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赞“大学生电视剧”
曹禺
60年前,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演出过“校园戏剧”,那时,大家叫“新剧”。我们演的戏剧是为了反封建、反包办婚姻、反旧军阀、反旧官僚,得到当时社会的广大群众的赞扬。场场客满,效果很好。
如今80年代,大学生赶上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这是多么广阔的天地。而大学生们正是在摇篮中的栋梁之材,是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生力军、后备军。现在,大学里搞电化教育,同时搞大学生的电视剧,由大学生自己创作、演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你们的电视剧比我们的“新剧”观众要多得多,影响也更加广泛。这样的好条件是我们老一辈爱好戏剧的大学生羡慕之极的。
大学生搞电视剧,可以使学生更多地知道今天的人民心中想的是什么,可以在创作电视剧的过程中,认识这个复杂的处处现出生机的社会,更早地深入到生活中去。大学生搞电视剧,可以增进人民对当代青年人的了解,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与感情,愿望与志气。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一股清新的空气。
创作好的电视剧,就要用头脑、下功夫,同时也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起来。
现在,电视台展播大学生电视剧,并评选其中的优秀之作,这是件好事,希望这次评选也能推动我们电视剧艺术的发展。
西方有一句成语:“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大学生电视剧成长的道路上,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前面的路将是宽广的,有待充满智慧的心灵、充满勇气的双手去开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电视剧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会使作品更加美好,使自身更加美好,使生活更加美好。说不定,从大学生电视剧的实践中,会出现真正出色的艺术家,迸出明亮的火花。这将是又一个收获。
天才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断地实践,下苦功,潜心思索,锻炼出来的。
我祝愿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们,获得成功。


第8版(副刊)
专栏:

喜剧: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
——看影片《嘿,哥们儿》
王永午
《嘿,哥们儿》(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彭名燕编剧、王凤奎导演)礼貌地把人为的误会、巧合等手法留在了喜剧的门外,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营造剧中那些善良而又不平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我们面前晃动的这架喜剧天平,由于影片刻意追求的不平衡因素而起伏不定,情节及人物因此以丰富的变化、发展吸引着我们;这部喜剧也因此而显得厚重、有深度。
喜剧“笑口难开”是个老话题了。有不少喜剧影片,剧中人笑得前仰后合,观众却无动于衷。只在喜剧形式上做笑的文章恐怕是主要原因。《嘿,哥们儿》的长处就在于留意人物性格的喜剧因素,并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口加以表现,这就使银幕内外一齐发出笑声,使创作者与观赏者对生活的感受达到一种会意的默契。
微妙地展示平衡与不平衡的冲突与转变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点。在这个小人物的天地里,每个人的心理都呈某种失重状态。在爸爸有形、邻居无形的压力下,海子借债上日语班,而人的素质的改造与提高毕竟不是400元学费就能换得的。海子父母迁怒也好、俯就也罢,海子本人着魔也好,与父母吵翻也罢,都不能在这个失重的天平上填上理想的砝码。肖彪、东佳的内心也是失重的。影片中,个体户劳作的艰辛尽可从机智的叫卖声与袅袅的烟雾中领略,但着意表现的远胜于生计苦恼的精神苦恼,却象吴雪洁家阳台上飘落的小花那般徐徐不落。这苦恼是无法用金钱填补的。社会上一些人对个体户的偏见,使肖彪不愿去认领本属于自己的10元钱;囿于自身的狭隘,与意中人近在咫尺却只能以残花相慰。海子的父母又何尝有一刻的安宁!为了儿子,他们“内战”,他们生病,他们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不平衡的内心是改革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冲击造成的。它使人们四平八稳的生活状态有了生气。人们面对新的职业,新的社会风尚,新的人际关系,总有一个认识适应过程。即使是不平衡的东西也表现了人们积极对待生活的向上、向善的闪光点。不平衡就要调整,调整的过程就是喜剧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果一味展示不平衡,那只不过是一种无能的宣泄。影片的高明就在于既写不平衡也写出了走向平衡的转变过程。这些善良的人们在经受不平衡的磨难时总是一个劲儿地替别人着想,期待别人生活得更好些。但由于对他人心理的误解及自身素质较差的原因,这种善良的举动往往也制造出许多新的不平衡。创作者把善意的嘲讽与率直的揭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多借助以往银幕上鲜见的自嘲与解嘲的手法展现了生活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譬如海子、东佳代写代邮情书,真情可感,却给肖彪、吴雪洁造成新的裂痕,在“成人之美”中恰恰显露出文化贫乏的可怜。海子花84元钱请父母吃饭,本想改变自己的形象,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彼此的隔膜使那家豪华的法式餐厅也黯然失色。这些善良可笑的举动必然带来可笑的喜剧,吕凉、吕丽萍等人的精彩表演更使这出喜剧充满生机、活力。善良人的互相“折磨”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改造人的心理及文化素质。素质低永远要闹笑话,改造素质远比经营一个烤羊肉串摊要复杂得多。影片中肖彪多次谈到“自信、自尊”的话题,正是传达了编导的一种良好愿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谁不愿意有昂扬焕发的精神面貌呢?
不平衡状态不仅为展示人物的喜剧性格带来游刃有余的天地,也为喜剧带来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影片尽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找新的契合,不搞笑料的捏合,而是依人物性格发展变化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它既有海子父子口不对心,“心里明白、揣着糊涂”的夸张、放大式的近乎京剧程式化的表演,也有相声捧哏式的合理借鉴。多种形式的兼容,在貌似不平衡的展现中得到了和谐统一。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物性格的千姿百态,不要求喜剧只有一张面孔,《嘿,哥们儿》悟到此并身体力行,是喜剧走向生活、走向自觉的幸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韵船歌
廖开明
最近,一群来自山东黄海之滨日照市的农民、渔民,将他们精心绘制的八十五幅崭新生活图画展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大厅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大篷歌》(上图)就是其中的一幅。
在茫茫的大海里,渔船上渔民们在紧张的劳动,人们唱起升篷号子,齐声应和,协调动作。巨大的篷帆在徐徐上升,它将迎风涨满,载着渔民们的歌声、喜悦和丰收果实,乘风归去。画面中,渔民们那种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舞蹈式的劳动姿态表现得生动形象。在大海和篷帆间穿插飞翔着的白色海鸥,给活跃的画面增添了生气。这是一曲充满大海韵味的船歌。
作者是二十三岁的青年渔民傅承峰,他未进过美术院校,自幼爱画,是家乡这古老悠久的龙山文化发祥地丰富多姿的民间艺术哺育了他。出于对大海母亲的深情,他画出了一幅幅壮美的渔民生活图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青难写是精神”
——钱钟书论读书治学札记
陈子谦
三、名与实
书不可尽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名与实的脱离和名与实的纠缠不清。名,作为名称、概念、理论来说;实,作为事实存在实践来说,二者常常是相分裂相脱离的。名,作为名声、名位、名义来说;实,作为实际、实用、实利来说,二者又常常是相融洽相亲和的。更有进者,有时概念、范畴和理论的直接目的,几乎只为名声、名位、名义而存在;实事、实在、实践,也就是实际、实用、实利;固定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也就固定了名位、名声和名义。名与实,相反相成,错综交纠。
50年以前,钱钟书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便在一篇论文里写道:“人类最初把自己渗透了世界,把心钻进了物,建设了范畴概念;这许多概念慢慢地变硬变定,失掉本来的人性,仿佛鱼化了石。到自然科学发达,思想家把初民的认识方法翻了过来,把物来统制心;把鱼化石的科学概念来压塞养鱼的活水。”(《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在概念、范畴和体系如林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义上冠冕堂皇的理论,实际上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和人性变成了“鱼化石”。于是,“压塞”着的是艺术的想象和人的真情,而“压塞”不住的却是一个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一方面是最抽象的概念和范畴高悬,一方面是最具体的物欲和权欲横流。如同海涅嘲笑中世纪基督教是精神和物质所达成的“协议”那样:“前者居虚位,后者掌实权。”
“名”,自从这个“万物之母”完成了它自身的复归——“正名”——之后,无穷无尽、变化无常的“子系统”——“名”子、“名”孙,繁衍出一代又一代的谬种。而一言以蔽之,它无非是传统文化中的“名教”而已。钱先生在《管锥编》里说得甚为透彻:
盖“正名”乃为政之常事,立法之先务,特可名非常名耳。名虽虚乎,却有实用而著实效,治国化俗、资以为利。……守“名器”,争“名义”,区”名分”,设“名位”,倡“名节”,一以贯之,曰“名教”而已矣。以名为教,犹夫神道设教,正亦以名为教,韩愈诗所谓“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主操名利之柄”。王夫之说:“是故合成败、齐得失以为宗,释氏‘缘起’之旨也。执成败、据得失以为本,法家‘名实’之论也。执其固然,忘其所以然,而天下之大本不足以立;以成为始,以得为德,而生生之仁不著。吾惧夫执此说者始于义而终于利矣。”(《易象外传》卷一)千百年来的名教之宗和人们竞竞于名利之逐,使“名”与“实”出现了奇妙的“倒错”和“倾斜”:一则是那么相亲相爱——当它们的目的本来一致的时候;一则是如此相叛相仇——当它们的目的应该一致的时候。前者“执其固然”,后者“忘其所以然”。(四)


第8版(副刊)
专栏:

采光
卫建民
现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窗户愈开愈敞,玻璃愈来愈大。身居这样的房子,悠然四顾,人的心房也宽阔、舒展,甚至透明,和屋外的世界更贴近了。缘于此,我特别喜欢“采光”这个建筑术语;细品慢嚼,感到它不唯饱含诗汁儿,也传达出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向往。
我服务的机关大楼,位于喧闹的京城中心地带。这座九层高的建筑,东西两面,全是窗户,没有顶柱;从外体看,也没有明柱。假如有这样长的玻璃,连窗棂也省略了的话,那真成了巨大的玻璃匣子。
才是春天,早晨刚上班,同事就放下百页窗,挡住了整个的太阳。于是,融融春光,变成了碎乱的条纹、光点;本应温暖、明亮的办公室,倒显得幽秘、恐怖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遮住门户,人为地制造阴影?
百页窗有三张。我坐在东窗下,受不了这般局促,也经不起窗外的诱惑,便拉起一张同事们天天放下的窗。好得一番消受!没遮掩地看外界,沐浴在温软的春光里,别提多舒适!
伏案稍久,抬首远望,电报大楼、天安门、北京饭店,次第入目;左顾右盼,是堆翠的景山,灰色的前门,以及高高矮矮、深深浅浅的建筑群。楼近旁又是一片规整的四合院落,偶尔走神儿,俯瞰在缝隙间、方块里移动的小人儿,欣赏屋瓦上的松塔,风中的败草;春红秋绿,历历在目。玻璃窗,简直成了一幅风景画的镜框。
现代建筑的格局,我想是竖起了一面旗帜,真正跑在了时代的前头。中国古代建筑封闭性、内向性的特点,源于同一类型心态的制造者,又渗透于一代又一代的享用者;不知不觉间,对一切透明的、美好的东西就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但是,现代建筑,总会在提供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对人的心理构成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现代观念的建筑,是一件立体的艺术品,更是一部隐形的哲学书。建筑物的设计者——颠倒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是工程师“设计”着人类的灵魂。
采光,将不仅仅是建筑专业用语。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长篇革命回忆录《战华北》
《战华北》是杨成武同志继《忆长征》、《敌后抗战》后的又一部长篇革命斗争回忆录,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朴素的文笔,生动地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一些重要史实,包括抗战胜利后晋察冀第三纵队主攻大同,转战冀中以及晋察冀野战军南下正太,东取青沧,再战保北,三战三捷的具体情况,详细地记述了清风店歼灭战和解放石家庄的全过程;对华北军区第三兵团进军绥远,转战张垣,参加平津战役,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解放太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书中都有准确的记载。
(叶运均)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篷歌(农民画) 傅承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