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作家要讲究语法修辞
·丁玲致田间等·
致第一班学员第一班的同志们:
有一位从北京来的同志,告诉我在新华书店看见满架子都是《桑干河上》,可能又重印了许多。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又沉重起来,便找了这本书翻翻,不是依次序的,首先就看了第三十七章《果树园闹腾起来了》。边读边发现了里面有很多不通的句子,不恰当的字,和太文,文得不好的字。我心里真难过。过去也并不粗制滥造,也不是粗心大意,而是因为我是半路出家,自修的原因。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没有把文法好好学过,后来也不注意,也没有人校正我,我就这样习惯了,有时还以为就要这样写才能表达我的思想呢。有时我也觉得我的文字不简练,但别人却向我说,你有你自己的风格。我以这句好听的话又遮盖了我的缺点了,就没有重视它,因此就进步得慢。《桑干河上》出版这样久了,我自己过去还曾校对过,却没有发现有这样多不好的语句,可能也发现了一部分,觉得不是重要问题,也就算了。也许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也许还生气,但因为是一个老作家写的,不愿意麻烦,懒得批评,当然还有人因为喜欢我的“风格”,就看不见或看见也给以原谅了。可是这书就这样送到了几百万个读者手里!我现在下决心要修改它
(大的修改不可能),至少要把文字上修理得少些缺点或错误。我现在把我首先修改的一章寄给你们,请你们帮忙校正,看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且请你们,要是有时间和有兴趣的话,帮助我修改其他的章节,哪怕一点点地方也好,一段也好,不一定全部,那个工作会使你们发生兴趣的,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你们不是在学语言学吗?那末就拿我的书来挑挑岔儿,我欢迎你们帮助我找错处。
我明天去汤岗子了,来信来件直寄汤岗子温泉疗养院。
祝快乐!
丁玲
1953年2月26日
致田间、石丁田间、石丁同志:
我以为我们过去太不讲究文字、语言了。同学们也是这样。过去我看过他们的稿子,不通之处很多。文字通顺,是起码应该办到的,而大家都很不重视。我寄这篇改稿给同学们,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帮助,一方面也是提起注意,我这种作法我想你们是同意的。你们可要他们按照我信上所说的替我找错处,也要发动他们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稿子,好好的讨论一下。至于具体作法,那就请你们商量好了。
敬礼!
丁玲
2月26日
***附记:
丁玲同志的这两封信,最初刊载于中央文学研究所(即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油印的《学习通报》1953年3月5日第4号上,在这期通报上,还附有丁玲同志对《桑干河上》一章的修改稿。文学研究所教务处在信前加有按语说:“我们希望同志们学习丁玲同志的精神,努力改进和提高自己创作的语言”。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组

北京城的建筑美
朱丰顺
北京城建筑得很美,而且很有特点。
北京城的美首先体现在:燕窝形的布局显得十分工整、庄严。北京是一座古老的都城,它是以故宫为中心而逐层展开东西、南北对称的街道布局的。这种布局一方面固然显示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统治威严,但也具有工整的对称形式之美。解放后,扩大了天安门广场的范围,东西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后,天安门与正阳门直接相联,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宽广、庄严、壮丽。以天安门为中介,将广场四周建筑群与故宫建筑群(包括中南海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紧紧地连成一片,高矮一致,浑然一体,扩大了北京城中心点的面积,中南海的建筑群也因此藏而不露。倘若广场上建筑群高出故宫建筑群,则影响到故宫和天安门的雄伟感,同时也就达不到现在这样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的宽广、壮丽的效果了。这个雄伟壮丽的中心点面积的加宽,与北京城外(老城区外)建筑面积的迅速扩大是互相呼应成趣的,也互相映衬地表明:北京已是“旧貌换新颜”了。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北京城的建筑似嫌高低不平,起伏零乱,缺乏建筑主题和造型生动的形体感。我个人以为北京既是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为中心,其他各条大街和城门通道都取对称的布局,这就决定了整个北京城建筑物的高低次序的安排应取燕窝形状,即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为窝底的中心,贴近这个中心的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前门大街和景山后街等这一圈内的建筑物以不超过故宫和人大会堂的高度为好。王府井、府右街、地安门大街和珠市口大街等这一圈内可盖稍高的楼房,大致为四层的。东单和西单、东四和西四、鼓楼大街和永安路等这一圈内的建筑可更高些,六层至八层楼。二环路和东西长安街(东自北京饭店以东、西自电报大楼以西)则应盖10至16层的楼房。二环路以外则可盖各种高层建筑。鸟瞰北京城整体,便形成了由中心依次地逐层升高的燕窝形状;从每条街道来看,则又是整齐划一的直线平面形状。这样,既大大加强了北京原来建筑布局美的特色,又突出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和九洲四海望北京的主题。缺乏主题的都城建筑,只会显得零乱无章。
北京城的美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显得非常古朴典雅。在北京,民族形式的建筑保留得最多,特别是打倒“四人帮”以后,许多重要的古建筑都修葺一新,还增建了不少象“大观园”这样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至于居民住宅的传统四合院更是星罗棋布。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旅游者来观光。但是这里也有个美中不足的问题:老城内(各城门内)各条大街上许多房子都显得特别矮小、陈旧,有的甚至破烂不堪,令人大煞游兴。为了发扬和加强民族形式建筑这一特点,有条件的话,应当将老城内各街道旧房子按照中西结合的原则全部翻新;四合院也不必统统都保留,东西城区只保留一二条典型的胡同即可。不翻新,就意味着要破败;要翻新,就不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进行。建筑师可以本着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物。这样,老城内便可以增加住户数倍,大大减少占用郊区良田,避免上下班路程太远等弊病,北京城的面容也将大添异采。
北京城的美,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体现在: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显得异常清新醒目。特别是最近十年,出现了二环路、三环路乃至四环路的幅员广大的郊区建筑群,矗起了许多具有现代水平的高层建筑,地铁、各种立体桥、街头电话室以及各种自动化的设施等,把北京装点得日益具有现代化色彩,使它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富有生气和活力。任何一座古老的都城,如果不逐步增加时代的建筑血液,提高现代化水平,就不会焕发出永不凋敝的青春活力。
布局上的燕窝形状、建筑上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三者的高度统一,使北京构成了一幅庄严、典雅、清新的美丽画图。今后北京城的建筑应当加强这三大美的特色而不是削弱甚至违背它,使之变得更理想,更壮丽,更加令人向往。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两篇序文有感
李行健
前几天,我读到两篇序文。一是王力先生为向熹的《诗经词典》作的序;一是吕叔湘先生为《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作的序。
王力先生的序文不足一千字。他首先表示了对后学的热忱鼓励;其次讲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同时,还不客气地对该书提了“罗列众说,不分良莠”和解释词义繁琐两条尖锐的意见。难能可贵的是,在书出版前作者已按王先生意见进行了修改,但王先生还是怕“因卷帙繁多,一时或未能尽改。我在这篇序文里说一说,供读者参考。”
不讳言自己看到的缺点,即使作者是自己得意的学生。这正是一个前辈学者严谨学风的体现。
吕叔湘先生的序文也不足一千字。编集子时,范继淹已不幸去世,吕老是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序的。序文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也深深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对后来人的关心和表彰。熟悉范继淹的人都知道,近几年他一直在同白血病搏斗中坚持科研和写作。所以吕老希望广大读者学习范继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这是一位学者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攀登学术高峰的有力召唤。
读了这两篇序文,令人耳目一新。
名家为他人作序,既可给书增辉,又可使读者受益。我国古代名人的序文中,就有不少传世佳作;现今名人的序文,也不乏精美篇章。但眼下,名人的序文似有贬值的势头。有些作者,书写的并不怎么样,但却抬出名人为之作序,借名人的声势来抬高自己。有些名人们也太不珍惜自己的名声和笔墨,竟然有求必应,或对书作廉价吹捧,或离书万里言不及义,甚至连原书都没看过,竟也敢提笔为序。在这种歪风面前,一些自尊、自重的名家纷纷声明:不给人写序、题词。
为他人作序,也是治学的一个方面。“因噎废食”恐不妥当。该作的序还是要作。王力、吕叔湘两先生的序文不正可为鉴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百年书店宝文堂
周明
宝文堂书店是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下的四个出版单位之一(其它三家为商务、中华、三联),是出版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从清代同治初年至今,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
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宝文堂原是一家经营账本的小铺。同治初年,刘永福出资接办,把它改为以经营图书为主的书铺,由在京的族弟刘永和主持营业。据刘氏后人说,这位创始人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黑旗军首领。黑旗军在刘永福的率领下,曾多次打败法国军队,在我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年的宝文堂在北京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书店规模很小,前店搞经销发行,后柜进行木印装订,楼上则是编辑工作的场所。宝文堂面向购买力较低的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层群众。出的书大都为通俗故事、戏曲、曲艺的唱本。出版“三言”时,每个故事抽出来作单行小薄本,一个鸡蛋可以换一本书,人称“鸡蛋书”,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清政府被推翻后,宝文堂除出通俗文艺读物外,还以故事、戏曲、曲艺的形式出版了许多歌颂民国新政的小册子,诸如宣传男子剪辫、妇女放足、创办新学、戒烟禁赌和反对列强等。宝文堂印刷出版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每到冬天,自己编印农历,运销华北农村。
宝文堂书店密切反映读者的需求,出版周期很短,发行也很及时。它的发行工作很有特色,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各地都有经销点,远及印尼和东南亚各地。宝文堂的唱本,肩挑手提的小贩出售,杂货铺也出售。抗战初期,宝文堂的“抗战文艺小丛书”由许多说唱艺人推销,他们边说、边唱、边卖,为全民抗战动员中增添了动人的场面。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叶圣陶、胡愈之、赵树理等的关怀帮助下,宝文堂出版了大量戏曲、曲艺唱本,歌颂新社会新人新事。宝文堂于一九五四年与通俗读物出版社合营;一九五八年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
今天宝文堂作为戏剧出版社的副牌出书,几年来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外国文学名著普及丛书”,以及年画、四条屏。过去深受农村欢迎的历书也将恢复出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天下第一盆景
刘章
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峰流出一条神奇而美丽的溪水。因水里含有碳酸钙质,经千秋万载自然的雕塑,形成无数乳黄色的堤埂,组成数千盆池,大者盈亩,小者如盘,深者丈余,浅者寸许。乳黄色池岸连环,盆满水泄,流成高低瀑布。这美丽的流水就是黄龙。那些盆池,因阳光射来的角度和周围景观的不同,颜色各殊,时赤,时橙,时黄,时绿,五彩变幻,七色交织,荡荡漾漾,艳丽奇绝,为任何人间画笔和颜色所不能描摹,人称为“人间瑶池”。
盆景池在黄龙景区的洗身洞之上,金沙铺地之左。大小彩池十余个,错落有致。池埂如玉镂牙雕,自然,奇巧。池面光洁如镜,纤尘不染,晶晶莹莹,如绿色宝石。池中有莎萝、麻柳,皆千百岁,蓬蓬勃勃,生机无限。树下无杂草野蒿,如在水晶中栽。老干新枝,一花一叶,倒影入池,真真切切,云影天光,静中有动。最大者,面积约半亩,树丛间可以行船。命其名为盆景,是极为准确的。我想,迄今为止,恐怕这世界再无比这更大的盆景了吧?稀世国宝,万载生成,唯愿珍重,与世长存!自从观光以后,时时回忆,如在目前,因此写成了小词《如梦令》:
玉镂牙雕池堤,
半亩天光云影。
花树自婷婷,
万载常新古董。
珍重,珍重,
天下第一盆景!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溪晨雾(水彩画) 陈一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