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横向经济联系打破咫尺天涯局面
川滇黔桂接壤地带经济由死变活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冯先受、李维平报道:我国大西南的川、滇、黔、桂接壤地带,如今正在冲破地区割据的封锁线,在横向经济联系中,呈现蓬勃生机。
镌刻着“蜀黔屏障”四字的界碑,站立在川黔接壤地带。石碑的南侧,是贵州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群山环抱,远距省城贵阳300多公里;石碑北侧,是四川南川、武隆等县,同道真山水相连。两地近在咫尺,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两省接壤地带的商品交流硬是被行政区划的“蜀黔屏障”割断了。道真的物资购销不得不舍近求远、绕道二三百公里经遵义、贵阳层层调拨,使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经济发展走进了死胡同,成了全省有名的贫困县。毗邻的四川一些地方也被束缚得日子越来越难过。
改革、开放的洪流打破了旧的“蜀黔屏障”,两省接壤地带的经济联系一天天恢复、发展起来。1984年以来,道真同南川、武隆、重庆等地不光搞起了广泛的物资、人才的交流,而且还联合兴建了20个生产开发项目,其中17个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去年,这个县已经跳出全省重点扶持的20多个贫困县的“花名册”。
这类由“咫尺天涯”到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经济协作区,目前仅县以上的就有9个,参加的有川、滇、黔、桂30多个地、市、州的300多个县市区。
广西百色地区过去由于缺乏技术,丰富的锑矿资源沉睡地下。如今由贵州输出技术、多方协作搞联营,共同开采、冶炼锑的工作迅速展开。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一跃成为新兴的锑生产基地。
在川滇黔交界的云南昭通,记者看到这个冷落了多年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地,现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这里连续四年召开的秋交会,广召四川宜宾、泸州、重庆和贵州毕节、六盘水以及其他地区的来客,经营范围有工业品、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成交额达1.5亿元,已经成为乌蒙山区万商云集之地。
川黔边区的红碎茶生产出口基地也令人耳目一新。四川南川县过去就是我国出口红碎茶的重点县,技术力量雄厚,但因茶园有限,加工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之毗邻的贵州一些县茶园虽多,却苦于加工技术跟不上,有些茶园被迫荒芜。现在,南川同贵州几个县联合起来,光是在贵州境内,近两年在南川协作下即建成4个茶厂,形成年加工万担红碎茶的能力,去年出口创汇近百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四省、区之间共签订各种协作项目上千个,已经走出了一条由死变活,由穷变富的路。


第2版(经济)
专栏:

本报记者综述夏秋粮食生产形势
今年粮食生产前景乐观
夺取最后丰收仍需努力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综述:小满已过,夏收在即。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粮食生产形势究竟怎样?夏粮能否丰收?秋粮生产会出现怎样的趋势?记者根据从各有关部门获取的信息,特作如下综述:
经过多方努力,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粮丰收在望。1985年,我国粮食减产幅度较大,去年虽有所回升,但仍未能达到1984年的水平。因此,粮食生产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1986年紧张的秋冬播工作,就是在这一总背景下进行的,呈现出较好的势头,投肥增加,良种面积扩大,播种质量提高,田间管理加强,苗情良好。南方一些历来“重秋轻夏”的产区,也开始下功夫抓夏粮生产。这些,都为今年夏粮丰收奠定了较厚实的基础。
但天不从人愿,与1984年的风调雨顺相比,去冬今春,灾害频繁。国务院办公厅2月初发出关于加强麦田管理的紧急通知。3月中旬,有关主管部门又召开全国电话会议,布置抗旱、春管工作。各种抗灾物资较快分发各地。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抗灾、保苗。豫、鲁、冀、陕、甘等旱区组织麦田浇水,增加追肥,使弱苗升级,死苗减至最低限度。遭受冻、渍害的皖、苏、浙、闽、沪、鄂等地,由于加强管理,苗情恢复较快。从目前有关部门掌握的最新信息看,如果近半个月内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并且切实抓好小麦后期管理和收获归仓工作,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粮可获丰收。
秋粮目前苗势较好,只要措施得力,可能比去年有较大增产。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即便夏粮丰收,完成今年粮食增产150亿公斤计划的重担也全压在秋粮生产上。
秋粮生产,能否不负厚望?根据有关部门的审慎分析,目前形势比较乐观。今年秋粮面积初步估计比去年增加600多万亩,平均单产按正常年景220公斤计算,仅此便可增产13多亿公斤。
中央公布的一系列有关优惠粮食生产的政策,以及各地增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秋粮生产。湖南拿出670万元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技术改进费;河北拨出1.26亿元贴息贷款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江西积极组织进口化肥。南方稻区杂交稻,比去年增加2000多万亩。全国杂交玉米比去年扩大2500多万亩。有关部门认为增产的条件是具备的,只要不再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增产150亿公斤的目标可能实现。
当务之急是消除不利因素,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解决农用生产资料紧缺问题,以确保秋粮丰收。夏粮的隐患主要是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据国家气象局预报,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黑龙江地区,在6月左右可能发生洪涝灾害。这三个地区中,黄淮海地区,夏粮面积近3亿亩,若不能抵御住洪涝、阴雨的危害,夏粮丰收即可能功亏一篑。
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和农业生产资料短缺,是秋粮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些地方在执行粮食三挂钩优惠政策时,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层层克扣,级级截留,有的甚至擅自更改“三挂钩”内容,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尤其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的是农用生产资料紧缺和涨价问题。据统计,黑、鲁、豫等16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农用化肥缺额1095万吨,占总需要量的21%,柴油、地膜短缺情况也很严重。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有关规定,趁机倒买倒卖、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辽宁反映,农民从粮食价格调整中得到的实惠,已为涨价所抵销。湖南目前碳铵和计划外尿素销价均比去年上涨15%以上,地膜涨得更多。陕西的地膜玉米推广计划,因地膜缺乏,只完成1/5。


第2版(经济)
专栏:

送粪老人冯老三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杨善清报道:初夏清晨,洞庭湖滨南风拂面,生机盎然。在湖南省常德县河洑乡朱湖村的公路上,农民冯老三正在忙于贩运大粪。
今年五十开外的冯老三,一家4口,承包着5亩7分责任田,劳力有剩余,他早就想找个合适的副业门路来增加收入,但总难如愿。今年初,他得知今年许多农户都制订了增产粮食的规划,但是,城里化肥供应紧缺,有一部分农户没有备足肥料,十分着急。而另一方面在离村1公里外的河洑镇上,一些居民家却大粪满缸,没有人去掏。一余一缺,自己何不从中“搭桥”,把镇上的大粪贩运到乡下来肥田,岂不两全其美。主意打定之后,与家人商量妥当,他马上添置粪车和其它工具,并与120个缺肥农户挂钩,定了销粪协议,每担大粪售价6角,送粪上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每当冯老三的粪车一进村,很快就销售一空。从今年初开始,到5月中旬止,冯老三一共卖粪1250多担,收入达700多元,不但解决了春耕中一部分农户缺肥之需,而且帮助镇上搞了环境卫生,两边落得好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规模扩大 收入增加 发展尚不平衡
农村经济联合体稳步发展
本报讯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在农村改革中崛起的新经济联合体,继续保持着发展的势头。1986年,全国(缺西藏)农村各类经济联合体为47.8万个,虽然比上年略有减少,但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收入增加。
——从业人员增多。从业人数为422.5万,比上年增加2万多;请帮工、带徒弟128万多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上年的28%上升到30.4%。
——固定资产增加。拥有固定原值为59.2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增长21%,平均每个联合体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万余元,比上年增长近23%。
——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联合体总收入为163亿元,平均每个联合体收入3.4万余元,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收3800多元,以上三项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联合体交纳税金、集体提留及联合体成员的所得同步增长。这些联合体具有权、责、利结合紧密、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看,多数联合体基础还比较薄弱,条件比较简陋,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待于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营830厂注重应用开发
微型电脑进入家庭
本报讯 在北京西单北大街新开业的“京亚”计算机销售服务部里,由国营830厂推出的NF—300型微电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可进入家庭为中小学辅助教学、数据运算、电子游戏、电子琴操作的电脑,售价不足300元,不仅丰富了电子产品市场,而且预示着计算机进入家庭时代已到来。
国营830厂座落在贵州省凯里市,是我国最早建成的计算机整机专业厂。20多年来,他们注重应用开发,先后研制生产了80多个产品。根据计算机普及的趋势,还研制生产了NF—500型中文电脑,可处理汉字3755个和5000多条语词,成为幼儿和中小学生智力开发的有利工具。 (张平)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如此“灵活经营”!
张永浩
最近我家要安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到商店购买聚乙烯塑料管。售货员问是给公家买,还是个人用。我弄不清是什么意思,反问道:个人用怎么样,公家用又怎么样?他嘿嘿一乐,低声答道:个人用是一个价,公家用则“水不涨船也高”,这叫“灵活经营”。
现在有些商店做买卖越来越“精”了。为了提高效益,搞点灵活经营,无可非议。但如此钻空子、“吃大头”、坑国家,实在有违社会主义商业经营的宗旨。


第2版(经济)
专栏:

娄新泽刻苦攻关完成革新七十项
据新华社沈阳五月二十六日电 (通讯员乔月海)抚顺机械厂容器分厂工人技师娄新泽,三十年完成了七十项技术革新成果。
年逾半百的娄新泽,完成的革新成果中,增加收入上万元的有十三项,仅一九八四年实现的技术革新,就为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二百多万元。工厂的加热炉耗能高,他组织攻关改造后,每年节约燃料油七百多吨。


第2版(经济)
专栏:

石河子第二毛纺织厂重视薄利多销
多产名优货 不提一分价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6日电(记者蓝学毅)新疆石河子第二毛纺织厂在羊毛大幅度提价、毛纺织品紧俏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生产的11种名优产品仍按国家规定的牌价出售,没有擅自提价一分钱。
这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方法不仅消化了羊毛价格上涨等减利因素,今年头4个月工厂还获利52万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


第2版(经济)
专栏:

本位主义作怪 “婆婆”多方作梗
武汉两家企业“自由恋爱”难结合
据新华社武汉电(记者杨继绳 申尊敬)武汉第二饮料厂和武汉玛钢厂的领导为两厂合一已经奔波了半年多时间,但由于有个“婆婆”作梗,他们的心愿至今还没有变成现实。
去年下半年,武汉玛钢厂由于产品没有销路,全厂基本停产,200多名职工守在12000平方米的厂区内无事可干,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职工个个愁眉苦脸。这时,产品供不应求的武汉第二饮料厂的领导正为地皮问题伤脑筋。由于厂内仓库面积太小,汽水瓶子周转不过来,有时被迫停产。玛钢厂和第二饮料厂有两位医生闲聊时谈及两厂忧患,觉得两家都地处汉口,相距只有七公里半,若合为一家,可消两家之忧。两人便提出两厂合一的建议,两厂领导欣然采纳,频频互访后决定,将玛钢厂并入饮料厂,饮料厂将四条生产线移入玛钢厂,把这个厂的部分厂房改造为仓库。这样一来,年产值可增加300万元,利税增加150万元。
但是,这样的好事办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两个厂各有一个“婆婆”,玛钢厂隶属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饮料厂隶属市第一轻工业局。一轻局对此事自然十分赞成,二轻局却坚决反对。二轻局领导将玛钢厂领导召到局里谈话,要求他们本着“先内后外”的原则,与二轻局所属的童车厂或洗衣机厂联合。玛钢厂领导只好派人到这两个厂去调查,经过分析比较,认为还是与饮料厂合作前景好,可二轻局就是不点头。
今年2月,武汉市经委一名副主任和两名处长走访了玛钢厂和饮料厂,向市委和政府写了调查报告。市里领导要求二轻局不要干涉企业自主权,要“开笼放雀”。现在,武汉市二轻局倒是同意合并了,但同时提出一个奇怪的条件:玛钢厂要将局里以前投资的固定资产按原值如数归还,而二轻局对这些设备至少已经“服役”近10年这个事实却一字不提。这使两个厂的领导和职工一度欣喜的心又凉了半截。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省主要领导深入现场办公
做好洞庭湖区防汛工作
据新华社长沙5月25日电(记者杨善清、通讯员徐联初)国务院关于清障防洪的紧急通知下达后,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和省长熊清泉分别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洞庭湖区召开现场办公会。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据气象部门预报,这里今年可能出现较大洪涝灾害。为此,5月中旬,湖南省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十多个部门和厅局的负责同志分赴沅江、南县、澧县、常德、津市、安乡等地,察看大堤,了解险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当场拍板,帮助湖区解决清障防汛中一些具体问题,动员湖区群众立足抗灾夺丰收。


第2版(经济)
专栏:

电子琴电子玩具在京展销
本报讯 由电子工业部、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电子琴、电子玩具(含电子游艺机)及小便携式录音机展销会”,于五月二十六日在北京通广大厦开幕。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康克清剪彩。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南合办农机食品讨论会
本报讯 中国和南斯拉夫共同举办的农机、食品讨论会于五月二十六日在京开幕。会议期间,中、南双方对口行业的专家们将互通信息、增进了解,并就发展两国在农机、食品以及其他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广泛讨论。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刺绣展览会在京开幕
本报讯 苏州刺绣展览于五月二十六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薄一波、邓力群、郝建秀、彭冲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了展品。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这次展出的一百多幅苏绣艺术精品,大部分是近几年来苏州刺绣研究所艺人精心设计、绣制的新作。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将办制冷供热展览会
本报讯 为促进中外制冷、供热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市贸促会和香港亚展促进有限公司将于今年九月八日至十二日在北京展览馆首次举办《国际制冷供热新设备展览会及学术会议》。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家公司将在会上展出制冷、供热、通风、空调等专业技术和产品。(王琦)


第2版(经济)
专栏:

引进设备要发挥应有效益
——上海经济区纺织业“双增双节”采访札记之四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纪静如 徐机玲
说起来真让人欣喜:上海经济区许多纺织老企业都“鸟枪换炮”,令人刮目相看了。然而,实地考察一番却发现,许多引进设备闲置着,没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又实在使人焦虑。充分利用这批已经引进的设备,发挥“楼台建阁”效应,是双增双节的巨大潜力所在。
应该看到,“大批引进,大批闲置”的现象相当严重。近些年,上海经济区引进了120条服装生产线,真正发挥效益的不到20%。安徽、江西两省分别形成了3.6亿米和2.2亿米的印染加工能力,实际出成果的只有六七成。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引进缺少统盘规划,过于分散,没能配套。二是一些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引进设备的要求。
发生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件:上海向香港立信公司进口了一台高温高压染色机之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从这个公司引进同类设备150台之多,使这个本来只有40人的小企业发展到300人,发了大财。而立信公司反过来还对我们提意见,说内地纺织企业盲目求新,没有结合市场需要来引进,使它的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无疑,有关宏观经济领导部门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进口,把有限的外汇用好。然而,已经引进的设备犹如“近水楼台”,决不能让它们闲置而成废物。应该发挥“楼台建阁”效应,在“近水楼台”上“建阁”,消化,吸收,创新,让它们为四化建功出力。这是双增双节运动中的当务之急。
引进设备没有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前后道工序不配套,工艺与技术、管理不配套。要发挥“楼台建阁”效应,首先要做好“补套”工作。有些前后工序不配套的设备,可在地区、企业间有偿调拨,加以配套。各地引进设备发挥效益的情况很不相同,奥秘在于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之间的差异。应该有组织地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强技术协作,让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在整个经济区范围内,把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
目前引进的纺织机械,已经向机、电、仪一体化和自检自控的方向发展。电子、微机技术的运用也已相当普遍。因而,从工人中加速培训一支能够掌握、消化本行业引进技术并使之现代化的队伍,也是把闲置的引进设备开动起来的必要条件。


第2版(经济)
专栏:

写在“骄子”诞生时
——齐鲁乙烯工程建设掠影
新华社记者 宋熙文 本报记者 贾建舟
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装置——我国石化工业的“骄子”——山东齐鲁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在齐国故都临淄800多公顷的土地上矗立起来了!
放眼望去,各种大大小小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巨龙般的庞然大物,犹如时代的丰碑展现了“石油化工城”蔚为壮观的风姿。然而,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铸造时代丰碑的人们。
又一座石油化工城
乙烯,这种与人类现代文明息息相关的化工基本原料,同钢铁、石油一起,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1982年,全世界乙烯总产量约为5626万吨,其中美国1893万吨,日本615万吨,而我国包括进口的也仅有68万吨。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决定耗资46.5亿元,兴建齐鲁乙烯工程。
就在齐鲁乙烯工程破土的第10天,也就是1984年4月10日,赵紫阳总理来到了工地。他在视察时指出:“这里是个石油化工城啊!这是国家的重点项目,你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好,要比国外同类企业建设速度还要快,要早日发挥效益。”
是呀,齐鲁乙烯工程到1989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年利税8.8亿元。若提前建成一天,可为国家增加产值783万元、利税275万元,若工期拖后一年,光偿付重复利息就达420万元。建设者们从这笔惊人的数字中深深懂得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内含。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激励着各路建设大军开足马力冲向既定的奋斗目标。
为了巨龙早日腾飞
乙烯工程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为了让这条巨龙早日腾飞,当地14000名农民毅然决然舍弃了18000亩心爱的故土。整个工程建成后日需水量高达27万立方米,这将引起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而迫使数以千计的机井报废。针对这种情况,当地群众主动关闭掉11个村庄的农用机井,设法引水补源,省出水来供应给乙烯工程。
数万名建设者的理想之火,在沸腾的工地上熊熊燃烧。甲醇车间青年技术员李君,为确保甲醇装置按时开车,没黑没白地泡在工地上。夜里,妻子左等右等还不见他回来,就拖着6个月的“身子”扛起自行车往四层楼上登。一不小心,发生了意外!孩子流产了,李君手足无措地赶到了病房。妻子对他既没有责备更没有埋怨,反而催促他说:“回工地去吧!这下我可以自己照料自己了。”
合同工庄延坤的故事也颇有趣味儿。一天,他收到家乡伙伴们一封来信,说老家组织起建筑队,聘请他回去当技术员,每年至少能赚个几千元。晚上他躺在床上想呀想呀,心里真有点活动了。可第二天到工地一看那火热的场面,又舍不得走了。“人总不能光为钱活着,能为乙烯工程出把力多有意义。”他把心一横:不回去当那个万元户了。
在戊烷油加氢精制装置就要试车的节骨眼上,突然发现两台原料泵压头不合格,需要更换。经联系,兰州有货,必须在五天之内运回。兰州至辛店,有3000多公里啊!谁知,只3天时间货就运回来了。当昼夜兼程的汽车开到施工现场时,司机嗓子嘶哑,说不出话来了,两腿肿胀,动弹不得。人们把他从车里搀扶出来,紧紧地握住了这位司机的手。他是谁呢?人们只知道他姓华,甘肃省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的一名年轻人。
“中国没有西伯利亚”
齐鲁乙烯工程的主要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就总体而言,它的工艺技术是先进的。但是在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孙崇善的眼里,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朵花。就拿开工锅炉用什么水试压来说吧。如果照抄照搬国外现成的设计,用价格昂贵的二级脱氧精制水,一次试压就得四五百吨,光运输也是一大难题。能不能改变一下呢?在孙崇善的脑海里闪现出一道亮光:用化学方法将普通水中的钙镁离子除掉,形成半软化水,避免水在锅炉内壁结垢。当他把这一方案拿出来后,外国专家们直摇头。他在两台开工锅炉用这种办法一试,果然很灵。这样,为解决超高压锅炉试压用水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齐鲁乙烯工地还流传着“中国没有西伯利亚”的佳话。低压聚乙烯装置的两台反应器,每台高20米、头部直径近6米,总重1360吨。要把这两台头重脚轻的大家伙吊装距地面20多米的钢铁框架上,可不是件容易事。
英国泰勒公司总代表麦克温先生提出用两台125吨吊车起吊、再用50吨吊车提尾的安装方案。负责指挥安装的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五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主任王宗武想,这在英国也许是万全之策,可在这里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况且费用也太高。老王想出了一个不土不洋的方案:立起两台60米高的钢结构抱杆,用滑轮组来起吊反应器。麦克温先生倒吸了一口冷气。他说苏联在一次吊装这种反应器时由于方法不当,指挥失误,反应器坠地摔成碎片,吊装的指挥者也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王宗武告诉翻译说:“请麦克温先生放心,中国没有西伯利亚。”老王指挥大伙照自己设计的办法连干两天,两台庞大的反应器竟稳稳当当地安全就位了。麦克温先生竖起大拇指惊叹道:“奇迹,奇迹!中国工人实在了不起。”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缓和啤酒供应紧张状况,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玉田联营厂于5月上旬正式投产。这座年产1万吨啤酒的工厂,从破土兴建到投产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图为工人在灌装线上操作。 刘瑞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