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岂独隆隆礼炮声
刘水明
12月8日至10日的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那座白色砂岩石建筑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在响过隆隆的欢迎礼炮声后,美苏两国首脑8日下午在富丽堂皇的白宫东厅签署了中导条约。
在那些日子,这一令人瞩目的事件已成为各报冠以大字标题的头版头条新闻。似乎一夜之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就为快要欢度圣诞节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世界各国舆论对此反应热烈,评价乐观,当然也表达了某些不同的看法。在喧腾声中,细味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由得使人想起古老神话中那无比甜蜜的“忘忧果”。
“忘忧果”的故事源于希腊史诗《奥德赛》,相传人吃了那种果子,顷刻之间就会忘掉过去,忘却一切忧愁。
美苏两国经过漫长、激烈的讨价还价,几经波折终于达成了中导协议,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满面春风地在条约上签名,这情景,确使人们松了一口气。其中不乏就象吃了一个小小的“忘忧果”的人。然而普遍欢迎中导条约的整个世界,还不能说已成为“忘忧人之邦”。因为多年饱受核战争威胁之苦的人们在欣慰之余,很难就此搬开久久压在心头的忧思。
中导条约作为原子弹问世以来头一个不仅限制而且裁减核军备的条约,当然是值得欢迎的。为什么人们还不愿把它当成“忘忧果”来吞食呢?各国报刊发表的文章、资料披露的数字,雄辩地提醒人们:中导条约的签署远非核战争危险已大为减轻。
人们又怎能忽略,美国至今不愿放弃耗资惊人的“星球大战”计划,试图通过发展太空武器打破战略均势的“雄心”未泯。苏联又何尝甘居其后,不是也正在从事以太空为基地的导弹防御武器的研究吗?!迹象已表明,美苏的核裁军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模式:数量在减少,质量在提高;裁去这一件,研制那一种;地面虽减除,太空仍部署。正因此,中导条约虽然带来大有别于往昔充满冷战味道的气候,但有识之士又怎能不对那种令人不安的前景心存疑虑?
美苏首脑这次会晤确实出现了两国关系史上空前热情的场面,但也不无颇为耐人寻味的节奏:中导条约签字前,里根赠给戈尔巴乔夫一对纯金袖扣,袖扣上刻着先知以赛亚把剑铸成犁铧的形象。这件寓意深长的礼品,无疑被认为是他们愿意化干戈为玉帛的象征。然而刚签署的中导条约的墨迹未干,戈尔巴乔夫告别美国还没有踏上故土,“出于政治需要”的美国海军就在12月11日提前试射了一枚三叉戟Ⅱ式洲际导弹。至于苏联呢,似乎也是在“礼尚往还”:12月13日,在哈萨克共和国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也搞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尽管美苏双方这两次试验表面看来都不在中导条约的禁区之内,可是在短短几十个小时前后,白宫南草坪上欢迎苏联首脑隆重仪式的隆隆礼炮声,就被西边的“电闪雷鸣”和东方的“地动山摇”所取代,难道这与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几天前在白宫亲热得如同“一对和平鸽”的气氛协调吗?!但愿中导条约的签署不是美苏两家的权宜之计,而是它们逐步走向实现全部核裁军的真正开端,愿它经得起历史考验。
渴求和平、幸福的各国人民并没有吞下“忘忧果”。几天来,他们听到的岂只白宫草坪上隆隆的礼炮声。他们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和睦需要双方的善意,战争往往只需一方的歹念就可能爆发。他们将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核武器笼罩在自己头上的可怖阴影彻底消失。


第7版(国际)
专栏:人物专访

“适时的褒奖”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
顾耀铭
也许是一种巧合,今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时,恰是世界股票市场暴跌的时候,而获奖人正是一直与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唱反调,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
消息公布后,不少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这一决定是“适时的褒奖”,因为,纽约股票市场的这场动乱,恰恰证实了索洛坚持的理论,而且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已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在今年诺贝尔奖颁发仪式举行前夕,笔者在斯德哥尔摩访问了这位在经济学界享有颇高威望的美国教授。
索洛被认为是二次大战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四个杰出代表之一。他们四位先后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主张政府必须随时准备用有效的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他对里根政府反对增税、减轻财政赤字的政策一直持批评态度。
索洛是个瘦高个,说话风趣,嗓音洪亮,身上没有半点学究味。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表彰他“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早在1956年,索洛就发表论文,打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理论。他独树一帜,设计了一种数学模式,向人们显示:长期的经济增长要靠技术的发展、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组织方法的改进等多种因素,而不是仅仅靠投入资本和劳力,何况相比之下,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要比增加资本和劳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当时许多国家政府接受了他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增加投资,取得了明显的收效。瑞典皇家科学院赞扬他的数学模式对经济分析具有巨大的影响,认为该模式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纲领。
索洛认为除了纯粹的农业国以外,这一理论对所有国家都是适用的。“发展中国家不能把本国经济的发展仅仅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起步较晚的国家,要更多地研究如何在现有工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注意观察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教育进程。这样就能有效地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
索洛谈到了他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印象。他说:“从我所了解到的情况看,中国的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在谈到研究经济学近40年的体会时,索洛表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实,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问题,作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他说,他很赞赏美国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在80年代初从货币学派、新古典派理论中吸取了有益的成份,对凯恩斯理论作了大胆的修正,使之重新确立起来。索洛很有感慨地说:“理论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补充完善,检验经济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靠经济发展的事实。”


第7版(国际)
专栏:

哈拉雷漫步
李文政
初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人,看到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会感到天地的宽广;看到翠绿的树林,盛开的鲜花,会感到环境的优美,色彩的迷人;而当你置身于广大市民之中时,你还能领略到蓝天白云下、绿树鲜花间洋溢着的感人的热情。人们的眼睛、嘴唇以至于每一个动作,似乎都在对陌生客人传送着一种亲切和友好的信息。哈拉雷不仅是一座绿树与鲜花之城,也是一座微笑之城!她美丽大方,令人神往。
哈拉雷街道整齐、干净,两侧建筑物多为洁白、海蓝和淡黄色,色调和谐舒适。许多居民院子的围墙上,一年四季开着五彩缤纷的篱笆花,显得十分幽美,那绚丽多姿的景色如同油画一般。每年9月,矗立在街道两旁的蓝花楹竞相开放。这种花树高达20余米,树冠直径四五十米不等,上面缀满紫色的花朵,一株连着一株,枝枝相盖,叶叶相扶,恰似天空飘浮着的团团斑斓云霞。而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或露一角,或现一脊,宛若云霞中的玉宇琼楼。整个哈拉雷就象一座迷人的大花园。
贝克尔大街是哈拉雷的商业中心,这里商店鳞次栉比。街道两旁的落地橱窗交相辉映,在融融的阳光下,分外醒目。橱窗内身着各色服装的模特儿,与真人般大小,或站或坐,仪态万千,栩栩如生;而各类金、银、钻石首饰,花边纺织品,锦缎丝绸,更是琳琅满目。
贝克尔大街往东是塞西尔公园。园虽不大,却以其拥有一座彩色喷水池和百余株高大的蓝花楹而闻名遐迩。塞西尔公园以北,是圆顶琉璃瓦大教堂,庄严而宏伟,再现了哈拉雷一个世纪前的风采。
从教堂往北,穿过马谢尔大街,是哈拉雷公园。公园占地两公顷,园内花木繁茂,风景优雅。这个公园尤以绍纳雕刻和编织工艺品而出名。姆涅拉兹、马特麦拉等雕刻大师的作品常年在这里展出。
哈拉雷寓庄严于美丽之中,宁静之中含蕴着思索。俯视全城的科彼山上至今燃烧着不灭的独立火炬。这火炬是1980年4月,为悼念争取独立自由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由穆加贝总理亲自点燃的。它象征着津巴布韦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也象征着津巴布韦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一位保卫独立火炬的少尉军官说得好,哈拉雷宁静而美丽,但她更需要人们以百倍的警惕和汗水去保护她,浇灌她,才能让她青春永驻。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非国名小考
柯宝成
中非共和国旧称“乌班吉沙立”,是由该国南北两大河流的名字合成。两条河流即“乌班吉河”和“沙立河”。
1958年,该国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议会在研究国名时,有人提出新国家可以称为“赤道共和国”,有人说干脆叫“赤道国”,还有人建议在河名上出新意。当时大议会议长波冈达决定用“中非共和国”命名。他解释说,拉丁美洲已有一个赤道国,即厄瓜多尔;从河名考虑又不易与旧国名区别;而我们的国家恰处于非洲大陆几何图形的中心,因此这个名称“在地理学上是再合乎逻辑不过的了”。
诚然,波冈达议长言之有据。当人们翻开非洲地图,如果以该国首都班吉为圆心,以它与非洲大陆东、西、南、北四极的平均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的话,就不难发现,非洲大陆最北的突尼斯的本·赛卡角,最南的南非的厄加勒斯角,最西的塞内加尔的佛得角,最东的索马里的哈丰角,差不多都座落在圆周上。因此,说“中非共和国”是非洲大陆的几何图形的中心,既形象又很确切。


第7版(国际)
专栏:

“姓名”有多重?
大家知道,人的姓名有多少可以统计,然而姓名有多重,能不能计算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的一些学者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以通常的书写手法所写出的字母可磨损铅笔的重量0.0000125盎斯(1盎斯合28.35克)。照此推算,用铅笔写出的姓名“伊万·伊万诺夫”就重为0.00354375克。
(均)


第7版(国际)
专栏:

“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
晶体管发明40周年
刘兆祥
科技的发展,往往转眼之间就能把人类送进一个崭新的年代。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莱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
他们在导体电路中正在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3位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正因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因此,这3位科学家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当3位发明家荣获诺贝尔奖时,他们的科技成果正阔步走进世界亿万人民的家庭,应用在电视机、收音机、高保真音响等设备里。
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作为主要部件,它及时、普遍地首先在通讯工具方面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晶体管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的结构,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这样制造象高速电子计算机之类的高精密装置就变成了现实。近40年间,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相继问世。离开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就不可能飞上太空。
晶体管发明于美国的新泽西州,新泽西州人为它感到骄傲。最近,该州州长基恩宣布,要举行为期两年的庆祝活动,庆祝包括爱迪生的发明和晶体管在内的新泽西州有史以来的各种科技成就,以激励更多的人参加科技创造活动。遗憾的是,晶体管发明家之一——布莱顿于今年10月13日不幸谢世了。读者也许会对他同中国的因缘感到关切:85年前,他出生在中国的厦门。他虽然故去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一切用科技成果施惠于人类的所有科学家。


第7版(国际)
专栏:

探索人类语言的根
陈 封 文并图
从发掘出来的远古化石中,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证明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人类存在,6000年前已有最原始的文字。现在语言学家们也参加了探古的行列,他们要探索人类最原始语言的根,是些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意思以及是如何演变成现代各种语言的。
从所发现的远古人类上下颚的化石来观察,刚使用工具的人似乎只能发出长声的“呵”元音。考古学家也发现多处原始人的岩洞壁画,那时的艺术家是用什么语言交流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技艺呢?目前,这还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有些语言学家从世界上千千万万种语言的音调和所代表的意义加以纵向和横向比较、推测,重建出一种人类的最早“母语”,定名为
“诺斯特拉蒂克”。据考证,这种语言在一万二千年至二万年前是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古人类通用语,因此可以推定在二万五千年前,人类已经有了语言。
有人对美洲最早的主人(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所说的话进行语根研究,发现他们的语言有明显来自亚洲的痕迹。
美国密歇根大学语言学教授舍沃罗什舍说,除了极少数外,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血缘”关系。这个论断对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在研究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
一些学者认为,各种语言的“幼年期”所发现的若干相似迹象,将有助于证明地球上的人类最初可能是由非洲向中东地区迁移,然后又分散迁移到其他各地的。
经过语言学家的仔细比较和筛选,“诺斯特拉蒂克”这种人类始祖语已可编成一部500个单词的字典,只是绝大部分单词是名词。
苏联学者在探索语言起源的研究上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例如朵尔戈波斯基博士曾查验了140种欧洲和亚洲的语言,发现一些代表同样意思的不同语言具有相似的元音和辅音组合。(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广告在花样翻新
王如君
广告是商业界用以扩大影响、推销产品、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各国,商业界的竞争日趋激烈,随之而起的广告业的竞争也超乎寻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广告商们都挖空心思,希望在广告设计方面独辟蹊径,推出新颖别致的广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一展雄风。
最近,美国的几家杂志刊出了几种新式广告,它们不仅具有过去平面化的“静止式”的广告特点,而且还具有立体化的“跳动式”绝招。这些广告色彩明快,香味扑鼻。更为神奇的是,人们可以听到悦耳的音乐,真可谓是出神入化的“杰作”。
目前,“跳动式”广告和音乐广告最受顾客的青睐。每当读者翻到“跳动式”广告页,画面即自动跳起,组成一个原产品的主体模型,给读者以产品实体形象,使人久久难忘。每当读者翻到音乐广告页,广告内装的微型装置就奏起动人的音乐。读者看到美丽画面的同时,还可以听到一曲《铃儿响叮当》、《圣诞老人来到小镇》的乐曲。一位广告专家不无夸耀地说:“你不仅要引起顾客注意,而且还要让顾客置身于广告之中。”
这些花样翻新的广告在美国轰动一时,影响极大,刊印此类广告的各家杂志从中也大获好处。今年1月到9月,广告利润提高了4.5%,是去年同期的1.5倍。但这种新式广告对杂志出版商们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刊印新式广告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还需具备先进的技术。目前各家公司在这块“新天地”里开始了激烈角逐。“丰田”汽车美国分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迪斯尼世界、芝加哥北方托拉斯等都不惜重金,在许多杂志上推出了这类标新立异、各具特点的广告,致使广告界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未来杂志上的广告总有一天也会“憋不住”的,它们要开始“与人交谈”了。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艺苑

纳扎尔及其作品
劳崇聘 王贵发
美术在伊拉克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以来,伊拉克的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很快,涌现出一批很有造诣的画家,纳扎尔·赛利姆就是较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收获椰枣》(见图)给人以生动的现实感,画中人物似乎在劳动、歌舞。画面洋溢着音乐的韵律感,具有浓厚的阿拉伯艺术风格。
纳扎尔·赛利姆生于一九二五年,其父是伊拉克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家庭影响下,纳扎尔及其兄弟后来都成了画家,他们的创作活动对伊拉克的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纳扎尔的作品多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他擅长人物画,作品具有人民性和现实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