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管锥编》作者的自白
郑朝宗
这里刊布《管锥编》作者钱钟书致我的两封书信。这些都写于该书出版以前,离现在将近八年了。八年来,海内外读者对于此书的反应相当热烈,大家都希望有人能用通俗的文字写出一部书,把这部巨著的内容及其所蕴涵的精义,完整、准确、深刻地揭示出来。海外的汉学名家抱着这种宏愿的也不乏其人。但此事谈何容易。正如1月1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曲高自有知音》一文作者所说,“全书引用了古今中外近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内容涉及文、史、哲几大部类,外加作者以实涵虚、点到即止的特殊文风,要求在短时期内真正读通此书并完成介绍的任务,真难办到。我以为我们还是实事求是地倾听一下作者的自白,看看能否从其中得到一点启发吧。
拙作《管锥编》已由“中华”取去。所论《周易》《毛诗》《左传》《史记》《老子》《列子》《易林》《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假我年寿,尚思续论《全唐文》《少陵》《玉谿》《昌黎》《简斋》《庄子》《礼记》等十种,另为一编。然人事一切,都不可预计。昔人于Ten Commandments(注1)之外,加The 11thCommandment:“Thoushalt not be found out”(2),弟则拟加the 12th Command-ment:“Thou shalt notfondly hope—for thou shaltbe disappointed(3),身事世事,无不当作如是观。
《管锥编》第三、四册尚未送来,入手必补呈,较散叶便于翻阅。拙著承示欲拂拭之,既感且愧;幸勿过于奖饰。只须标其方法,至于个别条目,尽可有商榷余地。前日得西德汉学家Helmut Martin(华名马汉茂)书,言计划撰DerChinesische Literatur Kriti-ker Chien Chungshu(4)一书。弟因自思,弟之方法并非“比较文学”,in the usualsense of the term(5)而是求“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弟本作小说,结习难除,故《编》中如67—9,164—6,211—2,281—2,321,etc,etc,(6)皆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他如阐发古诗文中透露之心理状态(181,270—1),论哲学家文人对语言之不信任(406),登高而悲之浪漫情绪(第三册论宋玉文),词章中写心行之往而返(116),etc etc(6),皆“打通”而拈出新意。至比喻之“柄”与“边”’则周先生《诗词例话》中已采取,亦自信发前人之覆者。至于名物词句之考订,皆弟之末节,是非可暂置不论。
以上两段都是节录原信。钱先生不喜作自白,偶然透露一点消息,也只如赵执信《谈龙录》说王渔洋诗,只露“一鳞一爪”,不现全形。这里最关键的是“打通”二字,钱先生的真学力、真本领主要在此。他幼承家学,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博览群书,特别是集部,几乎无所不窥。后来又以西洋文学为专业兼及史、哲二门。如此杂学旁搜,在别人或许会因消化不良,学而成痞,而他却颖悟异常,早在40年前就已洞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他主张无论治学或创作,都要“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徐燕谋诗稿》序)他既反对墟拘隅守、盲目排外的陋儒,也反对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西崽。《管锥编》一书包罗万有,面对着这庞然大物,的确会使人感到目迷五色,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去认识它。但我想读者倘紧紧抓住“打通”二字为线索泛览全书,就一定能逐渐看清其基本精神。钱先生说他所使用的方法,与一般意义的“比较文学”并不相同,这点也值得仔细思索。注:(1)“十诫”(乃命令告诫口吻:“勿窃盗”、“勿奸淫”等)。
(2)第十一诫,仿其语气而作嘲讽:“勿被人看破〔或拆穿〕”。
(3)第十二诫:“勿奢望——你将〔必〕失望”。
(4)文艺批评家钱钟书。
(5)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来说。
(6)等等,等等。(附图片)
钱钟书先生书信手迹


第8版(副刊)
专栏:

三月的风景
林染我爱这生长欢乐生长忧愁生长无边无际的爱情的黄土地渴望展开心头碧绿碧绿的枝丫以群鸟振翅般的新叶和晶莹在一万颗露珠上的太阳加入三月的风景而你理解了我,植树节当你驾驭着我积郁已久的浩荡如春潮的莽苍苍的情感绿染南疆北国绿染每一芽鹅黄的希望和所有孤独者的心我怎能不把繁花似锦的祝愿一束束捧给你?把向日葵金黄的嘱望捧给麦苗把铃铛花清脆的叮咚捧给山泉高高地扬起喇叭花吹出许多许多芬芳的黄昏捧给去林荫深处赴约的相思鸟哦!星光闪烁到处是树、树到处是低垂着情意的绿荫就从你开始,植树节我和一切美丽的青春无尽地起伏在祖国的春天里


第8版(副刊)
专栏:

窗花
葛诗谦冬天也有多姿的梦你,尽演绎北方的憧憬蜂蝶伴舞,播种芳芬草木葱郁,情动有声银钩弯月,衔起太阳溪涧弹跃,意韵朦胧龙,架雾而至虎,破雪而行谁说神奇不能解说瞧!七情尽在窗花中


第8版(副刊)
专栏:

浏阳烟花天下雄
王俞 李廉颇
桂花飘香的季节,浏阳烟花带着火药的彩色芬芳,飘洋过海,在摩纳哥国际焰火竞赛中,荣获“中国第一”的消息,插上金翼飞过地中海,响彻环球。法国《尼斯日报》以“中国让火药发言”为题发表了文章,赞扬说:“长期关闭以及所谓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痛苦的文化倒退之后,天国似乎想要重新从其自傲的隔离中走出来!”
是的,我们国家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痛苦,我们的人民遭受过许许多多的不幸;然而,我们伟大的民族,正是在许许多多的“痛苦”和“不幸”中孕育着理想、希望和美好、幸福!
“中国焰火”,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浏阳花炮”的代名词。浏阳出口花炮厂代表中国在21届摩纳哥国际焰火参赛中,以产品的新颖、色彩的丰富,特别是燃放的节奏与同步,通过不到20分钟的燃放,50多个烟花品种(包括礼花弹、盆花、火轮等),那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宫灯”、“钻石项链”、“龙和凤”、“火轮”,连同尾声“欢乐的摩纳哥”,由605枚礼花弹组成,色彩鲜,颜色亮,造型美,变化多,凌霄怒放,花团锦簇,美化了摩纳哥的夜空。以有声有色有香的画面,折服了观众,扰乱了银河,震动了月窟……
“中国第一”的消息从万里外的摩纳哥海湾腾起,涌向弯弯曲曲的浏阳河,连伏卧在浏阳河彼岸的“天马”,也发出胜利的咆哮:成千上万的花炮工人,喜上眉梢,拥上街头,燃放欢乐的烟火……
是的,浏阳是花炮的故乡。早在200多年前,就有“十户九爆”,就有“浏阳花炮响天下”的美誉。还在20年代,就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大合唱,用自己的身躯,伴随工农革命军开辟武装斗争的道路!
浏阳烟花,有着可贵的开朗、欢乐的情怀,当炎黄子孙用巨人的手臂,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夜晚,又以自己高亢的神韵,参加了举国欢庆的交响曲!
在许许多多喜庆的节日之夜,在许许多多胜利狂欢之夜,浏阳烟花,总是热情满怀把自己的“心花”开在高空。那千变万化的烟花,那奇光异彩的花型,闪耀着花炮工人的智慧之光;那“噼里啪啦”的清脆音响;那百花竞艳的花簇,象电子音乐、万花筒一样,不断变幻人们的耳目,带给人们以高雅的艺术享受。现在,浏阳出口花炮厂被人们誉为“花村”。
花村——多美好的名字,它不仅体现自然的美,烟花之美,更表达了花炮职工心灵之美!只要来过这里的人们,无不赞叹不已!赞赏这隐荫在绿树花簇中的花炮厂。赞扬花炮职工象花炮一样,都有为四化的献身精神!
“花村”二字,镶嵌在厂区中央的拱桥栏板上,如同刻在花炮职工的心上,花一样的工厂,花一样的事业,花一样的风流,花一样的姑娘;花村紧紧地联着三大洋,花村的路,通向五大洲,如同一条新的“丝绸之路”铺向全世界!
“浏阳花炮响天下”,“浏阳烟花天下雄!”……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乡音回“娘家”
——从黄梅戏说到传统文化
张雨生
适逢春节,收到从故乡寄来的《黄梅乡音报》,县委书记发表讲话,向在外地工作的黄梅人通报家乡情况,并说要抓好剧团,培养人才,“把黄梅戏请回来!”对此,我颇有感慨。
黄梅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这是安徽文艺家们的功劳。对于地方戏曲,观众往往存有地域性的偏爱心理。但是,喜听南腔的,爱哼北调的,欣赏黄梅戏,却无不说它优美动人,悦耳冶情。“树上鸟儿成双对,青山绿水带笑颜”,这在小夫妻的温情之中,可谓是流淌在心间的千古绝唱。安徽的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东靠安徽,南临江西,鸡鸣三省。旧社会,它是荒州邈县,多有艺人以卖唱为生。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这些民间艺人独创了一种采茶调,并随着逃荒的饥民流传开去。一支传入江西,发展为江西采茶戏;一支传入安徽,发展为安徽黄梅戏。两个支脉,蓬勃滋生,蔚为大观。而我小时所见,在黄梅乡村集镇的娱乐场所,传唱的仍然是初创阶段的采茶调。解放后,黄梅县创办了黄梅戏剧团,据说初到一地演出,观众怀着探源的心理,买票很踊跃,但演过几场,就冷了下来,原因是,艺术性不那么高,看先生的,倒不如看学生的有味道。当然,文学艺术领域,一项开创性的成就,其意义不能低估。但是,它若只能处在初创的水平上,不能发展和提高,其意义又会慢慢失去。前些年,黄梅修县志,我曾劝有关同志调查一下黄梅戏的起源,搜集一点民间乐曲资料,并希望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有关同志不以为然,瞧不起乡音。这就很叫人遗憾。现在,县委下决心要振兴黄梅戏,而这种振兴,又道出了一个“请”字,实在叫人高兴。
当然,一个“请”字,决非易事。文化建设有一个积累过程,造就艺术高峰有待于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传统一往情深,并使之在民众中形成浓厚的风气。优良传统是个好东西,优良乡风也是个好东西。比如某地某方面有独特传统,乡风盛足,此地必然会在此方面造就出大批人才。越剧发源地嵊县,为越剧培养艺术家,源源不断,卓有成就。凤阳花鼓,也因造就出有影响的艺术家,唱遍了全国。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为什么不能造就出自己的艺术家,走向全国呢?如果鄙夷传统,蔑视乡风,瞧不起自己的人才,那就没有希望。6年前,我因事回了一趟黄梅,在县城小住一夜,晚上无事,想听听乡音,但到剧院一看,却是外地一个县的黄梅戏剧团在演出,我便怏怏而归。现在加强文化建设,县委把振兴黄梅戏作为重要内容,这是应有之义。既然有好的传统,有好的乡风,就应该把自己富有特色的优势发挥出来。据说,近时,黄梅县剧团新编的《于老四和张二女》,到武汉演出,省里的领导同志都前往观看。作为黄梅子婴,我希望故乡的艺术家们,研究一下“请”的学问。既要向安徽的艺术家们学习,但又不能照搬照套,要从自己的优良传统出发,加以创新和发展。黄梅的黄梅戏,应该比安徽的黄梅戏更富有乡情,更富有特色,形成自己的流派。我盼望有一天,在首都文艺舞台上,看到来自黄梅戏发源之地的黄梅戏。
在水一方,在山一隅,极富魅力的优良传统文化,实在太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接受外来的新东西,又要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如果说,过去对传统的好东西曾经冷淡了一些,现在就应该抓紧“请”回来。建设,不是要抛弃历史,造空中楼阁,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这也就不仅仅是黄梅人如何请回黄梅戏的问题了。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绿色的情诗》
纸,轻轻;话,浓浓;情,依依;意,重重。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诗集收集诗人峭岩以战士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抒情短诗80余首。作者是军队诗人,熟悉战士的生活,理解战士的感情。这些短诗驭博成约,以小见大,抒发了“钢也罢,柔也罢,都是属于战士独有的”真情实感。 (春 林)


第8版(副刊)
专栏:

背后有个“核动力”
罗庆朴 诗
江 帆 画
眉飞色舞跨“轻骑”,
带上姑娘兜风去,
车快方显人潇洒,
两耳生风胆未虚。
人密车多何所惧,
东钻西绕胜游鱼,
画出“之”字三十里,
险象环生得“异趣”。
鼻青脸肿悔无及,
路人对话泄天机:
“开车干吗象野马?”
“背后有个‘核动力’!”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