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积极探索党政职能分开新路
黄石市委不揽政务政府尽其职责
本报武汉12月25日 电记者王楚报道:黄石市积极探索党政分开的新路子,市委不包揽政府事务,市政府勇于尽其职责。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科技、机构等项改革。
1983年底,黄石市委一改过去10个书记“唱大戏”的格局,坚持不设农工部、科教部,避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叠,减少扯皮。从“以党代政”,包揽一切的旧习惯,转向宏观决策,总揽全局,市委一班人经历了一个向传统习惯势力撞击的艰难过程。正如市委一位副书记所说,过去,“起床有人喊,走路有人跟,吃饭有人等”,整天忙忙碌碌,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现在,搞调查,抓宏观,工作方法也由“人找我”转到“我找人”。
“党政要分开,关键在党委,尤其是党委书记。”被人们称为“开明书记”的市委书记袁召臣同志,向记者介绍了黄石市委探索党政分开的情况:“今年7月始,黄石市又大胆调整党政职责交叉的重复部门,撤销了市委经济工作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办公室,并将原市委管的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归还政府管理。市委组织部也在研讨改革干部管理的措施,使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既用人也管人”。
黄石市探索党政分开先行一步,市委一班人终于跳出繁杂事务的圈子,集中精力议大事、抓宏观决策。近4年来,市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抓好长期规划的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就全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论证,及时向全市推出十多项宏观决策。黄石市政府勇于尽其职责,市长徐子伦说:“过去,事无巨细都要市委常委讨论研究,一个书记不同意,事情就难办。现在,政府勇于尽其职责,日常政务经过市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后就行了。政府的政令基本畅通。党政分开使黄石市的经济、政务、科技等综合改革工作出现了新格局”。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且说“首长项目”
陈平华
在经济建设中,人们把首长批条子下达的工程,以及首长在碰杯时定下的项目,叫“首长项目”。
“首长项目”并不限于经济建设。某人要调换一个工作岗位,正常渠道行不通,找首长批一个条子,这个“项目”就可以上了;某人要提升,尽管德才欠佳,群众有意见,但因为是某首长打过招呼的,这个本不该上的“项目”也上了……有些人之所以“上项目”找首长,原因就在于“首长项目”上得快,不会遇到“红灯”。
实践证明,“首长项目”弊处甚多。首长也是人,如果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定项目,或凭人情、关系定项目,由于缺乏可行性论证,匆匆上马,往往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在政治生活中搞“首长项目”,更是危害非浅。它不仅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影响了上下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了党的民主建设。
“首长项目”要不得。这并不是说首长就不能提建议、批条子了,而只是说,首长的提议、意见也应当经过群众评议、专家论证,可行的,就上;行不通的,就不上,真正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农村普法工作明年大面积展开
今后三年将系统学习十个法律和一个条例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从全国普法办公室了解到:我国农村的普法工作从明年起将大面积展开,8亿多各族农民将在今后三年的普法教育中比较系统地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10个法律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与农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法律、法规。
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是从1986年开始的5年普法教育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任务量最大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国普法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通过3年普法教育,要使更多的农民知法、懂法,增强法制观念,在法律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致使不懂法律、不依法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上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活动比较分散,增加了普法教育的难度。去年和今年在一些地区先期开展了普法教育的试点工作,结果表明:进行了普法教育的地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计划生育、粮食订购等项工作都开展得比较顺利,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民间纠纷大幅度下降,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得以加强。
据了解,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编写了一系列的通俗法制教材,运用电视、宣传栏制作了大量的形象化教材,一些地县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写了乡土教材;各地还组织培训了一大批法律学习骨干。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有权不谋私 近利不动心 清廉党风正
中央军纪委表彰济铁军代处
据新华社济南12月26日电 (通讯员叶太兴、张仕国)有权不谋私,近利不动心。手中掌握着军运权的济南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新近向全军通报表彰他们是一个党风正、纪律严的好典型。
这个军代处点多、线长,人员高度分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防建设的事业上,严格防止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有个部队调防,军代处派人用一个多月时间,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运输任务。这个部队出于感激,要将不准备运走的30立方米木材和万把斤粮食送给军代处。军代处领导认为帮助搞军运是份内事,尽管部队几次热情奉送,他们还是一粒粮、一根棒也没收。近几年,他们为地方民政部门运输了大量优抚物资,有个单位为表示谢意,要将运来的木材,以每立方米100多元的廉价卖给他们80立方米。军代处当时正想买点木材做家具,他们意识到以低价买东西,势必使军代处的形象蒙上灰尘。其后不久,他们宁可通过正常渠道,以300多元1立方米的价格购买木材。他们热情为部队办事而好处却不沾。有的办完事后给他们送东西、送钱,他们能退则退,实在退不了,就照价把钱寄还。
去年,有一家部队工厂同青岛某厂商妥,想用军运发送一批木材到青岛,只要军代处出面收一下货,即可提取一笔手续费。军代处也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按说,军代处同铁路部门很熟悉,联系个车皮搞商运是方便的,弄些紧俏商品,挂个车皮跑一趟,几千上万元就到手了。而军代处则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利用军运的方便条件搞运输、搞经商牟利的规定,经受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带来的考验。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五个退伍兵
在一个又穷又乱的村庄,由五名退伍兵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和群众一起,演出一幕一幕文明富裕的活剧
周泽民 叶旭林 李如杰
河北省曲周县西路庄5名退伍兵满怀“为民造福,为党增辉”的豪情壮志,团结群众,埋头实干,把一个又穷又乱的村庄,引上了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今年,全庄产粮50多万公斤,产棉50多万公斤,农、工、副业总收入120万元;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元猛增到了600多元。这5名退伍兵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被邯郸地委评为“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先进党支部”。
已经是1984年,西路庄两千多口人尚不得温饱,有的人甚至外出要饭。穷则生乱,村里偷盗、赌博、酗酒、迷信、打架斗殴等歪风盛行。村边的500亩成材林被砍了个精光,连生产大队部的门窗、桌凳和墙上的镜框都被拆走了。乡党委书记来到村里走家串户。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赞5队队长、在部队曾3次立功的退伍兵王新波。不久,党员们选出了5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支委会,王新波当选为支部书记。第一次支委会是蹲在地上,围着一根蜡烛召开的。在群众大会上,从首都仪仗营退伍的王新波说:“俺们西路庄,两千多口人,四千多亩地,客观条件不比别处差。俺们几个人,没啥大能耐,但决不给党抹黑。俺们一定为全村脱贫致富出力,让老少爷们吃饱肚子,让光棍汉们娶上媳妇……欢迎大家监督!”
要治穷,先治乱。过去,村里划地盖房章法不一。干部多占,群众乱占,苦乐不均,没人敢管。新班子从这个问题抓起,对全村500多户宅基地一一重新丈量,然后按照国家规定,张榜公布,多退少补。王新波家的宅基地,是多年前村里划给的,院墙往外多圈了分把地,他头一个推倒自家的院墙,将多给的地退了出来。闹了14年的老大难问题,18天就顺利解决了。过去,村里赌风很盛,领导班子一抓教育,二抓惩治。王新波的堂哥爱赌。一天深夜,王新波和领导班子的另几位同志直捣赌窝,没收了赌资赌具,对堂兄从严作了处罚。
在治乱的同时,5个退伍兵把精力放在治穷致富上。他们请来老干部、老党员和在外地工作的技术员、回村度假的大学生共商改革大计,制订了抓水利、抓科普、抓发展企业等规划。村西2700亩良田,因严重缺水连年低产,他们决定打深井引水。但是,打井需要10多万元,王新波要求支委各找门路。支委有的向亲友借来了钱,有的把自家存的钱拿出来,有的无存款,就献出准备建房的材料。他们的真诚感动了群众,大家你凑100元,他拿80元,争相为打井做贡献。开工以后,5个退伍兵一起到现场,严密组织,科学施工,带头苦干。王新波因患肠炎,加之疲劳过度晕倒在工地,被送进卫生院抢救。他醒后又溜回工地。膀大腰圆的李佩云吃住在工地,光着膀子爬高跳低,40天掉了10斤肉。张浩兰跑材料、架电线,7天7夜不着家。他们就靠这股拚劲,带领50多人连续奋战3个月,打出4眼深井,使两千多亩旱不保收的沙土地变成了水浇地。出水那天,全村人象过节一样。70多岁的老太太张宋氏激动得从怀里掏出一挂小鞭,“噼噼啪啪”放了起来,这年小麦亩产由往年的100公斤猛增到200多公斤。王新波及其一班人在村里办起了科普班,到县里请农艺师、技术员来村讲课,还从地区农科所引来优良棉种,大搞种植改革。西路庄的生产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1985年,光种棉收入就增加了24万元,1986年猛增到60多万元,今年又上升到90多万元。
在大抓农业的同时,西路庄还办起了棉花加工厂、麦芽厂、榨油坊等企业,开了300亩荒地,种了1万多棵果木,挖了15亩鱼塘,搞起了多种经营。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斗,西路庄由要饭变成了年收入百万的富裕村。如今,全村80%的农家盖了新房,家家用上了电灯,不少人家还买了电视机、摩托车,多年的光棍汉都喜结了良缘;村里的学校新建了20间校舍;敬老院实行了包吃包住包开销。去年,村里办起文化站、浴池、自来水塔、商店等设施。
在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征途上,5个退伍兵完全“归了公”。为办好便民商店,他们5人轮流驾起三轮摩托车,义务运来生产生活用品,为村民节省资金、运费3.5万元。5个退伍兵,每人每年献出的义务工在150天以上。
5名退伍兵的言行,象春雨滋润着党员、群众的心田。几年前还抱着“各人顾各人”哲学的共产党员,如今都能吃苦在前,今年有80%的党员被评为先进个人。每当村里办公益事业,只要王新波等骨干一站出来,干部、党员、群众便蜂拥而至。今年春,村里几名60岁以上的长辈联名写信给党支部说:“孩儿们,你们真是党的好儿子,西路庄的好后生……”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天津八千调解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新华社天津12月24日电 (记者杨夫保)天津市人民调解组织去年以来由于开展工作,共防止131件民间纠纷趋于激化,使145人避免了伤亡。其中防止杀人事件52起、自杀事件93起,使大量的纠纷解决在萌芽时期。
天津市现有8000多个调解组织,十几万调解人员。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了信息网络,使可能激化或濒于激化的纠纷尽早得到解决。河西区大营门街调解委员会,对容易发生纠纷的一些人和户,定期进行调查了解,防止了非正常死亡10多起。近三年来,天津市客车厂调解干部刘淑珍和其他调解人员一起,防止非正常死亡事件7起,还使这个厂实现连续两年无纠纷。
天津市调解人员注意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天津河北制药厂一车间工人许某,为生活琐事与父母闹纠纷,动刀动棒,导致全家人互相殴斗。厂调解干部及时赶到许家,向他们宣传刑法和婚姻法的有关条款,并进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教育,使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盗窃枪弹罪犯李淼风被击毙
新华社武汉12月27日电 在广西某部队盗窃枪弹的罪犯李淼风,26日11时许被湖北铁路公安干警田期炎击毙于162次列车里,并当场缴获手枪2支,子弹200余发。
罪犯李淼风是湖北省蕲春县人,他于本月22日在广西某部队盗窃枪弹后,于25日晚在桂林登上湛江开往武昌的162次列车,企图潜回湖北报复杀人。26日上午,蒲圻铁路公安派出所民警田期炎奉命登上过境的162次列车查堵。当他与列车乘警巡视到14号车厢时,发现李犯。李犯发现有人注意他,便离开车厢,行至两车厢连接处时猛然开枪击碎车门玻璃,企图越窗逃跑,并返身朝田期炎开枪,击中其右大腿上部。田期炎忍住伤口疼痛,用枪击中罪犯头部,当即身亡。车上无一旅客受伤。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广东破获一起专在机关行窃案件
新华社广州12月25日电 (记者吕毅子、通讯员何维和)连续在广州市、深圳市的一些领导机关办公大楼盗窃的案犯刘鹤诚,12月22日被抓获。
案犯刘鹤诚是河南省鹤壁市人,男,23岁,无职业。刘犯除了供认在广州、深圳两市的一些领导机关连续作案的情况外,还供认了从10月底以来曾先后流窜到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作案多宗。
根据刘犯供认的线索,公安干警在广东惠阳县将两名窝赃犯抓获,并缴获被盗的部分赃物及一批赃款。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萨利赫总统结束访华回国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阿拉伯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一行结束了对中国为期3天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中午离开北京回国。
国家主席李先念上午到钓鱼台国宾馆为客人送行。他赞扬中也两国关系经受了长期的考验。他说,不管世界上风云如何变幻,我们两国一直很友好。
萨利赫说,他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是有益的。他对两国关系顺利发展表示满意。他说,这次访问将对也中两国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先念和萨利赫上午还出席了中国政府向阿拉伯也门政府提供贷款的协定和关于执行这项协定的议定书的签字仪式。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阿拉伯也门副总理兼发展部长穆罕默德·赛义德·阿塔尔代表各自的政府在这两个文件上签了字。
萨利赫总统在机场发表书面谈话,对他在中国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献身国事 遗爱人间
——追记季方生平二三事
新华社记者 何平 胡清海
一个不幸的噩耗令他震惊和悲痛: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季方同志,因病于12月17日在京去世……
北京一位名叫郝炳胜的房修工人20日早晨从半导体中得知此消息后,迎着寒风来到季老家中吊唁。这位曾在季老家工作过的工人含泪向季老的遗像鞠躬:“我向季老致哀,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是钦佩他的为人,敬重他的人品。”
曾经是季老在新四军中的老战友章蕴大姐也赶来奔丧。她悲痛欲绝,只对季老子女说出一句话:“你父亲堪称秉性公正,心地善良。”
“大不了就是一死”
季老1890年生于江苏海门三阳镇的一个农家。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投身辛亥革命、讨袁护国运动,后又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季老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漫长的革命生涯,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赋予他敏锐的明辨是非善恶的洞察力,造就了他那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品格和斗争精神。十年浩劫中,季老目睹党和国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老战友被迫害致死,为了表示无言的反抗,他把这些老战友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翻出来,然后放大挂在屋内,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对林彪、“四人帮”的控诉。家人担心地劝说:“这岂不是要引火烧身吗?”季老却泰然自若地回答:“大不了就是一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怕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季老任新四军苏中军分区司令员,和陈毅军长共事,对陈毅怀有很深的感情。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被迫害致死的噩耗传来,季老不顾一切挥笔写了一幅挽幛,讴歌陈毅的革命业绩和高尚品格,并亲自送到陈毅家里。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人尚且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当干部的更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自己先享福”。季老经常以此告诫子女。他虽身居高位,但严于律己,不搞特殊。
早在建国初期,他担任交通部副部长期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为此,很多人都劝过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周总理得知后,曾当面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北京的交通这么拥挤,出了事情不好办,还是坐小汽车吧。
讲到季老对家人的要求,那有时竟会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1974年,季老女儿季明的公婆从武汉来北京治病,需要用车。季老就跟女婿说:“你父母看病是不是坐出租汽车去,车费由我来付。”为这件事,女婿好生埋怨他太古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季老的4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1973年,在哈尔滨工作的女儿季明回北京探亲,正赶上季老和老伴钱纳仁轮流住院。季明便给周总理写信,反映家里的困难和自己想留下照顾两位老人的愿望。周总理很快将此信批给了中央统战部,统战部便打电话向季老征求意见。季老当即表示:坚决不同意女儿调回北京。并说,自己有国家照顾,不必再给组织上添麻烦。
事后,季老还同女儿打了一段笔墨官司。季老在信中批评女儿有封建思想,是不安心边疆工作。就这样,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组织上考虑到季老年事已高,才把这个女儿调回北京。
重 事 业 兴 衰
当农工民主党在十年动乱中遭受了严重冲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时,季老心如刀绞,忧心如焚。
一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到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季老感到莫大鼓舞。他不顾自己已是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挺身而出,担当起为农工民主党收拾残局,恢复活动,落实政策的繁重任务。
1978年12月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季老便把农工党机关落实政策办公室的同志召集到一起,他说:“落实政策是一件大事。想一想那些蒙冤受屈的同志还没有落实政策,我们能不能元旦不休息,加个班,好让这些同志能够早日回北京和亲人过个团圆的春节。”这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对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主张,季老认真领会,衷心拥护。1983年,《邓小平文选》刚出版,当时94岁高龄的季老,视力已大大减退。他得到这本书后,便让秘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要求农工党的全体同志“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本书”,他把这本书称之为“治国安邦的良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我年纪大了,耳不聪,眼不明,脑不灵,还要再占着个主席的职位干什么?”近几年,季老多次向组织提出辞去农工党主席的恳求,并力荐比他年轻、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周谷城接替他的职务,充分表现了他“重事业兴衰,轻个人去留”的高风亮节。在今年1月召开的农工党九届三中全会上,大家为了尊重他的意愿,才同意他辞去主席职务,一致推举他为名誉主席。
自从去年底,季老便卧于北京医院的病榻之上,可凡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他都让秘书读给他听。今年年初,选举人大代表的流动票箱来到北京医院时,工作人员没有打扰正在休息的季老。他事后知道了,便说:“我现在虽然有病,不能为党和人民工作了,但我还是公民,还有选举权啊!”
今年10月以后,季老病情恶化,时常处于神志昏迷状态。当时,正值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家人一时没有把这消息告诉季老,他后来便责怪女儿了:“我身体不好,不能参加这次盛会,非常遗憾!但你总应该把大会的情况讲给我听听啊!”
早在1924年,季老便应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之聘,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季老愤而离职,毅然与蒋、汪决裂。现在,在大陆与台湾,原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曾是他的学生。季老生前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非常怀念在台湾的故旧袍泽,多次寄言台湾当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商统一大计,为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而努力。
遗 爱 在 人 间
他那博大的胸怀,充溢着对人民的关切与热爱。
老家三阳那个叫做黑沙泓的小池塘,季老数十年不曾忘记。满清时期,他便萌生了利用这池塘养鱼,供家乡贫苦子弟念书的念头。解放后,季老又多次提及此事。1985年,他又特意让在上海环球生物工程公司工作的大儿子季达为家乡传授养殖技术,提供咨询服务。现在这个小鱼塘的亩产量已由1985年前100多斤提高到600多斤。季老还多次捐赠书、钱,支援家乡教育事业,黑沙泓小学如今也颇具规模了。今年3月,三阳的干部来京看望季老时,汇报了家乡的这些变化,季老听了非常高兴。
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还有家乡人民的子弟。季老一再嘱咐女儿季明,让她和其他几个子女共同凑些钱寄给家乡的小学校。谈到此事时,季明不禁流下眼泪:“我们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尽管钱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是老人家的一片心意啊!”
作为以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农工党的领导人,季老多次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呼吁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1982年11月,季老和胡厥文、胡子昂两位老同志分别代表农工、民建、全国工商联联合上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振兴和发展中药事业的建议,这有名的“三老上书”,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几个月后,农工等三家联合创办了“中药专业咨询服务联络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药事业的发展。
得到过季老关心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晚年尤其关注残疾人的福利事业。不但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还以各种方式支持帮助残疾人,鼓励他们自信自强自立。
他走过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可称得上是“高寿”了。然而,他的去世,仍然使许多人感到突然,总觉得他走得太匆忙。当病魔无情地夺走老人的生命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失声痛哭……
他那追求进步、寻求真理的革命一生,他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风格,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里。正如一幅悼念季老的挽联所写的那样:
明大节于当时献身国事,
立清风在身后遗爱人间。
(附图片)
1924年,季方同志在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
1983年秋,季方同志在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