些产品还挤进北京、天津市场。草原牧区畜产品加工业,犹如点点星火,行将燎原。


第2版(经济)
专栏:

云南工业生产产值效益同步增长
云南省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出现了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上缴利税同步增长的可喜局面,工业总产值达七十三点零八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七。


第2版(经济)
专栏:

哈尔滨近百名厂长成为劳动模范
哈尔滨市近百名企业厂长、经理在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争强奋进比贡献,近日被市政府表彰嘉奖并评为劳动模范。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然优质矿泉水生产线在闽投产
福建省永安矿泉水开发技术公司最近建成一条年产七千五百吨的矿泉水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采用的永安贵湖矿泉水业已通过福建省和地矿部鉴定,是可供直接饮用的天然优质碳酸矿泉水,矿水中富含游离二氧化碳、偏硅酸、锶、锂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含量优于著名的法国维希、意大利克莱多及我国的崂山矿泉水,专家们称这种矿泉水为“世界少见,国内不多”。经加工处理的“贵泉牌”矿泉水,比天然可饮用的矿泉水,口味更加纯正,色泽透明晶亮。


第2版(经济)
专栏:

汕头经济特区不少部门办事迅速
汕头经济特区今年初提出,凡基层包括外商企业送给特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报告,要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答复。日前记者到这里采访,得知汕头的不少部门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特区管理机关为了方便基层,还经常上门为基层单位办事。比如,特区工商局上门为个体户办执照年检,使个体户少花了不少时间。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连火车站接运行包五年无事故
大连火车站注重服务质量,五年来共接运行包近百万件,无一错发、盗窃、丢失、损坏事故。近几年来,这个站的运载量逐年增长,每天到发行包达五千件左右,超过接运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五。为了让货主满意,他们在行包车间建立了“质量层层包保制”,保证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不出现差错。并把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与此挂钩,奖好罚差,从而做到接发行包准确无误。许多货主称赞说,在大连火车站发运行包让人放心。(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北全面清查制售劣质化肥
已取缔一百多个无证无照化肥生产厂点
新华社武汉7月20日电 (记者施勇峰)湖北省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劣质化肥的不法行为。目前,省有关部门已对制售假劣化肥集中的8个县、市进行了全面清查,销毁或扣压了还未出售的假劣化肥,取缔了120多家无证无照的化肥生产厂点,一批制售假劣化肥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制裁。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湖北省少数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牟取暴利,钻市场化肥供应紧缺的空子,生产劣质化肥,销往本省及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浙江等地农村。这些化肥质量极低劣,湖北省农牧业厅土肥站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今年3月到5月对全省11个县市的化肥市场进行抽查,共取样208个,化验表明有82.2%的磷肥和97.8%的复合肥不符合质量标准。有的企业和个人竟发展到用工厂的垃圾、矿渣、煤渣和泥沙、黄土冒充化肥。有些地方的农民使用假劣化肥后,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恶果。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丝织地毯厂生产的抽象派艺术挂毯令外国游客惊奇。这种挂毯是这家工厂最近开拓的新品种。
新华社记者 张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