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罗马尼亚推广应用针灸术
全国已有二十多万人次接受过针灸治疗
八十年代以来每年举办六次针灸讨论会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3月20日电 (记者张汉文) 中国的针灸术在罗马尼亚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自七十年代开始用针灸治疗疾病以来,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0多万人次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50%—60%疗效甚佳,20%的病人经过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目前在布加勒斯特、加拉茨、蒂米什瓦拉、康斯坦察等10个城市设有针灸诊所,许多大医院还设有针灸科。全国有近千名医生用针灸给病人治病。罗马尼亚医生可以用针灸治疗数十种疾病,如肌肉疼痛、神经疼痛、支气管哮喘、消化器官病、过敏病、皮肤病等。
罗马尼亚针灸协会主席约内斯库·特尔戈维什特说,在中国之后罗马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针刺麻醉的国家。1969年罗马尼亚两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作了11次针麻手术。现在,针麻已被许多医生采用,他们应用针麻施行心脏、肺部等手术。1986年布加勒斯特针灸门诊所大夫用针麻为一名难产妇女作手术取得成功,使针刺麻醉首次用于妇科手术。
1982年设立的布加勒斯特针灸门诊所是罗马尼亚针灸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平均每天有60多位病人到此接受治疗。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几个十分成功的病例。一位中年歌唱家患有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腰部剧痛。针灸大夫给她扎针三次,病痛已基本消失。另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耳聋15年,左耳需用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经过两年的针灸治疗,她现在不用助听器就能听到别人的说话声了。
罗马尼亚医学界还对针灸的治疗原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开始把现代医疗技术的新手段应用于针灸治疗,如激光针、声电波刺激发生器等。早在1958年罗马尼亚卫生部就正式承认针灸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并在这一年成立了针灸协会。从80年代起,每年举办6次针灸学术讨论会,每两年举行1次全国针灸代表大会。每次针灸代表大会都邀请外国代表参加。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宣布参加欧洲航天飞机计划准备工作
计划将执行8年 耗资150亿法郎
新华社巴黎3月19日电 英国空间中心负责人罗伊·吉布森今天在巴黎宣布,英国将出资200万英镑参加欧洲小型航天飞机“海尔梅斯”计划的准备工作。
吉布森是前来巴黎参加欧洲航天局长远规划的技术会议的。“海尔梅斯”航天飞机计划是法国向它的欧洲伙伴提出来的,英国曾一直拒绝参加这个计划。
据法新社报道,“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计划第一阶段的工作将于1987年6月完成,届时将最后作出实施这个计划的决定。这一阶段的费用估计要3000多万法郎。这个航天飞机计划将执行约8年,需要150亿法郎。
与此同时,欧洲航天局还宣布,“海尔梅斯”航天飞机的参考概念、推进器和“阿丽阿娜—5”型火箭已被修改。
“海尔梅斯”航天飞机要扩大,在500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的质量是21吨,而最初的方案是12吨。它将装载3吨科学技术设备和1.5吨燃料。
为了把“海尔梅斯”航天飞机送入太空,“阿丽阿娜—5”型火箭也将增加推力,氢氧发动机装载的燃料由140吨增加到155吨,固体助推火箭由190吨增加到230吨。
“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还将装备一个可弹射的3个乘员的座舱,这是吸取美国“挑战者”号事故教训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经过这些修改,“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将可以胜任为“哥伦布”国际空间站承担的运输任务。


第7版(国际)
专栏:

捷共中央全会讨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
强调发展科技和推广科技成果是全党头等重要任务
新华社布拉格3月19日电 捷共中央18日和19日举行全会,讨论加速科技发展和进一步贯彻捷共17大决议的措施。
捷共中央总书记胡萨克在开幕词中说,去年3月捷共17大后,党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制定经济机制改革措施方面,现在正努力在各方面落实改革原则,以便使下一个五年计划能按此原则拟定。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雅克什在会上作了关于加速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和在实践中推广科技进步成果,是全党和全社会头等重要的革命任务,否则就不能实现捷共17大提出的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雅克什批评了对科技发展领导不力、运用科技进步成果缓慢、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缺点。他指出,为了推进科技发展,捷必须把科研力量集中于优先研究项目,改善对科研单位领导人的配备状况。他说,对研究所的所长及其他科研单位的领导人,将采取招聘办法,杜绝任何走后门的现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利用新型荧光显微镜
日本拍摄到活的染色体
新华社东京3月19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研究小组最近在不损害细胞的情况下,成功地拍摄到脱氧核糖核酸的断层。
这个研究小组使用利用激光的新型荧光显微镜,拍摄到的是一种幼虫唾液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当带有脱氧核糖核酸的细胞核通过荧光染料时,只有唾液腺着色,这样即可原封不动地拍摄到活着状态的唾液腺。拍摄的照片上,表示脱氧核糖核酸密度的深浅条纹非常清楚。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美国的能源政策面临抉择
本报记者 景宪法
美国能源部经过半年之久的酝酿,于本周提出一份长达240页的关于美国石油能源现状及前景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日趋严重的依赖进口原油的现象将使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政界及企业界反响强烈。
报告指出,由于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自1985年底以来大幅度下跌,美国的原油进口量迅速增长:1985年进口原油占全国总耗油量的32%,去年年底时已增加到38%。报告认为,由于非欧佩克组织产油国已经基本停止勘探新油田并大批关闭成本过高的油井,美国依赖中东地区原油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口原油90年代将达到美国耗油总量的一半。如果欧佩克于90年代提高油价,美国将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能源危机中去。
美国政界及企业界对这份报告的关注不无理由。一年多来,虽然世界石油价格下跌使美国一些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的工业受益匪浅,但美国的石油工业以及与其有关的行业都蒙受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去年年底美国本国的石油日产量已从年初的930万桶下降到840万桶;新油气井的钻探率下降38%;去年已钻成的油气井数目比1985年减少一半以上,降到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全国石油理事会公布,去年一年约有15万石油职工失业。美国“能源带”的其它经济部门也受到影响。
美国公众最为关注的,还是目前美国的能源结构是否会使美国重新陷入一场石油危机。当70年代初期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工业世界陷入石油危机时,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仅占全国耗油总量的33%,而现在的比例比当时还要高出五个百分点。尽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大幅度减少了对海湾产油国的依赖比重,但这次石油跌价又使美国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例由1985年的6%猛增到15%。专家认为,如果80年代之内世界石油价格不见回升,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石油工业将蒙受重大损失,美国进口原油的重心不得不重新由西半球转向中东地区。用美国众议院能源小组委员会主席西纳尔的话说,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卷入能源危机”。
能源部的报告对美国能源的前景提出了几种选择:大幅度增加勘探和开采新油井的设备折旧优惠,在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和阿拉斯加开辟新油田,放宽对天然气生产的限制等等。一位白宫官员表示,能源部的报告为“政府新的能源政策提供了途径”。
但是,美国国内对这一“选择性方案”看法不一,意见纷纭。里根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如何抉择,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报华盛顿3月1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拿大的一颗明珠——术语库
孙慧双
作为一名译员,谁不梦想能有一部“活字典”?我怀着这样的梦想和好奇,应加拿大外交部、国务秘书部和渥太华大学的邀请,1986年11月1日踏上了加拿大美丽的国土,走进了享有盛誉的国务秘书部国家翻译局,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和讲学活动。
使我最为赞叹和难忘的是国家翻译局的术语库。什么是术语库?概括地说就是活字典,而且是融于一体的三种活字典。具体地说,就是译员面前有个显象屏幕,一个字盘和一个复印机。当译员查“字典”时,只要打开机器按动字盘上的键,银屏上就会问你要查找什么;当你按动键盘报出要查的内容,银屏上就会告诉你该词有多少种解释……如此一问一答几经往返,译者便可得到答案,并用复印机复印下来。若是某种胡乱拼凑的词,几经问答,屏幕上便会说明该词不存在。国家翻译局设有专门机构研究新词和新术语。随时将新解输入术语库,无解的加以说明,待解的加以研究。
术语库这套信息系统,与贝尔公司电话网相连。该公司的电话遍及加拿大每个角落,一个家庭往往有两部电话。因此不仅译员,而且每个公民都可以坐在家里使用这套系统。
加拿大是个双语国家,英法两种官方语言互译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于1953年成立了术语机构,组织译员利用业余时间抄写卡片。随着卡片的增多,60年代术语机构改名为术语中心,1973年又改名为术语库。1975年开始以蒙特利尔大学软件作为术语库的基础,着手建立术语和文献信息化系统,并将这种软件定名为终端Ⅰ型。1977年1月,术语库将15万张卡片的术语文献体系输入了渥太华的电子计算机。随后又将170万张卡片经过筛选,将保留的80万张再次输入电子计算机。从此,加拿大国家翻译局便雄踞世界同类术语库之首,成为加拿大人民的骄傲。
1981年术语委员会建立,使国内56%的翻译科室用上了终端设备,使这个网络与联邦电话局、航空公司、大学、各省政府、皇家卫队、科技信息协会、私人企业和国际机场等联网。术语库还广收科技用语、日常用语和特殊用语(缩略语等),将自身改造成为多功能术语库,为翻译、撰稿、改稿、语言培训和各种科技与行业术语的标准化提供多种服务。
加拿大术语库已国际化。这样,便为建立广泛的国际术语库体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和欧共体领导人互换信件
确认建立联合生物技术中心协议
本报布鲁塞尔3月20日电 记者魏崴报道:19日晚,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相互交换信件,确认了“关于建立和管理中国—欧洲共同体生物技术中心原则的协议”。
签署和互换信件仪式在共同体委员会总部举行。德洛尔祝贺双方在科技领域内合作关系的新发展。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纳耶斯和中国驻欧共体大使刘山出席了仪式。
为促进中国和共同体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与医药领域应用的科技合作,双方在1986年7月德洛尔主席访华期间,商定在北京建立生物技术中心。此后,双方逐步就中心的任务、工作方式及必要的条件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在组织生物技术讨论会,加速科研成果工业化,传播和交流生物技术信息方面,双方将开展合作。
现在,我国家科委已与欧共体的能源、发展、科研和信息4个总司建立了自己的对口合作关系,确定了近百个合作项目。建立生物技术中心协议的确认,说明中国和共同体在科技合作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前景是广阔美好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19日,美国运输部联邦航空局官员说,他们最近推出一种能在飞行中及时警告飞行员与其他飞机相撞时的新式计算机航空警报系统,这样,飞行员就有了新的雷达和计算机系统。图为报警系统的全貌。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皇家学会对华研究员奖学金开始颁发
英国女王和丈夫为隆重仪式揭幕
  钱学森卢嘉锡专程前往参加仪式
本报伦敦3月20日电 记者李云飞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昨天晚上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招待会,为皇家学会对华研究员奖学金的开始颁发揭幕。以钱学森为首的中国科协代表团和以卢嘉锡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应邀专程前来英国参加这一隆重仪式。参加招待会的还有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乔治·波特、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中国大使胡定一等。
在招待会上,女王夫妇与中国客人愉快地交谈,并接受第一批到达英国的刘月平、汤栋、曲哲、杨虹四名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献的鲜花。
皇家学会对华研究员奖学金是去年10月13日女王访华时宣布设立的。根据这项计划,三年内中国将派遣大约100名科学家到英国进行研究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