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经济)
专栏:

1984年,我国棉花产量达到625万吨,然而,近两年却一跌再跌,1986年与1984年相比,几乎下降一半。从高峰到谷底,原因何在?出谷底,攀高峰,出路何在?
深化改革活跃流通
本报讯 记者陈健综述:不久前公布的1986年国家统计公报,有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信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棉花的产量比1985年又减少了14.6%,由于1985年已比1984年减产33.7%,因此,去年的棉花产量与1984年相比下降了几乎一半!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情势?记者就此采访后得出的印象是:虽然连续两年的大幅度减产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几年的大起大落以后,今年的棉花生产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
“棉花财”:改革的一大收获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适宜栽植区之一,长期以来棉花生产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1957年,我国棉花的人均产量已达2.6公斤。但由于经济指导工作的失误,到1978年棉花的人均产量又下降为2.25公斤,限制了人民的正常消费,也限制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结果是为此不得不用宝贵的外汇进口棉花。1978年前,我国棉花年进口量最多曾达到90万吨,价值十几亿美元。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棉花生产长期不能大发展也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改革开始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动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从1979年开始连续四年四次提高棉花的收购价格,并奖售粮食、化肥等。特别是放弃“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给棉花生产增添了动力。棉花产量从1978年的216万多吨激增到1984年的625万多吨,并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结果:长期限制消费的布票被取消;我国由最大的棉花进口国转为出口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以粮为纲”单一种植的格局终被打破;农民收入显著增长,1978—1984年间,棉花增产就使农民增加收入300亿元以上,尤其是在地薄水缺的新产棉区,“发棉花财”成为农民脱贫的重要方式。但大幅度增产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后果。太多了也麻烦,这就是商品生产。
跌落:是否已到谷底?
由于增产太快太猛,棉花“涨库”一下子成为全国普遍现象,从1984年起,国家不得不在价格等方面发出适当调减棉花生产的信号:价格补贴取消了,奖粮、奖肥的政策也变了,收购价格也一变再变。随着市场变化,棉价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农民还可以理解,而棉花收购中一度存在的压级压价,欺农坑农的“棉霸”作风则使不少农民“伤透了心”。1985年成了我国购棉史上长度最低、衣分最低(皮棉占籽棉的百分率)、品级最低、相应的均价最低的一年。山东省后来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被查棉站的大多数存在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棉花产量由1984年的峰巅跌落下来。应该说,这既是国家的选择,也是在新形势与旧体制摩擦矛盾中农民的选择。但大起大落终不是长久稳定之计。
在近两年棉花连续大幅度减产的同时,棉花的消费格局却发生了逆向变化:出口量成倍增长,包括出口在内的消费总量1985年比上一年增长39%,1986年又增长11%。现在,年消费量已超过年生产量。“涨库”的旧势在消失,供不应求的苗头开始出现。有关部门发出警告:棉花产量不能再低了。应在一至两年内恢复到年产450万吨左右。
下功夫作好改革的文章
但现在要马上恢复到425万—450万吨的水平却并不容易。因为形势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在于生产者。经过几年大起大落的折腾,农民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更稳定,收入更高的项目,如西瓜、果树、谷物等等,即便在棉花适宜区也是如此。而这几年农民的选择能力提高了,选择范围也扩大了。
其次,农业基础薄弱,生产资料供给紧张等状况普遍存在,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抓粮食理直气壮,抓棉花心有余悸”的情绪。
今年,国家除了重申棉花收购不封顶和恢复奖售化肥外,还调高了加价比例和棉籽油的价格。信号发出了,是否能引来新的棉花增产?有的行家指出:要保持棉花稳定增产,还得下功夫做好改革的文章。
我国的棉花生产是在人多地少、劳动和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就决定了越来越不能接受过低的价格;我国棉纺织业的现状又决定了不能忍受过高的原料成本;国家又不可能拿出过多的补贴。这些基本的约束条件难以变更,只有尽可能降低棉花的流通成本,才利民、利厂、利国。前一段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流通部门与农民、工厂争利的倾向比较明显,不少地方棉花的流通成本竟占工厂购棉成本的15%以上。而前几年一度出现的工农直交的少环节、低成本的多形式流通方式却未能成长起来。还有些“老棉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几年粮食是“双轨制”,生猪是多渠道,大多数农副产品都放开了,面对千家万户已基本搞活的农户,棉花的购销体制能否搞得更活、更能保护和促进生产?完全放开不行,但部分放开行不行?棉花不放,棉籽油放松些行不行?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继续改革中,加以探讨和解决。


第3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垃圾问题应受到全社会重视
肖茅
自古以来,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是衣食住行,但在现代生活中,另一个大问题正悄悄地面临人类,那就是人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垃圾已成了市政工作中令人头疼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1985年的垃圾量是6000吨/日,1986年则增加到6700吨/日,即使按7%这个保守数字来计算年增长率,到1996年,北京市的垃圾就是12205吨/日。
目前国外已有了各种处理垃圾的装置和设备,如垃圾分检机、垃圾粉碎机、压缩机和垃圾打捆机等等。这些是对垃圾进行物理处理的设备。另一方面,对垃圾作化学处理的技术也发展很快。如对垃圾进行发酵处理使之沤成堆肥,或是把热值含量高的垃圾焚烧,从而产生热能用以发电或发生蒸汽。通过这些程序处理,剩下极少量的残余物(最好的情况可达5%)再作填埋,就大大减轻填埋场地的需要,而且也没有什么污染了。在这方面联邦德国走在世界前面。
尽管有了这些技术,但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地解决垃圾问题。如由于垃圾中含有用物质的比例太低,投资用机械方式来回收物资在经济上划不来。据统计,中国目前的城市垃圾中可用材料的比例平均才占13%,估计到2000年可达25%。我国本来有废品收购站,但据了解现在废品回收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如旧报纸的收购价从前是四角多,现在降到三角;过去玻璃瓶可以回收,现在统统不收。随着目前物价关系的变化,人们不再愿意积攒废物,干脆扔到垃圾中了事。
回收物资只能解决垃圾的一小部分,主要部分还得作进一步处理。我国目前的城市垃圾成分很不均匀,仅以北京市为例,根据1985年的统计,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区的垃圾含有机物比率平均为46.58%,而宣武区烧煤气的高层楼区却达74.8%。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垃圾中的热值大约相当于联邦德国六十年代初的水平。那时他们也刚开始搞垃圾焚烧设备以从中获取热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六十年代中期就可以不用添辅助燃料而直接燃烧垃圾了。估计我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也会发生类似变化。
鉴于城市垃圾因时因地而异,而且我国各地的气候、物象条件也复杂多变,因此垃圾的处理也含有许多细致的学问,不好以一概百,照着一个葫芦画瓢。环卫部门应该与机械制造部门合作,结合外国的先进经验,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个与每个人、每个城市都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采取一些奖赏措施,给发掘能源做得好的单位和城市以一定奖励。


第3版(经济)
专栏:

姚依林谈出口商品包装
适应国际潮流又有自己特点
本报讯 记者计泓赓、冯霄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29日晚仔细参观了中国出口商品包装改进成果展览会。他说:这几年出口商品包装大有发展,关键是尽快赶上世界包装水平,而且要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包装设计要加强,要适应国际市场的潮流,又要有自己的特点。他强调:出口商品包装既要有共性要求,如防止破损、节省材料、降低运费等等,不同商品又要有特殊要求,如工艺品,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包装就要相应反映其文化素质。
这个展览会自3月24日开幕以来,吸引了不少行家和观众。上千件展品显示了近几年出口商品包装材料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纸、塑代木有很大发展;采用了国际包装流行款式和国际包装标准;经济效益显著。


第3版(经济)
专栏:

郝建秀考察云南时指出
扶贫要靠发挥资源优势
据新华社昆明3月29日电 (记者罗苹)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最近在云南考察时说,扶贫工作要和开发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相结合,把云南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族群众就能很快富裕起来。
3月11日至3月28日,郝建秀同志重点对云南的轻纺工业原料、增产节约、扶贫工作进行考察。她看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坝地区,也看了偏僻穷困的山区,还看望了为开发边疆资源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特别走访了许多少数民族贫困户。
郝建秀同志在考察中说,云南的变化很大,各地一派兴旺景象。民族团结,政治安定。云南各地都涌现出一批热爱边疆、艰苦创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干部,有一批把全部心血献给各族人民的科技人员。她希望云南各级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做长期艰苦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发挥云南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并把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使工农业产品既物美又价廉,富有竞争力。
云南要加速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包括向国外开放和向国内开放。这是引进资金、技术和学习先进管理的有效办法。对外开放,发展省际横向联合,条件要优惠一些。在自然资源方面,本省一时还无力加工,兄弟省区又需要的,可以提供一些原料。云南很有希望把橡胶、紫胶、南药、烤烟、牛羊皮等资源优势变为全国的优势,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使各族群众尽快富裕。
郝建秀同志在考察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村寨时,多次深入贫困户,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贫困原因。郝建秀对在场的区乡干部说,扶贫措施要一项一项落实到村、落实到户。


第3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不妨多办一些农机具出租店
李先秋
湖北黄冈县贾庙区供销社在全区开办了10个农机具出租商店,出租的农机具有十多种,收费便宜,深受农民欢迎。这个作法好!
现在,有些农机具价格贵,贫困农户买不起;有些农机具一年只用一两次,不用时闲置一旁,农户买了不划算,但又少不得。有了农机具出租商店,农民可以少花钱,使用更齐全的农机具。现在正值春耕大忙季节,盼望有更多的农机具出租店。


第3版(经济)
专栏:

名城添新景 鹩哥飞桂林
新华社南宁3月28日电 (通讯员陆仁基)成群结队的鹩哥近来不断飞临桂林风景区。这一奇观,给国内外游客增添了游兴。鹩哥产于广西山区,羽毛呈黑褐色,红眼,善学人语,喜食昆虫,是人们喜爱的鸟类。去冬今春,天气暖和。一群又一群的鹩哥,少的十只八只,多的上百只,在各个风景区点上空飞来飞去。


第3版(经济)
专栏:

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 合理布局
莒南县科学造林成效显著
本报讯 山东省莒南县植树造林讲究科学性,规划、布局经科学论证,整地、栽植、选种等各个环节也讲究科学,营造林成效显著。
莒南县山多、河流多,宜林宜果的山滩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9%,但过去造林的效果不好。1984年,县委和县政府开始注重植树造林的科学论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根据土层厚薄、土质、苗木抗寒抗风能力等不同条件,分别营建用材林、薪炭林和果园等,整地、栽植、选种等也尽量采用新技术。整地做到了深翻整平,能灌能排;土质较差的山丘和粗砂河滩,改穴栽为沟栽;涝洼地建台田造林植果树,并推行地膜覆盖,穴蓄肥水。去年,全县新建果园6万亩,实行地膜覆盖后,幼树成活率高达95%以上。他们还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良种苗木,从日本、美国引进“红富山”、“新红星”等优良果种,并从剪枝、防治病虫害等环节上,加强科学管理。经过3年努力,全县共新建500亩以上的丰产林带15片、用材林22.2万亩、果园15.9万亩。
(张继营)


第3版(经济)
专栏:

避免“一把锄头造林,百把斧头砍树”
南雄采取措施保护林木
本报讯 记者梁兆明报道:广东省重点林区之一的南雄县,采取“釜底抽薪”的果断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南雄县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0.5%,森林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砖瓦窑、烤黄烟、机关食堂、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炉灶这“五把火”,持续不断地消耗着难以计算的森林资源,加上国家工业用材、民用建筑用材等,全县平均每年消耗森林资源25万立方米,超过森林总面积生长量五万立方米。“一把锄头造林,百把斧头砍树”的状况制止不住,因而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改变这一严重局面,县委、县政府于1985年决定在继续抓好对山林的“封、管、造”的同时,改革能源结构,实行“釜底抽薪”办法,他们封闭了县城的木柴市场,规定全县所有砖瓦窑、黄烟烤房,以及机关食堂、城镇居民的生活炉灶,一律改为烧煤,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农村群众,推行以煤代柴和以沼气代柴。
去年,全县400多座中等规模砖瓦窑全部烧煤,机关食堂、城镇居民也把锅底的柴抽掉,全县21000间黄烟烤房炉膛改造进展很快,实行了烧煤。据近日粗略统计,仅是去年上半年,全县就从炉膛里节省木柴71000多立方米。


第3版(经济)
专栏:

多管齐下 配套改革
济南蔬菜量多价廉
本报讯 济南市在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中,坚持“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埠调剂”的方针,适当运用经济、计划和行政手段,调动产销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市蔬菜供应出现数量多、价格低的好势头。
济南实行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之初,曾出现蔬菜上市量减少,价格上涨的现象。去年,有关部门加强了计划管理工作。他们通过合同定购,对50%的淡季蔬菜和80%的冬贮大白菜实行计划生产,均衡上市。并将合同执行情况与责任者的口粮、化肥供应以及管菜干部的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市蔬菜公司还与十几个省市的蔬菜基地建立了松散联合,去年共调进蔬菜2000多万公斤,占全市年蔬菜供应量的1/9。对经营蔬菜的国营、集体企业或个人,有关部门也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去年平均每日上市蔬菜49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27.6%,淡季品种基本保持在30个以上,蔬菜价格比上年降低13%。目前农贸市场的蔬菜成交量已占社会供应总量的50%,在提供“早、嫩、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胶波 吴悦华)


第3版(经济)
专栏:

国际计量等技术展览会四月一日将在北京举办
本报讯 北京市贸促会和香港华进有限公司联合举办
“国际计量、测量、测绘仪器技术展览会”,四月一日将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这是我国首次在京举办的一次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技术展览。
(王琦)


第3版(经济)
专栏:

宁夏压缩一批在建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对在建项目进行了认真审查和清理。
经审定,停建自治区人大办公大楼等非生产性和投资不落实、重复建设的项目二十九个,压缩西安干部休养所等十一个在建项目建设规模。


第3版(经济)
专栏:

广东普降喜雨春耕开始
广东省连日来大部分地区普降喜雨,全省春旱基本解除,农民正抓紧时机,大闹春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二十四日,全省早稻耕耙面积已占计划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季节较早的海南岛已插秧九成。(据新华社)


第3版(经济)
专栏:

春雪落沈阳 万树“梨花”开
新华社电 (记者王辅捷)时令已近清明,沈阳市却连续多日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屡屡再现唐代诗人岑参所描绘的壮美意境。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自2月以来,沈阳平均每周都有一二场雪,日平均气温也要比往年低2至3摄氏度。据沈阳气象台的同志介绍,降雪量已达10毫米以上。有关专家说,早春雪多对提高土壤墒情有利,但也易出现地温低、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情况。


第3版(经济)
专栏:

迁安县办起“庄稼医院”
“一条龙”服务农民欢迎
本报讯 河北省迁安县于今年元月办起一所农作物病虫防治院,农民称它为“庄稼医院”。开业一个多月,就接待技术咨询50人次,销售各种药物550公斤。“庄稼医院”设有咨询、门诊、出诊,还接待名贵花卉“住院”治疗。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除药费外,一律实行无偿服务。农民什么时候来,“医生”们什么时候接待,还采取了诊断、开方、卖药等“一条龙”的服务方法,受到热烈欢迎。 (邰长庚)


第3版(经济)
专栏:

高水分存粮亟待处理
本报讯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国库存的上百亿公斤粮食含水分高,数量多,今春气温回升又早,应从速处理,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高水分存粮一百六十五亿公斤以上,半数是去年入库的秋粮,主要集中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十二个省区。仅据安徽七个地市统计,有一百三十个粮食库
(站)五千多万公斤的粮食发热,有的粮食温度高达40—50°C,部分粮食已严重变质。吉林省的粮库也储有不少高水分粮食,处在危急状态。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信息,要求除改进粮食收购工作外,必须迅速处理高水分粮食,以保证储粮安全。
(伍义)


第3版(经济)
专栏:

开闸放水
让企业自主经营
北京市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纪事之三
本报记者 武培真
出路在两权分离
市长陈希同、副市长张建民及经委负责人迈开双脚,走到基层。他们发现,阻碍企业进步的因素很多,可以说千头万绪,但关键在于企业缺乏自我调整能力。
概括地说,这一病症表现为:第一,人财物、供产销由国家控制,企业的管理、技术、销售机构养成了依赖国家和上级的惰性,缺乏竞争观念。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面前,显得缺乏应变能力。至于成功地预测未来、超前生产,差距更大。
第二,国家和地方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干预太多,厂长难以根据实际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能动性。有的企业修建一个厕所,其建筑面积都要报批。有的工厂,对自己生产的商品一点自销权都没有。
第三,工资分配与劳动效益长期两张皮,职工工作不分优劣,都领国家统一规定的固定工资。所谓按劳分配,并未真正实行。这挫伤了先进职工的积极性。
第四,在上缴利税方面,有鞭打快牛的弊端,忽视保护、培养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反而使肥牛变瘦、瘦牛变衰。
第五,改革不配套,农副产品价格放开了,加工后的产品价格,企业无权自行调整,这种差价带来的压力,不少企业无法承受。
一句话,国家和上级对企业的经营束缚太死。要使企业摆脱上述困境,就必须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针,确保企业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北京市政府决心实行确保国家宏观控制的两权分离。
两权分离是个好办法,北京市经过试点,效果良好。1987年之前,北京鞋楦厂基本上按上级指令性计划生产,以产定销;工人抱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产品大量积压,企业严重亏损,全厂总负债额人均上万元。去年底实行租赁,12月31日晚上,租赁人彻夜不眠地研究了搞好经营的十个问题,科室人员减少1/3,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实行以销定产,销售改坐等用户为登门拜访,工厂自身决定分配制度,等等。租赁一个月,鞋产量由12000双增至20500双。光电设备厂租赁后,不出一周,就开发出新产品。市经委同志说,租赁是两权分离的理想方式,经营者摆脱了行政直接控制,拥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易于施展才能。而且,租赁者以私人财产抵押,具有危机感、风险感、责任感,有搞好企业的积极性。
一副药不能治百病
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取租赁方式呢?张建民认为,一副药不能治百病,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生产力的层次不同,企业的素质不同,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推行一种模式。他们没有把哪个厂树为样板。而是多次向企业强调,“不能见船就上,见车就坐,见队就排”,应该从本企业实际出发,确定最适宜自身特点的改革形式。譬如大型企业,无人有能力可以私人财产作抵押的,自然不能采取租赁形式,成千上万职工的亏损大户,比较适于采用减亏增盈承包制。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北京市实行了各企业自选、自报,由综合部门会审来确定经营形式的审慎方法。
归纳起来,北京市的“两权分离”、搞活企业经营自主权共采用了五类十种办法。第一类,以包利润为特点的形式。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减亏承包、基数超额分成承包(规定实现利润或上缴利润的基数,超额部分由国家与企业分成)共三种。第二类,以工资为特点的形式。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全额计件工资(以产品实物量为计量单位,规定工资含量)、工资总额包干(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和分成工资(用价值量规定提成工资)四种。第三类,实行双保一挂综合承包(即把利润递增包干与分配挂钩、企业的前劲与后劲、负盈与负亏结合起来)。第四类,实行租赁制。第五类,实行股份制。
曙光在前头
五类十种经营形式的出台,象开闸放水浇灌久旱无雨的秧田一样,为企业搞活开拓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市经委和一些厂长也看到了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目前我国原料市场、金融市场等还没有形成,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还缺乏充分发挥的环境;人才流动的梗阻环节还很多,影响着智力的开发;某些原料短缺,靠国家调拨不能满足的缺口部分。这些,都有待于国民经济的全面配套改革来解决。然而,我们欣喜看到,这种配套改革已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上开始了。希望的曙光就在前头。


第3版(经济)
专栏:

四川省米易县在春耕生产中大力推广地膜育苗。今年全县用地膜覆盖育苗的水稻、玉米和早市瓜菜面积达1.5万多亩,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图为丙老村的地膜覆盖苗田。
新华社记者 陈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