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一代楷模
——缅怀黄克诚同志
王鹤寿 韩光
斗转星移。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卓越的领导人黄克诚同志,辞世一周年了。追怀黄克诚同志,依稀之间,他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宁折不弯的身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历经艰辛坎坷、屡遭挫折而不屈不挠的人生道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全部身心投入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中去的卓著勋劳,他那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他那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的品德情操,一齐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感动和钦佩不已!黄克诚同志革命的、光辉战斗的一生,堪称一代楷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早在六十余年前,黄克诚同志即已投身革命。从北伐战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坚持党的原则,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分裂主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率部转战晋冀豫,南下豫皖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根据地;他指挥新四军三师主力进军东北,组织剿匪反霸,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有力地支援了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黄克诚同志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黄克诚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军队的领导工作。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在保障抗美援朝、加强国防建设中,他全力以赴,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倡顾全大局,反对浪费,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黄克诚同志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长期以来,克尽职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对错误倾向从不盲从和苟同。即使个人遭受不公正待遇,也在所不惜。对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真理坚信不移,矢志不渝。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曾挺身而出,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左”倾冒险行动,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抵制肃反扩大化,反对乱捕滥杀,数次被错误地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撤销了职务。但是黄克诚同志仍然坚持党性,积极工作。
1959年,黄克诚同志刚直敢言,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实事求是地提出批评意见,和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等同志一起遭到错误的批判斗争,被打成“反党集团”。面对加在头上的罪名,黄克诚同志默默地坚持着,只有在被质问时才如实讲出真相。对个人身处逆境,坦然处之;他自己遭受攻击和诬陷,反而嘱咐别的同志“一定要正确对待”。
自此之后,黄克诚同志长期受到专案审查,一次又一次被批判。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变本加厉地对他进行折磨和迫害。黄克诚同志身陷囹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但是,他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胸怀,同党和人民息息相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个人际遇从不发一句牢骚和怨言。即使身遭困厄,仍以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为要,不避凶险,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悠悠十八载,黄克诚同志屡经磨难,积劳成疾,但是他的宽阔胸膛中,那颗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赤心,依然在怦怦跳动;他那无私无畏、千难万险只等闲的革命精神依然闪射着耀人的光芒!泰山般的重压没有把他压垮,反而更显示出这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黄克诚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他不顾年迈体弱,视力衰退直至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毅力,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做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兢兢业业,奋斗不息。
黄克诚同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他的优良作风,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模范地执行党的指示,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方针。他担任中纪委常务书记后,所面临的是大量拨乱反正工作,纷繁复杂、头绪甚多。他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地操劳,参与领导了审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件,以及清查“三种人”的工作。黄克诚同志对这项重要工作极其重视,他认为这个工作不搞好,对党和国家后患无穷。他坚决贯彻中央的正确方针,注意区别对待,掌握政策。对清查工作的具体环节,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好建议,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他直接参加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虽然他对自己的冤屈可以一笑置之,但对其他人所遭受的错误处理却投以极大的关怀和同情,对平反冤假错案给以强有力的领导。
黄克诚同志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还表现在他富有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在任何问题上都出以公心,反对那种不顾事实,不考虑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错误倾向。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有一度,党内和社会上“左”的僵化思想表现比较突出,同时,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右的错误倾向也严重存在,突出表现在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议论上。针对这些问题,黄克诚同志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提出全党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发表讲话,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和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澄清了是非,扫除了迷雾,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克诚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陈云同志领导下,与其他同志一起,为新时期党的纪检工作确定了整顿党风的正确方针。当时,中央纪委刚刚重建,所面临的形势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党内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问题相当突出。黄克诚同志清晰地看到了这些严重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是个大问题。有些党员和干部思想衰退、变质,争权夺利,贪图享受。在他们的脑子里,共产主义的思想让了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东西复了辟。这就是党内产生很多坏现象的根子”。在一次谈话中,他尖锐地指出,当前党风不端正的要害,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鉴于此,黄克诚同志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会上明确表示:“我赞成陈云同志的意见,纪律检查委员会要抓党风,要整顿党风,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转变党风”。他主张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任务不能设想得太窄,而应该比较宽。并且,形象化地指出,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为党做“保健护士的工作”。作为党的“保健护士”,就不能仅仅围绕反对特殊化等问题做工作,因为,对党的健康来说,“更重要的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方面的问题和党的其他一些原则问题”。他用“保健护士”这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性质,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在黄克诚同志的具体指导和部署下,党的纪检机关确定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方针,全力进行端正党风工作,受到了党内外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对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起到了保证作用。
黄克诚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对执政党的党风建设问题做了透辟的阐述,给全党同志在思想深处敲响了警钟。他经过反复的思考,深刻地指出,党执政以后,我们的党风还是好的。后来几经变化,特别是林彪、“四人帮”一伙,把党风败坏了,使我们党出现了许多严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很大的不满和反对。对这种后果的严重危害性,要有足够的估计,不能等闲视之。黄克诚同志通过总结执政党党风建设的经验教训,把执政党的党风高度概括为,“党风指的是党的作风,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作风”。他认为,执政党的党风比起延安整风时所说的“党风”,“意义和范围都扩大了”,“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工作中”。因此,端正党风,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是全党的任务,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大事。
抓党风,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抓什么?黄克诚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富政治经验和锐敏目光,看到了问题的究底,指出,“现在我们的党风不好,根子在于很多共产党员的思想不象共产党的思想了”,“个人主义思想在党内泛滥,表现在行动上就必然是党风不正”。所以,对大多数党内同志来说,端正党风,主要的还是通过学习马列主义,不断地进行革命实践,提高思想觉悟,即坚持教育为主的方针。同时,“对于那些败坏党风的思想、行为、作风,如果通过教育而不改悔,就必须进行斗争”。
黄克诚同志十分重视维护党纪、端正党风的实际工作。他认为,要做好这方面工作,总是需要有精干、高效率的机构,要有一支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坚持党性立场的纪检干部队伍。他十分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干部素质的提高和思想作风的养成。他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正人先正己’。只有严于律己和具有高度原则性,无私无畏的人,才能向违法乱纪和种种不良倾向作斗争。”开展新时期的纪检工作,前提是要了解情况,熟悉情况。他经常勉励和要求做纪检工作的同志去开拓调查研究的渠道。否则的话,“对有些人怎么样搞违法乱纪,怎么样搞特殊化,怎么样搞官僚主义,怎么样违反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我们就不清楚,就什么工作也不好做”。他要求纪检部门的同志在端正党风过程中,要拿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来,负起责任,将个人利害置之度外。“绝不能马马虎虎、糊里糊涂地混日子,要敢于处理棘手的问题”。黄克诚同志首先身体力行。对于一些搞不正之风的案件,他亲身过问和处理,不讲面子,不怕得罪人,同违反党纪的现象作不懈的斗争,在全体纪检干部中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黄克诚同志在担负中央纪委的日常领导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出了他谦虚谨慎、作风民主、知人善任、热诚爱护干部的优良品格。黄克诚同志实可谓功勋卓著,“资格”很老,但他从不摆领导架子,事事处处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出现,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与黄克诚同志共事,在他领导下工作,都感到很踏实,都能够放得开手。有了意见敢提,有了话敢“倒”出来,有了“委屈”愿意跟他诉说。说对了的,总能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说错了的,不对头的,往往会受到他的批评。即使批评得很严厉,也让人心服口服,激起翻然改进的勇气和热情。
黄克诚同志一生中,始终保持了普通一兵的光荣本色,处处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到他的晚年,疾病缠身,行动诸多不便,可他仍然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愿过多地麻烦别人。有些重要讲话和报告,他总是自己动脑,深思熟虑,精心架构。正由于如此,他所作的讲话和发言,都能牵动听者的心,一些见解和观点,鞭辟入里,令人叹服。
黄克诚同志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非常注意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他教育儿女的一条“家训”就是,
“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不要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
黄克诚同志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生命的光华,他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可贵品质,是难以在一篇短文中全部写出的。在全党正高举十三大的旗帜开拓前进的时刻,我们纪念黄克诚同志,就是要以他为楷模,学习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自觉地、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学习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努力积极地去从事党所交给的工作任务;学习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加强党性修养,坚决同任何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人和事进行斗争,从严治党,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一个勇于改革、纪律严明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去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黄克诚同志永远行进在我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行列中!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爱国爱党 肝胆相照
——纪念李鼎铭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张勃兴
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进一步活跃政治生活,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李鼎铭先生。在那民族危机、边区危难的艰苦岁月里,他始终矢志革命,携手与我党合作,他那与我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高贵品质,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赤诚合作
李鼎铭先生是陕北著名的开明绅士,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加入爱国统一战线行列,并不偶然。
1881年9月28日,李鼎铭生于陕西米脂县桃花峁一个农民家里,少年时期勤奋攻读经史,兼学中医,后到绥德应考,取为廪生。辛亥革命时,他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封建迷信。随后,他从事教育和中医事业,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拥戴。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逐步深入人心,这对李鼎铭的思想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对共产党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逐步走上了同共产党携手合作、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他的儿子李力果参加革命被国民党逮捕,他写信给在狱中的儿子说:“自古有为之士,往往能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须在“困苦艰难中磨练其精神”,“置荣辱于度外”。
对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三三制”原则,李鼎铭表示衷心拥护。他在担任米脂县财务委员会主任期间,明确拥护共产党团结合作、抗战救国的政治主张。他说:“共产党为人民办事,将来一定胜利;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将来必然失败。”
1941年冬天,李鼎铭在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从此,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参政、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毛泽东主席在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批评一部分共产党员不善于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李鼎铭听后发言说:现在强敌逼境,最主要的就是“团结”二字,人人都应毁家纾难,把中国救下来。表示坚决与我党合作。1942年,在接见晋西北绅士参观团时,他说,共产党是进步的政党,自己决心和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李鼎铭先生这种与共产党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边区建设的献身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建议精兵简政
提出精兵简政的主张是李鼎铭先生的重要贡献之一,而且这个思想至今还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41年,李鼎铭先生目睹当时边区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而军政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不高。面对这种情况他毅然响应毛泽东主席要求参议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党内外民主合作,团结抗战的号召,主动同几位参议向边区政府参议会提出了精兵简政主张。他认为“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唯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才能克服困难。他这种以诚相见、坦荡无私,热心为共产党出主意、提意见的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的建议受到中共中央的特别重视,毛泽东主席将这一建议一字一句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毛泽东主席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论述它的重大意义。陕甘宁边区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3次精简,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主义5项目标,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渡过难关、巩固边区,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高度评价了李鼎铭先生的这一主张。精兵简政作为一种正确的政策和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现在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天,我们一些机关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员越简越多,工作效率很低。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只有真正贯彻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三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拥护“三三制”政策
“三三制”是我们党建设边区的一项重要政策,对此政策,李鼎铭是衷心拥护的。他在一次就职演说中讲到,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愿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精诚团结,实行“三三制”政权,这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己是个无党派的人,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大家都要开诚相见,通力合作,为抗日建国,向着一条大道前进。在绥米各界人士欢迎大会上,他多次热情赞扬边区“五一”施政纲领,赞扬“三三制”政策的好处,说明党与非党人士团结合作的意义。当国民党顽固派挑拨离间、造谣攻击“三三制”时,他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他还专程去杨家沟与绅士们畅谈共产党“三三制”的真谛与决心。
对党和政府工作,李鼎铭不只是赞扬,也敢于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有一次,边区政府请他主持一个会议,但具体内容工作人员事前没有很好同他商量。他说,你们叫我当副主席,开会又不告诉我什么内容,只来个条子叫我主持会议,把我当摆设,这样我还不如辞职回家行医好。林伯渠、李维汉等同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开诚布公地作了自我批评,采取措施,改进了工作中的缺点。自此以后,党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关系大大改善,李鼎铭与党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他说:“余今年60,但已决心和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从共产党此次整顿三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是切切实实与党外人士合作,对此,我更深信无疑。”这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不仅是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而且是正确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空前扩大,我们更应和党外人士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经常开诚布公与他们协商对话,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自觉地接受党外同志监督,与非党同志更好地合作共事,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深化和加快改革做出贡献。
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一条重要方针。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人们对中医西医是很有争议的。当时大致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一种是在以新文化取代旧传统的口号下,力主立西医废中医,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落后于时代的;另一种是在维护“国粹”的旗帜下,鄙夷西医而独崇中医,认为祖宗世代相传的才是可靠的,故有“西医止于皮毛”的结论。两种相互抵触、水火不容的观点,实质上已远远超出了医学本身的范围,成为如何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性争议。而中西医究竟如何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已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李鼎铭先生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他早在青年时期,就博学中医,精通医术,被颂为“医教巨臂”,他虽出自中医,并积累了大量医疗理论和经验,但在新文化的浪潮中,能客观地了解西医,分析它的长处,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从而较好地摆正了中西医的关系,主张中西医结合。有一次,毛主席问李鼎铭: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说,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毛主席又说,你这个办法好,以后中西医一定结合起来。在毛主席和边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李鼎铭亲自举办中医训练班,并在1944年11月边区文教大会上作了中西医结合的发言。他说:“要打破门户之见,中西医多接触,多研究共同为边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的办法。”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中西医研究会时,他当选为会长,并提出中西医医务工作者要打破以往成见,亲密团结,为实现“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而努力。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中西医合作事业已收到广泛成效。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掘祖国医学宝藏,加强中医的研究,促进中西医互相学习,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仍然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我们仍然应学习和发扬李鼎铭先生当年的精神,不拘于传统习惯,不私于自家门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搞好中西医结合,为创造独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华新医学而努力工作。
李鼎铭先生自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以来,共任职7年。他在民主参政、合作抗日、建设边区、保卫边区的各项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钦佩,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不幸病逝。边区政府隆重举行追悼会,中共中央、毛泽东、林伯渠等领导同志,边区党政各部门及其他各解放区都送了挽联、挽辞,表示哀悼。中共中央的挽辞是:“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毛泽东主席的挽辞说:“李先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高度评价了李鼎铭先生的功绩。边区政府还把李鼎铭先生创办的桃镇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并在米脂县竖碑纪念,碑上镌刻着林伯渠题的“爱国典范”4个大字。
李鼎铭先生早已逝世了,但他的功绩与精神永存。今天,我们纪念他,缅怀他对边区政权建设的贡献,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爱国爱党,与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精神,为党分忧,为国分忧,全面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追思和弘扬李鼎铭先生的业绩,一定要学习他以国家前途、民族大义为重,力主团结一致,拯救中华的赤子之心,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前进,坚持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的方针,努力结成更加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根据
“一国两制”的构思,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