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捷政府通过中央机关所属科研单位职工报酬原则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员物质鼓励
新华社布拉格5月8日电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5月7日通过了中央机关所属科研单位职工报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物质鼓励。
据《红色权利报》今天报道,这一新的原则加强了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在科研和采用科技成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物质鼓励,扩大了领导对下属人员进行奖励的权限,并把科研单位的工资资金同其科研成果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报道说,新原则将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捷克斯洛伐克现有科技人员19.6万人,其中获博士、副博士学位的约有2.3万人,教授、副教授6800多人。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科研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3月,捷共中央召开五中全会,专门讨论了科技发展问题。会议指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和在实践中推广科技成果,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首要任务。
会议批评了运用科技成果缓慢的缺点,要求改革现行科研干部制度。据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是根据这次中央全会的结论制定并通过这一原则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民意测验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
苏联改革是必要的但进展不大
新华社莫斯科5月8日电 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的奥尔斯克以及哈萨克共和国的几个城市对7000多人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绝大部分人认为改革是必要的,是由苏联国内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但是目前进展不大。
据《苏维埃俄罗斯报》今天报道,接受民意测验的科技工作者中,16%的人认为改革进展顺利,31.4%的人认为“改革进展缓慢,困难极大”,32.3%的人认为“感觉不到有什么改革”。
报道说,在谈到改革的困难和不足之处时,被询问者指出,旧的经济机制继续在起作用,在发展中仍然主要依靠粗放制因素,平均主义尚未得到克服,在选拔干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45%的被询问者认为,一个干部与上级领导者的个人关系如何,对他是否能得到提拔起决定性的作用。
2/3被询问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阻碍改革的因素是,没有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管理和计划水平不高等。但最主要的是领导干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还没有下决心以新的方式工作,并在确定社会公正原则方面做出榜样来。
在奥尔斯克市,53%被询问的工人,57%的职员和69%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妨碍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集体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对改革持消极态度,他们不愿与旧的习惯告别。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伊万诺夫说,这次民意测验发现了两种消极的社会现象:人们对社会公有财产漠不关心,他们对参与企业以上的更高水平的管理工作全然没有兴趣。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人口政策会议闭幕
号召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执行人口政策
新华社墨西哥城5月7日电 历时3天的国际人口政策会议在通过一项“墨西哥会议声明”后于今天下午在这里闭幕。
声明指出,人类生活水平,特别是穷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声明号召发达国家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执行人口与发展政策,并为人口计划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声明强调世界各国政府应为处理好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声明呼吁国际贸易组织要寻求消除贸易障碍,使发展中国家能增加出口,提高实际收入。至于国际金融组织则应努力放宽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数量,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它们的债务问题。
声明认为,各国政府应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吸收劳动力,也是为了保持社会发展。就业问题应成为各国政府制定人口与发展政策的战略依据。
这次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和墨西哥政府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口政策会议是4日开始举行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48个国家的代表和人口问题专家,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彭玉出席了这次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意大利里拉汇价下跌
新华社罗马5月9日电意大利里拉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价昨天普遍下跌。
据报道,里拉与美元的汇价昨天降到1294.275比1,即1天之内下降了约22个里拉。与西德马克的比价下降到创纪录的725.15比1,比前1天下降了约8个里拉,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这两种货币的中心汇率之下。与荷兰盾、比利时法郎和法国法郎的比价也都分别降到了中心汇率之下。里拉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价昨天平均下降了1%。
此间观察家认为,降低里拉汇率是意大利为了对付目前动荡不稳的国际金融市场所主动采取的一项有计划的行动。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有“滞”无“涨”的西方经济
叶其湘 陈文敬 刘津宁
本报曾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和十五日分别刊登了戴伦彰同志和仇启华、张伯里同志关于西方经济是否走出“滞胀”两篇相反见解的文章,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注意。不少同志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选登叶其湘等三人合写的一篇文章,以便于读者对这个问题有深入了解。
在论证这一主题之前,首先应当搞清楚两个重要的经济概念——Inflation和Stagflation的确切含义,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探讨问题的方向,对当前西方经济做出符合实际的估价。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中多数人将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英文Inflation一词误译为“通货膨胀”,并由此引起一系列术语的误译和误解。过去,西方经济界曾将这个词解释为通货膨胀。但是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家便运用该词专指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这一变化已在当代西方大量经济著作及刊物中得到证实。然而,在我国经济学界中不少人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仍沿用老的概念,致使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混为一谈(通货膨胀只是促使物价上涨的因素之一,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概念与实际相悖。由于这一失误,本应译为“滞涨”的英文Stagflation一词也被误解为“滞胀”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滞涨”并非滞与涨的简单组合,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滞涨’,即停滞,或大大高于60年代的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的结合。”这是70年代出现的新现象,它一直延续到最近一次经济危机。
从1983年开始,西方经济走出战后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进入复苏阶段。几年来,在经济保持低速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率逐步降低。这一情况是否表明西方经济已告别“滞涨”,进入新的阶段?下面,我们根据上述经济概念的确切含义,对西方经济现状作一具体分析。
关于经济停滞问题。1983年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除1984年达到6.4%外,其它几年均处于低水平,酷似70年代“滞涨”阶段的增速。与此同时,失业率大大高于70年代的水平,其它西方国家的情况也与美国相类似。事实表明,近几年西方经济并不比70年代“滞涨”阶段好,有些情况甚至更糟,因此没有理由将其排除在“滞”的范围之外。况且,西方经济学家把不到3%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作为衡量是否停滞的标准,这就进一步说明西方经济尚未摆脱停滞的窘境。
有人认为,由于当前发达国家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经济低速增长是以质为主,与前一段的“滞”有质的区别,故不属于“滞”的范围。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如果此处的“质”是指质量,则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准应是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而不是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那么,这些经济指标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从70年代初起,西方国家的利润率增长普遍呈下降趋势,进入80年代后这一局面并未改变;劳动生产率增长至今仍徘徊不前;高失业率、开工率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西方国家的通病。因此,还不能得出现阶段西方经济与前一段的“滞”有质的区别的结论。
关于高物价上涨率问题。70年代发达国家消费物价上涨率最高曾达13.4%,1980年仍高居12.9%。此后物价涨幅逐步下降,1983—1985年平均增长不足5%,1986年进一步降至2.8%,为23年来的最低水平。当然,低水平的物价上涨仍然是涨,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涨是“滞涨”中的涨,指的是高物价上涨率,上述情况表明,高物价上涨率确已不复存在。
近几年西方经济之所以会出现有“滞”无“涨”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发展、深化的必然结果。具体讲,是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1)企业利润不振,固定资本投资缺乏活力,经济增长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名义利率虽下降不少,实际利率依然保持在6%左右的较高水平,这就压抑了企业固定资本投资。1986年美国固定资本投资已出现绝对下降,1987年加上税制改革的影响,下降局面亦难扭转。
(2)战后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大搞信贷膨胀,对促进私人消费的扩大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私人消费开支及信贷膨胀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它们最终要受到可供支配收入的限制。当前美国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债务已占个人可供支配收入的70%,加上较高的失业率,私人消费信贷膨胀已处强弩之末,进而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量就相当有限了。
(3)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猖獗,贸易战愈演愈烈,转嫁经济困难越来越不容易。
至于西方国家高物价上涨率能够压下来的根本原因是80年代初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持续3年的经济危机,使商品价值实现严重受阻,物价上涨必然得到压抑,这是规律性的表现。此外,以“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目前不少西方国家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抑制物价上涨也起了重要作用。可见,这种低物价上涨率是以经济停滞、高利率和高失业率为代价的。当然,石油降价、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疲弱难兴等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之,当前西方国家经济有“滞”无“涨”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随着条件的发展和变化,也许“滞涨”会再度出现(促成的因素可能不同),或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各种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就可以究其原由,对西方经济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联邦德国整治车站
西德《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消息说: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市决定整治车站区,在1989年6月30日前迁走在该地区的所有妓院、赌场及其它有损该市声誉的“服务行业”。几乎与此同时,国有的联邦铁路局也在致力改善火车站的环境,希望把车站建成有展览馆、音乐厅、饭店、电影院和商店的接待中心,成为介绍当地历史和风俗的场所。
在联邦德国,火车站附近一般都是比较繁华的商业区,但这里也往往是藏污纳垢、犯罪和色情活动猖獗的场所。据《法兰克福汇报》报道,负责法兰克福火车站地区治安的第4区的刑警队去年处理的案件达1.1万起,人均犯罪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68%,难怪该市警察局长盖默尔将车站区喻为法兰克福市的“毒瘤”。
现在,法兰克福市政府决定要消除这一“毒瘤”,但谈何容易。在法兰克福这个有着63万人口的城市,仅警方掌握的明娼暗妓就有近2000人,在那里靠经营“无烟工业”谋生的人更是数倍于此。这决不是简单地加以取缔就能奏效的。
于是,法兰克福当局颁布了新规定,把全市分为“禁止区”“宽容区”和“不管区”等几类,把不适合在火车站、市中心等“门户”、“心脏”地段活动的“服务业”疏散到其它地区。看来,当局在处理这种事情时确实用心良苦。 ·祥生·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邦德国一家饭店的老板请邮政局将一只报废的大酒桶改装成电话亭,安放在饭店门前,方便顾客。图为一位妇女正在这别具一格的电话亭中打电话。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洲委员会教育部长会议结束
认为西欧教育处于转折时期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新华社赫尔辛基5月7日电 (记者郄霜涛)为时3天的欧洲委员会教育部长会议今天在赫尔辛基结束。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表明,目前西欧教育正处于新的转折时期,教师面临大量新的严峻挑战,各国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相互的合作与交流。
与会代表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中社会、家庭以及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使得教师的知识迅速老化;新的经济结构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能力;电视、录相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具备引导学生知识进一步深化的能力;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进入学校也迫切需要教师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代表们指出,为迎接这些新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以便吸引优秀人材从事教育工作。
他们指出,教育经费困难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首先应该使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有新的认识,使教师在社会上受到尊重。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西欧师资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和关于加强欧洲教育合作的有关决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