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反馈短波

反馈短波
*自从一九八七年副刊的版面改革以来,越办越令人高兴,特别是《文心探访》、《美学杂俎》两个栏目。最近发表的《〈管锥编〉作者的自白》(郑朝宗)和《丹青难写是精神》(陈子谦)二文,更属学术性、可读性并俱的好文章,读之神清气爽,荡气回肠。
湖北襄樊铁路分局 郭书桥
*《管锥编》博大精深,象我这样的读者,真如生长深山僻壤中的人陡入繁华闹市,几至不能举步,亟宜有谙熟道路者引导之。陈子谦《丹青难写是精神》一文不单纯“总结几条几款,定出几条法则”,而融钱先生之意,传钱先生之神,使“以为艺事有敲门砖”者,能自知其非,幡然省悟。
湖南望城电影公司 冯天亮
*贵报五月八日八版刊登的一幅山水画,题词是篆书“江山入画图”,编者对篆体字辨认不慎重,标出成为“红日入画图”。这幅画的画面上连一点红日的影子也没有,看了让人奇怪。
北京离休干部 孙宜之
*贵报六月九日八版厉彦林《魂萦兴安岭》
一文,描绘了大兴安岭火灾给大自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文中有“金丝鸟烧短了翅膀,长颈鹿躲进灰烬的墓穴”等语。作者忽略了一个常识,即我国兴安岭地区根本没有长颈鹿。我国只有在几个动物园内才能见到这种从外国进口的“贵客”。
辽宁八一二四五部队 郑荣


第8版(副刊)
专栏:

记杜谈
沙汀
我至多只能说是一个新诗爱好者,几乎没有看过杜谈的诗作。这次,为了给他的选集写几句话,我才大体拜读了他多年来留存下来的作品。
杜谈的夫人张庆亚告诉我,杜谈大半生写的诗,至少有两三千首,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多了。而在我看来,却也相当可观,从30年代他在北平参加“北方左联”起,一直到40年代解放战争,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他从未停过笔。
杜谈是《血在沸》这本纪念上海“左联”五烈士诗集的编辑人之一,后来还独自承担了校对、发行工作,并负责将发行诗集所得收入,全部捐赠柔石同志的遗孤。因为他当时是“普罗诗社”的骨干。
他在上海同杨骚、任钧、柳倩诸位一道,编辑过好几期《新诗歌》,自己也创作了《七人行》那样壮丽的诗篇。说它壮丽,因为他把当日“七君子”描绘得何等慷慨从容。这首《七人行》是1937年写的。在同一年,他还写过长诗《二万五千里》,歌颂工农红军终于排除敌人和自然界的千万重阻碍,争取到直接对侵略者作战的条件。全诗革命激情饱满,不妨说是杜谈的力作。“八·一三”战事爆发后,他同任白戈、李柯两位奔赴延安,一直在根据地坚持到解放。
当然,最初参加革命那几年,他也有过思想危机,为失恋苦恼过一阵子。他曾写过《诗人》一诗,其中确乎流露了他思想上的危机。他写一位诗人因为失恋在海边徘徊,显然是想蹈海。稍后,在他26岁生日那天,他还写过一首题为《想起》的诗,充满同情叙述上个世纪一位英国诗人失恋后的抑郁悲伤,但在最后一节,杜谈宣告他自己在同类问题上的坚强信念:
我们的祖国濒于沦亡,
我不愿学你,我要去从军。
过去的岁月由它去,
为解放,我将用自己的鲜血写诗
文。
杜谈参加“北方左联”,成为“普罗诗社”的骨干时,还不到20岁。转到上海“左联”,也不过20多点。艾芜参加“左联”要早我一年光景,同杜谈过从较多,我同他交往少,一则由于没有工作关系,二则是他最初给我这个有时过分敏感的人一种不好接近的印象。平日短言少语,而一开口,一句好话听起来却冲撞人。
在延安,我曾经听一位老同志提到他,但是不曾见面。1940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学习时,我已回转大后方了。50年代我在作协创委会工作期间,我们是否见过,印象不深,但在调来北京之前,我却已经在重庆看过根据他所写剧本摄制的《翠岗红旗》。这部影片,是名导演张骏祥导演的,影片从反映1933年中央苏区江营乡“扩红大会”开始,一直写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时间有十五六年。在看完影片后,我真有点惊喜交集,因为我完全没有料到,一贯以诗歌为武器的杜谈,竟然写出了这样好的电影剧本。而当时也正需要提醒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胜利得之不易!
当初,我还以为他是偶一为之,原来1948年,他就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工作,1949年转入中央文化部剧本创作所作编辑,改行了。
他一共写了四个剧本,除《翠岗红旗》外还有《胡南》、《母亲》和《江南游击队》。其中《母亲》经他人加工拍成,而另外两部却没有搬上银幕。杜谈对此相当难受,因此,50年代在艾芜居住北京的那几年,他曾经一再向艾芜对他编写剧本的遭遇大发感慨:“又枪毙了!”而据艾芜回忆,他最不快意的,是建国以后竟连他的诗集也都没有出版机会!作为中国左翼作家的一员,他曾经参加过编辑《血在沸》和《新诗歌》的工作;自己年未入冠就写诗了,而为了配合每个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都曾经以诗歌为武器参加战斗,革命赢得胜利后,竟然不能出版一本诗集!他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我这个诗歌的门外汉,对于杜谈的劳作,总的感觉是,从历史角度看,他的诗并不算怎么差,他的语言大都来自人民,群众容易接受。不足之处,有的诗构思平淡,有的读起来不顺口。在诗歌形式问题上,鲁迅先生曾经向杜谈指出,“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尽管鲁迅先生又说“不容易”,但通观选集中杜谈的诗,他确是朝着鲁迅先生指出的方向走的。而建国以后的新诗又怎样呢?
鲁迅先生还向杜谈惋惜过,说当时新诗还是在交“倒楣运”。看来,至少杜谈奋力写诗那些年代,新诗还没有时来运转。不过,无论如何,选辑一部分他的诗歌出版,为专家们总结新诗发展经验提供一份资料,是有其必要的。同时,对于一般文学青年,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进入中年后,杜谈同志就经常抱病,经过10年动乱,早已只能闭门养疴,几与文学艺术界隔绝。现在,湖南文艺出版社肯为他出版这本诗文合集,他本人不必说了,便是同他相交多年的战友,也都感到欣慰,因而奋笔写此题记。
(杜谈,又名窦隐夫,1911年生,“左联”成员。他曾写信询问鲁迅对新诗的意见,鲁迅的回信现收在《鲁迅全集》第12卷中。此文系沙汀同志为《杜谈作品选》写的序。本报有删节。——编者)


第8版(副刊)
专栏:

豪情满怀任挥洒
——《官布画展》观后感
雷正民
画家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把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奉献给观众,这对作者来讲,无疑是一种欣慰。但同时,也是一种严峻的考核。如果拿不出好的作品,往往效果并不佳,反而失去往昔美好的印象。观赏《官布画展》却恰恰相反,它使人意料不到,惊赞之感油然而生。他的作品展出是相当成功的。
官布是一位从事美术创作40余年的蒙古族画家。早期以作油画为主,也创作过年画、连环画、装饰画等,而后期则转向中国画的探讨。官布长期担任着美术组织领导工作,公务繁杂,靠业余时间作画。绘画是一种要求具有高度技艺的艺术门类,许多专业画家日日耕耘,岁岁攻坚,尚难有突出的成就,何况业余作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官布的作品摆在那里,以其新鲜生动的艺术魅力,撼动着观众的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画家官布笔下涉猎颇广,但基本主题是抒写乡情,描绘北方的山川壮丽和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他生长在内蒙草原,那里的生活牵挂着他的千丝万缕情思。青山、草原、古道、朝晖,无不烂熟于心,故能不假写生,笔下自然流出。
他懂得艺术家不能象旅游者那样浮光掠影式的观光,而要深深扎根在泥土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表现,所以他不追踪黄山之奇、桂林之秀,而是着力表现感受,抒发情怀。因此他灯下的即兴挥毫,实际上是阅历、感受、观察、回味从生活中来,又重新组合的结晶,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画家艺术观念之新,还表现在别出心裁的展览布置。有的作品没有标题,但是观众完全能够理解。恰如无标题音乐,并不是没有特定的内涵,而是通过美的旋律和艺术的情绪,任欣赏者寻味思索。若然要“道破天机”反觉索然无味。
官布的画展,不仅是画家将近花甲之年给予广大观众丰美的艺术奉献,对于艺术界同行也有相当的启发。广泛接触社会,扣紧时代步伐,必定会开拓艺术的广阔视野,尽管可能精雕细刻不够,但却生命力充沛,跃动着昂扬的奋发精神。这样的作品观众感到亲切,也反映着时代生活的光点。脚踏实地、多思、勤奋,艺术的路将是无限宽广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升迁过速之弊
马辂
选拔干部,论资排辈,只能压制人才,鼓励“阿混”,阻碍干部年轻化。然而随便打破干部提升的常规,提拔的人太多,升迁的速度太快,是否也会带来弊病呢?
孔子说:“苟有用我者,三年而有成。”《舜典》谓:“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圣贤为政,也须三年才能见效。白居易据此认为:“为官吏者,不可速迁也,不可久次也。”张居正也认为“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有极大的弊病。
升迁过速之弊,至少有四:其一,无从考察政绩。张居正用“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来说明用人应该“试之以事,任之以事,更考其成”。我们今天强调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而以政绩为主。
其二,不利于人才的锻炼成长。有的人因升迁太快,没有足够的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时间。
其三,不利于工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来不及施政就升迁,还能有长远打算吗?其事业心、责任心能不受影响?有的人一上台只顾办一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好事”,对一大堆的困难问题却绕道而行,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再说,干部更换频繁,“一个将军一个令”,对一个单位工作的连续性也是不利的。
其四,刺激当官欲,助长职务上的攀比之风。有的人有心当官,无心干事,这山望着那山高,在一个台阶上还没有站稳就想“挪挪窝”,甚至厚着面皮伸手要官。有的人不要说能上能下,连“能上能稳”都做不到,以为升官是很容易的事,什么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说着玩儿罢了。克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自然要靠教育,但也要靠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升降制度,严格控制超前升迁。
“三载考绩”今天倒不一定。但一定要根据实绩,该升则升,不宜椅子没坐热就大升特升。这岂不是难了点儿吗?唯其难,所以考察干部在任时的政绩是一门大学问。


第8版(副刊)
专栏:

公平
林希
天津中环线中山门蝶式立交桥设计者胡雪华,现年30岁,中专毕业。按照规定,他不能当工程师。
你将生活对你不公平的对待
设计成为一条不平的路
这条不平的路突起在大地上
不公平的大地从此变得公平
我们这条道路的秩序实在太乱
太乱了
乱得只能封闭一个路口
再封闭另一个路口
被放行的自然趾高气扬
被拦截在红灯下的
只好忍气吞声
有人说这就是最大的公平
一切统一在不可违抗的指挥下
有敢于挑战的性格
却没有放行挑战者的道路
你把所有的道路从大地上抓起

开放出一簇蝶形的花朵
你让每一位挑战者在蝶形的曲
线上飞翔
同时飞翔起来的
还有你三十岁含羞的青春
于是我看到你写在大地上的哲

唯有向不公平挑战
才会有真正的公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乌拉山下〔中国画〕 蒙古族 官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