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场富有教益的审判
郑园园
对纳粹战犯、“里昂屠夫”克劳斯·巴比的审判结束了。法国司法部门在对巴比进行了4年多的立案调查以及近两个月的开庭审判之后,于7月4日判处他终生监禁。这是一场伸张正义、惩罚邪恶的判决。缉拿和审判巴比的过程,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15年前,法国总统蓬皮杜在致玻利维亚当局的信中说:“时间可以使人忘记许多东西,但决不能使人忘记一切。”岁月的流失,曾使法国对巴比的两次缺席审判失去效力,但是却无法冲刷掉巴比对人类所犯的罪行,因为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予以饶恕的罪行,正义的审判也永远不受时间的约束。
巴比是个隐藏得很深的战犯。从1951年到1983年,他在南美洲安安稳稳地度过了32年光阴。他以为,法国对他所居住的那个“遥远的大陆”鞭长莫及;他还以为,时间会使人们对他淡忘,他大可逃脱法网。在长期蛰居之后,就象毒蛇出洞一样,他外出试探气候了。他曾作欧洲之旅,冒险回了趟巴黎,想看看“那段历史的旧账是否已经了结”。
巴比想错了,任他逃到天之涯、海之角,只要他还活在世上,惨遭法西斯之害的法国就不会停止对他的缉拿。1972年有关巴比的消息得到证实后,蓬皮杜总统就打算要求引渡他,只因玻利维亚当时执政的是右翼军人,引渡未能实现。1982年玻利维亚首届文人政府诞生,密特朗总统加强了同新政府的合作,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终于使玻利维亚政府在1983年2月下令驱逐巴比。巴比被驱逐到法属圭亚那,等着他的一架法国军用飞机就把他押回里昂,投入监狱,结束了他30年逍遥法外的诓骗生涯。
值得指出的是,在追捕巴比的漫长岁月中,许多勇敢、正直的普通人作出了令人钦佩的无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律师贝特·克拉斯菲尔德和他的德籍妻子贝阿特。这对夫妇历时20载,足迹遍南美,终于查清了巴比的下落。还有一位名叫西蒙·维森塔尔的古稀老人,自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之后,他就孜孜不倦、竭尽全力搜索残余纳粹分子的踪迹,提供了多名重要战犯的线索。据说,巴比在南美的踪迹也是他最早发现的。人们赞扬他的努力,称他为纳粹战犯的“勾魂使者”。
这么多人,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缉拿巴比,其动机决不限于复仇。上至密特朗总统,下至维森塔尔老人,都是怀着庄严的历史责任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因为只有审判战犯,才能告慰万千纳粹屠刀下的冤魂;只有审判战犯,才能伸张正义,有利于清除战争的毒菌。为了不使战火重起,为了避免人类再次遭受法西斯的浩劫,人们必须这样做。
有人担心,时隔43年,巴比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变成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人们对纳粹罪犯的仇恨也已淡化,审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有人担心,战后出生的中、青年人或许对审判漠不关心,那样的话,里昂罗纳重罪法庭的审判会成为一场“老人对老人”的审判,失去教育意义。然而,审判期间,法国举国所表现出的激情,使上述担心顿然消失。一个法国记者写道,这些天,
“法国人在重读本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沉痛的回忆、悲愤的控诉,使多少人在电视机旁啜泣。审判,使人们在回顾惨不忍睹的往事时,产生了珍惜和捍卫和平的决心。
正是在审判巴比前夕,国际史学界“修正史学派”的思潮再次出笼。极少数持“修正派”观点的史学家,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翻案。他们说,史学界对大屠杀的往事谈得太多了,集中营、毒气室是不存在的。就在审判巴比的法庭外面,有人在兜售宣传此种观点的小册子。社会学家担心这股思潮将混淆视听、干扰审判。但是,审判之前所作的各种民意测验表明,人民群众不同意这种“新思潮”。绝大多数人认为:大战的历史应该多讲,尤其要对年轻人多讲。一位社会学家在分析民意测验的结果时说,他感到放心,受到鼓舞,因为“修正史学派”并不能占领法国的舆论阵地,审判不仅必要,而且太适时了——它回击了这股思潮。
人们还注意到,在莱茵河彼岸、巴比的故国,对这场审判的反应是冷静的。除了一份鲜为人知的《德意志民族报》假装糊涂地提出“巴比是否有罪”的疑问外,没有出现为巴比鸣冤叫屈的喧嚣,大多数人对巴比的深重罪孽没有怀疑。立案调查巴比罪行的几年间,西德没有闹翻案风,政府和整个社会舆论从不对他们姑息纵容。相反,西德曾和法国一样要求引渡巴比,慕尼黑的法庭曾和里昂法庭一样要求审判巴比。
西德对战争的认识和反省是走过弯路、跨越障碍才达到这一步的。人们知道,法德两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打了三场恶战,凡尔登空旷的墓地上那数不尽的无名战士墓,是两国交恶史的一个见证。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猜疑和敌视曾形成笼罩在两国上空的阴云。况且,西德对希特勒帝国所犯的战争罪行也一度采取过“鸵鸟政策”,避而不谈。这既影响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使西德的法西斯残余势力有所抬头。6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正视历史事实,改变了做法,承担起战争责任,主动对受到法西斯德国侵略和蹂躏的欧洲国家表示歉意,这就为改善同邻国的关系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人们还记得勃兰特总理1970年的华沙之行,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表现出深深的追悔之情。勃兰特是社民党主席,他本人对大战并无责任。但是作为总理,他是代表西德来向波兰人民致歉的。人们至今还赞赏他那充满勇气、正视历史和着眼未来的举动。因为它有利于消除隔阂、促进缓和、重建友谊。人们也还看到,法德两国自1963年实现历史性的和解后,双边合作不断发展和加深,以至于今天成为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这和西德对战争作了诚心的反省、结束了两国的宿怨世仇是很有关系的。
西德官方如此,民间更是如此。各种追查战犯的机构至今仍不懈地工作着。在路德维希堡有个追查漏网纳粹分子的机构,其负责人名叫阿尔弗雷德·施泰默尔。他对前往采访的记者说,战后,西德对战犯进行了9万次调查,已对其中的6000件提出了起诉,目前大约还有1000件正在调查中。在缺少证据和证人的情况下,作这样的调查实在难能可贵,支持着调查者的正是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无疑,西德也残存着法西斯右翼势力的活动,但它无法象在某些战败国那样兴风作浪、胆大妄为,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舆论并不纵容它们、原谅它们。
对巴比的审判已经结束了,但世界各地对漏网战犯的缉查工作还在进行。法国记者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对嫌疑分子的调查可能稍嫌晚了,但是,以历史学家冷静的头脑和严峻的眼光来分析纳粹现象,是决不嫌晚的。——这,说出了世界亿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的群众的心声,也可以说是审判巴比带给人们的启示。


第7版(国际)
专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英 韬画


第7版(国际)
专栏:

令人神往的第三能源
凯富
自从传说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改变了远古人茹毛饮血的生活习惯以来,火便和人类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时,即使仅从家庭生活的角度看,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天回到家里后,总希望“锅碗瓢盆交响曲”的奏鸣时间短些,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使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也得仰仗于火。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热。柴草、树木、煤、石油等燃料被称作初级能源。它们一般不经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据科学计算,它们燃烧时的实际利用率只有10%—20%,所以不仅使用十分不便,而且对能源的浪费相当严重。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出的电能、核能等,被称为第二能源。这种加工后的第二能源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能源利用率提高了许多。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进步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做过估算,由于它的耗用量几乎每隔10年便增长一倍,到下个世纪初,人类对能源的耗用将比现在增加2至3倍,因此自然能源总有耗尽的一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令人堪忧的问题。
出路何在?许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致力寻觅和开发第三能源。现在,用化学合成方法生产人造能源已经露出成功的曙光。
以六亚甲基四胺与液氨为主要成分的六甲四固体燃料,就是一种新的能源。它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得,可压制成块状。它不仅燃烧热值比煤几乎高一倍,火焰温度约可达730℃,而且燃烧时无烟灰,不释放有毒气体,不污染环境,燃烧后不留灰渣。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个三口之家一日三餐只需耗用200克(4市两)六甲四固体燃料;一个月需用的燃料体积不过4包盒装饼干般大小,无论是搬运还是储存,均极方便。
利用砻糠、纤杆、锯末、酒渣等生物秸秆,经炭化或粉碎后加入少量六亚甲基四胺等,可制成块状、球状或蜂窝状的秸秆化学固体燃料。这种燃料的燃烧热值与煤相当,但却有明显的优点:可用火柴直接点燃,燃烧时无烟无味,燃烧后留存的灰渣极少。
这两种固体燃料不用太久可望进入千家万户。它们被置于特制的固体燃料灶具内使用,不仅能随时点燃或熄火,而且具有起火快、火力旺、火焰大小能调节、清洁卫生等特点。对于需要明火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它实在不亚于现代化的电灶或微波灶。据估算,化学固体燃料灶具的制造成本低廉,只有液化气设备的1/10,管道煤气设备的1/100。此外,它体积小,搬动方便,也适用于野炊;还可用来燃烧锅炉取暖等。
六亚甲基四氨,系由甲醇、空气、水和氨合成。一般生产合成氨的氮肥厂只要稍作设备改造,便可生产甲醇和氨;再进行技术改造,便可生产六甲四固体燃料。专家们预测,将来氮肥厂转产化学固体燃料可能成为一条前途光明的出路。
人类利用能源的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人造能源的诞生,不仅可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还使其具有增值能力,因而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见闻

西贝见闻
邱光欣
春末夏初,友人约我去瑞士伏特州的西贝镇作客。西贝位于莱蒙湖东阿尔卑斯山中海拔1000米的地方,是一处高峰环抱,地势起伏的山谷。村落和别墅散落其间,风景如画。
“业余镇长”
瑞士全国约有3000名镇长,西贝镇长颇有代表性。这位镇长先生和一位镇政府委员接我们到办公室里。镇长善于言辞,待人友好而随便。他指着墙上的全镇地域图,告诉我们这几座山头和山谷便是他们的辖区。西贝居民居住分散、土地贫瘠、雪期长达半年,条件不好。但他们的祖祖辈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在全镇6400公顷的土地上,有一个在莱蒙湖地区有点名气的莱西滑雪场,有城里人盖的上千别墅,还开辟了一块坦克训练基地供国家使用。此外,种草养牛,草场和森林一直伸展到了峰顶的绝壁之下。靠着旅游和林牧这两大支柱,定居在这里的三四百户,1000多口镇民把西贝变成了现代化的田园。
西贝镇政府由镇民选出的5位委员组成,4年一届。镇长是位面包师,从祖父那里学了几手绝活,以烤面包为业。陪我们的委员是位农民,长相憨厚,有自家的农场,上辈是管森林的。其余三位没有见到的委员,一位也是农民,一位厂长,一名运动员。他们每周用2/3时间干本行,1/3时间做镇的工作。每星期二碰头,隔周开例会商量工作,签署开支。镇长说,任何开支,必须5人同意才能付款。由于他精明能干,施政有方,所以被连选连任,做镇的工作已是第十个年头了。
自筹经费
西贝镇的行政经费靠镇政府自筹。镇长介绍说,他们的经费是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镇长送给我一本1987年的镇政府预算簿,又结合着介绍了他们的工作。西贝现在是个不穷不富的镇,1987年的预算收支是300万瑞郎,进出平衡,镇长甚为得意。收入的一半是租金。西贝的山、土地、森林、草场和水面大部分属镇所有,但镇不管经济,也不用这些镇有资源办企业,农场和企业都是私人经营的。镇长坦率地说因为不赚钱,所以把它们出租或卖给私人,镇政府收取地租。另一半是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镇政府想方设法吸引“外方人”到西贝定居,以增加所得税收入。镇长说这种经济上的考虑,促使镇的工作不断改进以满足定居的需要。收租收税是镇政府的一件大事,属于财务。
其它的镇政工作都涉及支出。第一便是管护道路。西贝镇有100多公里现代化马路,我们向四处看去,只见道路蜿蜒起伏,把所有的房舍建筑连成一体。道路的20%归州管,80%属镇有。今年西贝用在道路清洁、扫雪、维护、翻新和扩建的费用达百万瑞郎,占预算支出的1/3,要求在大雪封山等任何情况下道路完好畅通。他们如此重视道路,难怪在瑞士哪怕是高山之巅也路面工整,设备如新,停车场总备有垃圾袋,使人感觉路到哪里,便有一双看不见的眼和手也跟到了哪里。全镇废水,必须先除污染,才能用来灌溉和放回溪涧。
重视教育
中午时分,镇长邀我们到饭馆午餐。太阳出来了,我们品着镇上酿制的葡萄酒,欣赏着窗外的景色。一群活泼的儿童,正在大雪堆上爬上溜下地玩耍,镇长望着他们,谈起了教育。瑞士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西贝镇的100多个6岁至15岁孩子上学,由镇政府向学校缴纳学费,每人每年平均5000瑞郎,是预算支出的又一大项。大些的孩子去鹰城上学,其余则按年龄编成25个班,就近读书。教材是州里统一编的,教师由学校聘请,孩子的来往交通包给了联邦邮局,用邮车——其实是大公共汽车接送。中午孩子在班上吃一顿9个瑞郎的午餐,自付2个瑞郎。一切都安排得环环相扣,孩子上学,家长尽可放心。镇政府还重视成人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包括森林维护、射击训练等,但这些培训一般不拨款,例如镇图书室就是各村出人义务管理。


第7版(国际)
专栏:

雕塑城居民的疑惑
李志明
布宜诺斯艾利斯著名的圣马丁广场一角,有一座大理石双人雕像:一个青年双手抱膝蹲坐在一本打开的圣经旁,双眉紧蹙,好象在竭力思索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旁边一位老人左手搭在青年肩上,右手做着加强语气的手势,象在解释着什么。这座雕塑名为《疑惑》,是19世纪法国雕塑家科尔迪埃的作品。多少年来,《疑惑》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他众多的艺术雕塑一样,受到人们的赞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它却遭到无情的破坏,那老人的右手不知被谁敲掉,修复后又被打断,一年内竟重修了8次。现在游人们只能看到短缺了一只手的《疑惑》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全城遍布大大小小的雕塑。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塑像,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群雕,仅旅游手册上有名有作者的就有185处,总共大约有1800件,是一座真正的艺术宝库。布宜诺斯艾利斯不愧“雕塑城”的美称。
市政府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雕塑、纪念碑的日常维护和清洗。几年来,这个部门的工作量大增,因为对雕塑的人为破坏越来越严重。《疑惑》只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在城里,到处可以看到雕像的大理石或花岗岩底座上涂着横七竖八的标语口号。如果说这是因为有人政治热情过分的话,还可以想象,那么许多人物或动物雕像无缘无故地被砍头、断肢甚至整个推倒,又作何解释呢?市雕塑维修处的负责人说,全市平均每个月有20处雕塑被破坏,需要清洗或修复。而用油漆涂在石头上的字迹要用喷砂法清洗,次数多了就会造成永久性损坏。有些艺术价值很高的雕塑作品已很难恢复原貌了。对雕塑的破坏已引起人们严重关切。市政府在加强防范措施(加铁栅等)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一同来维护宝贵的艺术遗产,特别是教育青年学生要养成尊重艺术的公共道德。
科尔迪埃是一位擅长表现人物表情的雕塑家。《疑惑》中那位青年冥思苦想的表情如此逼真传神,观众站在他面前常常会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想知道他究竟在深思着什么问题。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他可能正在思索,为什么有人要干破坏艺术雕塑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呢?其实这正是雕塑城居民今天的疑惑。


第7版(国际)
专栏:

水能手表
美国专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不仅能够防水,而且能在水下正常运转,甚至离不开水的手表。这种手表的机心不是采用普通的发条、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而是采用三块微型海绵,四周垫有一些小锌条。专家们运用“伏打电堆”原理,以水能为动力,当表内的海绵被浸湿后,金属之间便产生弱电流。据悉,使用这种水能手表,须每周内将它放入水中一次。
马绍坤


第7版(国际)
专栏:

废轮胎制瓦
对于汽车业发达的国家来说,如何处理用过的废旧轮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市的国际技术市场上展出了该国的一项发明:用废旧汽车轮胎加工制造成房顶材料。这种材料外型很象房瓦,但更为轻便、结实,在恶劣的天气里更加稳固。一条轮胎可制作二十片“房瓦”。这种新材料还可以作为装饰品,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上。
穆书沧


第7版(国际)
专栏:

去年全世界武器采购费知多少?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九八六年截至当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为止,全世界购买武器的费用已接近九千亿美元,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一九八五年这方面的费用为八千亿美元。自一九六○至一九八六年整个武器采购费用达十四万亿美元。
根据一九八三年的统计,除美苏两国之外,其他武器消费大户为沙特阿拉伯(二百八十亿美元)、英国(二百七十亿美元)、法国(二百四十亿美元)、西德(二百三十亿美元)。
王运平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人的膳食平衡
陈诗信
美国人曾经好吃喜喝,结果肥胖症造成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这些人死亡率名列前茅。于是美国又兴起了节食之风,不少人花钱饱受挨饿之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年似乎找到了最佳方案:体育锻炼和膳食平衡。所谓膳食平衡就是食品的多元化,不要偏食。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前几个月出版的《消费者》月刊有一位专家撰文说:膳食平衡就是什么都吃。文章将美国人的膳食营养分为五大类:①瓜果蔬菜;②谷类食物;③乳及乳制品食物;④鱼肉蛋禽和豆制品;⑤油脂甜食类。又将前四大类称作基本膳食。每天各类食物的量需多少?蔬菜一天四份(每份营养价值相当一个苹果),至少要有一种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糙米、粗面的谷物一天四份,每份30克左右;乳和乳制品,长身体的青少年和哺乳的妇女可以多吃一点,一天四份;不要笼统地反对和提倡少吃肉,但可多吃鱼和鸡,一天两份;油脂甜食类少吃,它们含热量大,营养价值并不高,反而容易发胖。
另一种膳食平衡的计算标准,是以身体一天消耗的热量为计算基础。这两种标准都是根据美国人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高血压及其死亡率算出来的。所以美国现在尤其提倡少吃油脂,多吃复合碳水化合物和淀粉与谷类食品。
欧洲移民初到北美,能吃到南瓜就对上帝感恩不尽——至今一年一度感恩节仍吃南瓜饼和火鸡。但是随着生产发展,人们吃油脂就多起来,谷类食品吃得少了。美国现在约有20%的身体超重者。世界许多国家也存在这一趋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吃粗谷物和蔬菜、鱼类多,反而更合乎膳食平衡规律。现在,美国很多专家赞誉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药补不如食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