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革内部分配 增强企业活力
德州棉纺厂由落后跨入先进行列
本报讯 记者莫新元报道:山东德州棉纺织厂从搞活内部分配入手,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这个两年前还是全省闻名的“患了癌症”的企业,如今各项经济指标已跨入全国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先进行列,成为山东省纺织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得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
德州棉纺织厂是一个有4600名职工、53000枚纱锭、2048台布机的国营中型棉纺织厂。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厂的工资分配制度很不合理:一线运转工人工资低,而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三线服务性工种比较轻松、简单,人均月收入却高于一线8元。这种情况影响了一线工人的积极性,纷纷要求向三线或厂外流动,企业人心涣散,管理松弛。1984年10月,德棉调整了领导班子,实行厂长负责制。新任厂长王根源和新任党委书记于向阳意识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是搞活企业的关键,他们紧密配合,各司其责,在全厂推行了以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的重点,是一线工人:改计时工资加奖励为计件工资,工资、奖金捆在一起,全额浮动;工资总额按部颁定额定员标准核定,实行车间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除了给老工人适当工龄补贴外,新老工人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三线工人实行结构工资,即原工资的40%为基础工资,加上工龄工资、岗位工资和考勤考绩,其中岗位工资反映工作性质,考勤考绩表明贡献多少。
这项改革受到了全厂大部分职员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支持。全厂156个工种的收入档次拉开,一线工人高的每月能拿200多元,少的仅10几元,平均月收入增长18%;三线工人平均月收入降低5%,不少人要求重新上一线顶岗。同时,实行车间工资总额包干,促使车间在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上多下功夫。对减下来的人员,由厂里统一组织起来,加强生产服务工作和开发第三产业。这样既方便了职工生活,也使这部分人基本做到自食其力。因此,尽管一线工人普遍增加了收入,全厂工资总额并没有突破。
一线工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干部终身制和“铁交椅”,不称职的干部,该降的降,该免的免,该当工人的就去当工人(仍保留干部身份)。各科室建立严格的指标考核体系,各项指标中40%为评价分,由厂级领导和车间、基层单位进行评价,按总分发奖金。


第2版(经济)
专栏:

快速养猪法和复合添加剂的奇效
喂2斤8两料,就长1斤肉;一头仔猪养5个月多一点,就够上屠宰标准,而且皮薄肉嫩,开锅就烂,上口不腻。这能是真的?千真万确!
吕书奎 刘存学广州评审会:
15位畜牧专家感到震惊
1986年5月6日,国内畜牧专家一行15人,住进了广州军区后勤部招待所,参加由国家科委和总后勤部组织的快速养猪法、复合添加剂评审会。
快速养猪法和复合添加剂是广州部队退休干部蒋永彰和转业干部张道槐研制成功的。他们把生猪生长所需要的30多种营养物质,经合理工艺配方,研制成复合添加剂,并相应总结出一整套科学饲养方法。通过部队3个千头猪场试养,又在两湖、两广等地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试验,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15位专家听取了广州军区后勤部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研究所提供的试验报告后,内心的反应是复杂的,起码欣喜和怀疑同时出现在脑际——
拿北京大学畜牧系教授、评审会的主任委员杜伦来说,他清楚地知道广州方面提供的数据意味着什么。杜老先生心中装有两个底数:
一是国内养猪现状。大多数农民仍采用稀料熟喂的老方法,猪的增重慢(日增重不足0.5公斤),饲料利用率低(料肉比4∶1),饲养周期长(8—12个月),出栏率低(60—70%)。
二是国际水平。按世界公认的美国NRC瘦肉型猪饲养标准,预期三阶段(20—35,35—60,60—100,单位:公斤)的日增重分别为600克、700克、800克。折算每阶段增重1公斤,需饲料分别为2.5、2.86、3.75公斤。生猪出栏率(1983年)美国为149.6%、日本188.8%、联邦德国171.9%。
差距,巨大的差距,横亘在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谁也没有想到,蒋永彰、张道槐把这差距缩短了——
各地的喂养实践向人们表明:应用快速养猪法、复合添加剂喂40公斤的中猪,日增重1公斤左右。而每头猪仅用0.5公斤复合添加剂,成本每天只需多花4—5分钱,出栏时间可提前5—6个月。饲料效率可达2.5—3∶1,一般农户养一头猪可获纯利40—60元左右。
听到这些数字,专家们是不能无动于衷的。然而,15个人要肯定有全国影响的一件事情,也还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思考:增重有没有那么高?料肉比是不是准确?长的是肉,还是水分?肉质有什么改变?有没有激素?……
带着这些问题,参加评审的三位主任委员杜伦、聂光达(上海农科院畜牧所副研究员)、张润栋(东北农学院副教授)在评审书上签了字,肯定了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待续的“尾巴”——“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该项技术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密云试验:
拨开了罩在心头的乌云迷雾
1986年9月,由国家科委、总后勤部出面,在北京密云组织了一次印证试验。这次试验由杜伦教授牵头,北京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曾绍光副研究员为课题负责人,密云县北京市蛋禽公司西田各庄畜牧场和广州军区后勤部派人参加试验。
试验选用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分为两组4个重复,共64头,32头试验,32头对照,从70日龄,体重19公斤开始,按国家饲养标准配制基础日粮,保证各种营养素齐全。试验从9月28日开始,至同年12月26日完成。
试验进行到40天,第一次称重。试验组日增重821克,对照组583克。出现这么好的结果,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不是吗,杜伦先生指导的研究生也不过获得日增重600—700克的成绩。杜伦心里踏实多了。试验到89天,第二次称重,试验组已长到92.6公斤,比对照组多增重13公斤。也就是说,经过159天饲养,即5个月过一点点,便达到了屠宰体重。这还不算,饲料效率达到了国内最好标准:2.82∶1(对照是3.44∶1)。
密云试验,加上广州市卫生防疫站的检验,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的分析,证明经快速养猪法育成的猪,其肉质无任何改变,各种微量元素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不含激素,消除了人们的疑虑,驱散了罩在专家们心头上的乌云和迷雾。
广州评审会留下的那个“尾巴”,通过这次密云试验给续上了——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印证试验得出的三项指标(每头日增重821克;饲料增重比2.82∶1;每增重1公斤体重需9620大卡消化能),居国内先进水平,接近世界水平(记者:实际上已超过,专家们认为还是留有余地的好)。延庆周桂英的实践:
不仅仅是农民的福音
快速养猪法的出现和推广,将使我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一个新的转机。这个转机将出现的频发信号,就是快速养猪法将刺激农民重新对养猪迸发出热情。
北京延庆县康庄乡大营村的女青年周桂英毫不掩饰自己成功的喜悦和对快速养猪法的信赖之情——
“快速养猪法就是灵验。过去俺们养猪,哪家不是稀汤挂水,那猪没个长!我父母喂了一头猪,养了一年,卖了123斤。
“再瞧瞧我养的猪,大不一样了。去年3月、6月、9月,我分三批挠了(买)45头猪,自宰自卖,总共赚了1万多元。”
快速养猪法的诞生,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的福音。全国2.4亿农户,如果养3亿头猪,每头猪按纯收入50元计算,那就是150亿元,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
问题绝不仅仅限于此。
设想一下,料肉比一降下来,按每增重1公斤节省饲料1公斤计算,每育肥一头100公斤的猪,可节省饲料65公斤,全国2.5亿头猪便可节省162.5亿公斤饲料,这些饲料又可以育成8000万头猪!
养猪事业大发展,猪肉大量上市,价格有所下降,城里人吃到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将成为可能。
据1985年《中国农业年鉴》:我国人均年食肉量只有13.75公斤(猪肉占95%),只及日本的1/2,苏联的1/5,美国的1/8。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营养结构,扩大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强人民体质已势在必行,而快速养猪法的出现将大大推进这一理想的进程。
另外,养猪事业的大发展,必然带来以生猪为原料的制革、皮革加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一系列生产的发展,就业人数将增加,国家将由此增收。……
呵,神奇的快速养猪法。你的诞生与推广,勾起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和憧憬。我们要说:亿万农民欢迎你,全国人民欢迎你!
(原载《中国青年报》)


第2版(经济)
专栏:增产节约第一线

看困难——先进企业潜力尽
算细帐——竟可增收三千万
上海自行车厂千方百计挖潜
本报上海专电 记者孙维报道:上海自行车厂从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扩大出口方面进一步挖潜,争取今年增收3000万元、多创外汇800万美元。前不久,赵紫阳同志来上海调查研究,听了他们的汇报后,说这个双增双节的思路是对的。
然而,这个“思路”却得来不易。生产“永久”牌自行车的这家工厂,去年实现利润1.11亿元,税利总计达1.62亿元,经济效益名列全国自行车行业榜首。许多职工觉得干到这个份上实在不易,今年还要增产增收,难!针对这种畏难情绪,该厂党政领导让大家敞开思想讨论。通过深入的思想工作和对厂里现状的分析,大家认识到:企业效益好并非一好百好,那些被效益好掩盖着的问题和漏洞,正是潜力之所在。只要克服畏难情绪,开拓思路,就能找到增产增收的突破口。认识提高后,全厂上下从加强管理、调整品种、扩大出口、节约原辅材料和能源、紧缩开支、抓好质量等方面,提出近4000条合理化建议和300多条双增双节措施。
今年一季度,上海自行车厂通过重点抓调整品种结构和扩大出口,已实现利润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净增利润1500万元,出口创汇243万美元。其中增收节支增利800万元。


第2版(经济)
专栏:增产节约第一线

目标明确——“五突破”“创五优”
措施得力——抓质量 抓降耗
贵州铝厂双增双节重实效
本报讯 《贵州日报》记者旷远持、本报记者潘帝都报道:贵州铝厂在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中,根据本厂实际,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1至3月,全厂完成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和28.66%,节电1300多万度,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贵州铝厂是国家的重点企业。今年初,中央关于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的指示下达后,该厂制定出以“五突破”(氧化铝15万吨,铝锭10万吨,阴极炭素制品超设计产能,总产值3.4亿元,利税1亿元)和“创五优”(精铝、半石墨炭块创国优,20公斤重熔用铝锭创部优,铝线坯、变型铝合金创省优)为中心的“双增双节”总目标,并把它具体分解落实到各个分厂、矿和车间。同时,抓了两项工作:一是以企业升级为中心,强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二是从节电入手,狠抓节能降耗。贵铝是贵州省的用电大户,为此,该厂在节能降耗方面,严格实行定额考核,把节能降耗管理目标变成全厂职工的自觉行动。


第2版(经济)
专栏:

纠正越权减税免税问题
6月1日起一律按税法执行
本报讯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税收工作的决定》,财政部于4月29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认真检查清理超越权限减税免税以及违反财政制度、擅自扩大企业开支范围、挤占国家税收的规定,查出的问题应立即纠正。从6月1日起一律按税法的统一规定执行。各地区、各部门检查和纠正的情况,于7月1日前报送财政部。对于个别确实需要继续给予减税免税照顾的,应当另行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转报国务院审批。
通知强调,今后各地区决定减税免税时,凡涉及中央管理的减免税权限,都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先征求财政部意见,并由财政部报请国务院审批。 (佘家金)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滥用公款请客是一大公害
武树帜
滥用公款请客,严重挥霍浪费,是当前需要消除的一大“公害”。
有的地方和单位公款请客名堂很多,标准越来越高,陪客者越来越多;而餐桌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有的可以查清,有的则无法查清。这样“大吃大喝”社会主义,侵吞国家利益,四个现代化哪还有希望!
正常业务往来中的必要应酬,当然是允许的,但决不可借此刮起滥用公款请客的歪风。滥用公款请客不仅是一种破坏国家财经纪律的错误行为,也是一种逢迎上级、贿赂四方的营私舞弊手段和毒化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发展下去,社会上势必出现“办什么事都得请客送礼”,“不送东西就办不成事”的坏风气,严重地损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款请客,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一向为群众所厌恶和反对,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产品特别是消费品还不够丰富,有的还很紧缺的情况下,群众需求的东西买不到,却被公款请客浪费掉,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让我们大家自觉行动起来,为消除这一公害而努力。
(作者为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干部)


第2版(经济)
专栏:来信

乌鲁木齐市两个单位只因“马大哈”,错把“鸟”字当“乌”字,一下造成国家经济损失18万元。更怪的是,事故发生后,居然扯皮一年,至今还未查明责任,人们不免要问
一点之差失万金,为何迟迟不查处?
新华社记者 姜志武
乌鲁木齐市粮食局挂面厂,1980年从日本一家厂商引进一套挂面生产线,随后又花18万元从日方购进1000卷、重10吨的塑料包装袋。袋面图案由挂面厂找人设计,样品制出后经工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厅机械进出口公司审查,交付日方印刷。去年3月,当这批塑料袋漂洋过海运到乌鲁木齐市时,人们才发现“乌”字上多了一点,乌鲁木齐也就变成了“鸟鲁木齐”,不能用了。于是这一点之差,使18万元的塑料袋成了一堆废品。
事情暴露之后,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但有关单位却扯皮不止。厂方说:这笔买卖是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厅机械进出口公司经办的,应当由经贸厅赔偿损失。经贸厅的同志则说:经贸部门只负责商务方面,技术上的责任主要在厂家。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休,一拖就是一年。
不久前,有的报纸揭露了这桩“一点失万金”而又久拖不决的怪事后,引起了乌鲁木齐市领导和检察部门的重视,他们表示要加以解决。其实,把“乌”字错成“鸟”字,胡乱给加上一点的为何人,审查竟为其放行者为何人,查清这样极不负责的“马大哈”并不复杂,为什么不能快一点得出结论,追究责任,并从中引出教训呢?


第2版(经济)
专栏:

南海的绿镶边
——广东沿海防护林建设采访纪实之三
本报记者 肖俊熙 新华社记者 杨春南
浩渺无垠的南海就在我们眼前,海浪一圈又一圈远远赶来,轻轻地拍打着沙岸。大海是多么温顺、安详。然而,旁边伤痕累累的防护林带,却让我们想象到大海暴怒时的情景。林带面海一边低矮,枝条断残,树叶稀疏,底部隆起一条高高的沙垄,树木全向大陆倾斜。不难看出,这条林带曾多少次抗御了肆虐的台风、海潮。这是我们在广东吴川县限口乡看到的情形。
去年17号台风加海潮袭击这里,5米多高的浪头竟从近10米宽的林带里,连根卷走了四五行粗大的树,风潮的威力该多么强大,但它进入陆地的力量却被滞缓了。限口乡的庄稼、房屋等等一切,安然无恙。水稻亩产550公斤,比上年增产10.7%。
海防林带的威力使人叹服。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全县54公里海岸线已筑起一道这样的“绿色长城”,年年都在同风浪、海潮搏斗,保护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汽车穿行在海边、山岗、丘陵、田野,我们随处都可看到片连片、岗接岗的木麻黄林、桉树林、松树林、混交林……不是星星点点,而是几百成千上万亩连片,很有气势。在芷寮乡北边村,我们参观了一片500多亩的木麻黄林,齐刷刷郁葱葱,很可爱,出人意料的是,这片林只有“两岁半”,是姚泽清等两个联合体1984年夏开始营造的。现在,树的平均株高已达5.1米。“十年树木”的传统说法在这里被改变了。原来,他们植树前,耕地、施肥、树苗用营养袋培育,种下后浇水、培土、精心管理。林业责任制、林权落实,更加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办法对头,现在吴川县,植树造林,爱林护林,已蔚成风气。到去年底,有海防林保护的沿海4万多亩沙地、沙丘已被覆在相思、桉树林荫之下;总长387公里的农田防护林网护卫着农田、村庄;“四旁”的862万多株各种树木,总是把人带入林荫……全县人工造林已达31.6万多亩,占宜林面积的98%,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1.2%上升到28%。带、网、片相连的林相把吴川县裹在绿色之中,构成一个初具规模、浑然一体的防护林体系。
防护林体系的建立,使过去吴川县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温度、湿度、风速、雨量等气象要素向有利方面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甘蔗、水果等都成倍增长,也直接给农民带来财富。
在去吴阳镇的路上,我们巧遇一个热闹的木材市场,板材、椽材、梁材……一堆堆一摞摞摆满街旁。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全县木材蓄积量达60.6万立方米,1977年以来平均年生产木材4万立方米,木柴(不含枝叶)70万担,全县农民燃料自给有余。
林业已成为吴川一大经济支柱,为农业和集体福利事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从林业收入中投放到农业上的资金共达568万元,建小型抽水站131座、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57台及其他设备;投放到电力、自来水工程以及建学校、医院等方面的资金1000多万元,用这笔钱,有742个村用上了电,27个村有了自来水,还建了143所学校。森林,真正成了吴川人民的“绿色银行”。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连续两年实现节电增产
本报讯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人民政府努力抓好节约用电工作,全省连续两年多实现节电增产。今年一季度,节电5000多万度,用电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3%,工业总产值增长8.4%。湖南是我国严重缺电的省份之一。省人民政府把节约用电列为工交企业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视抓好节电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电新技术、新设备。全省还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第2版(经济)
专栏:

宜兴陶瓷出口量成倍增长
本报讯 记者李茜报道:造型优美和制作精湛的江苏宜兴陶瓷已在50多个国家走俏。宜兴陶瓷有5000多年的历史,他们生产的紫砂百寿瓶和竹筒茶具,曾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去年,全公司平均每天有7个新产品问世,全年投放国际市场的新产品有900多种,出口交货达403万件,比上年增长2.18倍,创汇245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又有陈俊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电子陶瓷等200多个新产品投放国际市场。


第2版(经济)
专栏:

宏兴药厂发展儿童药品生产
本报讯 广东省潮州市宏兴制药厂从社会需要出发,大力发展儿童药品生产。去年,这个药厂儿童药品产值占全厂药品总产值的54.68%。这个厂在儿童药品生产中,组织技术攻关,解决了用密封型球磨工艺代替原来的粉碎工艺的难题,损耗减少,工效提高,小儿七厘散、回春丹等药品的亏损率均比以前降低50%;他们还用多生产能盈利的儿药产品来弥补亏本产品的损失。 (郑佩华 丁身祝)


第2版(经济)
专栏:

普陀渔业生产出现良性循环
本报讯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地处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近年来,由于近海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主要经济鱼类严重衰退。为改变这一趋势,区政府改原来的单一捕捞为捕捞、养殖、加工并举,使全县大中型机帆船由原来的1260艘(以冬汛渔业大生产计算)减少到目前的1112艘,水产养殖面积由1984年的3760亩猛增到今年的10800亩,去年全县养殖、加工产值占渔业总产值50%以上。
(徐博龙)


第2版(经济)
专栏:

宜丰县试制成功竹材胶合板
本报讯 一种可以竹代木的竹材胶合板,最近在盛产茅竹的江西省试制成功。目前已在江西省宜丰县竹材胶合板厂批量生产。长期以来,茅竹只用于竹编、竹器、造纸等生产原料,这个厂1986年与科研部门挂钩,经过试制,终于生产出可以用作汽车车箱板和包装箱板的胶合板。 (龚伟力)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4月28日—5月7日)展出了数万盆花卉、盆景,并设展销部。这可乐坏了爱花的北京人。到5月4日为止,大约有15万人次前来赏花、买花。左上:行家看门道。左下:我来一盆!右:托“塔”天王。 本报记者 蒋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