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书窗

詹姆斯·恩古吉的三部曲
蔡临祥
詹姆斯·恩古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和《一粒麦种》,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非洲文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詹姆斯·恩古吉是肯尼亚一位誉满文坛的作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带有浓厚的非洲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三部曲主要以肯尼亚最大的部族——吉库尤族的生活为背景,反映了肯尼亚人民为争取独立同殖民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情况,出版后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和极高的评价,从而使作者赢得卓越的反殖民主义小说家的称誉。
《孩子,你别哭》发表于1962年。小说的时代背景是肯尼亚独立前的1952年。当时肯尼亚正处于白人殖民统治之下,广大农村中肥沃的土地全被白人强占了,白人又将强占来的土地租给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盘剥。人民贫困潦倒,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煎熬。“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为了夺回被白人强占的土地”,广大农民揭竿而起,举行了震撼非洲大陆的起义。小说围绕着土地问题,描写了穷人恩戈索和依附白人的富翁贾科波两家人的不同境遇以及他们对待土地和反殖斗争的不同态度。恩戈索一家从同情到支持并最后投身于革命的行列。贾科波却出卖黑人的利益,最终被革命战士所处决。小说歌颂了肯尼亚人民勇敢的反殖斗争精神,揭露了叛徒的丑恶嘴脸。
《大河两岸》发表于1965年,是一部以描写反对殖民统治和白人文化专制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者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吉库尤部族中丰富多采的传统习惯,并通过对部族中男女青年割礼的描写,表现了部族中传统的习惯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对抗和冲突。这是一部非洲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作品。通过作品的描写,作者强烈反对殖民者的文化专制统治,揭露殖民者用文化作为工具奴役当地人民,使他们安于被压迫现状的罪恶行径。同时又指出传统的文化是人民精神的支柱和生活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文化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发展。
《一粒麦种》发表于1967年。小说描写吉库尤人举行“第二起义”,同殖民者所进行的长期而艰巨的斗争。在斗争中,吉库尤部族内部的传统关系遭到破坏,发生了分裂,有些人当了叛徒,向敌人告密;有的人变成白人的傀儡,成了人民的敌人。小说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吉库尤部族各种人在斗争中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叛徒的嘴脸,诅咒了万恶的白人殖民统治。“麦种”寓意被殖民者杀害的自由战士,一粒麦种撒在地里,虽然消失了,但它却会一代传一代长出很多麦子,一个倒下,千万人就会站起来,最后一定会赶走殖民者,赢得祖国的真正独立和自由。
詹姆斯·恩古吉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在发表三部曲以后,又陆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用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揭示了独立后肯尼亚社会上所存在的诸如土地问题、贫富悬殊及部族纠纷等矛盾。他的作品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体现了一个新兴民族对未来的热切期望。


第7版(国际)
专栏:

天趣豪兴 情采纷呈
——漫话非洲首饰
周国勇
一提起非洲首饰,我的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情采纷呈的世界。
霞光烂漫,金合欢树似巨伞,在原野里撑开挺立。东非马赛依妇女三三两两从牛皮帐篷走出来。她们牵上毛驴,踩着露水,去捡柴打水。她们的脖颈上,戴着一个个彩珠项圈——那是将一颗颗比米粒还小的彩珠几十串并排在一起,编成圆盘似的、带有美丽图案的首饰。在晨阳的辉映下,簇簇项圈交织成五彩缤纷的光环……
繁星满天,一堆堆篝火在坡上坡下忽闪忽闪。西非阿蒂耶族的一位姑娘,踩着激越、奔放的鼓点,飞旋、腾跃。舞场上多少敬慕、艳羡的目光凝聚在她的豹牙项链上——那是她的心上人,年轻的猎人从亲手击死的花豹嘴里取下来,编串而成,在姑娘旋转的舞姿中,形成了一种撼人心魄的美……
非洲首饰,取材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款式之别致,真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一切又洋溢着一种天趣、豪兴,别具一番神韵与魅力。
你见到那斑斓夺目的羽毛头饰么?尼日尔河沿岸福拉尼族、东非高原的吉库尤族,小伙子们都喜爱在节日的盛会上插戴鸵鸟、孔雀翎的头饰,象一只只俊美的火鸡似地,在姑娘们面前昂首阔步,洋洋自得。
你见过那款式各异的手镯么?除了金的、银的以外,还有象牙的,如一弯皎月,闪着柔和的光泽。更别致的是乌木蛇形手镯,蛇身紫黑发亮,盘成一圈,在非洲妇女的手腕上,竟显得如此温顺可爱。
你见过那熠熠闪光的石英唇饰么?那是一片片石英石镶嵌在上嘴唇,薄薄的、圆圆的,如一枚枚银币、似一朵朵素花,饶有丰采。
还有象尾手钏,你见过么?将非洲象的尾巴抽出一根根韧性的筋,然后绕几道在手腕上。这种手钏在东非颇为流行。
在非洲妇女中,最富有传统色彩的,也许要数串珠腰带了。女孩子刚会走路,就开始佩戴,从此,腰带一直伴她走完人生的历程。腰带上的珠串,有瓷质的,也有玻璃的,有的地区还用野生植物的种籽巧作珠串的。几内亚比绍妇女有身孕时,特意在腰带上串几颗干果,以寓开花结果之意。
多彩多姿的首饰不仅美化非洲人的生活,而且表达了非洲人去邪避凶的善良愿望。妇女的串珠腰带,婴孩的叮叮脚铃,都寄托着这种愿望。
首饰还往往象征着某种社会地位。对非洲妇女来说,生孩子比结婚更为隆重、更值得庆贺。西非塞内加尔、冈比亚等国沃罗夫族妇女,生下第一胎时,总要光荣地被授予一个银质手镯,铭感她传宗接代的功绩,也标志着她在夫家地位的正式确立。
非洲首饰的神韵与魅力,使多少外国游客迷恋?谁登机回国时不戴着几件闪射异彩的非洲首饰呢?(附图片)
瞧,这个可爱的非洲小姑娘戴那么多彩色项链,真要叫人羡慕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斯特拉第瓦里琴之秘
谢志国
意大利小提琴师斯特拉第瓦里(1644—1737)制作的小提琴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绝活。两百多年来,再也没有人能造出象斯特拉第瓦里琴那样音质优美的小提琴。今天,一把流传下来的斯特拉第瓦里小提琴要价高达几十万美元。
斯特拉第瓦里小提琴的奥秘在哪里呢?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夫·纳吉瓦里对几把著名的斯特拉第瓦里小提琴进行了反复的生物化学分析,发现这些小提琴的木头上都有一种霉菌生活过的痕迹。这种霉菌只能生存于浸在水中的木头上,并能把木头上的树胶物质吞食掉,不仅使木头变得轻巧,而且使木质孔敞露出来,这样木头的震颤性能更好。通过细心查阅意大利有关小提琴制作的大量历史资料和斯特拉第瓦里的生平传略,约瑟夫·纳吉瓦里终于找到了斯特拉第瓦里用浸泡过的木材制作小提琴的历史记录:原来,斯特拉第瓦里制作小提琴的木材是经由溪流从阿尔卑斯山区放排到克里莫纳城的。约瑟夫·纳吉瓦里认为,二百多年来能工巧匠们之所以做不出能与斯特拉第瓦里琴媲美的小提琴,在于这些人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使用未经水浸泡的干燥木材来制作小提琴。
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约瑟夫·纳吉瓦里用由斯特拉第瓦里小提琴上发现的那种霉菌处理过的木材精心制作了十八把小提琴。经小提琴专家和世界著名小提琴手鉴定,这十八把小提琴堪与斯特拉第瓦里琴匹敌,音律柔和丰满,音色甜润悠扬,颤音美妙绝伦。


第7版(国际)
专栏:

修身养性话瑜伽
陈伟源
瑜伽是印度一种修身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瑜伽一词的原义是“结合”、“和谐”和“一致”。古人修练瑜伽的主要目的不在修身,而是养性,是一种由宗教热忱推动的对神的崇敬和追求。随着岁月的流逝,瑜伽术经过口传心授,代代相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现在印度流行的瑜伽功法,大致可分为瑜伽静坐、瑜伽硬功和瑜伽体操三种。
瑜伽静坐是一种最古老的瑜伽修行法,是修练内功的功法。这种功法特别注重通过控制意念来调节呼吸频率。功练成后,它可以使人在几分钟内呼吸一次,甚至完全进入一种休克状态。例如,有一个名叫巴罗多·巴柏的印度教徒,经过10年的修练后,他随时可以做到不眠不休、不饮不食的状态。有一次,他被装进一个密封的空箱里,埋进3米深的地下,32天以后挖出打开箱子时,他竟安然无恙。
瑜伽硬功主要是由练功来控制呼吸(类似中国气功的运气法),使体内产生出一种能抵御外界攻击的能力。用“刀枪不入”来比拟虽有点夸张,但功力较深的硬功师,确可以不畏刀砍锤击。两个硬功师把一根两端尖利的铁棍顶在各自的脖子上同时用力,可以把铁棍顶弯,而脖子毫无损伤。
瑜伽体操是19世纪末在印度兴起的一种新的瑜伽术。它以近代体操为基础,适当增加了模仿龟、蛇、虎、鹿等的动作,同时辅助调息、静坐等内功功法。
近年来,印度对瑜伽功法的发展很重视,在全国设立了各种瑜伽中心;印度教育部还宣布,全国300多所中心小学必须把瑜伽列入必修课程,由政府委派有经验的瑜伽师任教;一些医院也把瑜伽应用于临床,在心理学等学科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都收到明显的效果。
1984年4月,印度人拉·夏尔马曾乘苏联“联盟T—11号”宇宙飞船飞入太空。他曾修练过瑜伽功法,在太空进行了以瑜伽功来预防失重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试验。
目前,在印度修练瑜伽功法的人很多,仅在新德里市瑜伽学习班就有900多个。印度瑜伽和中国的气功一样,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风情

原宿风情录
黄晴
初到东京,有朋友说:“想见识见识日本青年人吗?到原宿去。”
乘电车沿山手线北上,过涉谷,即到原宿。车站左方,是明治神宫,沿碎石路,穿荫翳的林木前行,见一宏大朴拙的古木建筑群,这里,祭祀着明治天皇的牌位,展示着割不断的民族历史。右侧是代代木体育馆,现代的流线体造型,如巨浪相激涌起,凝于半空。馆四周,巨石水泥的建构与花丛草坪相间,厚重的凝铸与盎然的生机融会成一幅和谐的图画。继续前行,是日本广播协会即NHK大厦,现代社会的灵魂——信息汇聚散播之地。NHK大厦旁边是代代木公园,林木草坪而已,几无人工穿凿之迹,面积却是东京最大的。在原宿,空间广阔,环境幽雅,有历史遗痕,有文化氛围,可谓“四美具”了,无怪乎日本的青年人心向往之。
每逢星期天下午,原宿一带禁止车辆通行,少男少女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有人甚至是从几十上百公里外的千叶县群马县专程而来。据说,年青人一上大学就“脱离”原宿了,这里是中学生的文化“麦加”,是大学前的社会课堂。
社会学中有所谓“亚文化群”的概念,在日语中被称之为“族”,这在原宿有明显的体现。这边是一伙穿学生服的中学生,自称“吹奏族”,持大小提琴,黑管长号,演奏着庄严的交响乐。那边是几堆流行歌曲爱好者的圈子,演唱者手持麦克风跳踉扭动,力竭声嘶,形近怪诞。还有所谓“崩克”式青年,一色黑衣,红、黄染发,在人圈中跳“霹雳舞”。其舞如其名,紧张的积郁,无穷的精力,从青年的躯体中迸发而出,化为各种剧烈的动作,大抖大扭,狂歌乱舞。其中的佼佼者不时以头顶地倒立着飞快地打着旋子,引起旁观者的啧啧之声。
我曾就崩克的兴起求教于一位英国朋友。他说,从外形上看,崩克是一种复旧,是向原始部族文化的回归,实质上却是对大众消费文化的反抗,寻求有别主流的形式。至于日本的崩克,他笑笑说,恐怕这只是一种好奇和更换,年青人来的时候在厕所里换装打扮成崩克,玩完了又换装回归本流。日本人毕竟还是日本人,没有真的“西方化”,原宿并不代表本质。
在原宿还经常举办公益性的社会宣传活动。每年东京都都要在这里举办“绿之日”的宣传活动,有点类似我们的植树节。广场上用帷布搭起了“绿之日”的主题馆,向人们宣传环境、资源、树木、花草、昆虫等方面的知识,免费向行人提供宣传品和花卉种籽。在一个称为音乐自由市场的演出台上,中学生们演奏着古典的“田园交响曲”,烘托出一种庄重的气氛。演奏间歇,节目主持人走上台来,对话式地向听众阐述绿化对人类的意义,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宣传效果极佳。
原宿的另一场景是“跳蚕”市场,星期日一早,一些人便开着小面包车,拉着家用什物、衣服、电器之类到这里出售。主妇、小贩、外国留学生各色人等俱全,吆喝,讨价还价,嘻笑,声浪嚣嚣,与隔街的狂歌纵舞之声相映成趣。在这里,人们凑热闹,找“乐子”之心与买卖之心大约是兼而有之。
倘佯于原宿,总有一种心情舒展之感,也许是因这里环境开阔,林木茂密,空气清新?也许是因为这里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生命力?也许是这里更有人情味,没有大手町(东京大银行公司聚集区)式的冰冷有礼的算计?也许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在阳光下进行,明朗而健康,没有新宿区夜幕下那流光溢彩的龌龊?


第7版(国际)
专栏:

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毛锡雄篆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