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道德文章是我师
——读《茅盾书信集》
臧克家
想了解一位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文艺观点,研究他创作的过程,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主要凭他的著作,自己或别人写作的传记;另外,书信也是一项珍贵的资料。在与亲朋文友或不相识人们的通信中,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真实面目,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声音,即小见大,窥探到他的人格与性格。特别是,在鲁迅、郭沫若、茅盾这样三位大作家的书信中,会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读他们的书信,可更直接、更亲切地接触他们的内心世界。
茅盾先生是我1927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时候的教官。那时,他还没有用这个笔名。1942年,我们初次晤面于山城雾重庆,4年后,同住上海,每周晤谈,多方受教。解放后,1972年直到他逝世之前,这10年左右时间里,信件往还如织梭,他的来信多达71封。抚今追昔,人已去,每触手泽,心中怅然。
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出版《茅盾书信集》,送来校样,嘱我写几句话以记感。孤灯之下,昏花老眼,读着我的尊师从1919年开始,直到他离开人间之前不久的大批函件,我的心象一只小船在一片汪洋之中,起伏激荡。茅盾先生是我的长辈,1933年他评论我的第一本诗集《烙印》时,我还是个“青年诗人”,而今,已满82周岁,人皆以“老”呼我矣。时光流逝,往者不可追,但凭信件留陈迹了。
茅盾先生,英名党史居先列,道德文章是我师。现存信件,始于1919年。可惜在这个集子中,缺少有关他在共产党建立之前,“小组”活动时代,1927年轰轰烈烈武汉革命期间的函件,即使吉光片羽,也是一字千金呵!
纵观这几百封信件,从中可以看到茅盾先生突出的令人钦佩的精神。
最重要的一点是谦逊。茅盾先生是“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影响深远,越出国界。他自视如何呢?有信件为证。他的巨著《子夜》,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而作者本人,却说:《子夜》写成后,越看越糟,人物不丰满,因为生活不深厚;还说,我对自己的长篇,都不满意,连《虹》在内。这决不是故意作态,得失寸心知,是出自真心的话。另外,他却说过:有两篇写得无懈可击,指的是《春蚕》和《林家铺子》。电影导演不止一次要把他的《子夜》拍成影片,请问他的意见,他的回答:一是,觉得不值得;二是,你的提问,我不能回答。这种既不自高也不自卑的求实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值得效法。
这种谦逊精神,还表现在学习上,表现在对朋友的情态上。
大家都知道,茅盾先生学识渊博,融通中外。他晚年,在给我的信中,慨叹道:从小读古;中年,学外国东西,灯下苦读连续几小时,眼为之模糊,希望多读多看,成个杂家,老来回忆,一事无成,……。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印《子夜》时,请他写个《后记》,他来信说:已经有了,再逼我写,只四个字:“悔其少作”。请看看,请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我觉得,可以作单方一味,以针砭自大的狂人。
对人来说,不必说对他的前辈、同辈朋友们的恭谨揖让的美德;对象我、姚雪垠、黄碧野同志这些他一手奖掖出来的后辈,全部平等相待,以“兄”呼之。真是如兄弟、朋友。与雪垠谈《李自成》,动辄千百言;给我写信,谈诗论文,说病诉苦,出语诙谐。他好买书,我也有此癖,见面时,或在信上,互相夸耀。我弄到一本乾隆时代蒙族一位《红楼梦》专家阿斯宝的著作,告诉了他,他不禁为之艳羡不已。在信上,披开胸襟,随心倾吐,去伪存真,情趣无涯。
另外,从这些书信里,还可以见出茅盾先生为培植青年付出的大量心血。他对求教者的稿子,指出优缺点,循循善诱。因为工作繁重,有时深夜12点以后,抽空把来稿看完,然后作复。现在的很多著名作家,都受到过他的栽培,当代多少青年受到过他的教育呵。
茅盾先生律己以严,对人对事,守正不阿。自己做事,出了差误,立即更正;如果确认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则写文章反驳,明辨是非,决不含糊,《致〈文艺报〉编辑部》一信可证。他大事认真,对小事也想得周到。有一次,为了宴会司机吃饭的问题,特别发函商量,使我钦佩这位老前辈一丝不苟的谨严精神。
读完这本书信集,我觉得,得到了从他的其他著作中得不到的不少东西。或短或长,情到笔随,如春水荡漾,流畅自然。没有教谕的话语,但读者会从中得到很多教益。茅公的精神遗产又岂止文艺一个方面?
1987年2月12日
(按:《茅盾书信集》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为该书写的序言,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茅盾〔木刻〕 姜旗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新油区的新郎新娘
南洪申 木刻 鲍林 诗
昨天
这里是一片盐滩
井架
竖起垦殖的利斧
马达
叩击沉睡的荒原
今日
这里成了幸福家园
井架
张开欢迎的臂膀
马达
轰奏蜜月的喧阗
我们
满怀信心走向明天
井架
是攀登的阶梯
马达
是奋进的鸣弦


第8版(副刊)
专栏:

苍逼翠沁的小院
阳关
这个个体户办的小旅店真小,象星罗棋布于台怀镇上百余家旅店中的一颗小星星。四合院严丝合缝儿,四面全造屋,正房厢房各两幢,门被挤到临巷的西南角,登堂入室后居然望不见它。
那天傍晚,我刚从旅游车下来,未及拍打长途颠簸肩敷的尘土,早有招徕宿客的人围拢来。未见人影,声音先到,都亮亮的甜甜的,饱和着五台山区那种醇厚浓烈的乡土味儿,与某些大城市那种虚假的热情到底不同!我循声望去,看见一个怀抱孩子的“小大嫂”,站在人丛边上,冲着游客们招手,没一声言语,仅是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靥。
凭直觉,这是值得信赖的眼神,这是绽自内心的笑靥。我和几个同行者跟上她就走。待跨进院门,“小大嫂”将我们“交”给迎候在那里的父母,又转身忙别的去了。老夫妇同样沉默寡言,给你的是同样的笑,仿佛在说:这儿就是你的家。
可不!大锅里有温水,只管舀来洗就是了;暖瓶里有热茶,美美地喝就是了。愿睡软床还是硬板儿,抑或暖炕?悉听尊便。更妙的是,檐间悄悄响着鸽子的“咕咕”声,梁上燕语呢喃,伴着我入梦。
五台山别称清凉山,早晨的空气格外纯净,吸上几口,顿感神清气爽。当我在院心洗漱时,空气里还掺糅着馥郁的香味。四下看去,发现自己正陷于花的“包围”之中——窗台上、台阶上摆满鲜花,它们排行整齐,错落有致,使小院显得生机勃勃。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筒,用过的“可口可乐”圆铁桶儿……这些游客抛弃的“废物”,稍加整治,居然变成艺术品,且那么自然,那么富有雅趣。
“小大嫂”款款而来,轻快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显然,昨夜一批新房客闹腾得很晚,她忙着烧茶送水,今晨又早早起床,脸上留下几缕倦意。新房客兴致高,黎明前就上山走了。“小大嫂”打扫完房间,簸箕里装满了花花绿绿的碎玻璃。我忙问怎么回事儿,她淡淡地说:“没什么,昨晚这伙年轻人不小心碰破了一面镜子。”说完,又甜甜一笑。
她的答话极简洁,然而蕴涵着多少理解与宽容呵。
此刻,天空如洗。许是由于地势高,能见度也特别高,远近景物历历在目。抬眼望,院前的屋脊上方突兀一峰,桀骜孤标,密密的松林浮漾着一片青苍,间或有金黄色一闪,那是寺庙的檐角。听“小大嫂”介绍,这就是有名的黛螺顶。愈看山色愈切近,不觉间向院心逼压过来。院后的屋脊上方亦有一山耸峙,是名气更大的菩萨顶。顶上寺庙众多,草木掩映,沁润得整个小院绿莹莹、蓝汪汪的。
面对四围山色,我不禁油然而生醉意。未曾游山,心儿先自醉了。啊!这花映香醺的人家,这苍逼翠沁的小院!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此髯翁非那髯翁
赵宏逵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自清初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作者孙髯翁也因此誉满海内。
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云南同时有两个孙髯翁。一个是昆明的孙髯翁,一个是曲靖的孙髯翁。长期以来,不少人怀疑二髯翁即是一人。
最近,我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二髯翁并非一人。昆明的孙髯翁,生卒年为1711—1775年。号颐庵。晚年自号蛟台老人。原籍陕西三原人。本人著作,据《新纂云南通志》载:“唯滇南诗略十余首及大观楼楹联为世所称。”曲靖的孙髯翁,生年为1666年,卒年不详。字蕴石,号耕坞,晚年自号髯翁,又号鹤髯老人。原籍江苏新安人。本人著作有《澹一斋印谱》、《梅花百咏》等。
昆明孙髯翁的墓,现今还存于弥勒县文化馆内;而曲靖孙髯翁的墓,则是葬于曲靖桂花树村,据一些老人说,此墓在解放前就已毁没。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邦有道则智
虎年国庆节,同窗老友大团聚,彼此告知近况,一个个消息真让我惊讶:前些年同学中的“调皮鬼”、“傻大个”、“留级佬”,如今竟一个个成了“突击手”、工程师、研究生、青年作家,这令人记起莎士比亚的诗:“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
人是可以产生戏剧性的变化的。萧何在秦时,只是个“录录未有奇节”的刀笔吏,而一到汉朝,就成为“生施后世”的名相;韩信在楚霸王帐下,只能忝列小校之位,然而到刘邦营内,一跃而为“壮怀激烈”的“淮阴侯”;魏征随李密,终日唯唯诺诺,但一到太宗殿下,竟成每每狂颜直谏的丞相!古希腊文明之都雅典,在薛克修斯所占领时,城是野地,人是愚民,而当百里克里斯执政后,雅典忽而成为世界最繁华美丽的城邦,涌现了大批永垂青史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个中奥妙在于“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社会进步,人民则聪明。十年动乱时,多少“千里马”因“食不饱”而“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更何况,“士为知己者死”,曹操纵然把徐庶骗到手,元直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
然而,有些人似乎尚未穿凿此理。常听得一些单位的“头头”感叹,说在他麾下的一些庸夫俗人,一调到外单位,外地区,不知怎么就象鬼帮忙似的变得才华出众。“丰收之年,尚有歉收之家”,那些叹息本单位尽是笨伯的同志,该自省:本单位是否有“道”——是否真正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朱健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