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融合到时代主潮中去
——谈电视剧《工程师们》
李国文
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在数量上呈丰收状态,固然不乏佳片力作,但质量平平者甚多,粗劣之作也不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剧这一艺术门类的声誉。
我是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去看武汉市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工程师们》的。因为我曾经去大瑶山隧道工地采访过,因为我曾经在铁路新线工程单位生活了大半辈子,而且我自己也确实想努力写出建设者的形象。所以,对于同行这方面的尝试总是感到兴趣,而且深知其难。工业题材本不容易写,而在这丛山峻岭中一挖就14年的隧道,更有猫吃螃蟹,不知何处下嘴的感觉。
但是,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视剧《工程师们》,真心地感谢编导和他的创作集体,为表现转战千里铁道线上的建设者形象所作出的努力。这部电视剧虽然只写了四位工程师,却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大瑶山隧道建设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战拚搏的历程。但是,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的撼人至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热爱土地和人民,渴望为祖国奉献一切,忠诚自己的事业,孜孜不息奋斗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这部电视剧使我想起了《人到中年》,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编导在谈到创作意图时说:“《工程师们》避开了就工程写工程的一般写法,通过四位工程师探家时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刻画,并且注意了悲中有喜,哀中有乐,朴中有美,寓巧于拙这样一些审美特点”。但整部电视剧却能处处感受到编导强烈的感情冲击,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挚爱和深沉的笔触,把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心怀和献身精神,以重彩浓墨涂绘出来。据说,在拍摄这部电视剧时,很多场面都是在演员发自内心的泪水中完成的,难怪在屏幕上产生这样回肠荡气的效果。
电视剧《工程师们》所弘扬的献身精神,似乎多多少少在被淡忘着。即使十分注重物质的今天,也不应该忽略这点宝贵的精神。若没有这点自我牺牲,若没有这甘于默默无闻的奋斗,若没有14年如一日的苦苦经营,若没有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丛山峻岭中日夜鏖战,怕是不会有大瑶山隧道打通的今天。所以,这部电视剧在提醒我们一些什么?尤其对脑海里被名缰利绳缠绕住的人,更是一帖清醒剂。
剧中四位工程师各有其特色,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终被病魔夺走宝贵生命的何景明。虽然,他年近半百,仍是孤身独影,直到病危那刻才获得了未免太晚的爱情,虽然,他探亲归来,只有空荡荡的屋子等待,至死也是孤魂般没有可以依托的家。这些纯属个人的悲剧,可能是特殊事例。但是,我们所以为他新坟的墓碑上,放上一副他当穷大学生时所戴眼镜的那个镜头流下热泪,更多想到的是这位工程师为祖国设计了一辈子隧道,为事业拚搏了一辈子,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付出甚多,而获得甚少的共同命运。你可以挑剔这部电视剧还留有斧凿的痕迹,但是生活自身的力量,使你受到感染,而激动,而思索,心情会久久不能平静。
编导王大鹏也写小说,追求宁静淡远的意境,大概他的小说观点亦属新锐一派。但这部电视剧却十分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剧中未能展开来写的另一位工程师杨志良与他女儿之间的矛盾,两代人对于生活的看法,就有很鲜明的当今社会特征。这些都说明轰轰烈烈的生活,会象磁铁一样吸引作家、艺术家朝它靠拢。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推动祖国前进的时代主潮。
因此我想,虽然我们的作品还未能全面表现这丰富多采的生活,对于在这场伟大变革过程中劳动创造的人们,所迸发出的精神上的美,尚未充分地发掘和展露。假如,我们不仅仅只是批评,而是创造出适宜的条件、环境、气氛,使作家、艺术家融合到这时代主潮中去,更多更好作品的出现,将会是不远的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
李树型
“他老人家真是热心人,快90岁了,还不辞劳苦,一次次飞越大洋两岸,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好事、做实事,难得啊!”这是湖南省各界对一位耄耋老人——美籍华人实业家刘廷芳先生的赞扬。
刘廷芳先生原籍湖南,早年留学美国,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到贫穷落后的湖南创办实业,成就颇著;后旅居美国,长期在美从事教育工作。刘老去国数十载,乡情愈发浓烈。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他多次回湘,为推动湖南的经济和文化的对外开放,做了许多实在的好事,捐助了大量资金。1981年,刘老回到湖南,有关方面招待他看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那戏中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传统的湖南民间风土人情味,使刘老先生看后十分高兴,并说:“这是我在世界各地观看过的演出中最令我陶醉的了,你们应该到美国去演出。”当时,谁都把这看成是远方游客的客气话。一个地方戏到美国演出,谈何容易,仅经费就需20万美元。哪想到刘先生却当一件实事来办,经过两年细心组织,排除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个人承担了全部经费,终于使剧团访美成行了。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纽约时报》发表了十分热情的剧评。两位台湾导演说:“太美了,你们的戏剧真了不起,我们服了。”一个美国女舞蹈家要申请去湖南留学……所有这一切,都使刘老先生激动。他说,“这是我早就预计到的成功,这是我们湖南在世界上应有的荣誉。”
两年前,刘老先生第四次回湘时,湖南有关部门请他去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参观。他虽出身湖南,但却从未去过湘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神山奇水,这位老人惊叹不已:“湖南还有如此美的风光,可惜世界还不太了解啊!”他又把湖南跟世界联系起来想问题了。为了让世界都了解湖南这块稀世宝地,他提出组织一个文化考察团,邀请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在美国工作过的人士一起到湘西考察。经过两年的准备,他提前从美国飞到北京,亲自登门拜访一些知名人士,盛情邀请他们去湖南湘西。
在考察团赴湘西的日子里,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风一程,雨一程,泥里来,水里去,坚持着带病步行,把考察团带进了武陵源。他象是湖南的主人,又象是武陵源的导游员,他说:“这有一亿八千万年的武陵风光,与众不同的,就是它处处有象人一样的禀性,这才使它对人有一股勾魂摄魄的魔力。不信?你们且上黄狮寨!去观望壁画山,那有几十倍于长城的高度,象展开的一道石壁的长城,威严神秘得连山风过往,都生怕发出声响。那些刻在石壁上的奇异图案,人形?兽形?还是半人半兽?是叙说亿万年前的故事吧?足够给你们大艺术家们去构思一部巨作或巨画了!”
在武陵源考察回到长沙,刘老先生即向省里领导提出多项加强中国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措施和建议,让旅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有机会聚在一起,加强了解,并把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的信息带回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刘廷芳老先生愿作沟通大洋两岸的桥梁,倾尽全力,矢志不移。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
——读《冰心传》
丁亚平
冰心,这位为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震”上文坛的现代女作家,走过了漫长的创作和生活道路。作为“世纪同龄人”、成就卓著的作家,她走过来的路,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影,蕴涵着时代理性和社会心理的丰厚内容。因而,为冰心写传,实质上也是为时代画像,为作家绘制一幅时代的肖像。而这,就为我们的传记文学作家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写出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时代的作家,便要真实;写出特定时代中作为“人”的作家的肖像,便不仅要求真实,而更要求通过情感语言和符号形式,将自己体验过的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概言之,在这里,需要的是真、情二字。
新近出版的、作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之一的《冰心传》,是国内写冰心较早的一部文学性传记。作者肖凤,近几年相继写作出版的《萧红传》、《庐隐传》,以其对两位女作家悲剧命运的深厚同情,描写了她们才华横溢却又不幸早夭的坎坷、短促的一生,从而为我们写出了真实的萧红和真实的庐隐来。如今,她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三部女作家传记,则给我们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冰心,呈现了一颗温馨的诗魂。
《冰心传》里,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冰心,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发展网络里,精心绘制作家的真实肖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抗日战争,温暖的小家、庞杂的社会与异国他乡,等等,在不同的时序空间里,冰心由一个小姑娘,成长为活跃于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过程,均被生动地记述摹写出来了。在《冰心传》里,不仅现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思想革命和文化运动在女作家身上的投影得到了清晰的呈示,而且作者走进作家心灵世界中去细加体认探析,详实、细腻地记述了冰心那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交汇的心灵历程。作者非常重视五四这样的时代大潮,然而,她没有简单地把五四的影响理解为仅仅改变了冰心的生活道路,而是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历史与心理基点上,描绘了冰心的复杂心态。
人物传记,既要符合传主的生平历史,又要有作者独到的风格追求。《冰心传》中,作者在一种情绪氛围中绘写她所感觉和体悟到的一切。如第一章所描写的冰心的父母之爱,和大自然与书的浸染,就不仅有力地揭示了作家性格个性的生成动因,而且,因为其间包蕴着一种人性、人情,一种人类的普泛情绪,并溶进了作者的审美诚意和感受体会,所以显得自然生动而特别富有动人的情味。这种并非直白的内蕴情绪,强化了《冰心传》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歌德的话是不无道理的:“有什么必要下那么多定义?对情境的生动感情加上把它表现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诗人了。”倘若可以说,一位追求真善美的文学家的一生,是一首真实的诗歌的话,那么,肖凤的《冰心传》不也正是这样的一首真实的诗歌吗?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戏在人演
——昆剧《投渊》赏析
孟依兰
人们欣赏戏曲一般用“看戏”或“听戏”这两个惯用语。戏曲节目有所谓做工戏、唱工戏,即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看——做,听——唱。昆剧虽以载歌载舞典雅清丽见长,表演时通常讲究连唱带做,但由于它的历史久,底子厚,行当全,积累的折子戏花色繁多,于是也有不少戏是别具机杼的。《投渊》就是其一。
《投渊》出于传奇《双珠记》。原剧并非名作。这出戏的剧情极简单:郭氏(正旦应工)之夫蒙冤在狱,她决心为夫殉节,到真武庙鸣冤后奋身投渊。王灵官搭救郭氏是戏的最后一段,也是戏“眼”所在。这里有两点处理具有特色。一是郭氏投渊后被王灵官从空搭救,到她昏昏然落地时,已身在千里之外的京畿。二是当郭氏从昏昏然中苏醒,竟唱了一支柔肠百折、凄厉绵密的〔石榴泣〕作结。这与一般要求戏的结尾节奏需紧、需快大异其趣。有人说这两点特色,前者有神鬼迷信之嫌,后者难免将戏唱瘟,其意仍是不该以慢曲子收尾。
我细细观赏了《投渊》,慢慢地不由自主地感到了这出戏的魔力。然后,又强烈地体味到戏曲艺术的奥妙。试说其一,王灵官搭救郭氏引她到千里之外,有一组类似双人舞般的腾云驾雾的表演。这时,我仿佛也随着王灵官那根二尺来长的鞭子进入了这一境界,享受到戏中应有的腾云驾雾的乐趣。至于神鬼迷信这一端,早就忘之于九霄云外。
试说其二:慢曲子〔石榴泣〕是郭氏此时此景的内心表白。她经历了这次异乎寻常的遭遇,心境极其复杂,是清醒中带着浑沌,正需要有一支回肠荡气的独唱曲方能表达这种特有的心情。也只有这样,《投渊》的戏才得到本身的补偿,在补偿中显出了完整。
戏在人演。说了一通戏理,如果没有称职的表演者,任何戏也不能发出光彩。江苏省昆剧院重新排演这出戏,由胡锦芳饰演郭氏,赵坚饰演王灵官。“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且看两者在腾云驾雾中的演技:先是柔若轻丝飘忽(移步),继是微微颠簸浮动(颠步),再是摇晃起伏生姿(碎步);待王灵官上了高台,郭氏即使出跑圆场的解数,由大到小,从缓至急,风掣云滚,袖翻腰折。没有扎实的腰腿功,焉能臻此佳境!接着是〔石榴泣〕。胡锦芳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上述郭氏应有的心情,纯熟地运用昆曲传统的唱法,洁、润、圆、坚、宏、细、溜、健,兼包并蓄,令舞台上下都陶醉在回肠荡气的声情中。“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唱〔石榴泣〕要追攀这一标尺,胡锦芳庶几近之。
常听人说戏曲天地十分广阔,我却觉得每出戏的天地都很狭小,即它不许你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在狭小天地里能施展异常的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辉,那就是真本领。


第8版(副刊)
专栏:

宝鸡春(中国画)胡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