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耕耘三十载 硕果谱春秋
师秀峰
《红楼梦》这部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不久前由捷克斯洛伐克“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了捷文版(上册)。谁会料到,1.3万册在发行当天即被抢购一空。这,在布拉格引起不小的轰动。作品的译者是谁?是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奥·克拉尔。
克拉尔的名字,我早有所闻,然却一直未能晤面。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的一个下午,我在布拉格三区一幢普通公寓里拜访了克拉尔。这位汉学家两鬓斑白,衣着简朴,温文尔雅,举止有度,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他热情诚恳,浅笑微微,很具长者风度。
和暖的春阳斜射在克拉尔宽敞明亮的书房,我们愉快畅谈,话题自然从《红楼梦》谈起。说到《红楼梦》,克拉尔神情激动,用手指着房角的一大摞译稿说:“那就是我的劳动成果。”可不是吗,我上前一看,足有一米高,有打字机打的,也有手书的。我不禁赞叹:多么浩大的工程啊!
是的,克拉尔从1962年起开始研究和翻译《红楼梦》,经过25个春秋的艰苦努力,几易文稿,终于完成了这部名著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中册和下册将于今秋和明年初出版)。在那两排依墙而立的顶天书架上,摆满大量中国书刊,其中有关《红楼梦》的就有数十部。他总共收藏有36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克拉尔告诉我,多年来他除了翻阅、研究这些中文资料之外,还阅读了许多欧洲汉学家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和翻译的作品,并同他们进行过探讨和交流。克拉尔除懂中文外,还通晓英、德、俄文,这为他《红楼梦》的研究和翻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交谈间,克拉尔的夫人克拉洛娃走进书房。她是一位健谈、爽朗的中年妇女,也是她丈夫的好帮手,夫妻俩一起切磋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以达到完美的捷文表达。克拉洛娃微笑着说:“我们于1968年住进这幢公寓,克拉尔的《红楼梦》翻译基本上是在这间书房里完成的。他工作时不准别人进来,因为他的译文摆满地板、沙发和书柜,即使来了客人也不能越雷池半步,然而只有我例外……”克拉洛娃一席话,把我们全逗乐了。
克拉尔捋着花白的胡须,以平缓的语气继而谈着:“捷文版《红楼梦》上册已出版,并被一下子抢光了。《红楼梦》是一部语言和艺术水平极高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部真正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作品。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样一部传世佳作,应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享,我国同胞也不例外。”
克拉尔1930年9月13日出生在布拉格,自幼喜欢文学,特别是古老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他产生了吸引力,他憧憬着将来能从事中国历史和文学的研究。1949年,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攻读中文。经过5年寒窗之苦,初步掌握了汉语,兴致勃勃地步入汉学研究的艰辛之途。他曾两次在北京大学做研究生,翻译出版了《儒林外史》、《林家铺子》、《暴风骤雨》和《家》等,同时还撰写和编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学等作品。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汉学园地里默默耕耘、收获着……
年近花甲的克拉尔,担负着繁忙的日常工作。他的汉学研究和翻译成果,几乎全是在假期和业余时间取得的。
耕耘三十载,硕果谱春秋。现在,克拉尔又在为中捷文化交流做着新的贡献。他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力争在他进入古稀之年以前完成《金瓶梅》的翻译工作。
红日西坠,玫瑰色的霞光洒在这位神采焕发的学者身上,我仿佛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听到他那台打字机又发出了不间断的嗒嗒响声……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中友谊的历史见证
郭增麟
波兰首都华沙南郊的维拉诺夫王宫,是17世纪波兰国王索别斯基三世的行宫。这里哥特式建筑矗立在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之中,幽静壮观。
索别斯基三世即位于1674年。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艺术鉴赏家。他十分喜爱东方文化艺术。据王宫博物馆长费亚乌科夫斯基介绍,这位国王曾先后两次给清朝康熙皇帝写过信。第一封信是在维也纳战役凯旋之后不久写的,信里还附了他的一幅画像。他在信中殷切希望与清朝建立友好关系。第二封信是1688年11月16日写的。在这封信中他再次向康熙皇帝表示对这个远在世界东方的大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极感兴趣,对中国的著名诗人十分敬仰。
王宫收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引起我们巨大兴趣的是,这里有一个专门的“中国馆”。这是1686年由索别斯基三世亲自主持建立的,尔后在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执政时,于1731年重新修整过。“中国馆”展厅的墙壁上镶嵌着四幅古代中国山水画,展厅里陈列着中国古代的用紫铜包边的木盒、木箱和木柜,上面刻有龙、凤和人像。那张古色古香的御床,配有中国被褥及黄色帷帐,与北京颐和园中保存的御床十分相似。此外还有八仙桌、太师椅、鼓凳、梳妆台和梳妆箱。据说,王后就十分喜欢用这几件梳妆用具。中国的陶瓷器皿、祭祀用的托盘等精致的工艺品,也非常引人注目。
“这些中国艺术珍品是从哪里来的?”我好奇地问馆长。
费亚乌科夫斯基博士回答:“除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中有中国艺术品外,主要是17世纪从西欧各国辗转流传到波兰来的。因为国王索别斯基三世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爱好,才逐渐把它们搜集到王宫中来。当时王宫的艺术大师阿·科汉斯基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布置,就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
在远离祖国的波兰看到中国古代文物,备感亲切。看到波兰朋友如此珍惜地保存着这些中国文物,更使我们感到高兴。因为它们体现了波中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我们即将离开王宫博物馆时,陪同我们参观的波兰部长会议办公厅的安·茹尔副部长对我们说:“这里是波兰收藏中国艺术品最多的地方。再过一些时候你们的代总书记和总理赵紫阳同志将正式访问波兰。我们热烈地等待着他的来访,我们希望中国贵宾也来目睹一下波中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见证。”(附图片)
波兰首都华沙的肖邦公园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游踪

廷布印象
李楠
喜玛拉雅山中的不丹王国首都廷布,别具风采,既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又象一片与世隔绝的山乡。20多年前,这里仅有一座古堡式建筑,叫做“宗”,既作庙宇,也作地方政府的官址,周围散布着几户人家,十分冷清。1955年,不丹国王迁都廷布,从此开始现代化建设。如今,虽然人口才增至两万,但在这群峰环锁,一向封闭的国家,也是唯一的一座规模初具的城市。
廷布给人的印象是,周围山环水绕,古朴自然。它坐落在旺楚河谷里,海拔约2500米,空气清新。从远处可以望见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塔,那是已故国王的纪念馆。市区仅有两条街道,也不太长,建筑都是崭新的,而且一律采用不丹传统的建筑艺术形式:墙面漆成红白双色,木结构的地方都施以彩绘,图案多为宗教内容。男女老幼都穿着带有图案花纹的色彩明丽的衣服,时时过来一些披着红色袈裟的僧侣喇嘛。这些,使廷布蒙上一层古老神奇的色彩。
廷布充满一派宁静的气氛,没有喧闹的车辆,没有拥挤的人群。街上除了几家商店之外,没有商贩聚集和市声嘈杂的现象。西方人称不丹是“东方的瑞士”,但廷布要比瑞士的一些小城幽静得多。
不丹政府的主要机构,包括国王的宫室和国民议会等都集中在河谷西端一座名叫塔希恰宗的建筑群里。这里也是不丹最高宗教机构,一座全国最大的寺院和1000多名僧侣的住地。
这座建筑是13世纪时从西藏来的一名高僧所建,取名“洞岗宗”,意为“蓝色的宝石”。到了17世纪,从西藏来的另一名高僧,在这里建立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宗”,取了现在的名字,意为“神圣宗教的堡垒”。1961年,已故的旺楚克王朝第三代国王改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廷布被喜玛拉雅山群峰严严地包围着。依着高低的山势修造了许多住宅、学校和医院。谷底河水清明透澈,河岸杨柳依依。不太陡峭的山腰开辟成了良田。山腰以上全为青松覆盖。
廷布周围有好几座著名寺院,它们都建筑在山腰上,远远望去,象是镶嵌在悬崖上面,古刹钟声,优美悦耳。一些旧时“宗”的建筑,建在矮山顶上,有如神话传说中的古堡,长年累月地俯瞰着下面的河谷和来往通道。
不丹人民的许多习俗和我国西藏很相近,文化艺术和宗教深受西藏的影响。献哈达,敬酥油茶,是迎接待客的礼节。不丹的歌舞丰富多采,尤以各式假面舞蹈,更富特色。许多歌舞构成一部戏剧,可连续上演几天。盛大的节日来临时,行吟诗人的民谣,僧侣的轻声朗诵,长喇叭的低鸣和钟鼓的音响,在廷布的河谷中悠扬远播。
近年来不丹政府实行有计划的开放政策,每年要接待大批外国游客,增进了和世界各国的交往。这个遥远的山国已和现代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不两国人民之间的友情历史久远。现经两国政府商定,中不第四轮边界会谈将于6月上旬在廷布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布拉格中央大街一角(素描) 梁训瑄


第7版(国际)
专栏:

为了残疾儿童
茂成
专为残疾儿童提供活动场所的独特的玩具图书馆,目前在日本已有三百多所。这里的工作人员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自愿来服务的家庭妇女和残疾儿童的母亲们。她们不取报酬,并免费提供玩具。
近年来,这种民办私人捐助的“残疾儿童玩具图书馆”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日本供残疾儿童游戏的场所严重缺乏。孩子们本身也有自卑感。而玩具图书馆,正是为他们提供了最佳的活动场所,所以深受欢迎。
这类“残疾儿童玩具图书馆”还能使残疾儿童通过一些智力玩具得到知识与启迪,有益于他们的健康。例如,一个双腿有病的儿童由于经常模仿“爬树孩子”的电动玩具的动作,出乎意外地治好了腿病,这是单靠平常训练没能得到的效果。这种图书馆的兴建也为残疾儿童的母亲们提供了交流抚养与教育残疾儿童经验的良好场所。


第7版(国际)
专栏:

饮酒与乳癌
微钰
妇女患乳腺癌与过量饮酒直接有关。这是美国医学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观察在最近得出的结论。
近年在西方国家,乳癌患者有增无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医学专家们的关注。不少专家从饮食与乳癌的关系上,对如何预防乳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最近发表的两份研究报告,一致认为妇女喝酒(主要是烈酒与啤酒)容易患乳癌;妇女喝酒越多,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大。其中一份报告指出,过量喝酒将使妇女患乳癌的可能性增加50%至100%。另一份报告的结论是:每天如果喝含15克甚至更多的酒精的烈性酒或啤酒,那么,这些本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患乳癌的可能性将比不喝酒的妇女增加两倍半。
对于具体如何掌握酒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两份研究报告中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专家认为,假如一个妇女每周最少喝35克烈酒,其乳癌发病率较之不喝酒的妇女高出一倍。而哈佛医学院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其危险性只增加约30%。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为此发表社论说:“那些身体肥胖,生育过几个孩子,第一次怀孕年龄超过24岁,或自己母亲得过乳癌的妇女,都应该限制酒量。”
有些医学家还指出,吃多脂肪食物也容易患乳癌。英国萨里大学营养学教授约翰·迪克森最近指出,多脂肪食品对乳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饮食中的脂肪会影响妇女催乳激素和其他乳房激素的水平,而催乳激素的升高势必增加患乳癌的危险性。这位教授说,乳癌已成为英国35至54岁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要预防乳癌就必须改变饮食习惯。他还说,第三世界妇女较少吃多脂肪食品,乳癌的发病率就相对低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