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疆情思〔散文诗三章〕
刘松林
洞口,我眺望那
一方星空
月色如瀑。激烈炮击后的阵地,此刻,又是一片难得的沉寂。一方弥漫着焦硝气味的巴掌大的夜空,倏然拉近了浩茫天宇的距离。
一方半透明的蓝幽幽夜空,一页薄薄铺展开的信笺。
一个两个三个跳出的星星,大的大,小的小,歪歪斜斜,既不那么对称,也不那么工整。
女儿刚上一年级呢。我猜,尽管字儿写得歪歪扭扭(搭积木般“垒”起每一个点划,嫩生生小手里的笔一座山般的沉重),可温馨柔和的台灯下,肯定是专注地咬着小嘴唇,一副认真庄重的神情。
女儿很聪明呢。虽然行行字儿还象丑小鸭蹒跚的足迹,意思却表达得清楚完整:老师已告诉了我们,我懂得了教室为什么能这样安静。爸爸,希望早日能给我邮回一颗闪亮在胸前的金星星。
一个稚气的嘱托,一个甜甜的心愿。
顿时,十万大山般的责任,自心底訇然升涌……
阵地上,耸着一尊塑像
罪恶的炮火已将你摧毁四次了。可长满枪茧的大手,用南疆的红土、染血的弹片、洞前的石块,用深扎在心底的信念,一次次又把你塑成——一位威武雄健的握枪战士。虬筋隆起的掌中托起一只鸽儿,白雪一样洁柔的羽翎,朱砂般红红的一对眼睛,振展着双翅,直向云空。
团团云雾隔不住它的视线,阵阵豪雨阻不断它的行程,滚滚硝烟烧不折它的翅翎……
呵,广袤的天空渴望彩虹,手中的钢枪才圆睁警惕的眼睛;无边的稻浪呼唤安宁,才不惜用年轻的生命之笔在边陲书写忠诚。战争与和平是两条平行的轨道,不要战争才勇于向邪恶殊死拚争。深深的思索之后,你,是一张凝固的立体宣言,巍然耸立在高高的峰顶。
飞吧,鸽儿,飞呵,和平。23°线的炎日酷暑算得了什么,潮湿阴暗山蚂蝗“小咬”,在我们眼里,都不值得一顾。自豪地,采撷下18岁19岁20岁青春的花瓣软软铺垫。呵,我们的猫耳洞,是你栖歇的舒适的巢。
汩汩地,思念的河
汩汩地,思念的河。淌在空罐头上揭下的五颜六色的商标纸上,淌在平展在膝头、平展在弹药箱的香烟盒子上,淌在沙沙转动的录音磁带曲曲弯弯的波纹里,淌在激战间隙刍忆往事的阵阵甜蜜中,淌在勇握爆破筒向敌暗火力点匍匐冲击前那深情的回眸一瞥间。
汩汩地,思念的河……
在那被梨花染香的春日黄昏,小伙伴们欢嬉着晃摇树树堆雪,装金龟子黑壳虫的瓶瓶里,蠕滚着满满的童趣;遍地星星草的柔软的小河滩边,清波中拉起的扳网里,活蹦乱跳着亮闪闪的希冀。堤滩沙土地红亮亮的山芋赛过京都的糖炒板栗;村西口那眼井里的水盐分虽浓了一些,我发现,我一米八大块头男子汉身上的骨头很硬很坚。夏夜里,古槐下奶奶瘪瘪的嘴巴里迷人的故事比天上的星斗还多,儿童团火苗般的红缨枪、游击队耀着寒光的大刀片,至今仍闪现在我成熟的瞳仁里。呵,霞霓般八方飘来的丰收喜讯,把南疆卫士的价值大写在蓝天,家乡大步前进的生活,是咚咚鼙鼓叩荡在我的心胸。
冲开苇塘边如烟如纱的朦朦雾气,跃过千里堤小柳林绿绿的梢顶,一轮圆圆的皎洁明月,悄悄照临熟稔的沉睡中的小村上空。故乡,那是我高悬在中天的一颗晶亮亮的心,向你轻轻报告:今夜,又是一片安谧,一片宁静。
汩汩地,思念的河。


第8版(副刊)
专栏:

迎接交响乐的春天
韩中杰
3月1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北京地区11个管弦乐队800名演奏员参加的交响乐大型音乐会。就其规模来说,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作为一个指挥,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
交响乐传入我国的历史不长。建国前只在上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交响乐队,中国的乐师也不多。由中国音乐家完全取代外国乐师,那是建国以后的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交响乐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终于发展起来了。从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的进展速度不能不说是可观的。
交响乐这门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国际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有了。它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可以说是最富有国际性的艺术品种之一。它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创作活动,不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艺术遗产,而且创作技巧、组织形式、演奏技能等都有了极其丰富的积累和提高。今天,交响乐艺术几乎被世界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交响乐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深奥难懂的艺术,其实在交响乐的领域中也有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有些作品一听就令人喜爱,很容易把人们引入到乐曲的情趣中去。比如这次音乐会中所奏的作品,大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当然也有不少作品是艰深难懂的。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四化建设的进程,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交响乐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有了较好的社会基础,近几年来出现了“交响乐热”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这一次大型交响乐音乐会,有这么多的听众踊跃来听,也不算意外。
确切地说,“交响乐热”除“观众热”还应包括“演出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交响乐知音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质量,满足听众日益增高的要求。我想,除交响乐队外,各地的管弦乐队若能够在完成自己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舞剧、电影等任务外,经常举办一些独立的交响乐音乐会,这不仅丰富音乐舞台,同时也能够提高交响乐和其他艺术的水平。作为演奏员,更要不受其他干扰,热爱自己的事业,提高演奏水平,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尽自己的力量。近日,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交响乐爱好者学会成立,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希望通过它的努力,使交响乐事业更加兴旺、更加繁荣!
(附图片)
上图摄影 肖引章


第8版(副刊)
专栏:

鲁迅看过的幻灯片在哪里?
程麻
不少大学问家都有个人灵魂升华的契机,或学业成功的转折点。它们做为文化美谈或史实,永远是那样脍炙人口,经历代赞咏、品味而不衰。如司马迁罹刑而撰史之志弥坚、牛顿因苹果坠地而颖悟万有引力等等,便是代表性的事例。
说到鲁迅的文学生涯,不能不提及他屡次讲过的,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上课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它不仅是鲁迅走上文学之路的最初动因,甚至对其一生的文学志向都有重要的影响。他是由于痛心于幻灯片上的中国人对同胞被外国人斩首而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才决心弃医为文的。对这张在鲁迅生活道路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幻灯片,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多方寻觅和判断。
以前,在还没有发现多少关于鲁迅在仙台时期的实物资料的时候,国外有的鲁迅研究家甚至怀疑过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但这更促使人们开始注意和寻找关于幻灯片的实物线索。70年代初,西方一位叫简·兰达的女士在英国的查尔斯都市商会找到了一部摄于1904年的关于中国东北斩杀土匪头目的记录影片。她猜测,鲁迅1906年在仙台看的可能就是这部记录影片,而并非幻灯片。问题是,虽然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与《藤野先生》中都说看的是“电影”,但鲁迅说他看到的场面是斩杀为俄军当密探的中国人,而不是“土匪”。因此,这个判断难以令人信服。
70年代中期,日本仙台市崇敬鲁迅、热心于日中友好的各界人士组织了“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先后有400多人参加了调查,其结果是1978年由日本平凡社出版的《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此书资料详尽具体,使鲁迅传记中一向粗疏的留学仙台部分空前充实起来。其中也包括与鲁迅看到的幻灯片有关的材料:一是在日俄战争时期出版的仙台地方报纸《河北新报》和《日俄战争记实》杂志上,查出了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处决为俄军做密探的中国人并有中国人围观的消息,为鲁迅所看的幻灯片提供了内容上的证据。二,此书还展示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讲细菌课的中川教授用过的关于日俄战争局势的幻灯片,虽然其中未见鲁迅所说的画面,但以实物说明,鲁迅在仙台时,该学校确曾用幻灯片宣传过战争状况。这些材料使人们有理由推测,鲁迅所说看幻灯片的事,是确有其事的。
在这之后,热心研究鲁迅的日本人对幻灯片的搜寻和调查,仍在不懈地进行着。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事务局长渡边襄先生在《中国研究》1984年6月号上发表了《鲁迅的“俄探”幻灯事件》一文,公布了“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近几年发现的、与幻灯片有关的几条新线索:
一、1905年12月13日发行的《日俄战争记实》杂志第108期(也是最后一期)上刊登的关于处决为俄军做密探的中国人的报道和照片。
二、原载于1904年11月3日号英国杂志《伦敦插图新闻》上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收入在日本出版的《日本历史》一书的第5卷第4节《日本的资本主义与亚细亚》中。照片上有三个留着辫发的中国人被反绑着,被日本兵押解。
三、1904年9月15日日本发行的《风俗画报》第296期上登载的日本兵在中国东北营城子捕捉为俄国做密探的中国人的石版画。画上中间有三个日本兵在各自殴打、绑缚一个甩动着辫发的中国人。画的上方有文字说明,内容是俄军借助于中国人的信号知道了日军的阵地位置,并炮击了日军。日军发现了给俄军送信号的中国人,抓住并处死了他们。
以上查到的这些有关日俄战争情况的照片,虽然与鲁迅所看过的幻灯片有种种相似之处或联系,但仍没有一张与之完全吻合,调查结果尚未尽如人意。不过,这未必会永远是个模糊、朦胧的谜。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也不过只翻阅了两三种报纸和四五种杂志而已,其中如日本的《日俄战争记实》共108期,现在才查到了66期,还有近一半尚未看到。所以,对鲁迅看过的幻灯片的实证和考辨工作,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这方面,我们有理由对日本的鲁迅研究家寄予更大的希望。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南粤“东江戏”
曾献平
最近,在温暖秀丽的广东省东江之滨,新生了一个戏曲剧种——东江戏。
惠阳地处东江沿岸,古老剧种和地方小戏丰富繁多,除粤剧、潮剧、汉剧外,还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花朝戏、采茶戏、山歌剧等剧种。近年来,因社会生活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急剧变化,这些剧种多失去竞争能力,观众骤减,不少剧团濒临解体,前途实在令人悲观。但是,经济改革的巨大潮流,迅猛地推动着文化事业的改革,惠阳地区文化界人士独具胆识,给本地区的古老戏曲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这出路不是空喊“抢救”,也不是人为地给某剧种打“强心针”,而是脚踏实地,博采诸剧种之精华,孕育新的生命,创建新的剧种。
他们把原地区汉剧团、歌剧团和“夏里巴”轻音乐团合并为一,精选尖子,首次移植排演了内容具有现代意识,形式可以大胆创新的新剧目。唱腔上,采用了优美的花朝戏和汉调作为基调,并广泛吸收了东江民歌、流行歌曲和其他剧种的音乐进行再创作,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唱腔。表演上,摒弃了一些脱离现代生活的僵化的表演程式,主要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灵活运用汉剧等地方剧种乃至话剧、歌剧的表演艺术手法,逐渐形成一种更接近生活的新的表演程式。此外,道白采用现代人的普通话,化妆改用淡妆,服装突出了人物的线条美,灯光加进了旋转灯或频闪灯等设备,乐器以民族乐和西洋乐相结合。这些艺术手法被熔于一炉,进行提炼,使之成为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既接近生活,又接近群众,基本适合多层次观众需求的新的戏曲剧种东江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誉。


第8版(副刊)
专栏:

碑(吹塑版画) 郑锦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