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发展商品林基地的一种好形式
粤北山区林农合作营林九十万亩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扬略、李建扬报道:广东省韶关市15家国营林场与周围农民合作营林,解决林、农矛盾,减少了山林纠纷和偷伐毁林现象,营林质量高,护林效果好,合作双方都满意,成为粤北山区发展商品林基地的一种好形式。
韶关市有15家市属国营林场,营林面积100万亩,资金、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南方林区木材放开经营后,各县林业部门打算从建立林木基地上求生存发展,但苦于无山地可耕;而当地农户由于营林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大都无力投资或无意投资垦山造林,大片责任山、自留山闲撂着;一些山林权归属不清的山地,林场和农户都长期无法在上面种树,种上了也是你砍我偷,管不好。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一些林场和区乡农民积极摸索合作开发的途径,将国营林场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他们通过签订合同,由林场出资金、种苗、技术,在农民的责任山上合作营造成片商品林。造林劳动报酬由林场支付,农民订出护林乡规民约,派护林员护林防火,护林员工资报酬由林场付给。木材收益双方协商分配。这样,林场的资金、技术有出路,山地资源得到开发,林农都增收,双方都乐意干。
地处广东省曲江县境内的国营小坑林场,与邻近的大塘区农民合作垦山营林1.1万亩,合同规定木材砍伐时每立方米木材付给农民12元,目前,这1.1万亩荒山都已栽上了杉树,幼林长势很好。林场有了合作的经验,进一步跟周围5个区的农民签订合同,去年,古洋山16万亩疏残林地和荒山地被划出来,由林场和农民合作营林,规划三年投资100万元,将这里建成新的商品林基地。
目前,韶关市15家市属国营林场已与农民合作营林90万亩,相当于15家林场原有山林面积的90%。市内的4家省属国营林场和全市80个森工站,也纷纷找合作对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控制基建规模 调整投资结构
吉林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本报讯 记者李安达报道:吉林省对今年的基本建设具体实行“三审三定”的管理办法,控制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这项管理的具体内容是:
审查尚未开工的项目,定上与不上。凡是已做了前期工作,但尚未列入计划开工的项目,都要对所需资金、物资和其它建设条件进行重新审查,资金、材料不落实,建设和生产条件不具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没保证,投资效益不好和重复建设的项目,都不得列入计划,不准开工建设。今年上半年,原则上不开新项目,确需开工的,应报经计划部门审查后,下半年再考虑。
审查正在施工的项目,定项目建设责任书,实行投资和项目包干。对所有在建项目,都要按项目的隶属关系,分别由省主管部门和各市、地、州计委、经委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未列入计划的项目,必须立即停下来,听候处理。对计划内项目,要开展设计复查,一定按原设计规定的建设内容施工;对明显不合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增加建设内容的单项工程,以及过高的建设标准,都要坚决压下来。经过清理后定下来继续施工的项目,都要按规模大小和隶属关系,分别由各级计委、经委与建设单位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责任书要明确规定建设规模和内容、资金来源、物资供应、建设工期、达到的经济效益目标等各方面应负的责任。对工期提前,节省投资,保证质量的建设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各项指标完成不好的,要追究责任。投资超过的,不予追加投资。到2月末,全省46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已有39个由省计委经委分别与有关建设单位签订了责任书。
审查已建成的项目,定达到设计委能力和效益目标的措施和时间。省政府决定,已建成的生产性项目,都要由主管部门组织力量进行评价。对投产后没达到设计能力或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的,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达到预定目标。对非生产性项目,要尽快组织验收,交付使用,及时发挥效益,避免长期吃“基建饭”。
目前,吉林省的“三审三定”工作正在全省分级分批进行,已有一批项目和单项工程被压了下来。


第2版(经济)
专栏:

盛产花生、油菜籽的红安县过去用土榨榨油,出油率低,油的质量不高。如今建起了现代化油厂,资源优势很快转化为商品优势,给山区人民带来福音,人们称它是——
技术进步之花
本报记者 江绍高
春节过后,我来到鄂东大别山区红安县的红安油厂,只见昔日的荒坡上,如今建起了座座厂房,厂房里设备很新,厂长刘循振介绍,都是八十年代初国内的先进产品。油厂主要生产大别山牌花生油,销往日本、东南亚、东欧等地。去年完成1270万元的出口供货,人均创汇1.3万美元,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粮油食品工业的先进集体。
红安是我的老家,盛产花生,是全国的花生基地县。我记得,过去产的花生,只是一部分调往武汉,一部分由农民通过小作坊榨油自食。每到油菜籽、花生收获季节,乡村的小土榨就忙起来了。打一槽油(120公斤油菜籽或150公斤花生果),炒籽、打榨等,得七八个人忙乎一天一夜,花费20多元,又脏又累。现在榨油,跟过去简直没法比,从原料预处理、剥壳、软化夹坯、蒸炒、榨出毛油到炼出精油,全部机械化,四台榨机出油,日加工油菜籽、花生70吨,油脂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二级油标准。
这个只有不足200名职工、固定资产600万元的企业,可给山区农民带来了福音。农民用100公斤菜籽,可以换30公斤二级菜籽油,相同比例的饼粕,交7元钱的加工费;如果不要饼粕,不收加工费还多给一公斤油。农民用100公斤花生,可以换30公斤油,饼粕抵加工费。同样的原料,由于加工技术的进步,产出多了(每100公斤原料要多产出二三公斤油),质量由劣变优,商品率高了,国家、企业、农民都得利。农民算账:每100公斤花生可以多收入10元钱,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就来了。1985年全县花生产量比上年增长51%,粮食部门收购量增长很快;去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18600多吨,比1985年又增长20%,收购量增长73.4%。
是怎么想到要建这个油厂的呢?我问县粮食局长徐国忠。“要说这,完全是改革的功劳”,老徐说:农村搞改革,粮食发展了,油菜籽、花生连年大幅度增产。这一下,小土榨不适应了。一是效率低,忙不开,许多农民只好往外地运;二是手工作业,费时费事;三是农民榨油不光自食,商品油多了,由于质量问题,被迫降价出售的事情经常发生。这时,如果加工跟不上去,农民的生产劲头就保不住。现实告诉人们,只有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油料的加工水平,才能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1983年3月,在商业部和省、地粮食局的帮助下,县里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红安油厂,组织技术力量,一年建成投产,当年获利10万多元。
当初建厂时,也有人说,建这么个厂,一年需要1.7万吨油料,哪里来?后来事实说话了:一是本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了油料生产;二是附近麻城、大悟和河南信阳地区,共十几个县、市的一部分油料被吸引过来了。
红安油厂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厂党支部书记罗兰波告诉我,大别山地区乌桕资源丰富,他们经过多方努力,筹集资金,建成从乌桕脂制取类可可脂,年产量可达600万吨,最近即可投产,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厂里注重油料加工,致力于综合利用,生产系列产品,使企业向油脂化工方向发展。人们期望着这朵技术进步之花开得更鲜艳!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从小土榨到机械化
红安县的小土榨是立过功的。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它帮农民解决了食油问题。但是,现在农民种油料,主要不是自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把眼光从锅台移到了市场,大家都想多产油拿到市场上去卖。市场有它自己的规律,比如产品质量要好,价格要公道,才有竞争力,才能站住脚。小土榨加工,费时费事,出油率低,质量也不高,显然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这就逼着人们在机械化上找出路。
贫困地区有一点是带普遍性的,那就是缺乏初加工和深加工的技术手段,许多丰富的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所谓“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象现在还想靠小土榨加工油去占领市场,那当然是“不知治”之举,非亏本不可。从根本上扶持贫困地区,就应帮农民改变这种“不知治”的落后状态,在培植当地把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能力上下功夫,也就是常说的增强“造血”机能。
有关部门在帮助红安县发展商品生产中,抓住了发展油料加工工业的牛鼻子,以此为支柱,带动了全县和周围地区油料生产的发展,国家得利,企业得利,当地农民得利,可谓一举多得。他们的经验可供借鉴,有条件的地方,不妨试试看。


第2版(经济)
专栏:

拆除人为樊篱 改变归属关系
皖沪改造“小三线”企业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陈宝善报道:安徽省和上海市密切合作,积极利用改造安徽皖南的八十个“小三线”工厂和事业单位,使这些昔日“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单位走出窘境,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60年代,上海市花7亿元巨资,挑选了5万名能工巧匠,开赴皖南地区建起一批“小三线”工厂。当初皖南工业基础薄弱,交通又很不便,“小三线”用的原材料靠上海供给,有点小事就得往上海跑,而上海与皖南相隔400公里。这种畸形的工厂从开始建设,就成了上海的沉重包袱。前几年,这批工厂普遍处于半死半活状态;一部分常年关门,价值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设备躺在那里睡觉,请人看大门,还要上海掏钱维护。
上海市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本着勤俭建国、反对浪费的精神,想方设法搞活这批企业。过去,这批企业统由上海市管理,鞭长莫及;而近在眼前的安徽省,又没有权利和责任去过问,一道樊篱使企业陷入困境。从1985年起,两省市决定拆除樊篱,调整“小三线”的归属关系。上海市将这批企事业单位的主管权分批移交当地,固定资产也通过财政划转,无偿移交给安徽省。这一行动,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支持和赞赏。截止去年底,有26个单位办完了交接手续,有31个单位正在交接过程中,其余可望在今年内交接完。
皖南“小三线”企业的管理权划归安徽后,给上海市、安徽省和企业都带来了益处。上海市卸去了重负;安徽省一下子得到几十个工厂、一大批精良的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工厂也摆脱过去的窘境,变死为活。坐落在祁门县的朝阳微电机厂,在“家门口”办厂,职工积极性高,费用减少,头一年就获利25万元。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南昌保温瓶厂的保温瓶杯不保温,原因是工厂只顾赚钱,质检部门只对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商店只图销售收入,唯独没有哪个单位想到用户……
谁对消费者负责
新华社记者 徐金鹏 杨健
南昌保温瓶厂将大批不保温的“保温瓶”、“保温杯”投放市场的情况新近披露报端之后,已引起当地各界人士的关注。南昌保温瓶厂正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督促下进行整改。
大批本已判明不保温的保温瓶、保温杯为什么能流入市场、摆上商店的柜台?谁来对消费者的利益负责?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又走访了有关部门和部分商业企业。
在江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记者了解到,质检所的检验任务由上级确定,他们人少力量弱,对产品质量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有选择的抽样检验,而且,即使是这种有限的抽样检验,其结果也仅仅是按照习惯在内部通报。今年1月,抽查又发现南昌保温瓶厂的产品质量还在下降。标明一等品的5号铁壳保温瓶保温效能不合格的达40%,保温杯保温效能不合格率竟高达100%。这些情况只通报给企业主管部门和标准化管理部门。商业系统没有一家得到通报,消费者更无从知道有这样的抽检结果。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工厂长期置质量于不顾,把消费者利益抛在脑后,也使通过质量检验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一句空话。
南昌百货采购供应站、百货批发部、南昌百货商场、大众商场等批发、零售企业对得不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通报有意见。然而,按规定这些商业企业也有权在进货时抽检产品质量,可是没有一家这样做过。尽管保温瓶、保温杯是否保温,只要装上开水搁一段时间就可检验出来。他们从顾客的反映中知道了保温瓶和保温杯的质量问题,但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一致的做法却是想方设法多进货,增加利润。“我们不检验,有合格证就收。”一位批发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当记者告诉他南昌保温瓶厂已开始整顿时,他竟认为:“保温瓶市场缺口大,现在抓质量,产量必然下降,这对工业、对我们商业都十分不利。”
一些买了南昌保温瓶厂不保温的保温瓶或保温杯的顾客对记者说:“工厂只顾自己赚钱,质检部门只对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商店只图销售收入,唯独没有哪个单位对我们用户负责。”看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合的措施,该好好整改的不应仅仅是南昌保温瓶厂。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监制不能徒有虚名
周驿
带小孩到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买电子琴,只见型号蛮多,每台琴壳上都标有醒目的字样:“××音乐学院监制”“××电子研究所监制”……请营业员拿出看看时,得到的回答却是:“都坏了。”
我愕然:出自名府之手“监制”的产品,未出柜台竟成废品,这“监”的作用又何以体现呢?
监制,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而采用的一个手段,对于不符合工艺要求、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是不该发放通行证的,否则只能是徒有虚名。


第2版(经济)
专栏:

繁荣的喀什巴扎
——商品经济在新疆(一)
本报记者 任一农
立春前后,记者沿着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访问了新疆农牧区。喀什作为古丝道南路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城市,每四个居民中就有一人从事工商业。这儿,人们把商业和手工业集中的地方称作巴扎。来喀什观光的中外游客除参观驰名中外的艾提朵尔清真寺、香妃墓外,少不了还要逛逛城内外的巴扎。
喀什巴扎种类繁多,有综合性巴扎,也有专业性的如工业品巴扎、农牧副产品巴扎、传统手工业巴扎、染料、药材巴扎……真是五光十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多万喀什噶尔人的经济生活是和巴扎的盛衰密切联系着的。1985年参加各种巴扎的个体或联营工商业者有4.5万多人,1986年比上一年又增加了近5000人。他们的货源一是内地,一是当地,一是侨居国外亲属朋友的邮包寄递,一是从中巴边境红旗拉甫口岸来的巴基斯坦等国商人的贩运品。全年巴扎商品零售额已达到2亿元。
清代外来入侵者阿古柏曾在喀什修建王宫,自称“帕夏”。就在王宫门口有个窝达尔待巴扎,这是喀什历史最悠久的巴扎。英国、印度、俄国商人曾在这里做生意,驰名南亚和中、西亚。现在的窝达尔待虽然还保持着旧日的格局,但面目与规模迥非昔比。79岁的哈斯木是专卖莫合烟的,在这个巴扎上度过了大半个世纪。据他回忆,当年这儿除了喀什当地的土特产,只能见到上海产的华达呢、线哔叽,印度的染料,苏联的绸子。而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商品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老人说: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窝达尔待这样繁华过。”
艾提朵尔清真寺附近有座大巴扎,被称为“香港巴扎”,这儿最早是乌孜别克人经营的。因为当年乌孜别克人大多来自中亚的安吉延,所以这个巴扎就叫做安吉延斯特巴扎。现在乌孜别克商人已经很少了,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商人。
在长200多米、宽10多米的巴扎里有600多个体经商户,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营着不到两米见方的小店;少数座商面铺较大,前堂卖货后堂搞加工。这儿除了全国各大城市生产的日用百货外,还可看见土耳其、联邦德国、荷兰、日本、巴基斯坦和香港的头纱、衣料及其它纺织品。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喀什市东门外吐曼河畔的综合巴扎,旅游观光者们称誉它是“中亚第一大巴扎”。出现在这个巴扎上的多是农林牧副渔方面的产品,买卖双方也多为农牧民。每到星期日,他们骑着马、驴或乘摩托车、汽车、马车从郊区、甚至从附近各县赶来。巴扎内外,摩肩擦背好不热闹。在冬季,参加者也在四五万人以上。走进这个巴扎,就会看见临街新建的一座宏伟的前后有廊的民族式大楼,雕梁画栋,漂亮极了。通过大楼的门洞,里面又分门别类修建了占地130多亩的各种小巴扎:蔬菜巴扎、鸡兔巴扎、柴草巴扎、肉食巴扎、木料巴扎、手工艺品巴扎、工业品巴扎……
现在每年都有十多万国外游客到喀什观光,这更增加了巴扎的热闹。巴扎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许多在市场上快要绝迹的传统产品又出现了。彩饰鞍子是少数民族最心爱的马具,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时,座下有副彩饰鞍子是很威风的,现在又恢复了生产。其它象小刀、彩陶、民族乐器、细木家具的产量也成倍增加,至于绣制花帽几乎成了居民普遍的副业。
随着巴扎的繁荣,居民逐渐富裕起来。有位叫阿米娜的妇女,今年37岁,开着一个出售丝巾、首饰的小铺。家里电视机、录音机、沙发、地毯样样俱全。巴扎越繁荣,同内地的交往越多,经济联系也越紧密。许多个体工商户都努力学习汉语、英语。近两年,喀什各民族友爱团结,社会秩序良好,巴扎的繁荣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因素。


第2版(经济)
专栏:

粘度介质输送泵在上海投产
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粘度介质输送泵,已由上海热加工机械厂研制成功,并于最近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这种八十年代初期才在国际市场上出现的新型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它主要用于输送生产过程中的高粘度液体,在食品、医药、轻工、石油、化工等行业有广泛用途。


第2版(经济)
专栏:

青海利用太阳能风能成效大
青海高原农村重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目前已有一万四千多户农民用太阳灶烧水做饭,一千三百多户牧民靠风力发电机点上了明亮的电灯。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仅使用太阳灶,一年就节省柴草近一亿公斤,价值五百多万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李恢先研制出轴承钢新工艺
本溪钢铁公司炼钢工程师李恢先在国内首创“碱性电弧炉冶炼高碳铬轴承钢加食盐处理新工艺”,最近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新工艺操作方便,不需要增加设备和投资就可以提高轴承钢的质量。本钢已用这种新工艺为哈尔滨、贵阳、承德轴承厂冶炼出四百六十多吨轴承钢,由于质量好,多获利十点九万元。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
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日显重要 环境地质研究提上议事日程
本报讯 记者萧体焕报道: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为新兴学科的环境地质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始提上议事日程。自3月3日至7日,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环境地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为各项开发建设事业服务的基础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原生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地方病等,又包括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地面沉降等。


第2版(经济)
专栏:

扩大纺织品出口的重要改革步骤
丝绸行业划归纺织部管理
吴文英强调提高质量扩大丝绸出口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本报记者莫新元报道:经国务院决定,中国丝绸公司已被撤销,丝绸工业的行业管理已划归纺织工业部。这是继服装工业划归纺织部管理后的又一扩大纺织品出口的重要改革步骤,至此,“大纺织”的管理格局完全形成。
在3月9日召开的全国丝绸工作会议上,纺织部长吴文英说,丝绸是国际市场上高档服装的衣料。1986年,我国丝绸出口已经达到11.3亿美元,占纺织全行业出口创汇额的1/6以上。我国是世界主要产丝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丝绸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拳头商品,因此丝绸工业应该为增加出口创汇作出更大贡献。
吴文英说,丝绸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产、供、销已趋向协调,丝绸出口换取外汇成本比其它纺织品低,这些条件对发展我国丝绸出口都极为有利,只要产品质量提高,花色款式适销对路,推销得力,较大幅度地扩大丝绸出口是很有希望的,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2版(经济)
专栏:

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原则
招远乡镇企业调整投资结构
去年总产值6亿多元,利润比上年增长56.3%
本报讯 山东省招远县针对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调整投资结构,使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去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利润1.09亿多元,比上年增长56.3%。
招远县对乡镇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了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原则。这个县是著名的黄金之乡,矿藏丰富,农副土特产品也多,县里就重点支持冶金、食品两大行业,加快黄金、粉丝、葡萄酒、罐头、饮料、果制品等30多个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很快使资源优势化为商品优势。1986年食品工业产值达8900多万元,黄金产量达11万两。随着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出现争资源、重复建厂的情况,县里又引导群众把投资重点转向有市场优势的产品,在机械、精细化工、建材、轻纺4大行业上花本钱。他们内引外联,规划改造了轻工机械、农业机械、灯具、化工、纺织、电缆等几十个企业,使全县出现一大批新兴企业。过去这个县没有精化工生产,现在仅乡镇企业就有各类精细化工厂64个。轻纺、化工、家电、机械产品的产值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42%,一大批受欢迎的灯具、电流互感器、电焊机、内燃机配件等工业产品走向各地市场。为使乡镇企业产品向名牌产品集结,他们还舍得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去年这个县经过考察筛选确定投资的项目,有70%与外地进行联合,选用了新技术。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有8个获得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刘瑞武 徐忠)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届全国建筑消防技术与产品交流交易会于3月3日在北京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展览馆开幕。展览采用照片、模型、录像、实物、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案例、防火技术及设计方案等。展览期间还开展技术转让、咨询、开发、招标等业务。图为观众在参观和联系业务。
本报记者 沈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