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重创苏军
苏联又向阿富汗增兵3000人
新华社伊斯兰堡4月3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今天报道,阿富汗游击队上月在赫尔曼德省南部亚海哈勒地区发动的一场攻势中,约60名苏联士兵被打死,100人受伤。
报道说,在3月18日的这次行动中,游击队还用火箭摧毁了13辆苏联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之后,苏军在空军部队的配合下对游击队采取了报复行动,苏空军进行了狂轰滥炸,致使8名游击队员被炸死,21人受伤。
这家新闻社还说,3月13日,阿游击队在巴达赫尚省击毁了敌军3个哨所,除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外,还打死20名阿富汗政府军士兵。在此之前,阿游击队在该省发动的一次袭击中,活捉了11名政府军士兵。
另据这家新闻社报道,苏联又向阿富汗增派了3000人的兵力,并正在昆都士省和塔哈尔省建军营。
新华社伊斯兰堡4月5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今天报道,阿富汗抵抗力量3月23日上午在北部塔哈尔省的塔勒干击落一架苏军战斗机。
据报道,这架苏军飞机是被地对空导弹击落的,机上人员当场被炸死。
报道说,阿富汗抵抗力量从3月20日到23日在塔勒干市周围发动了游击战,打死打伤50多名苏军士兵。抵抗力量用火箭击毁敌人一辆坦克、两辆运兵车和一辆吉普车,俘虏15名敌人。在战斗中,7名抵抗者牺牲,23名受伤。
据报道,阿富汗抵抗力量3月19日夜晚在靠近阿苏边境的乔兹詹省炸毁了通向苏联的天然气管道,并且打死8名敌人,打伤5人,其中包括1名军官。


第6版(国际)
专栏:

瑞典就援助越南作出新决定
如越1990年前不从柬撤军就停止援助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4月2日电 瑞典政府今天作出决定说,如果越南最迟在1990年前不撤出其在柬埔寨的军队,瑞典就停止对它的援助。
这项决定指出,越南履行其撤军诺言,是瑞典与它继续进行发展合作的先决条件。
瑞典外交部国务秘书本特·塞沃一瑟德贝里说:“越南于1979年违背国际法入侵了柬埔寨,而国际法对瑞典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表现了很大的忍让。”
长期以来,瑞典对越南的援助每年为3亿瑞典克朗(约合4600万美元)。


第6版(国际)
专栏:

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后方营地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和手工业作坊。这是草席编织组的成员在编草席。
 新华社记者 刘继伍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迈勒运动与巴拯救阵线协议停火
规定阿迈勒运动解除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封锁
本报大马士革4月6日电 记者陈积昌、周国铭报道:黎巴嫩“阿迈勒”运动与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阵线昨日达成一项停火协议,协议规定自今日起,双方实现停火,“阿迈勒”运动则解除对巴勒斯坦难民营封锁。
自去年9月底爆发难民营冲突以来,巴勒斯坦难民营一直处于“阿迈勒”运动民兵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其间,双方虽然多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墨迹未干,协议均遭破坏。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曾为调解难民营冲突进行斡旋,但均未成功。在国际舆论的要求下,“阿迈勒”运动主席贝里2月17日在大马士革曾宣布解除对难民营的封锁,允许联合国难民救援组织将食品和药品运进难民营,但解除令只是昙花一现,难民营依然处在“阿迈勒”运动的包围和封锁之中。2月22日,7000名叙利亚军队进驻贝鲁特西区,但也未改变在贝鲁特的巴难民营被封锁的恶劣处境。目前,难民营的状况依然十分危急,难民营断电、缺水,粮尽、药绝,居民处于饥饿和疾病的严重威胁之中。据报道,昨日,有4辆载运食品和药物的卡车被允许进入难民营,但数小时后,该难民营即遭到炮击,有一人死亡,两人受伤,国际组织和国际舆论一再呼吁有关各方从人道主义出发,保证巴勒斯坦难民营居民的安全和生存权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德总理会见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双方就两国关系和裁军等问题交换意见
新华社波恩4月3日电 西德总理科尔今天在这里会见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安东诺夫时,同他就两国关系和裁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据西德政府发言人奥斯特在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科尔同安东诺夫的会谈是在“良好气氛”中结束的。在会谈中,双方认为,销毁欧洲中程导弹的“零点方案”可望在今年内达成协议。科尔表示,西德政府和他本人都将为达成这一协议而努力。
在谈到双边关系时,科尔认为,对西德来说,同苏联的关系具有“中心的意义”。科尔还说,两国目前在技术、环保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可能性。安东诺夫也表示,他对两国经济对话的加强感到满意。
西德外长根舍今天也会见了安东诺夫。他在谈话中除了支持销毁欧洲中程导弹的“零点方案”之外,还强调了常规裁军的重要性,因为西德希望防止一切形式的战争。
安东诺夫是来波恩参加于今天结束的西德—苏联经济混合委员会会议的。
新华社波恩4月4日电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4日对北德意志电台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中的“冰冻时期”已经过去,大门已经打开。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总统里根同加总理马尔罗尼会晤
双方讨论贸易、酸雨、中美洲政策等问题
新华社渥太华4月5日电 (记者张元庭)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今天下午抵达这里,同加拿大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举行一年一度的首脑会晤。
随同里根抵达这里的有他的夫人南希,国务卿舒尔茨和国防部长温伯格。
马尔罗尼和里根的会晤是自1985年以来,加美首脑举行的第三次双边最高级会晤。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加美自由贸易、酸雨、中美洲政策、北极的西北通道的主权等问题。
马尔罗尼总理今天上午在加拿大有线新闻广播网的“答记者问”节目中,再次强烈要求美国采取实际行动来减少酸雨对加拿大的污染。马尔罗尼说,加拿大计划到1994年,将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排泄量减少一半。但是,如果美国不采取措施,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在加拿大东部有50%的酸雨来自美国。他强调说,加拿大的最终目标是同美国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条约,“以确保我们的湖泊、溪流、河水不再被酸雨酸化”。
据统计,加拿大东部有1.4万多个湖泊和84%的农田正在被酸化,50%的森林遭到酸雨的严重威胁。
在今天下午的首脑会晤中,马尔罗尼向里根建议,希望美国政府和国会之间达成一个协议,来控制酸雨对加拿大的侵害。
在谈到加美贸易时,马尔罗尼强调“公平贸易”,并重申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加美自由贸易谈判自去年6月开始以来,已进行了两轮共八次谈判,但是未取得很大进展。相反,自去年6月,美国提高从加拿大进口的红杉材的关税而引起的美加贸易战,却严重地影响了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
加拿大的在野党和舆论指责马尔罗尼在自由贸易谈判中态度软弱,要求他在这次首脑会议上同里根一起推动谈判进程,以削弱美国国会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里根在会谈中承认,美加自由贸易问题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他对谈判的成功“仍抱有希望”。
据这两天报界的分析,这次加美首脑会晤无论在自由贸易谈判问题上还是在控制酸雨问题上都不可能取得重大进展。
里根一行抵达渥太华时,有1000多人在议会山举行了反美示威。
新华社渥太华4月5日电 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今天在这里呼吁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议会签署一项对付酸雨的共同协定。
马尔罗尼是在今天下午同刚刚到达这里访问的里根总统举行首次私人会晤时提出这一建议的。
一些加拿大官员告诉记者说,马尔罗尼希望在达成共同对付酸雨的公约方面进行不带任何偏见的努力。马尔罗尼是把酸雨问题作为这次首脑会晤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的。里根也首次承认,污染加拿大湖泊和森林的有害气体50%来自美国。
在这次两国领导人的一对一会晤中,还讨论了包括国防、贸易和加拿大建议限制美国在加拿大电影业中的支配地位等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关于阿富汗儿童国际听证会闭幕
事实表明儿童在战争中遭受的灾难最多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4月5日电 (记者许福瑞)关于阿富汗儿童问题的国际听证会今天下午在这里闭幕。与会者在为时两天的会议期间向大会介绍了阿富汗难民特别是儿童的悲惨遭遇。
来自奥地利、丹麦、英国、瑞典、阿富汗等国的国际法专家、社会学家、医生、教员等分别就人权与阿富汗儿童、阿富汗儿童与家庭、战争及难民营生活对阿富汗儿童的心理影响、阿富汗及难民营中的医疗保健问题和教育问题等作了专题报告。会议还就一些专题组织了讨论。
瑞典阿富汗委员会主席、瑞典议会议员卡琳·阿尔兰德在报告中说,儿童是最无辜的,但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最多。她说,一个多月前她曾到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家医院访问过,那里住的全部是在战争中受伤的阿富汗人,其中不少是与苏联入侵者英勇战斗过的士兵,他们目前的状况很凄惨。“但是更惨的是那些青少年,他们中有的四肢残缺不全、有的因飞机轰炸而烧伤了脸。”“这些孩子将作为对这场残酷战争的活生生的见证人而度过余生。他们再也不能象瑞典儿童那样有可能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了。”
阿尔兰德说,还有一些阿富汗儿童因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兄弟姐妹,或者因家园被烧毁而沦落为难民。她说:“苏联继续在阿富汗进行战争的每一天,对人类来说都是黑暗的一天。”她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撤出阿富汗。
曾在阿富汗工作过的英国医生法伊·哈芬登在报告中说,由于疾病、营养不良等原因,阿富汗婴儿死亡率高达20%,属于世界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麻疹、腹泻、肺结核等疾病,是对贫穷的阿富汗人的主要威胁。
这次听证会的组织者瑞典阿富汗委员会是1980年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开展各种活动支持阿富汗人民争取自由与自决的斗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又驱逐三名苏联外交人员
新华社巴黎4月5日电 法国外交部在今天发表的一份公报中宣布,除了2日驱逐的三名苏联外交人员之外,另外三名苏联外交人员也被要求在近期内离开法国。
法国外交部2日发布的公报说,三名苏联外交官因进行了与“他们的使命和地位无关的活动”而被要求离开法国。
苏联外交部也于昨天决定驱逐6名法国驻苏人员。据认为,这是苏联对法国采取的报复措施。于是法国外交部今天又以另外三名苏联外交人员有“严重失职行为”为由决定将其驱逐。法新社说,法国外交部的这一行动使得双方相互驱逐的人数达到一致。
据报道,3月16日,法国警方在法国的鲁昂破获了一个窃取“阿丽亚娜”火箭技术情报的间谍网。两周之后,法国《解放报》称,苏联使馆的空军副武官科诺切夫等外交人员涉嫌这起间谍事件。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在法国外交部2日宣布驱逐三名苏联人的决定之后指出,法国的这一行动将影响希拉克总理预定5月份对莫斯科访问的气氛。法国外交部长雷蒙在第二天解释这一决定时说,希望两国关系不要受到这一“特殊”措施的影响,并认为应该由苏联方面决定希拉克对莫斯科的访问计划是否受到影响。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德社民党在黑森州选举中又遭惨败
新华社波恩4月5日电 (记者戴履斌)联邦德国黑森州第十二届议会选举今晚在威斯巴登揭晓。社会民主党遭惨败,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自由民主党得票增加,从而将可能组成执政联盟取代社会民主党和绿党一度联合执政的州政府。
根据初步统计,社会民主党得票40.2%,比1983年州议会选举减少6%,所得议席也由上届的51席减少到44席。
社会民主党这次选举失败是它战后在黑森州选举中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失败。
关于社会民主党失败的原因,这里认为,主要是许多社会民主党的选民没有参加投票。今天参加投票的选民不到全部选民人数的80%,比上届州议会选举减少3.5%。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民主党选民投了绿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票。不过,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次社会民主党失利的更深刻的原因还在社会民主党本身。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日本东京发现大宗伪造日币案
日本警察当局四月初在东京发现大宗伪造日币案件,引起轰动。据报道,从三日至五日警方在东京都三个区内的垃圾站等地发现大约四亿日元的伪造日币。这些日币票额都是一万日元,用多色照像制版,印制技术十分精巧,乍看起来与真正的一万元日币一模一样,在黑暗处完全可以混用。
这是自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发行新的票额为一万元日币以来发现的第一起大量伪造日币事件。日本警方认为这是一个拥有高度印刷技术的作案集团作的案,犯人之所以将伪造日币抛弃在垃圾站可能是由于作案失败或发生内讧。
二十万印度教徒集会保护圣地
据印度联合新闻社报道,二十多万印度教徒五日在印度北部的一个河岸举行集会,发誓保护圣地阿约迪亚的一个印度教寺院,使它不受穆斯林教徒侵犯,并决定在原地建造一座宏伟的寺院。集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伊斯兰教徒把该圣地交还印度教管理。
去年二月,北方邦一个县法院宣布,从一九五○年就封闭的该圣地向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双方开放。但双方都称圣地完全属于自己。
塞拉利昂软禁前总统史蒂文斯
据塞拉利昂警方人士说,塞拉利昂八十三岁的前总统、现任执政的全国人民大会党主席西亚卡·史蒂文斯已在三日晚被软禁,因为怀疑他与三月二十三日未遂政变有关。
史蒂文斯前后执政十七年,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宣布不再担任总统。
美向阿富汗游击队运防空导弹
美国《华盛顿邮报》五日援引政府官员的话说,里根政府正向阿富汗游击队运送六百枚先进的“毒刺”防空导弹。
另据国防部消息透露,美国还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一些
“毒刺”导弹的仿制品,以用来在战场上进行攻击苏联飞机的试验。美国军方人士称,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苏联增加压力,使其撤出驻扎在阿富汗的十一万五千人的军队。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匈牙利建设中的文明城市
侯凤菁
佩奇是匈牙利南部巴兰尼亚州的首府,共有人口18万,是全国第4大城市,素以迷人的风光和香醇的葡萄酒著称。最近吸引我去访问的是那里正在深入开展的“建设文明城市”的运动。
一场小雪,给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平添了一点萧瑟气氛。然而当我进到市区时,立即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中所充满的生机。在城市的旧街区,建筑物整齐、古朴,街道布局别致。新市区高楼林立,满眼都是十几层高的色彩斑斓的楼群,各楼之间的空地上遍植芳草和鲜花。街上行人服饰讲究,相互之间彬彬有礼。
在州政府大厦的一间明亮的办公室里,30年来一直任副州长的弗尔德瓦里·亚诺什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社会主义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简单扩充,还要改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文明”。正是从这样的思想出发,在经过长期的准备后,他们于去年10月作出了把佩奇建设成文明城市的战略决定。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共同协调工作的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实施建设文明城市的步骤。这个委员会权力很大,可对市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州总医院院长西劳希·安娜也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据她介绍,建设文明城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使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酗酒、不吸烟、坚持体育运动和经常保持良好情绪、待人有礼貌等;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居民具备文明生活的各种知识;三是为居民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如清除各种工业污染,进行绿化,保证水源清洁等;四是使生产和商业活动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如专门组织生产和出售适合某些疾病患者食用的食品和饮料等。西劳希说,佩奇开展建设文明城市运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居民的生活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她举例说,全市各级医院通过联接在一起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全市所有成年人的健康资料了如指掌。现在往往不是患者登门求医,而是医生主动通知患者什么时候去医治什么病。在匈牙利全国,目前还只有佩奇能做到这一点。
匈牙利同志认为,建立文明生活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教育一代新人做起。他们早在1979年就在离市中心不远的一个5万人口的新居民区筹建了“奥帕曹伊—切莱·亚诺什教育中心”。在这个环形排列的巨大建筑群里,有3个托儿所、3个幼儿园、3所小学、3所中学以及体育馆、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文化馆、技术中心等,共有4400名1—19岁的幼儿和青少年在这里按年龄顺序接受各级教育。学校除教授文化知识外,着重培养儿童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教育中心的一批心理学工作者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发现有特殊才能者则重点加以培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某些疾病的儿童精心治疗。教师还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此外,这个教育中心还把教育工作扩展到成人中去。它的文化、体育设施也向这个居民区的成人开放。它还定期通过自己的电缆电视台向附近居民播放宣传文明生活的电视节目。
我离开佩奇时,副州长弗尔德瓦里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建设文明城市是长期、艰巨的工作,而非一日之功,只有在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地支持下,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日本劳动省5日发表的调查报告说,日本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建筑业和制造业等行业需要补充的技术工人达52万人。
△科威特捐赠的一车物资,其中有25吨奶粉、罐头食品、食用油、衣服、床单以及药品,5日在黎巴嫩获准运入被“阿迈勒”运动民兵围困的布拉杰奈堡巴勒斯坦难民营。
△孟加拉国已开始全国性免疫运动,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国5岁以下的儿童对白喉、小儿麻痹、麻疹和肺结核等疾病有免疫力。
△巴基斯坦内政部人士6日说,巴缉私人员在卡拉奇海关从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外籍人身上搜出98.7盎司走私黄金和50颗钻石。
△美国《纽约时报》5日报道,为了让石油畅通无阻地流向欧洲和日本,温伯格已命令海军在海湾地区附近增加军事力量。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指出
召开中东和平会议特别受到欢迎
本报布鲁塞尔4月6日电 记者魏崴报道: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比利时对外关系大臣廷德曼斯认为,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解决中东问题的倡议“特别受到欢迎”。
这是廷德曼斯3月5日下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一番话。
他还宣布,他将以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的身份,在复活节前一周访问约旦、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等国,就欧洲如何促进和平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作进一步努力。他回顾,他已九次与约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等国的领导人进行了接触,他强调指出:“为确定谁参加这样一次会议,尚需达成一项协议,但会议召开的可能性在向积极方向发展。”
他还认为,了解欧共体成员国应如何在会前、会上及会后发挥作用是首要的,这也是他去中东进行最高级会晤的一个重要原因。倡议召开在联合国主持下的国际会议,解决中东问题,是欧共体理事会于今年2月23日提出的。一个多月来,共同体为此一直在努力探索。
廷德曼斯的记者招待会是在欧共体部长理事会于上周末召开的非正式会议结束后举行的。
在那次会议上,12国外长还决定要进一步改善、协调同美国的关系,“以避免各种类型的冲突”。


第6版(国际)
专栏:

津巴布韦多雷灾
浓云密布,大雨倾盆。一个霹雳过后,躲在一个茅草棚子里的21人遭雷击丧生。这一据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雷击事件,发生在津巴布韦东部边境城市乌姆塔利市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津巴布韦是世界上遭受雷击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3年里,平均每个雨季(从11月到翌年4月)都有约150人遭雷击身亡。
为什么津巴布韦雷灾严重?一种说法是,雷击多发生在热带山区和空气对流活跃的高海拔地区,津巴布韦的南马绍纳兰省和马尼卡兰省,具有形成雷击的自然条件。雨季里,浓云带着强度可达20万伏特的电荷,一经放电击中人畜,必然造成伤亡。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之所以频频发生雷击,与地下埋藏的金属矿藏有关。但此说似乎缺乏充分的根据,因为南非一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与上述地区相似,遭雷击的人要比津巴布韦少得多。
为了减少雷击灾害,从1984年起,政府出版了大量宣传小册子,解释雷击的科学道理,破除农民的迷信思想,并介绍安装避雷针的方法。为让普通农民都能买得起避雷针,政府调低避雷针的价格,有关人士还呼吁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民房必须具有标准防雷击设施。
 ·文政·


第6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3日,数百名南非黑人妇女和儿童不顾当局不许黑人矿工家眷与矿工在矿区旅店居住的禁令,纷纷搬进了7个矿区的旅店与家人团聚,以抗议当局对黑人的歧视。南非当局100多年前曾规定,黑人矿工只准住矿区旅店,不得携带家眷,一年也只准回家数次。图为搬进旅店的黑人妇女用歌声来庆祝他们的团聚。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