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人口问题与中国的计划生育
今年7月11日是联合国定的“人口50亿”日,联合国有关机构和一些国家举行各种活动。开展50亿人口日的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将突破61亿,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全球人口的增长。
从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状况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虽然在逐渐减缓,但由于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每年人口净增数急剧增加。现在全世界每秒钟有4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每年人口增加近8000万。
第二、世界各地区和各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分布的状况极不平衡,每年增长的人口90%以上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年增长率平均约为0.6%。
第三、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发达国家,随着人口的老化,普遍产生了老年人福利降低和老年性疾病增加等问题,引起大量的社会问题。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人口控制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对稳定世界人口起着重要的作用。1985年,中国人口已达10.453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中国从70年代开始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70年到1985年,出生率从33.43%下降到17.8%,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为11.23‰,死亡率1949年高达25‰,197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左右。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正在由盲目状态转变为有计划的状态。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0年代的5.81降到1985年的2;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200‰下降到1981年抽样调查34.68‰;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9岁。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人口控制前景并不乐观,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受1962年至1975年的第2次生育高峰周期性影响,这14年中出生的3.6亿多人从1986年起陆续进入结婚生育高峰。1986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出现回升。因此,继续贯彻党中央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基本方针,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摘自《瞭望》第二十七期 王国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要有一部社会主义改革史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史学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研究不够重视。目前只停留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情况作一般性的介绍,还缺乏科学的比较研究。我以为,加强社会主义改革史的研究,可有三方面的需要。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史,总结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分析其失误的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无疑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必需的。
二、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需要。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更是我们总结经验、纠正失误,清醒地认识改革的形势,保证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化所必需的。
三、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史知识的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牵涉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牵涉到责、权、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旧的体制和因循守旧思想的阻挠,又受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加强社会主义改革史研究,是很必要的。
(摘自7月9日《社会科学报》 雷振扬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住宅生态学浅说
人生一般有2/3的时间在家里度过。人们工作一天以后,精神状态往往是高度紧张的,急需松弛一下。回到住宅后,人们总希望能获得一个安静、清洁、空气新鲜、色彩柔和的优美环境,来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压抑感。国外开始对住宅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兴起了一门新学科——住宅生态学。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由环境生物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庭院学、环境心理学等组成。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设施环境和心理环境。有些国家还把土地使用、居住建筑、公共市政设施、环境污染、绿化景观、小气候等,也纳入住宅的环境之中。
近代的居住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的致病因素。如住宅区人口过密、设施杂乱、交通拥挤、废物成山、污水横流、噪声干扰,就容易给人带来各种“城市病”。因此,如何做好住宅前期的评价,控制污染源,净化空间,运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手法美化环境,改善小区气候,力求生态平衡,便是住宅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保持住宅生态平衡,就是使住宅区保持适用、和谐、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如果工厂的“三废”进入生活区内,那就需要治理和搬迁。城市逐渐采取集中供热、供煤气,以取代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小烟囱,也是净化空间、控制污染源、改善住宅生态的重要措施。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因此,搞好住宅区的绿化,也是改善住宅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摘自6月4日《环境保护报》 王运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团结抗日的中华各民族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铁蹄相继践踏我东北、华北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日寇离间我各民族,鼓吹“满韩人自治”、察绥蒙古各盟“高度自治”,利用历史上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蒙汉、回汉成见,实行“抑汉扬蒙”,鼓吹“回民自治”,妄图把蒙、回民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导致国内民族问题十分严重。
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1937年8月,党中央发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党在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和主张,已经比较完善和比较成熟,标志之一,就是在这一时期,党已经明确提出在统一祖国大家庭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
在党的团结抗日民族政策的感召下,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处于大后方的满、蒙古、回、朝鲜、壮、黎、苗、瑶、傣、景颇、佤、彝、藏、维吾尔等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积极勇敢地投入抗日战争中去。
活跃在东北敌后的抗日联军中,就有大批满族、朝鲜族人民参加。在十年抗战中,歼灭日伪10万以上,还牵制了40—50万敌军,打乱了日寇调重兵进关的计划。
1932年,蒙古族地区就成立了抗日团体。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开赴伊克昭盟前线,接着120师三五八旅的一部挺进大青山,与蒙古抗日游击队会师,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回族人民的救亡斗争一直十分引人注目,抗日武装多达几十支,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广大省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6年多时间内经历了870余次战斗,消灭日伪军36000多人。回族中还涌现出闻名全国的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山西代县人民自卫队长、17岁的小英雄金万昌。
1939年2月,日寇进犯海南岛,“琼崖抗日独立队”在潭口一带英勇阻击敌人,掩护海口市人民撤退。1939年中央琼崖特委加强了对黎、苗民族的工作,壮大了抗日力量,在美合山区建立起抗日中心根据地。黎族头人王国兴率领白沙起义的黎、苗战士,也加入到抗日革命洪流之中。当1939年11月,日寇进攻广西南宁时,壮、瑶、汉各族人民以十万大山为据点,组织抗日游击队。
1941年,日寇侵入云南德宏民族地区,傣、佤、景颇族人民迅即组织游击队进行抗击。抗战期间,德宏民族地区建立的“耿马抗日游击队”、“阿佤山抗日游击支队”和“班洪自卫队”一直活跃在边疆的万山丛中,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都对抗战各自作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或参军或支前或进行各种形式的救亡宣传。中国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应该永远纪念的!
(摘自《民族团结》第七期 周锡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价格改革是个渐进过程
价格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想在一二年内把全部价格理顺,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目前看难以办到。想要搞一个什么方案,全面地来一次价格大调整,一下子就把它理顺了,多少年不动,这也是不可能的。价格改革可能要贯穿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
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价格变化。我们讲保持物价稳定和理顺价格都是相对而言,不会一成不变,一劳永逸。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价格改革得采取渐进的方式,走小步,坚持走,还要辅之以其它的配套措施。国家、企业和群众有个承受能力问题。不仅有经济承受能力问题,还有个心理承受能力问题。如果影响了多数人的利益,这项改革就失去了群众基础,群众对其它改革也会丧失信心。所以说,我们的改革会不会顺利,会不会发生大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改革搞得如何。
对物价问题,我们要考虑全面一点,要综合考虑。基本办法是:控制需求;逐步缩小计划分配部分;对计划内部分的价格,根据情况走小步,逐步适当进行调整;加强计划指导,计划外价格太高的要限价。这几项措施结合起来,慢慢使两种价格接近。同时,切实加强行政监督检查,做到坚持放开搞活和加强监督检查相结合,运用市场调节和加强计划指导相结合。
(摘自7月8日《经济参考》)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画人少画脸的画家
对于张守仁的插图作品,大家都怪他画人少画脸。这是为什么呢?张守仁在《名作欣赏》第二期撰文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我不是从事雕塑、壁画、油画、国画独幅主题画创作的,上述画种是矗立于广阔的市街和广场上,镶嵌在商楼亭阁之峰,展现在宽敞的馆室之中,有其无限大的面积容纳作品,作品可以越画越大——是画大画的。而封面插图作品是印在一本小书上同读者见面的,可想而知一本小书容纳作品的面积是无限小的,会受着现代多变的各种新型、异型书籍开本的制约,画越画越小——是画小画的。插图中全身人物脸的面积最大的超不过杏核,文中图、文尾图人物的脸经常是占杏仁、瓜子、米粒大小的面积。这样,要用嘴角画出感情来,那只有请达·芬奇画了。前几年我在一次看足球赛时,无意识地发现人的动势能够传情。由此我体验到,人物的动作是可以并且能够注入到文学作品插图人物的感情之中的。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从古典思想中学习经营之道
作为一名现代企业家,除熟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重视借鉴外国的科学管理方法外,还应该学习中国的古典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政之要,在于顺乎民心;企业的经营,也同样要顺乎民心。企业的经营策略顺乎民心,关键就要做到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符合企业内部职工的“心”,使企业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
第二、符合企业外部消费者的“心”。许多企业进行的“销售跟踪”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实施的重要措施。
“用仁义以治天下” 一个企业不能只顾利润,企业家必须摆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应有政治头脑。
“尚贤者,政之本也” 意思是说,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尊重人才,运用人才。
刘备势孤力单,能在豪强中取得立足点,开创了一个蜀国,关键在于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现代企业中,能仿效刘备爱才举才,方可以弱胜强,有所建树,获得成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日新又新”的观念,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至少要注意这样两点:首先,应当不断地更新领导观念,改变领导方法,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其次,就是要不断注意产品的更新。企业家应当记住,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观念的变更,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趋缩短。一个企业必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更新投向市场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也”《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也。”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商战犹如兵战”。但是,决不能依靠牺牲别人的办法来谋求自己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决不能通过恶性手段来使自己获胜。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更应当采取“不战而胜”的方法。
(摘自《现代化》第六期 俞富章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科学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
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不断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重大突破,科学技术进步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科学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呢?主要有六大途径:
一、科学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 科学通过对经济工作者的影响,可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出新的思维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及各种比例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不断向经济理论提出新问题、指出新方向,为经济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二、科学转化为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通过首创性研究产生新的技术,并在经济领域加以利用,产生经济效益,这称为“技术推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出新技术,或用现有条件组成这项技术以满足需要,这称为“需求引力”。这两种力都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内容都是技术。
三、科学通过对资源的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是随着资源不断扩大和充分利用而不断发展的,所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取决于人类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四、科学使经济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学的渗透使经济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电子计算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的普遍使用,使经济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的信息处理工作,基本上都可用计算机去完成,不仅替代了人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
五、科学的生态效果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一定的生态效果,这种生态效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一现象,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六、科学所产生的信息效果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信息效果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任何经济实体,在与外界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即封闭状态),会发生相对静止和经济衰退现象。凡是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必定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经济发展的加速度。这种“相互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三者缺一不可。
(摘自《百科知识》第七期 滕福星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