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美容·微笑
李绍谦
一张浓妆艳抹但冷若冰霜的脸和一张朴实无华而满含微笑的脸,孰更美?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与这样两张不同的脸相遇,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微笑更具魅力,更美,更可爱。特别在服务性行业中,对于顾客们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宁肯走到那带着微笑的营业员面前去买东西,哪怕她长得一点也不漂亮,因为凭直觉可以知道,她对你是欢迎的。我们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那些柜台美女们的冷漠和无礼的怠慢,说来奇怪的是:她们浓妆艳抹,精心修饰打扮的目的不正是为了给顾客以好的印象吗?为什么她们在擦粉涂唇膏的同时却忘记了微笑?她们是不是现代的那耳喀索斯?
那耳喀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少年,他迷恋自己的美貌,终日伏在河岸边,向水中自己的影子凝望,顾影自怜,相思而亡。众神遂将他变成了水仙花。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美貌已没有那耳喀索斯的自信了,所以要借重于化妆品和化妆术来进行美容,但有些人美容的目的仿佛还残留着那耳喀索斯的自恋狂,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既是审美主体,同时也是审美对象,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除了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更为了使周围的人们感觉愉快些。倘若付出了精力和昂贵的代价来美容,却没有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就只能使人生厌了。
从某种意义来说,微笑是最好的美容术。一张表情生动的微笑的面孔是某种令人愉快的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它许诺给你的是友善与欢乐;而一张表情冷漠、厌倦和僵硬的面孔只是自私和空虚的反映,不管它经过如何精心的装扮,它都显露出对别人的轻视和侮慢。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讲究文明礼貌,讲求“和气生财”。爱美,求美的年轻人,在美化自己生活与美貌的同时,不要忘记在精神和心灵上下功夫,不要忘记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品格和风度。请允许我引用《人性的弱点》一书的作者戴尔·卡耐基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乏。它产生在一刹那,但却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它创造家庭快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它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哀者的阳光,又是健身的最佳良药。”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嘎达梅林传奇》
嘎达梅林的起义和壮烈牺牲,震撼了20年代末期的内蒙古草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活在蒙古族的民歌和民间传说中,活在蒙、汉等民族的戏剧舞台上。扎拉嘎胡的《嘎达梅林传奇》,是第一次用长篇小说来反映这一史实,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突出表现了嘎达梅林的悲剧性格,进而探索了起义失败的社会原因,读后耐人回味、思索。(叶文)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夏衍与赵家璧的通信
多写文坛回忆录
我所收藏三十年代几十位老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和郁达夫等七百多封亲笔书简,除鲁迅的五十封已交上海鲁迅纪念馆,幸得保存外,其余的早在十年浩劫后期下落不明。
作家书简是研究现代文学史最可靠最珍贵的资料。
1983年时,为写回忆史料,我曾有两事请教夏衍同志。收到夏衍同志的复信后,我一直把夏公托我寻找他的第一本戏剧译作之事放在心上,但连当时的广告也未见到。最近终于见到了,我顺便又想到了他那本回忆录给我的启发,遂写了封信给他。
——赵家璧家璧同志:手札奉悉,所问简复如下:
一、从1929年秋筹备组织左联时起,文化支部就在商务、开明、良友……建立了通信点,据我记忆商务有个党支部,开明、良友以及现代书局等都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党员,负责传递信息,潘汉年和冯雪峰和这些党员直接联系,再由他们向文委、左联传送书信文件。1931年深秋,汉年约我见面,就是通过这种关系,由当时在良友工作的一位年轻职员转告的。可惜,这些关系人当时都用“代号”,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二、我的第一本译书菊池宽的《戏曲论》,的确是由我寄给田汉,托他介绍出版的,但那是1923年由日本寄出的,1924年(?)我暑假回国,向田汉问起此事,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直到后来在四马路书铺看到此书,才知道是良友出版的,此书是小开本,黑色封面,书名《戏曲论》(按在日本,戏曲包括话剧)。解放后,我曾找到过一本,出版年月记得是1924或1925年,已记不清楚了,现在连这本仅存的书,也在文革中被抄走了。但据友人说,北京图书馆仍有。
匆匆布复并祝
健康
夏衍 1983.4.17夏老:
先要感谢你1983年4月17日给我的答复。
前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开明书店60周年纪念会上,我有幸和你坐在同一张圆桌上,当时三联书店已把你的新著回忆录《懒寻旧梦录》送我一册。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友,能在北京开明纪念会上重逢,特别看到你已丢掉轮椅,眼病开刀后,视力已完全恢复。你还告诉我,此书是最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完成的,还准备再写一部。我为您能享受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把你早年的奋斗史迹,通过回忆录方式,教育今天青年一代,心中感到无比的钦佩、崇敬,在此祝你健康长寿。
我要告诉你的是返沪细细拜读大作后,其中所写发生在1933年11月12、13两天,国民党白色恐怖魔手先后袭击、捣毁你所工作的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和我所工作的良友图书公司的背景材料,使我第一次了解到我过去一无所知的党所领导的反文化“围剿”斗争的复杂内幕,从而使我想起文革后本单位退还我的两封国民党特务头子潘公展写给我的实际迫害并威胁良友的亲笔信还放在书柜里,拿出一看,才唤醒了几乎已遗忘的重重旧梦,因而写成了一篇题为《追怀良友创办人伍联德》的回忆史料,发表在刚刚出版的上海《出版史料》第六期上。
可称做历史画卷的旧版全份《良友画报》(1926—1949),上海书店最近已把它全部影印,精装成28卷。我已拿到他们赠送我的最先印出的第一、二两卷。就在第二卷内的第20期(1927.10)封二所刊新书目录上,明白无误地刊登着你的译作,书名《戏剧研究》,译者署的是你早年所用的笔名沈宰白,售价大洋四角。但出版期是1927年,过去你把年份记错了。这就证明你的第一本戏剧理论译作的确是良友出版的。
另外,在1937年的画报第131期上,发现有当时任第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所写3000字长文《对日抗战中的第八路军》,还附了一幅八路军之游击战区域图。当时“八·一三”抗战在沪爆发,平时以发表图画为主的画报,忽然用四号字两版刊登党的领导同志的重要革命政论,连我都感到意外,此文经我送上海党史办同志过目,也说前所未见。你在1982年所写纪念潘汉年文章,去年6月27日《上海政协报》刊登杨度女儿回忆她父亲一文中也引用了。她说,潘汉年通过良友公司找你,见面后两人雇出租车去她家,她父亲在临别时,象对待老朋友一样送了一盒雪茄烟给潘汉年。潘汉年和良友有过这段历史关系,他的冤案现已澄清。他在抗战初期发表在《良友画报》上的这篇文章,可否说是新发现的一件革命文献呢?我附寄复印件一份给你,留作纪念。
我今年也已进入八十高龄,余生有限,还要向您多多学习。昨天有朋友告诉我,你的《白头记者话当年》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我也将努力把《编辑忆旧》之类史料文章继续写下去。作为一个老编辑,这是为四化建设我唯一能作出的微薄贡献了。祝您
健康长寿
赵家璧 1987.3.18上海


第8版(副刊)
专栏:

寄语青年演员
盛祖宏
一个座谈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演员,她说她已演过近10部影视片,可我觉得她的名字很陌生,而我作为一个文艺编辑,自问还不是孤陋寡闻的。我坦率的表露使她感到难过:为什么演了那么多戏,却得不到舆论的重视,知名度不高呢?
我也不免为她惋惜:她将近而立之年,艺术表演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应该总结一点经验教训才是。
过于渴望拍片,面对所拍的片子没有要求、没有选择,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整个片子不行,你在其中即使演得好,也不会引人注目。她也参加拍摄过重大题材的片子,也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演员参加拍摄一部片子,总要耗上一年半载,可是一个演员艺术青春象运动员一样是极为短暂的,是经不起如此无谓的消耗的。十年一瞬间,如果回顾十年所拍的片子,竟没有一部是“保留节目”,岂不是浪费了青春与生命?
拍片越多,艺术成就未必越高。艺术的成就与数量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拍一部好片子胜过拍十部差片子。
青年演员要认真地严肃地对待片约,不能“装在篮里都是菜”,有片就拍,来者不拒,要顶得住拍片的诱惑力,要有敢于拒拍差片的勇气。
但话说回来,首先碰到的是演出机构的体制问题,青年演员对编导进行选择,谈何容易!能获得一次机会已属不易。其次主观上又需要有艺术鉴赏力和有较高的文艺修养。而我们的不少演员先天不足,其文化程度往往只有高中甚至初中水平,且从业后中外文学名著读的很少,兄弟艺术也很少涉猎。仅靠漂亮也许可以登上银幕,但要想有大出息是不可能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青春在小木屋
郭蕊
我有一间小木屋,面积刚巧10平方米。自从唐山大地震以来,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木屋不是孤零零的,它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竭尽全力,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滂沱大雨。
我有一间小木屋,春来渗透满室的槐香,让人追忆初恋的情怀。在嫩绿的年代,两个人从图书馆夜读归来,时间还不太晚,朦胧里并肩坐在一座拱门的阶石上。雪花轻柔地飘落,飘落在鞋尖上、衣襟上,只有双手感到对方的温暖。深邃的宇宙广阔无垠,天真的恋人却满足于容膝之地,别无所求。
小木屋啊小木屋!你为我迎来亘古如一的晨曦;又为我送别依依无语的残月。在熙熙攘攘的大道旁,你是一条幽静小巷的路标;在六级地震的摇撼下,你象摧折不谢的干枝梅。告诉我吧小木屋!你忠实地为我储藏了多少往事的全息摄影?当我远离不返时,是谁还想着我,在谁的心灵天平上,我的份量最重?
还是你,小木屋,默默地启示我居安思危。三伏天里,我常常对比赣江的冲堤巨浪,41度高温气候,“双抢”脱粒的紧张战斗。我怎能忘记压肩的重担,稼穑的艰难,千砖万瓦在大雨中搬运。那些相濡以沫的朋友啊!不论旧识新交,只要相逢在泥泞的田埂上,都会伸出友情的手掌。
小木屋啊!我在你这里探索几千年历史的是非,英雄和凡人的真实面目。我不会象16岁少女描绘梦幻的蓝图;而要学60岁哲人思考生活的课题:真伪、美丑、善恶,纯洁与邪佞,勇敢与懦弱,贪婪与廉正。假如人间不存在这些区别,爱憎无法分明;那么,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第8版(副刊)
专栏:

渔女
严成志
她用珍珠
镶成一座美丽的城市
珍珠,生在海滩
经历多少
潮汐的撞击
和风雨的磨砺
她捧起珍珠
好象捧起一轮明月
闪闪银光
清辉熠熠
照耀波涛上跋涉的步履
抚慰千载不泯的海魂


第8版(副刊)
专栏:

珍惜美好的时光(宣传画) 冼小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