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屏幕呼唤时代的美
王心语
当前,观众在肯定电视剧成就的同时,訾议最多的就是内容上的生编硬造、思想平庸、趣味低俗和得不到美感享受。
内容上的虚假,不仅戏弄了观众,更戏弄了生活。其根源是脱离生活,任意歪曲生活和粉饰生活。因此,新时期的电视剧要想在蓬勃的发展中作出新的美学开拓和超越,就要杜绝虚假。
开初,电视剧的复苏,表现为对失落的现实主义的呼唤,迎来了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凡人小事》、《新岸》等。其后,影视语言逐渐融汇贯通,屏幕开始向电视语言的审美现代意识追索,从而诞生了《太阳从这里升起》、《丹姨》等一些令人瞩目的电视剧。现在则向历史文化背景更进一步深入,从现实主义深化中升华美,充分表露了艺术创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代感,因而《凯旋在子夜》、《长江第一漂》、《雪野》等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
现在,屏幕仍然在渴求现实主义的深化,渴求创作者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汲取美和提炼美。而有的人却想远离生活走捷径,靠冥思苦想猎取美,甚至把丑的东西当作美悄悄地塞给观众。
美,不仅孕育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中,也积聚在社会主义的新人身上。人,向来是艺术家聚光的焦点。屏幕应该在社会主义新人身上发现美,开掘美。人的精神美埋藏在心灵中,也体现在行为上。《凯》剧中的人是战士,是英雄,但也是现实中的普通人,是和我们时代同步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可以被理解的人,是可以和观众沟通的人。因此,在屏幕上对他们人性美的升华是可信的,是能够得到观众审美心理共鸣的。
美,也表现在瑰丽的画面造型上。任何美的外溢都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才得以体现,创作者切不可忽视在屏幕画面上捕捉美、创造美。从空间造型的美学意识来审视,《太阳从这里升起》中的工地和《丹姨》中的教堂,都不是作为一般的景物随意出现的,它们显然都被纳入到整体的艺术构思之中,作为文化历史背景的表现,成为人物情绪和氛围的依托,成为一种具有个性和象征喻意的典型环境介入了剧情。
美,还需要捕捉时代的风云之气。在新时期的风云变幻中,在对现实主义的开拓中,在探索社会主义新人的风貌和心理特征时,在设计新颖独特的画面造型时,都需要时代意识,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时代视角,折射出时代的思考,以达到对生活的准确认识和判断。
屏幕不能仅仅满足于向生活靠拢,屏幕需要扩大视野,需要注视大时代的气温升降,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把摄像机的焦点对准现实中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能呼唤风云之气的题材,大胆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复杂和尖锐的矛盾,不回避,不冲淡,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要有浓烈的民族情感
钟艺兵
我们的电视剧,是拍给十亿中国人看的。我们强调文艺作品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这是对的。但也不能绝对化。否则,《新闻启示录》等探索性电视剧就算不得是优秀作品。关键还在于艺术家自己要有从中国人民生活中获得的一种浓烈的民族情感,并以此去塑造有血有肉的富有我们民族情感的人物。有了这种民族情感,可以拍出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非常突出的《四世同堂》,也可以拍出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显得不那么突出,却仍然能振奋民族精神的《长江第一漂》。
电视剧在艺术形式上如何更有效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情感呢?我想,可以概括为五点:
第一,要重视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影视作品借鉴、吸取了一些国外的表现手法。从总的发展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脱离中国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接受能力而生搬外国的一套,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人家看不懂,不愿意看,还谈什么传达情感呢?
第二,要揭示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多数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感情比较含蓄、深沉,跟西方民族大不一样。艺术表现要抓住这个特征,深入细致地挖掘中国人特殊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来。《雪野》写吴秋香这个中国普通农村妇女的矛盾心理状态,就写得非常出色。吴秋香的勇敢与软弱,希望与苦闷,都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如在眼前。
第三,要说中国人的语言。现在的电视剧道白,一是学生腔重,二是出口成章的哲理警句多,似乎都同生活隔了一层,给人以虚假之感。《四世同堂》、《春蚕》的语言是有特色的。《冤家》的语言也显得淳朴、风趣,充满了泥土的气息。而我们直接创作的电视剧,语言大都缺乏这种光彩。依我看,这还是缺乏生活所致。电视剧《爱的升华》,就富有朴实、感人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真实的情感。
第四,要拍出中国的地方特色。没有出色的环境氛围的烘托,人物的情感是出不来的。《太阳从这里升起》中的农舍、鸡群、小毛驴,《丹姨》中的渔岛、教堂、“麻疯病人”,《冤家》中的集镇、小饭铺,《继父》中的土窑、坟头、油灯,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也衬托出了每个人物的不同情感。
第五,要渗透中国文化的韵味。中国文化历来讲究诗意、韵味,这里面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画面与情感的融合。我们的书法、舞蹈、诗歌、山水画都保留或继承了这种优势。电视剧似乎关注于此的并不多,《雾失楼台》算是一部。它的确拍出了黄秋耘同名散文原作的诗一般的意蕴。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
高义龙
真理是朴素的。有时因为它朴素,会被误认为“陈旧”、
“过时”。譬如艺术只有扎根在丰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会充满活力,本来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一段时间来却有某些同志认为这是“旧观念”,应该弃之如敝屣了。可喜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些年蓬勃兴起的电视剧时,可以发现,那汹涌澎湃的主潮,那雄壮嘹亮的主旋律,是力求迅速深刻地反映大变革年代的现实,力求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塑造有献身精神、有历史使命感的新人形象。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心声,成为新时期电视剧一种鲜明的美学特色。
成功的经验中体现着艺术规律。从《凡人小事》、《新岸》、《大地的深情》等作品起,我国电视剧就在敏锐地反映现实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是坚实的步伐。以后陆续涌现的《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高山下的花环》、《四世同堂》、《寻找回来的世界》、《新星》、《雪野》、《凯旋在子夜》、《长江第一漂》、《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什么会在亿万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优秀作品架起了通向人民心灵的桥梁,触及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批有追求、善思考的电视工作者重视把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艺术创造才华熔铸在作品里。电视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不断出新,并在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肯定。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当然要充分发挥,形式的创新丝毫不容轻视。但是,第一,作品产生什么社会效益,离不开思想内容这个主要因素。第二,在艺术变革和创造过程中,内容总是最活跃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新的内容,促使着、启发着,也引导着艺术家去探求新的表现形式。《长江第一漂》的编导被生活中首漂长江的勇士的事迹所激动,并沿着他们的足迹去采访、体验,这才创造出风格壮美、激情饱满、带纪实性的作品。第三,形式的创新是否成功,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归根结底要看与内容是否协调,是否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耐人寻味。《雪野》受到好评,是因为它巧妙地运用声、色、光、影,展现了吴秋香的命运。那流动的象水墨画似的画面,那抒情的山林交响曲似的风格,鲜明地体现了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地域特征。如果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声、色、光、影或无言的长镜头段落,怎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
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是我们衡量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表现任何题材都力求找到与当代观众的共鸣点,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能忘记的。有相当一部分电视剧平庸、低劣,除了艺术功力不够、粗制滥造之外,不熟悉生活,不了解人民的心声,不掌握从生活到艺术的规律,也是值得重视的原因。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情感纪实的美学追求
徐宏
我国的电视艺术家对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兴趣极浓,进入八十年代,可以说从多方位、多视角、多品种地进行了尝试与摸索。从生活原型中冶炼、凝铸的纪实性电视剧《新岸》、《走向远方》、《穷街》、《长江第一漂》等等,无不尊重客观事物的总体性,从真人真事脱颖而出。无论在情感表达与性格塑造上都有新的开拓与突破,堪称“时代情感的纪录”。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热点。
在艺术实践中,我们不能不承认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对审美主体来说,常常能激起一种特殊的美感,从而起到净化感情的效果。
情感纪实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流动与凝聚中,表现出情感的丰富性与真挚性。展现人情美的优秀电视剧《新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就是在起伏跌宕而又丰富多采的情感流程中塑造的。《新岸》的作者李宏林将生活中高元钢和刘艳华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马车,改成了牛车。这是绝妙的构思。李宏林在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时说过:“那种快马奔驰的节奏会冲淡刘艳华与高元钢一步步走向新岸的艰苦历程的意境,也会减弱刘艳华与高元钢在无言中了解,在默默中相爱的艺术魅力。老牛,慢车,把刘艳华和高元钢拴在一起,最符合人物心理状态和感情节奏。”这里,没有人为的雕琢,没有人工的铺排,没有离奇的因果冲突。它所展示的是生活自身包含的人物之间矛盾的、复杂的、运动的心理情感。潜藏在刘艳华胸中的感情,是在流动中积蓄,在流动中发展,又在流动中凝聚,就象生活中流动着的情感一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潜在的能量。当它达到饱和点时,在瞬间爆发,给予观众的情感陶醉,是相当浓烈的。
情感纪实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情感的矛盾与交织中,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生活是丰富多采、复杂多变的。而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它如果违背了生活自身的逻辑,也就离开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连续不断地思考与判断,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情感色彩。《长江第一漂》的主人公严迪“与妻子告别”这场戏,记录了夫妻之间激烈的情感变化,记录了情感变化的连续性,展现出情感的丰富色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艺术家的责任,就在于不断探索对情感的微妙处理。在于不断追求情感表现多样的纪实风格,在于不断提高人们信以为真的情感纪实的能力。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面对新的挑战
金韬
拍完《雪野》,感触颇多。
随着电视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电视观众层面的不断扩大,不同艺术层次的观众对电视剧审美的渴求,虽然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收获可喜,但仍然面临着挑战。面对挑战而无愧于观众和时代,电视剧的创作者就必须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起步,探求电视剧独有的美学特征。
做为电视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电视剧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它的极强的艺术兼容性,使其在风格样式上有着多样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它占据了在题材选择上的快捷、敏锐、宽泛的优势。同时,由于在长度上的不确定性(当然是在一定的限制内),能够满足电视观众的持续和连贯的审美需求。因此,象《雪野》这类包容量大、年代跨度大、人物众多而且故事的连续性很强的题材,在电视连续剧这种多集性的声画艺术中,就找到了更多的艺术自由。
为了使《雪野》达到一种新的审美境界,根据电视连续剧的审美形式特征,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追求:
首先,以观众观赏的心理节奏为依据,造成一定的动作空白,使其成为可以延续情绪的空间,冲淡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单纯依赖,调节观众对故事的单一观赏心理,将表意与抒情结合起来,互为渗透。同时,在每场戏之间,以人物心理走向为依据,组接空镜头,营造审美的意蕴与情调,使电视观众在关切戏剧情节进程的同时,有余暇在导演有意造成的时间顿留中进行有益的思考,进而参与创作。
其次,电视剧是一种进入家庭的、直接进入观众生活环境的外在艺术形式,它最不容许虚假,但却能最大限度地感受真切与细腻。因此,我们便在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情愫的段落,断然采用了电影较为避讳的进行节奏,大都以舒缓的韵律,细致入微地加以渲染。
由于电视剧的观众文化水准的不同,形成了较大差别的审美层次。为了使《雪野》的社会意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中得以渗透,我们将雅俗共赏做为审美追求,充分利用题材优势,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人情、地域风貌,做为整个剧中人物性格的文化背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在一定的美学意义上加强生活的真实感,使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贴近生活
马龙骧
每当想起尧茂书时,我就会想起这句话:“爱国是一个深刻、深沉而又庄严的词。爱国需要付出毕生的奋斗、乃至生命。”尧茂书首漂长江,闪耀着时代的光彩、民族的光彩,我觉得这里面就包含着美,一种令人志壮神往的美。
所以,我觉得艺术美来自生活。一滴泉水对于浩瀚的大地是渺小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气吞山河的万里大江,不就是凭借那时隐时现的岩壁上的水滴的存在和滴落得到了活力吗?我们在尧茂书身上看到我们民族的活力。生活之源如同岩壁滴水,可以汇成大波,滋润万物,可以使人物的感情变得高尚,并且得到升华。这一切,就是我想在《长江第一漂》中要表现的我们时代的美。为此,我们剧组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生活的美丰富多采,只有深入和心入其中,才能领略。所以我们想,一定要到格拉丹冬雪峰,看到岩壁的滴水,看到滴水成河,我们一定要到水流湍急的通天河,尧茂书首漂壮举的美才能真实再现,从而感染观众。我觉得任何手段都比不上向小船扑来的惊涛骇浪和它的恐怖的声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造型对比的力量
张绍林
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在形象造型上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比。形象对比作为
一种艺术手法是很简单的,但是,形象对比在认识上却有很大的功能。大反差的两极化的形象参照对比,会使人的认识发生突变,从静止、渐进的状态中跃进到一个新的质的境界中去。
这部作品从大的主题意向到具体的一个镜头画面都在寻找着这种对比,一座现代化的企业建设在布满了汉代墓葬群的、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黄土高原上,这个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把对立的两极形象统一到一个画面上来。因此,形象造型的对比就成了该剧的结构基础。繁忙的建设工地,在背景上就是黄土高原上那些令人肃穆的然而却是残破的烽火台;具有五百马力的推土机同摆在地面上的那些出土文物;主人公年香两手牵着小毛驴慢悠悠地从巨大的载重车旁通过……
崭新的与破旧的,流动的充满生命的与静止的僵朽的,现代的与古老的等等,这种反差,当然不仅是一种外部形态造型的比较,同时也是一种力量的撞击,如同一排滚滚的巨浪,突然撞上了壁立海岸的山崖一样,留给人的是一片震耳欲聋的回声,因此,形象对比的画面要造成一种情绪、一种势态、一种留给群众的思索。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比和对比冲突下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面貌,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就是抓住了这一对比特征加以表现而显示出其艺术力量。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兼容众家所长
高鑫
电视剧是兼容性极强的艺术,它综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努力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具有了多样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电视剧是科学与艺术的兼容。由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这种新兴的艺术样式,产生了两方面的鲜明特点:就其创作者来说,就是制作的迅速和快捷;就其接受者来说,就是观赏的方便和自由。这些正是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鲜明特征,势必导致电视剧艺术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和电视观众的审美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就艺术的创作者来说,它可以更迅捷地反映社会生活,强化作品的纪实性和时代感,及时触及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生活美和人情美,以强烈的当代意识激励和感染观众。就艺术的接受者来说,观众则要求电视剧艺术具有真实性和参与性的审美效果,他们希望在屏幕上看到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社会生活,从而产生其它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美学享受。
其次,电视剧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兼容。由于电视剧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所以在时空艺术的兼容上,不仅超越了舞台的时空,而且超越了银幕的时空,它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构成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电视小品和电视短剧,又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演绎一部漫长的人生和历史的长剧,构成上百集、甚至上千集的电视连续剧。由此可见,电视剧艺术在时空的处理上,真正步入了“自由王国”,为电视剧表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开辟了真正无限广阔的天地。
再次,电视剧是诸多艺术元素的兼容。在一部电视剧中,往往是音乐、美术、文学等美的综合体现。音乐、美术、文学本来都是独立的艺术样式,但当它们介入电视剧之后,就失去了它们相对的独立性,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融入电视剧的整体艺术构思之中,成为各司其职的、体现电视剧兼容美的重要元素。
还有,电视剧是各种艺术手段的兼容。由于电视剧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这就为电视剧采用其它艺术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因此,使得电视剧在诸多艺术中成为一种兼容性最强的艺术。电视艺术可以将新闻的纪实性、广播的时效性、戏剧的情节性、电影的综合性、小说的叙事性、诗歌的抒情性、散文的自由性,乃至于武术、杂技的惊险性等艺术手段,统统拿来为我所用。所以说,电视剧几乎可以兼容和渗入一切其它艺术领域,调动和运用一切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视剧的这种吸收精神和进取性格,恰恰构成了电视剧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编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及山西分会最近在太原联合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电视剧美学研讨会,电视理论家和编、导4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电视剧的美学特征及今后创作发展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与日本电视界人士进行了学术交流。这里发表的是我国学者部分发言摘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