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观马波生画的随想
秦岭云
平日喜欢看折子戏,戏不长,却很过瘾。也还喜欢到街头巷尾吃点有地方色彩的小点心,觉得味道之美,不亚于名楼大厨的“烧海参”、“焖大虾”之类。
我更喜欢赏花,但却很少去探望那些著名的园圃。近几年,洛阳牡丹的名气不小,不知为啥,也提不起兴致到河南去。春天到了,按照老脾气喜欢在近郊的芳草地里信步走去,不经意间,会在石缝杂草中发现几朵迎春的野花,她们枝株不高,而其花朵却开得那么精神,那么漂亮,我说不出来他们的芳名,但心眼里喜欢这些野花。
最近观看了马波生的一部分人物、山水作品,心潮起伏不已。我想:这里可能又是一棵可爱的小草,一朵一时还不起眼但到明朝会开得很耀眼的花朵。
画得很有味道,古朴,天真,漫肆的笔墨中,富有一些金石书卷气;吸收了不少名家的手法,但有自己的路数。
波生当过工人、战士、教师,现在是江苏徐州画院的专业画家,正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刻苦的学习,在时代雨露的哺育下,艺术前程会是十分光明的。
(右上图为马波生所作中国画《良宵弦伴月》)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让人类互相更理解
——访斯诺夫人洛依斯·威勒·斯诺女士
易 凯
最近,斯诺的夫人洛依斯·威勒·斯诺应邀来我国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美国桑顿·怀尔德的话剧《小镇风情》,在该剧即将公演前夕,记者到宾馆拜访了这位美国导演。
洛依斯·威勒·斯诺,是美国加州斯托克顿市人,青年时代热爱戏剧,并在美国著名的戏剧学院“邻里剧院”就学,曾在舞台、电影和电视上扮演过许多形态各异的角色,同时参与“演员工作室”的创建活动,该室的多数人业已成为美国著名的演员和导演。1949年与埃德加·斯诺结婚,后长期定居瑞士,曾在欧美各国讲学,有三部著作问世,近年来又重返纽约舞台演出。
记者:据说,这是您第九次访问中国,是这样吧!
斯诺夫人: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工作。我与贝汀娜·安特尔女士此行应邀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桑顿·怀尔德的话剧《小镇风情》,和中国演员象一家人似的生活了三个多月,每天都要上剧院,好象我们之间已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记者:桑顿·怀尔德是不是那个第一个跨进白宫领取美国国家文学奖的著名作家?
斯诺夫人:是的。怀尔德是美国一代文学骄子,曾三度获得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小镇风情》即是获奖中的一部。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这部话剧在中国演出?
斯诺夫人:原因有很多。首先,这是一部美国经典名剧,自1938年公演,历演50年不衰。它曾被数百个美国剧团演出过,并被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公演。这出戏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共鸣有时是国际性的,作者在剧中对生活、爱情、死亡的思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其中的真理,直至下几个世纪也颠扑不灭。应该说,它是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次,作者曾在中国居住过,他一生中的创作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小镇风情》中的基本表演形式——无实物表演,就是从中国戏曲中得到的启发。中国观众欣赏此剧是不会有困难的。当然,也有我个人的爱好。在怀尔德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该剧。青年时代,我曾扮演过该剧中的女主角艾米莉。
记者:我曾有幸观看过此剧的排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剧中的人物全然不同于美国西部片中比比皆是的“牛仔”,也不同于某些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那种富有冒险精神、粗犷奔放、不拘小节的美国人;相形之下,小镇上的人们显得更单纯、更质朴、更富于人情味。从这点上讲,《小镇风情》使我对美国的普通人有了更多一层的了解。
斯诺夫人:你能这样理解,我很高兴,这起码说明我的三个月劳动是富有成果的。这出戏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00年至1913年之间。我应该说明,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美国一般人平常生活也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有的电影为了招徕观众,专门猎奇,写一些牛仔、吸毒、犯罪,这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实际。《小镇风情》是真实的,所以才能一直演到今天,人们才能对剧中所揭示的那些真实的问题感兴趣。怀尔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非常尊重人类真实的情感,他经常反复地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爱要真正得到交流是多么困难啊。
记者:我也有同感,正因为此,人类才出现许多毕生从事构筑沟通人们心灵之间桥梁的伟人,例如埃德加·斯诺。他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年代,不避艰险,亲赴延安,第一次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那颗闪烁在中国西部上空的“红星”,使世界人民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今天,您又到中国导演话剧,使中国人民更理解美国人民的感情……
斯诺夫人:我的工作是不能同埃德加·斯诺相比的,他的工作更重要,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人类互相之间应该更理解,应该运用各种形式拆除隔在人们心灵之间的篱笆,这里面包括戏剧。我希望这出戏能够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正象它曾带给各国观众的——对“人类只有一个”这一概念更加充实的认识。这与埃德加·斯诺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具有相同的意义,他曾说他“和中国人同属一个家庭——人类大家庭”。
记者:请谈一谈对您的合作者——中国演员的印象。
斯诺夫人:我们合作的经验是有限的,但是激动人心的。所接触到的20多位中国演员,总起来说,他们是机智的,反应很快,乐意接受新事物。本世纪初美国小镇生活没有难倒他们,文化上的误解、不理解非常少。“法式煎面包”他们没有吃过,但表演得非常逼真。当然中国演员应该进一步扩大同外界文化上的交流,比如他们的表演开始有一点“过”,比较夸张,但一经指出,他们很快就纠正了。对这台戏的演出,我很满意,假如能够卡掉声音,我相信是可以毫不逊色地搬到美国去演出的。
记者:排练时最大困难是什么?
斯诺夫人:语言不通,它使我们的排练付出了双倍的时间,可见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艰难,但一经沟通,又是多么的幸福啊!(笑)
记者:谢谢。(附图片)
洛依斯·威勒·斯诺女士
王景仁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情委婉 活泼清新
——刘庄室内乐作品赏析
梁茂春
在世界乐坛上,20世纪是室内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国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在室内乐这一领域进行创作实验和探索,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五四”运动以来的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室内乐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可惜的是,它在音乐各门类中发展最缓慢,因而也最需要扶植。这是因为,一方面室内乐创作需要系统、深厚的艺术功底,室内乐的听众需要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另方面,室内乐的“室内性”又往往造成人们对它存有偏见,错误地认为室内乐与一般听众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沟壑。近几年来,室内乐的处境有了改善,如1985年举办的“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中产生的一批室内乐作品就备受听众喜爱。象丁善德的《C大调钢琴三重奏》、刘庄的《三重奏》、林华的钢琴弦乐五重奏《桃花坞木刻年画》、谭盾的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何训田的弦乐四重奏《两个时辰》等,已在乐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我国室内乐的创作方面,刘庄的作品是有它独特的风格和追求的:深情委婉,活泼清新,纯净和谐。在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情绪的净化。她的作品,呈现了一种细腻的艺术风格——内容表述的细腻,写作技巧的细腻和情感表现的细腻。而这正是室内乐艺术的特长。在为长笛、大提琴、竖琴所作的三重奏《送别》中,那种亲朋之间的离情别绪,那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真切而动人。在女高音独唱的《无词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在为台湾诗人彭邦桢的诗谱写的男声四重唱《月之故乡》中,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歌谣般朴实清畅的曲调,轻轻地淌过听众的心田。在这些作品中,不论是作为主要声部的旋律,或处在陪衬地位的伴奏,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段复调,都经过作曲家精心的安排,显示了中国女作曲家所特有的细腻手法。与急管繁弦的通俗音乐或紧张激越的交响乐相比,刘庄的室内乐作品似一股山泉、一阵微风,象一丛开在幽谷中的素雅的山花。
刘庄的室内乐作品浸透着深刻的民族音乐的意蕴。不论是根据江南丝竹或传统古曲改编的三重奏《姑苏行》、木管五重奏《春江花月夜》、弦乐合奏《石州慢》,或者是作曲家创作的三重奏《春归去》、《苗歌》三首、弦乐合奏《如歌的行板》和《圈舞》等作品,都保留着显著的民族音乐的“基因”,处处可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和美学特色。三重奏《柳》通过柳丝轻拂的景象,表现了人们悠然自在的心境,乐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散板节奏和散体结构,具有传统艺术随笔点染的即兴性特点。木管五重奏《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既保留了原曲古朴典雅的独特韵味,又在织体上、和声背景上丰富了原曲。
刘庄的室内乐创作追求简而纯的艺术风格,她力求采用简朴的艺术手法来达到丰富的艺术表现境界。她为长笛、大提琴和竖琴创作的一套三重奏,和声语言自然,复调组合流畅,注重音乐的可听性。她新近完成的三个乐章的室内乐合奏《塔什库尔干印象》,是一部结构庞大、手法复杂的作品,这部作品虽然采用了现代音乐技法,如多调性的重叠、旋律的倒影和逆行等,但始终贯穿着塔吉克民间音乐风格的曲调。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说,这部室内乐合奏已经具备了交响音乐的规模,可以说是风俗性或通俗性的交响乐佳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八百里秦川
晓 晴
八百里妩媚
八百里翡翠
每一里
都在我眼前环飞
八百里明丽
八百里优美
每一里
都在我心中描绘
呵,秦川八百里
每一里是一座丰碑
最古老的历史
闪烁最年轻的光辉
呵,八百里秦川
每一里都不再沉睡
最年轻的乐曲
含着最古老的韵味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历史,不应忘却的一页
——评电视剧《刘连仁》
司徒兆敦
在抗日战争50周年之际,电视剧《刘连仁》和观众见面了。刘连仁是山东人,山东电视台拍摄这位九死一生活了下来的“现代鲁宾逊”的经历,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这“冒险”之后,却有更多使观众感兴趣和受启发的东西。
当前,影视艺术反映抗日战争,角度和视野越来越开阔了。在军事方面,不仅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游击战争,也有了国民党的爱国将士。电视剧《四世同堂》,展示了更为开阔的层面。现在又有了《刘连仁》,使观众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多方面的了解。
刘连仁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一个被日军劫虏到异国的劳工。他不知道有共产党,他手里也没有枪,他是一个弱者。但是,电视片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揭示了他14年中所历经的苦难,特别是后13年由人变“兽”又由“兽”变人,丧失语言能力到恢复语言能力,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的形象,一个有血肉之躯和有思想灵魂的中国人的形象。由此说明了,为什么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刘连仁》之所以感人,是创作者从内容出发确定了作品的纪实风格,他们为表现历史的真实作了巨大的努力。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尤其值得学习。刘连仁是真人真事,任何虚假都将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创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遵循着“不是拍下了什么,而是发现了什么”的原则,让观众在真实中发现了精神的美。许多电视剧中有点缀性的跳舞,《刘连仁》的舞却包含了强烈的民族反抗精神;许多电视剧中有故作惊险的人兽搏斗,《刘连仁》的搏斗除了人的生存本能外,还非常有机地糅入了“活着,回家去”的清醒意识。这是最强大的动力。它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不是抽象地反映爱国思想和反抗精神,而把这一切都糅在人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关系中。
刘连仁是一个缺少文化知识的中国农民,他以为朝太阳落下的方向沿着海岸走就能回到故乡;他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仗义;他迷信那个泥胎菩萨能保他平安。这一切细节都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没有任何概念化的东西,很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刘连仁的发现和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他的宽容并不意味他将忘却一切。创作者在归国轮船上安排了情绪的高潮——100多位死难劳工的骨灰,这是意味深长的。《刘连仁》以纪实的手法去拍摄,立此存照,对人们认识这段历史是有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