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力争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朱田顺
可贷资金理论是一种关于利息的理论。它主张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总量;二是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和信贷活动所创造的信贷货币的总量。也就是银行系统把存款放出后,又被存到银行,形成派生存款,而派生存款贷出后,又变为存款,如此成倍扩张(当然,这种信贷货币创造能力被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所限制,扩张倍数是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倒数,提高准备金比率就缩小扩张倍数)。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需求、企业需求和政府需求。这一理论虽不尽完善,但简而易明,已被作为一种利率预测模式加以运用。特别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可贷资金需求等于可贷资金供给,也就是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应该平衡,这一原则有利于调节利率,也有利于调节资金,值得我们加以吸取和运用。
目前我国可贷资金的需求超过可贷资金供给,这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进一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继续深化改革,应力争我国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争取我国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民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都显著提高。以1986年和1980年相比,国民收入增长111%,城乡居民储蓄增长460%。198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几乎占银行系统存款来源的一半。有些理论家认为,个人提供的储蓄数量,基本上决定于收入水平,而受利率水平影响的程度较少。这个论点有一定道理。当然,收入水平的变化也会改变人们希望在每种利率水平储蓄的数额。
第二,企业存款增加显著。1986年银行系统企业存款余额比1980年增长299%。当然,企业存款并不是企业储蓄,从可贷资金的角度来看,企业储蓄只能是企业折旧和未分配的盈利。但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扩大后所增加的在银行的存款,包含有储蓄的因素,也是银行系统创造信贷货币的条件之一。
第三,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这就是在计划金融之外出现了市场金融(包括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在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金融之外有了直接投资和筹资的直接金融,在存折和货币之外有了新的金融工具(如债券、存单、股票等),在原有的国家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之外增加了一些新的合作金融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量显然还很小,但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又多了一种增加可贷资金的新源头。
第四,探索了一些控制宏观金融和搞活微观金融的途径。银行系统增加了一些对储户和客户的新的服务项目,银行企业化和电子化正在进行,也建立了一些新的金融管理法令和规章制度,如存款准备金、技术改造贷款、“多存多贷,少存少贷”、差别利率等。
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为力争可贷资金供求平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银行系统本身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和上述各种有利条件,深化金融改革,从以下各点入手,扩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和控制可贷资金的需求。
第一,畅通可贷资金供给渠道,使更多的闲散资金成为可贷资金。除了巩固现有储户和存户外,应通过改进服务态度、增加服务项目、改革服务手段等途径,把那些应存未存的居民手持货币和企业零散在库资金,尽可能纳入可贷资金供给渠道。现在城乡储蓄存款虽然已经是可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我国居民货币收入的储蓄率仍然只有10%左右,储蓄潜力还很大。
第二,消除流通中可贷资金的停滞现象。最突出的是压缩过热的空气,严格划分长期资金(1年以上)和短期资金(1年以下)的界限,防止短期资金变为长期资金。控制可贷资金需求的期限界限,比划分基建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的界限较为容易,当然对于那些确实是有利于产品适销对路、升级换代、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应继续予以支持。此外,应大力压缩储备资金和产成品资金。目前国营工业企业这两项流动资金约占定额流动资金的80%左右,资金潜力不小。作为生产和销售差额的企业存货,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预警”指数,现在企业存货偏多,很值得重视。同时,应尽量利用1986年银行系统已建立起来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加强资金调度,力求压缩在途资金。
第三,使金融市场成为一条良好的可贷资金供求的渠道。在商品市场所交易的是商品和劳务,金融市场所交易的应是金融工具,也就是金融商品,如债券、存单、股票、汇票等。这些金融工具也分为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大宗的证券发行,在价格政策和发售时机与方式上,应力求避免发生大量提取银行储蓄转向金融市场的现象,力求吸引居民应存未存的手持货币,真正扩大可贷资金来源。银行间拆借市场是否也是金融工具交易呢?是的,不过银行间拆借的是“无形的转帐工具”(有些电子银行发达的国家,连国库券交易也已经变成了无证券实物的电子转帐交易),但是银行间成交的拆借资金必须是超额的储备资金,而不能把非超额储备拿去拆借。要防止盲目追求成交额度大、数量多、期限长、地区广、利息高的倾向发生,那样就会使拆借资金的短期性质(有些国家称之为“一日信贷”)发生变化。同时,金融市场应向着信息灵通、标价合理、资金安全的方向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在金融工具买卖中,肯定有某种程度的侥幸心理,象买有奖储蓄那样。但社会主义的金融市场,应当是为生产和贸易服务的资金交易市场,而不能象资本主义金融市场那样,成为投机冒险家的乐园。
第四,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要加速可贷资金周转,放得严收得快,依靠加快周转速度扩大供给。要提高可贷资金的利税率、创汇率、周转率,依靠提高贷款效益降低需求。为了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应试行对贷款企业在同行业中评估信用等级和贷入资金经济效益的制度,按照优良中劣的次序发放贷款,从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上,奖优罚劣。对濒临破产的企业应只收贷不放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综合治理。在进行银行企业化的改革中,更应把提高可贷资金的经济效益列为核心指标之一。
在力争达到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的目标中,有三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改革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第一,学会按照资金的宏观流向和流量,控制可贷资金需求的可得性。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可得性,是一个重要问题。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依靠提高资金价格缩减可贷资金需求。一个企业或一个银行要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集资,不能完全靠利率控制,还要有非价格控制,即经过金融行政部门依法控制,数额大的应列入可贷资金的供求计划。这种供求计划不仅包括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及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信贷总额度,而且要包括由宏观决定的资金流向。在计划控制之外,还应有计划外金融市场可贷资金供求预测目标,通过规章管理、经济信息、金融工具购销调节以及市场利率加以引导。
第二,学会利用利率调节可贷资金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集中于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流动,强调利率在可贷资金供求等化中的平衡作用。我们主要以社会主义计划性控制需求可得性,利率的弹性有一定限度。但是,也应逐步提高利率的调节作用,不仅调节供给和需求,而且引导资金投向。消费性贷款和生产性贷款、先进技术和非先进技术、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性的畅销产品和不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总在同一种利率水平线上。利率的调节性和资金计划可得性应基本趋于一致。各种金融工具更应在逐步出现的二级市场上经受市场价格的考验。
第三,学会把银行电子化作为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的调控手段。银行系统的电子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加快资金清算和信息传输,而且可以与企业的电子计算机联接起来(所谓“企业银行”),掌握企业的资金活动,并通过电子银行服务,扩大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提高企业可贷资金需求的合理化、节约化、高效化。目前各银行系统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全国性微型机网络,如果随着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几十个重点大中城市建立起银行电子网络,并建立起全国的资金清算和信息传输网络,我国的可贷资金的供求情况就会显著改观。几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如果不和银行电子化一起考虑,深化金融改革将会遇到困难。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展有核心、全方位的联合
——营口洗衣机总厂联合的启示
刘峰昌 曾锡文
营口洗衣机总厂在发展中开展了专业化协作和横向联合。首先,该厂与省内外90多家企业进行了协作配套,使整个洗衣机的301个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与营口市冷藏箱总厂、塑料器械厂、木器厂等七个企业组成实体性集团,以此为核心,扩展到与12个省市、21个地区的104个单位进行广泛的联合,筹建了友谊电器集团公司。联合增强了经济实力,1986年这一集团实体联合的八个企业在人数只增加5%的情况下,产值比上年增加了74.8%,利润比上年增加了67.7%,生产洗衣机71万台,比上年增长77%,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质量获国家银质奖,年出口洗衣机七万台。
营口洗衣机总厂联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主导商品为核心的不同类型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联合。他们的联合形式有实体型、紧密型、松散型三种。实体型是企业联合成统一核算的对外法人;紧密型是资金或技术入股、利益共享的股份制关系;松散型是契约式的固定协作配套等伙伴关系。与他们联合的有产品制造厂,其中有生产洗衣机及零件的家电企业,也有生产家具、塑料制品等不同产品的企业,还有金融机构、内外贸企业、科研教育单位、原材料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和文化体育单位。
目前,企业开展的横向经济联合多是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成品厂与零部件厂、名牌厂与非名牌厂之间的联合,是一种龙头龙尾关系,其着眼点是增强单一产品的竞争力,营口洗衣机总厂在联合的初期走的也是这一条路。后来逐步由龙头龙尾式的条型结构的联合,转变为以一种或数种主导商品为核心,吸引并联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事业单位。这种联合的着眼点是增强联合体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以单一产品为龙头的联合,可以增强企业集团竞争力,但联合体受市场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影响很大,整个联合体随单一产品的兴衰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市场饱和或发生剧烈变化,就将影响整个集团的存在。过去,有的自行车、缝纫机的联合协作集团就有过这种教训。而有核心全方位的联合冲破了行业和产品的界限,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主导商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营口洗衣机总厂实行这种联合后,一方面,根据洗衣机国内外市场情况,利用联合企业的厂房场地,集中资金,加速了全自动洗衣机及干衣机项目的建设,到今年末项目投产后,集团的主导商品洗衣机产量将达到150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7左右,同时,品种增加了,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有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冷藏柜产量,保留了家具生产,同时居安思危,抓紧开发电脑控制器、小家电产品和卫生间设施等后备产品,使这些产品尽快批量生产,这样就增强了企业集团的应变能力。
全方位的联合注重产业与金融机构的结合,使企业集团能迅速集中财力,增强自我开发和改造能力。过去,由于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在看到产品有市场需求时,只有依靠向国家伸手要投资来开发和进行技术改造。但国家财力有限,现有体制又决定了项目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批准开工,一般要两三年以上,企业往往坐失良机。金融机构参与联合后,企业集团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营口洗衣机总厂现正进行着五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半数以上是企业集团自筹的。
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利益没有结合时,加工企业往往“靠着青山没柴烧,靠着大树没荫凉”。过去,营口洗衣机总厂每年耗用的一万多吨薄钢板多数从国外进口。通过联合,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互惠互利,企业集团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原材料生产企业也便于根据加工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产品规格,研究提高质量,更好地为加工企业服务。
长期以来,工业企业与内外贸企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外贸部门到处布点办工业,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纷纷要求自营进出口,大家都在扬短避长。营口洗衣机总厂联合的经验是,工贸之间分不如合。他们虽有外贸经营权,但仍鼓励内外贸企业参加联合,通过这种联合使各方利益得到兼顾,使产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又能及时反馈信息。全方位联合还包括与科研教育单位的联合。营口洗衣机总厂联合了清华大学、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等单位,利用科研教育部门的人才优势,使企业集团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第5版(理论)
专栏:

从经济发展全局认识财政赤字问题
王国民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某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如何认识财政赤字,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财政赤字?纵观1979年以来的情况,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国家财政承担的支出任务严重不相适应。最显著的是:国内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1979年为31.9%,1985年降为26.9%,1986年下降到25%。“六五”时期在全部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中,预算内收入占56.5%,预算外收入占43.5%,而在“五五”时期,预算内收入占71.5%,预算外收入只占28.5%。在预算收入相对减少的同时,预算支出却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两个沉重包袱。1985年财政承担的这两项补贴达500多亿元,1986年为564亿元,今年仍将是增长趋势。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人经费支出、公用经费、城镇职工住宅经费等属于“人吃马喂”的费用,近几年增长也相当快。
2、急于求成的思想有所发展,花钱的胃口越来越大。尽管近几年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十分尖锐的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各方面要办的事很多,这就使财政支出盘子逐年扩大。特别是1985年,由于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影响,该年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大家要求多办事、多花钱的劲头就更大,加上对这一问题的实质还未充分认识,导致该年的国内财政支出增长过猛,比上年增长18.9%。由于支出具有刚性(即只能上而不能下或易增难减),使1986—1987年的财政支出不但压不下来,反而继续增长,影响了这两年的财政收支平衡。
3、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某些不正常、不稳定的因素。近几年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经济增长速度起伏很大。这些不正常、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如1985年新增的350多亿元收入中,就有近200亿元是属于由经济发展“过热”、多用外汇扩大进口等带来的一次性的临时收入。1986年没有这些特殊因素,收入上不去,支出又控制不住,财政收支矛盾自然就变得十分突出。
4、财政、财务管理不够严格,税收征收管理中“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
上述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因此,孤立地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就赤字论赤字,是难以进行全面分析的。只有把财政平衡问题放到国民经济全局来认识,才有可能把握问题的关键。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它的使用方向和弥补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西方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刺激日趋不足的有效需求,赤字的使用方向是十分明确的;而在我国,不论是事后出现赤字,还是事先安排一点赤字,都没有明确其使用方向。
明确财政赤字在使用方向上的区别,对于分析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社会总供求失衡是表现为需求不足,则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可能刺激需求增加,使之与社会供给相平衡。而在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引起赤字,则要区分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所增加的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薄弱的供给环节(如我国能源交通供给长期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那么,从短期看,这时出现赤字确实加剧了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但从中、长期着眼,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平衡;如果搞了赤字只是单纯增加需求总量,或本来就没有明确使用方向,只是在各方面压力和要求下增加了财政支出,这样产生的赤字,自然只能是加剧已有的供求矛盾。
弥补赤字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动用财政历年结余;(2)增加新税种或提高税率;(3)财政向银行借款;(4)财政向银行透支;(5)发行弥补赤字的专项国债。
第一种和第二种弥补赤字的方式受一定条件的限制。首先,以前年度财政要有结余。其次,如果结余主要分散在地方,一般是较难采取集中措施弥补赤字。而增加新税种或提高税率,也受国家税法的制约,不能轻易使用。
财政向银行借款,实际上是借用银行信贷资金弥补赤字。这要看具体的信贷状况。如果当年银行存款与贷款相抵,存大于贷,或其它信贷资金来源增长较多,这时向银行借款弥补赤字一般不会发生较大的问题,对经济影响也不大。但如果银行存贷相抵,本来就是贷大于存,这时再向银行借款,不论以后是否偿还,从当年来说,就是挤了银行,银行就只能靠扩大货币发行或减少其它信贷资金运用来支持财政。
采用财政透支的结果,从性质上说类似于在银行出现贷差时还向银行借款。当然也有区别:透支不用偿还。
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从社会资金平衡的总体和较长的时期(如5—10年)来看,无非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支付利息和有借有还的原则,动员购债者把眼前要花的钱放到以后年度去花。它只是暂时改变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权,并不增加资金的供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发行国债弥补赤字比之其它办法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但不能把赤字国债列作预算收入,否则就会变成“寅吃卯粮”,为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留下很大的隐患。
不同的弥补方式,使财政赤字对经济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在具体分析赤字影响时,必须从经济发展着眼,特别是要结合当时的信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面临的财政困难,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财政收支上的反映。对此,必须在全面认识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复合经济论》简介
姜志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闻潜同志的专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复合经济论》(以下简称《复合经济论》)。作者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是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复合体系,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动力、机制和调节体系。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属性。商品经济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更确切地说,是商品经济的结构和组织。作者认为,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无必然联系,与计划性相对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非导源于商品经济,而是来自生产资料私有制。作者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计划调节的对象不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以及与之相联的分配和消费。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体系的确定,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处理,调节和控制手段的选择,都必须根据商品经济的性质,尊重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
在探讨了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后,作者分析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复合体内部为数众多的经济规律,以及这些规律是如何交错综合地发生作用的。
最后,作者以三章的篇幅分别研究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动力、运行机制和调节体系,并运用这种研究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不少中肯的见解。
《复合经济论》也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之处。如对于经济机制的研究尚有待深化,某些地方的论述还留有计划与市场机械结合的痕迹等。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一九八六)出版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一九八六)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科学年鉴》是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创办的一部记载我国经济科学研究情况的大型年刊,自一九八四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了三部。最近出版的一九八六年的年鉴共有十二个大栏目,包括经济理论研究评论、经济科学讨论观点简介、经济学论著选介、经济学论著索引、经济学术会议以及经济研究机构、院校专业、报刊、出版社等各方面的信息。这部年鉴刊载了二十二篇理论研究评论,反映了各方面重大理论探讨的新进展。还刊载了二十一个学科、七十六个专题学术讨论会的观点介绍。      (方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