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延安整风时的墙报
田方
真令人吃惊!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我写在解放日报社办的《春风》墙报上的一篇稿子,还能完整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史研究室的同志来访,带来此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前分明摆着我的手迹原稿复印件。
它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经战火,于今40多年。在卷帙浩繁的中国革命史料中,居然还保存着这么一篇小小的墙报稿,真是沧海一粟呀,回忆当年清凉山整风时期的情况,心情自然很激动!真有不吐不快的万千思絮。
延安整风给所有参加者留下的印象是永生不灭的。当时我年方24岁,也可算风华正茂,干劲十足的。亲耳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毛主席谈笑风生,深入浅出地畅论整顿党风,领导全党统一了思想,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进程。我受到的教育是极其深刻的。作为当时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就是在整风教育中,开始走上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和工农兵相结合之路的。
当时解放日报社采访通讯科以及整个编辑部40多个干部中,非党员大约只有我和陈国华同志(陈波儿之弟)。组织上却让我这个非党员担任整风墙报的常务编委(主编是支部书记郇肇基同志)。而一个非党员,却敢于用泼辣、犀利的文字,纵论是非,批评整风中出现的各种偏向;鼓励人们放下包袱,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办好《春风》提出积极建议……真是毫无顾忌!党的胸怀是何等宽广,党群关系是何等亲密无间呀!延安时期生活是艰苦的,虽说粗茶淡饭,但也欢欢乐乐,热热闹闹,心情十分舒畅。那时浑身是劲,一天干十几小时不当回事,只要组织上信任,领导上安排任务,多么重都不含糊。之所以这么做,决非为了争取入党而表现积极,似乎一切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革命的激情在当时延安那样的自由天地里,几乎是无所制约的,从中,又可以看到整风的温暖春风所带来的蓬勃生机!
在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的今天,党一再强调必须十分注意政策界限,不搞政治运动,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言论的分析批评,也应当采取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方法,防止以“左”批右,决不允许借口反对自由化来压制或打击群众对我们工作缺点、错误的正当批评。正如赵紫阳同志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活跃民主团结的气氛。我们党经过‘文化大革命’,更加成熟了”。是的,我们党应该更加成熟了!
鉴于今天迫切需要开辟社会各方面领导与群众对话的正常渠道,我想起了清凉山,想起了延安整风时期的那个名实相符的墙报——《春风》。如今,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在上下级之间,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在党与非党同志之间,多么需要延安清凉山上那样和煦的春风啊!


第8版(副刊)
专栏:

“袖珍点缀”与“精神快餐”
秦树艺
一说到报刊亭,那形象便会一下子从人们的脑际浮现出来:五六平方米的面积,立于人行道一角,薄壳结构,玻璃钢瓦作顶,面对读者一方的玻璃,报刊琳琅悬挂,吸引着来往的读者。
这种小小报刊亭,多修在大中城市人流甚多的人行道边、十字路口,其间自然就会涉及到一个“市容问题”。我不是城建部门中人,却愿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来关心此事。成都的报刊亭市政府认真抓,措施得力,值得推崇。笔者所在的重庆市,去年九月,在市中心也修建了六个报刊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市区读者“买报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听说北方某城有关部门,以整顿市容为由,一下子拆除了已经建好的几十个报刊亭,其后果实在不妙。去年上半年该市的报刊零售额较之一九八五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不能说与拆亭子毫无关系。
从较早修建了报刊亭的各大中城市的情况来看,报刊亭造型美观、布局合理的占大多数,它们的存在不仅没有影响这些城市的市容,反倒为这些城市增添了文化气、高雅感,成为美化城市的“袖珍点缀”,又成为广大读者的“精神快餐部”。如果站在推进城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个高度来看问题,那么,修建报刊亭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
“市容问题”的范畴,它实际上成为一个如何更快地来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大课题了。当然,为了城市市容的协调有致,在新建亭子时,有关部门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影响交通确也很有必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梅汝恺致山风·
从波兰的显克微支“拿来”山风同志:
惠函拜悉。我简单说一说自己。我原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因此收到你的信,我的感觉俨如是来自“娘家”的平安家书。离开新闻岗位后,我即从事文学创作了。此后,正如你知道的,经历“反右”、“文革”,悠悠二十二载,颠蹶顿挫,个中苦况,实在一言难尽。然回顾前尘,倒又觉得嗟嗟苦难,确又是时代的恩我以惠了。民于水火,我坐华堂,如此作家如何为文?又如何为民心声?就这点说,作家确实应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是的,正如凤凰涅槃,苦难是不能摧折丹忱之志的。区区如我,正是在“文革”动乱,“牛棚”劳役之时,开始了显克微支的宏篇巨制的漫漫译作历程的。六年之内,溽暑酷寒,夜夜劳作不辍,写下的累积字数不下480万言,可谓心已呕矣,血已沥矣。你问我当时为什么搞起了翻译?我当日这么做,很难说有什么个人功利目的在,因为我自己认定,这些译稿,我活着时能与世见面,那是荒诞的;而以
“牛鬼蛇神”之身,以贱役劳瘁之体,欲以笔耕贡献神圣的文坛译事,实亦属荒诞。当时所以这么做,我只是感应于祖国未来的呼唤,一己“文心”的呼唤而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不死,丝不尽,无非是这么种情思。
我原不是翻译家,所以惨淡经营于显克微支的宏篇巨制,出发点实是谨遵鲁迅的
“拿来主义”。显克微支为文,才华横溢,慷慨激烈,伸弱小民族之气,馁强权霸国之威。其跌宕布局,龙蛟腾挪,巍巍处,类若雄峰迤逦,其低徊吟唱,则凄婉欲绝。译他的作品,为人者不感奋是不可能的。不流泪是不可能的。此种奇篇绝响世界公认皆文章杰品。返顾我国历史,国难频仍,仁人烈士,每前仆后继,挽狂澜于既倒,青史标名者,曷可胜数。惜再现我中华民族精魂的史诗伟构,屈指尽算,实寥若晨星。思之,每怀惴惴。古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译介显克微支这样世界一流作家的作品,为我国文坛借鉴,岂不是很迫切很必要么?然而我时乖命蹇,终我此生等不到春暖花开的一日,但我殚精竭虑的努力,在未来时日里,这些笔迹褪色的
“遗稿”,或还可为祖国的新生报效于万一。个人时运是未知的,我中华前程锦绣却是可知的。我的不泯丹忱,仅体现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拿来主义”,我理解其含意,譬如我们喝西方牛奶,绝不是要我们照搬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牛奶仅是营养,并不能消泯种族或民族的特征。借鉴外国文学,端在助我开拓视野,丰富写作手法,活跃思维,表现我民族丰富多采生活。因此作家职责,仍需着力于文学的民族化。民族化和“敝帚自珍”自是两码事。中国文学欲走向国际,以为只消迎合西方时潮,乃至染黄头发,垫高鼻子,蓝起眼睛,便可在国际文坛上高视阔步,恐怕这是误解。
我已50大几了,比起青年同志,我的精力、锐气都差远了,但今后,我将继续为中波文化交流尽我绵薄之力。
先写这些。
谨致敬礼
梅汝恺 1986,12,10
(作者曾先后翻译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的《火与剑》、《洪流》、《君往何方》三部作品。波兰政府曾于1984年授予他“波兰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奖章。山风,系本报编辑——编者注)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感觉的退化与恢复
木弓
如果说人在某些方面不如动物,一定会被认为是危言耸听,其实在一些感觉的敏锐性方面,不得不承认动物的优势。最明显的莫过于对地震的预感,当鸡飞狗跳意识到大难临头之时,人往往还安然如常,反以为这些动物出了毛病。不过人类能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特别是依靠仪器预测地震,这又是人的高明之处。
正因为人类的进步,在劳动中学会了制造使用各种工具,大脑越来越发达,理性活动加强,也就使某些感觉遗憾地退化了,正象类人猿的尾巴因为无用而终于消失了一样。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各种感觉也是相当发达的。在现在尚存的原始民族那里,还可以找到这种印证。阿比朋人不会数数,只懂数一、二,数到三就有困难了,但他们带一群猎犬去打猎,如果少了一只,凭感觉不用数就能发现。
这种直感的观察,是人类思维的初级阶段,是幼年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方式,它有别于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抽象思维和另一种方式——科学方式。作为艺术家,也就需要有着艺术思维所特别需要的感觉的敏锐性,在不少文学艺术巨匠身上,可以发现异于常人的感觉能力。列夫·托尔斯泰在写给希尔柯夫的信中说过:“我想,正象自然界赋予人以性的本能使之不致断种一样,她还赋予某些人以某种似乎不可理解的、不可抑制的艺术本能,以便他们给别人写出有益而令人愉快的作品。”他本人就反映出这种强烈的感应能力。大自然的美妙常常使他激动地掉下眼泪。
有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感受性是以神经过程的特殊反应性为基础的,这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也依赖于后天的培养。从托尔斯泰来看,童年时代他就被家庭中一种对艺术、文学、音乐浓厚兴趣的气氛围绕着,他很早就在课外阅读时陶醉于文学,感受到文学创作的“滋味”。在他成为大作家后,他有意识地不断培养这种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觉能力的减弱,恐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关联的,特别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后,诗歌神话的时代变为机器的时代,在紧张而又简单的机械操作中,人很容易变为感觉迟钝的工具。西方的一些学生在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运算能力降低,也说明了这点。所以,人类在追求创造物质的高度文明的同时,又通过其它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等来恢复一部分失去的天性和功能,来恢复感觉的丰富性,以达到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统一,审美活动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对美的感觉的提高。音乐家对于旋律、节奏等的感觉,美术家对于色彩、线条等的感觉,乃至烹饪师对于味道的感觉,以及种种专门家对于他从事的专业的种种感觉,固然要特别敏感和刻意追求,各种人也需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来培养多种兴趣,锻炼多种能力,使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这样,他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更深刻完整些。“废除私有制就是彻底解放人的全部感觉和特性”,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潮声·椰林
徐天喜
贝壳的传说结成长长的海岸线。
潮声涌动的男人赶海去了,昨夜倒扣的船,走进了红珊瑚,布帆的叶子兜满咸风……
滩涂,望出了渔网般的脚印。
椰风焦躁,许多织网女人的额角流出望归的云。身子并不瘦弱,却站成下弦月。
读千遍万遍还想读的海……
桅在波的搏斗中执著,不时回望那排已经退得只能够想象的椰子树。椰树下有渔歌和织网谣重迭地牵出黄昏雨后的虹;有一个曾经拾海蛎子的小背影。
潮又来了,舐着软的岸……
霞,把潮沫洗成三月桃花。
台风同海一样粗鲁,却碰不出鲸的泪。破船板的故事,美人鱼般地游回。
月光惦了一整天的炊烟。渔村知道,男子汉的骨骼不怕浪礁。
星星的珍珠贝悄悄爬上黑胸脯的前半夜。
礁石无力地崩溃,
岸,驯服了。没有潮汐。
帆蜷缩于没有风的螺壳。
潮来了,又走了。
走得很远很远,椰子树望不见。
那边没有海鸥、夜光螺和飒飒椰风吗?
贝壳的海岸线,故事堆了许多,船留下的。
一排颀长的椰林把新网黄昏折叠,
谈着远方的礁群,
等待拾贝的人……


第8版(副刊)
专栏:诗配画

长江第一漂
何多俊画
刀书林诗
江水涛涛,亘古茫茫,
千万座山峰暗石嵯峨旋转
五千年——潮响第一漂!
勇士的双眉在浪谷的轰鸣

飞扬着壮阔的振奋。
通珈峡回荡起长江云魂,
金沙水拍击着
永不沉落的名字。
唤起大群桀骜不羁的巨
鸟,
在长江的激流骇浪中找到

属于龙之传人的天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