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之花

孟菲斯的国际五月节
汪有芬
不久前,我去美国中南部一带筹办《北京周报》北美版,正好碰上孟菲斯举办以中国为主题的国际5月节。在美国各地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几起群众性的美中友好活动中,要数孟菲斯的这次规模最大,时间持续最长,达一月之久。
4月下旬,从当地出版的报刊里,已经可以嗅出浓郁的“中国月”气息。当地有影响的《孟菲斯杂志》出版了中国副刊。卷首刊登了赵紫阳总理和里根总统发来的贺词。该市发行量达30万份的主要日报《商报》,几乎是隔天发表整版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介绍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欢迎”二字的汉语拼音在市内多处可见,小的印在有熊猫标志的纪念章上;最大的每个字占整整三层楼房,用灯光显示,闪耀在一家银行的楼顶上,数英里外清晰可辨。
在和韩叙大使一行一道参观孟菲斯州立大学附设的实验学校时,听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有关中国常识问题的问答,看到墙上贴出的该校学生同中国学生之间有趣的通信,发现不到10岁的美国小学生的幼小心灵里,已经播下了对中国友谊的种子。主人还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情况的英语教材。这本书历史、地理、书法、绘画、建筑、烹调,几乎无所不包,活象一本中国小百科全书。
节日期间,广西杂技团专程来这里为市民演出。当地还举办了以中国为主题的各种展览、电影、讲座、艺术表演等20多项活动。其中的中国山水画展览,展出的全是从美国各地美术博物馆借来的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艺术珍品。
美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5月节期间出版的一期《北京周报》北美版试刊受到热烈欢迎,当地报纸和电视台都有介绍。有的大饭店、书店、展览会乐于出售这期试刊。孟菲斯这一名列美国第十六位的大城市,已有30多家企业与中国建立了业务关系。孟菲斯州立大学、好几所医院和医科大学也同中国相应的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
孟菲斯人的热情好客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在美国南方人中是颇有代表性的。在马路上,即使不认识的人也常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来迎接中国客人。节日期间许多人手执中国国旗,以表示对中国的友好。长达一月的许多活动,主要是靠1000多名志愿参加者进行工作,这也说明中美友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地的《商报》在5月节即将结束时发表社论说:“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对象国是一个有益的选择,这是因为孟菲斯人的确渴望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


第7版(国际)
专栏:

赤道都市——贝伦
兰才基 吴志华
巴西北方重镇贝伦,接近亚马孙河的出海口,是大西洋沿岸进出亚马孙地区的门户。
19世纪下半叶,亚马孙河被辟为国际航道和巴西出现橡胶繁荣时期,贝伦的工商和海运事业就有了很大发展,如今城市面积已达7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是世界最大的赤道城市。
风情
贝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室外温度一般为37摄氏度,正午间可达40度以上。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使这个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全年只分旱、雨两季。我们来到这里正逢雨季,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场大雨。有趣的是,在亚马孙河口一些地段每天降雨很准时,以至于有人约会或其它活动,不说钟点,而习惯于说“上午第一场雨前”或“下午第二场雨后”。
高温多雨和日照时间长,使贝伦地区的植物长得特别繁茂,各种热带果树和观赏植物把城市打扮得一片葱绿,花香四溢。尤其是那些高耸挺拔的棕榈和枝叶繁茂的芒果树,象一把把绿色阳伞,密集地竖立在公园和街道两旁,使城市显得分外美观。芒果是贝伦的特产,一到收获季节,街头和商店到处弥漫着芒果的芳香。
“橱窗”
“维尔奥佩索”商业区则称得上是亚马孙地区的一个橱窗。“维尔奥佩索”,在葡萄牙语中是“看看重量”的意思。早年葡萄牙人在河口设立了一个税务所,进出贝伦的物资都要在此过磅交纳关税。如今,税务所已经变成了大型集市,出售农副产品,规模之大,产品种类之多,实为少见。集市从清晨5点开始营业,终日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几百个销售点按商品种类排开,鱼虾、水果、蔬菜、药材、花卉、笼鸟,应有尽有,甚至还出售獭猴、蟒蛇等野生动物。集市上的商品多数是亚马孙地区的土特产品,连那些手工艺品如木雕、编织、陶器和妇女装饰品,也是仿照亚马孙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艺术风格制作的,式样古朴粗犷,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我们在市场上溜达,信步走到卖鱼虾的地方,干鲜货齐全,鱼类不下百种。据说当地居民一半从事捕鱼业,他们或驾小舟深入亚马孙河叉鱼,或随着潮夕涨落出海捕捞。每次捕鱼归来,直接把船靠到码头上市。因此,这里的鱼虾既新鲜又便宜。
集市也是市民消闲游玩的地方,每到夜晚,紧靠河湾的堤坝上摆满了一排排桌椅,供人们观赏夜景和纳凉。这时,饮料摊和小吃摊点起荧荧灯火,用椰子、芒果、可可以及野山果制作的果汁和冰淇淋风味别具一格,用鲜鱼虾爆烤的菜肴酸辣俱全。
观潮
从贝伦河岸码头乘游船绕过马腊诺岛,便来到了亚马孙河的出海口。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程长、流量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东麓海拔5000米高原地区,主河道和主要支流流经南美8个国家,最终就在贝伦附近注入大西洋。大凡来到贝伦的游旅者,都要到河口去观赏奇妙景象。
亚马孙河口呈喇叭形,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渺,气势磅礴。在河水与海水汇合处,横卧着许多林荫密布的小岛,远处观看,就象一串串绿色明珠撒在碧波荡漾的大西洋中,艳丽多姿。
亚马孙海潮是吸引游人的一大自然奇观。每逢涨潮时刻,汹涌澎湃的海水奔入亚马孙河的喇叭口,与下泄的河水相抵撞,形成一堵堵水墙,高数米,宽达数十公里,溯流而上,掠岸而过。随着河道变窄变浅,潮头不断抬高,一般潮头高一二米,大潮时达到四五米,象一条条巨龙席卷河面。据说涌潮可以上溯河道600至1000公里。巴西人把亚马孙海潮称为“波波罗卡”。涌潮时,游人争相前往,在几十公里以外便可听到潮声,如雷灌耳,宏伟壮观。


第7版(国际)
专栏:

高速公路的威力
水亭
有人说,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发展史,往往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欧美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运输费用低廉中得到很大裨益。意大利长达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全年营业额100万亿里拉(约合77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四个“菲亚特帝国”的营业额,无怪乎有人称它为意大利“最大的企业”。
这个特殊企业相对缩小了意大利的版图,使晨游阿尔卑斯山、夜宿西西里岛的梦想变成现实。意大利三面临海,山丘遍及全境。据报道,6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中桥梁与高架桥多达2450座,隧道共长300公里。为保证公路畅通无阻,沿线设有130个维修中心、26个遥控室、359个服务站、114家饭馆、15家旅馆,平均每天流动小汽车130万辆、货车40万辆;货运300万吨,客运200万人次。节日假期高峰时小汽车流动量一天高达1800多万辆。
这个“企业”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发挥了多大作用?看来,很难从数字上说明问题,还是举例来说吧。本世纪20年代,从米兰通向北部湖区修建了近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50年代,由米兰向南、向西、向东延伸,长达500公里。以米兰为中心的早期高速公路网为米兰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有人说,“没有米兰就没有意大利,没有高速公路就没有今天的米兰”。高速公路将米兰与海港热那亚、阿尔卑斯山下的工业重镇都灵联成一片,使它们犹如插上翅膀一样,可以“远走高飞”,生产周期明显缩短,商品流通速度大大提高。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米兰经波伦亚、佛罗伦萨、罗马至那不勒斯的“太阳高速公路”建成,沿线800公里的中小企业好比雨后春笋,数量倍增,蒸蒸日上。用汽车运输,只要一装一卸,千余公里,短短10小时到达目的地,企业得到高效益,竞争力普遍提高。“太阳高速公路”穿越意大利六大区,只要人们想起60年代意大利的“经济奇迹”,谁也不会忘记“大动脉”的功劳。
从60年代末起,意大利开始设计与修建亚得里亚高速公路,由波伦亚东行,沿波光粼粼的大海向南,直通“钢城”塔兰托。这条通道把东部沿海地区连成一片,使之面目发生急剧变化。70年代末,欧美经济学家对这一地带的经济腾飞惊赞不已,一度以“亚得里亚经验”之说闻名西方。其主要特征是,密如蛛网的公路促进了物资交流,企业家纷纷前去投资,于是星罗棋布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一潭死水的局面不见了。最近10年,意大利又在亚平宁半岛南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大力修筑高速公路,为加速开发传统的南方落后地区创造条件。
意大利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可是,高速公路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是有目共睹的。意大利人从修筑高速公路的实践中“尝到甜头”,实践又造就了一支在高山峡谷修建高速公路的雄厚技术队伍。当你驱车飞速驶过悬崖峭壁上架起的高架桥时,禁不住会对富有智慧与创造力的能工巧匠肃然起敬。未来10年,意大利计划大量投资,新修高速公路1000公里,加宽原有路面,并提高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水平。
意大利地形复杂,修建高速公路工程艰巨,耗资昂贵。据报道,每公里造价平均为900万美元。国家财政开支紧张,只能投资所需费用的1/3,其余均由私人公司筹资。“国家公路局”与23家私人公司合作,承包了高速公路的全部建设项目。为尽快收回投资,采取“以路养路”的方针,对所有机动车辆征收养路费。意大利是著名的旅游国家,外国游客一年多达5000万,车流滚滚,收入十分可观。据统计,25年来,私人公司的收入就有20万亿里拉(154亿美元)之多。巨额投资产生了回收期较短的效果。
高速公路不受横向干扰、运输效率高、受益面积广,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魔路”。
(附图片)
意大利南方卡坦扎罗高速公路的高架桥


第7版(国际)
专栏:域外拾零

巴黎公寓的看门人
肖连兵
凡是久居巴黎的人,都会对巴黎公寓中的看门人表示钦佩。在巴黎人看来,他们是可靠的服务员、能干的管家、警察的触须。
巴黎几乎所有的公寓都有看门人,一进公寓大楼,一层门厅的一侧便是“门房”。看门人大多是中年妇女,既没有年青女郎那样摩登,也无贵妇人的风韵。
清晨,当旭日东升,人们走出门上班时,看门人系着围裙已在扫楼梯、擦大门、倒垃圾,忙个不停。傍晚,当人们走进家门的时候,邮件已被看门人放在门前,或从门底插了进来。
除打扫清洁、收发邮件之外,看门人还负责所在公寓住家的安全。看门人监视来者是很隐蔽的,门房总是全掩着,里面挂有奶白色的门帘,来人一般不会明显感到已被人注视,然而一切又都在她们眼底,因为门帘边上露出一丝缝隙。如果来人可疑,她们便会出来向你盘根问底,所以溜门撬锁的小偷,最惧怕的莫过于看门人了。有人风趣地形容看门人和“包利斯”——警察的关系时说:“他们不一定是至亲骨肉,但却是莫逆之交。”无论侦缉查究、搜索审问、拘留传票,巴黎“包利斯”首先探问的对象就是看门人,她对整个住宅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巴黎人都晓得看门人耳聪目明,机灵敏感。有的甚至还有分析推理的头脑、通达流畅的文笔、口若悬河的嘴巴。找住户的麻烦也是看门人的“本领”。所以住户每逢圣诞节,总要向其施以小惠。笔者刚搬进一新住宅时,邻居朋友便提醒我说:“你从中国来,大概不知道新住户要给看门人送‘见面礼’,否则你有朋友来,她会刁难的。”
巴黎公寓设有看门人的制度是房产公司规定的,但是看门人的收入都取之于民。每个住户每月都要支付这笔费用,它大约占房租的5%。虽然看门人的薪水不多,也没有工资照付的假期,可是工作稳定,无失业危险,有房子居住,还免缴房租。在当前法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看门”不失为一个“铁饭碗”。
今天,无论是巴黎富人居住、古宅林立的第十六区,还是新宅高耸的拉台芳斯现代化区,都可以见到看门人的身影。她们实在是巴黎人难舍难分的“伴侣”。


第7版(国际)
专栏:

废品中“觅宝”
王如君
近来,联邦德国出现了一股奇特的收藏热。收藏迷们收集的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也不是不可多得的名画,却是“垃圾箱里的珍宝”。而这些“宝贝”过去大多是被扔掉的,其中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物品更被视为有纪念意义。
藏品以“古、废、奇”见称,诸如:卷烟、玩具、礼帽、捕鼠器以及船骸、扫帚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最为奇特的是有人竟收藏了一支五十年前制成的重达二十磅的巨型雪茄。
收藏迷们不仅千方百计地搜罗“宝贝”,而且还自办“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寻觅到的“珍宝”。一家私人乐器博物馆收藏有三百多种古怪的乐器,不仅有直径长达三英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唱片,而且还有默片时代摄影棚装备的风琴。这种风琴能模仿风声、鸟鸣,还能奏出军队行军的音响。
一位收藏家颇有心得地说:“私人博物馆必须比国立博物馆更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吸引参观者。”他创办的捕鼠器博物馆,收集了世界各地的二百八十种捕鼠器,既有原始的小型杀鼠刀,也有价值达一千五百美元的最现代的超声波捕鼠装置,真可谓是一个捕鼠器“大观园”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