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在开放改革中不忘党的宗旨
东莞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新华社广州11月5日电 (记者陈炳光、通讯员刘灿森)广东省东莞市委在开放改革中教育党员不忘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初期,东莞市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一些党员存在某些模糊认识,为此,东莞市委专门成立了党员教育领导小组,使党员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现在,各镇、乡党委、支部每年都坚持对党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最近,市委还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党校,作为培训支部书记以上党员干部的基地。全市32个镇也有了自己的党校。他们还运用学历史、讲传统以及正反面典型对比、上党课、组织观看电视录像、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
市委每年都表扬一批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
东莞市委重视抓好党员思想教育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越来越多。石碣镇开展党员宗旨教育以来,从未出现过一起党员走私贩私、投机倒把、非法经营的案件,1983年以来,全镇890名党员没有一人受过党纪、政纪处分。全市1777个党支部都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东莞市委还把搞好开放改革,发展生产力,带领群众致富,作为新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表现。黄江镇是个落后山区,开放改革后,群众生活仍然提高不快。镇党委根据当地山地多的特点,制订上山种果致富的规划,并发动乡、村党员干部带头开山种果,以实际行动教育群众克服怕政策变不愿投资开发农业的思想。几年工夫就种下水果2万亩,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200元增加到去年的930元。在短时间内全市又有农村支委以上党员700多人带头承包山地和造林种果,使全市农村出现了一个以林果为重点的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热潮。
这个市委要求各级领导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做到职务变,当人民公仆的思想不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几年来每个常委每年平均接待群众来访370多人次,热情为群众排难解忧。
去年,市委领导成员都向直属机关科局以上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作了述职报告,接受民主评议,并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局、镇领导班子,使市委和基层党政领导成员更好地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老山前线一批干部战士入党
据新华社老山前线11月5日电 (记者赵苏)云南老山前线部队一大批干部战士今年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前线部队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争取火线入党已成为前线干部战士的强烈愿望,许多人把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看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光荣。有的烈士临终前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据统计,今年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中,95%是共产党员,为掩护战友负伤的人员中,64%是共产党员。广大干部战士赞誉共产党员是“阵地之魂,战士之胆”。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从提高党员的素质入手
北京物资系统认真端正党风
据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黄智敏、王蔚)北京市物资系统各级党组织从提高党员的素质入手,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党风好转。
北京市物资系统现有党员2400多名。他们首先抓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筑模架租赁经营处党支部,在抓支部成员自身的思想建设时,制订了支部成员约法章程,并按章程接受群众监督。一次,福建省莆田县来人到这个处推销2000立方米的杉杆,直接找到了支部书记和经理,表示如能买他们的杉杆可以按每立方米木材高出市场价20元开票,若照此办理,可收回扣4万元。但这个处的领导没有为金钱所动,他们当即回绝了这笔损公肥私的交易。现在,物资系统不少单位出现了请吃不到、送礼不要、秉公办事的好人好事。
北京市物资系统的许多公司机关党总支,结合当前党员的思想实际,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这些公司的党员基本上都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木材公司五路经营处党总支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许多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在生活会上进行思想交锋。机电设备公司经理部经理,在办理一份汽车购销合同预付款项时有100万元贷款被骗,虽然及时追回了款额,但他负有领导责任。于是,他除了在生活会上作了深刻检查外,还主动扣发了自己3个月奖金和季度完成任务奖。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这个单位违反财政纪律和劳动纪律的不良倾向有了明显好转。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维护台胞的合法权益 增进对大陆法律的了解
公证机关和律师为台胞提供法律服务
并期待建立两岸同行的业务委托关系
本报福州11月5日专电 记者张志业报道:中国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说,内地公证机关和律师单位正在进行充分准备,积极为回大陆探亲旅游的台胞提供法律服务。
由司法部主持召开的公证、律师工作为台胞提供法律服务座谈会,今天在此间结束。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研究了如何做好为台胞进行法律服务的有关具体事项。
司法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内地广大公证人员和律师,已经为台胞、台属提供了许多法律服务。公证人员为台胞、台属继承在大陆、台湾或国外的遗产,落实私房政策,析产,赠与,委托代管不动产,收养子女,出国探亲定居,以及诉讼等需要,办理了所需的公证文书。这些公证文书有些已在台湾使用。台湾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有的也在大陆得到使用。律师在为台胞、台属服务中,解答了大量的法律询问;代写了各种法律文书;接受委托,代理参与诉讼和非诉讼活动,帮助解决人身、财产纠纷;出庭为台胞进行刑事辩护,还为台胞来大陆进行贸易、投资和其它经济活动提供法律帮助。这些服务,不仅增进了台胞对大陆法律的了解,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海峡两岸同胞隔绝38年,积压和产生了大量民事法律问题,随着台湾当局放宽探亲限制,两岸同胞交往增加,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司法部已要求各级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和律师公证人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配合协助有关接待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积极为台胞提供各项法律服务。
记者获悉,这些法律服务包括:对回来探亲旅游的台胞提出的法律事宜,公证人员和律师将热情接待,主动介绍大陆的法律规定和有关办事程序,帮助台胞处理好各种法律事务;公证机关对要求办证的台胞,将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出证,律师将从优、从简、从速洽接处理涉及台胞的法律事务;对台胞台属来信询问有关法律和政策问题,律师将尽快予以答复;公证和律师收费,将执行国内收费标准。
据悉,回大陆探亲旅游的台胞,凡要求办理公证的,将根据我国法律有关公证的管辖原则,由申请人原籍或临时户口所在地,或不动产所在地公证处管辖;居住在台湾的同胞写信或委托其亲友向大陆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公证事项,将由申请人原籍所在地或法律事实发生地,或者不动产所在地公证处管辖。
台胞申请办理公证事项,必须提供有效证件,所需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其中经台湾地方法院公证处证明的,可以暂作为事实上的参考。
司法部负责人还向记者表示,欢迎台湾公证人员和律师与大陆同行开展人员交往和业务联系,并期待尽快建立海峡两岸公证人员和律师之间在办案、调查、取证等业务方面的委托关系,迅速解决台湾和大陆公证处所出具的公证文书拿到对方使用的法律效力问题。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莫桑比克总理马顺戈离京赴粤访问
赵总理到国宾馆送行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莫桑比克总理马顺戈和夫人一行今天上午由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冶金工业部部长戚元靖陪同,离开北京前往广东参观访问。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到钓鱼台国宾馆为莫桑比克贵宾送行。两位总理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广东省副省长于飞今天中午举行宴会,欢迎马顺戈和夫人一行。于飞在宴会上代表叶选平省长对莫桑比克贵宾到广东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关于派遣中国农业考察组赴莫桑比克就两国农业合作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的换文、关于在华培训莫桑比克农业技术人员的换文今天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签字。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莫桑比克总理马顺戈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经贸部副部长吕学俭、莫桑比克农业部副部长亚历山大·赞达梅拉代表两国政府分别在这两个文件上签字。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发表谈话
愿为台胞探亲提供协助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今天就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一事发表谈话,表示愿为台湾同胞顺利探亲提供协助和给予方便。
这位负责人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这是关系到海峡两岸千百万骨肉同胞相聚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好事,对此,中国红十字会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向所有来大陆探亲和希望来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表示热烈欢迎。中国红十字会已通告各地红十字会为台湾同胞的顺利探亲提供必要的协助和给予可能的方便。
这位负责人说,台湾已确定由台湾红十字会承办台胞来大陆探亲事宜。我们根据人道主义宗旨,愿与台湾红十字会的同仁协力,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他还说,大陆的台湾同胞也迫切要求台湾当局开放回台湾探亲的限制,允许他们回乡探亲,解除他们长期思亲怀乡之苦,这是合乎情理的。我们希望他们的这种正当要求和急切的愿望不久将得到满足。届时,我们将给予积极协助。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梁实秋的长女希望赴台奔丧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赖云川、王蔚)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女士今天在京表示,希望赴台奔丧,以尽孝道。梁文茜是在3日接到居住在美国的妹妹来电后,得知她父亲去世消息的。两天来她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她在家中对记者说,自1949年与父亲离别后,只是在1982年到美国西雅图同他团聚过一次。她含着眼泪说:“本想明年迎接他来北京过春节的,不想……”
梁文茜急盼能早日赴台。她说,为先人尽孝,这是我国传统道德,也是人之常情。
梁实秋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梁文茜收到谢冰心、胡絜青、邓季惺等梁老先生的生前好友和在大陆亲人的电话及电报,表达悼念之情。
60岁的梁文茜现在是北京市第四特邀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律师,热心为台胞、港澳同胞和侨胞提供有关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就联大通过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12周年
申仁夏大使举行记者招待会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申仁夏今天就联大通过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12周年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他说,12年来,世界人民支持朝鲜人民的自主和平统一事业,要求履行决议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发展,已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
他指出,从南朝鲜撤走美国军队,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根本要求,是美国应该立即付诸实施的国际义务。他说,“然而,美国当局不肯履行30届联大的正确决议,公然污蔑和践踏这一决议。”
他说,朝鲜半岛的局势目前“变得极度紧张”,“爆发战争的危险”日益增长,“朝鲜的统一面临着严重障碍”。
申仁夏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朝鲜的和平统一已做了诚心诚意的努力,提出了新的建议和主张。
他强调说,朝鲜是一个整体,朝鲜民族是个单一民族。“对朝鲜人民来说,没有比祖国统一更宝贵、更急迫的问题”。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吴学谦同埃塞俄比亚外长会谈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同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长贝哈努·巴耶赫举行会谈。
吴学谦说,近几年来中、埃两国的关系很好,交往增多了。我们对此很满意。
吴学谦重申,中国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坚决反对南非当局奉行的种族主义政策。
他说,中国主张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应帮助面临经济困难的非洲国家发展经济。
吴外长还向客人们介绍了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贝哈努·巴耶赫对埃中两国的友好关系表示满意。他介绍了埃塞俄比亚最近制订宪法和成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情况。
两国外长都表示希望中、埃关系能够进一步发展。
随同来访的埃塞俄比亚国务委员会部长海尔·米凯尔和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菲利普斯·沃尔德—马里亚姆参加了会谈。晚上,吴学谦设宴欢迎贝哈努·巴耶赫外长一行。
埃塞俄比亚客人是应吴学谦的邀请今天抵达北京的。客人们还将去广州、深圳等地参观访问。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精明强干 各具风采
本报记者 苏宁
我们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住了5天。5天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达斡尔族人民,特别是几个精明强干、各具丰采的达斡尔族干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到旗府所在地,我们最先接触的是旗委办公室主任吴吉生,他看上去40出头年纪,黑黑瘦瘦,留着平头,身着灰色中山装,光脚穿双布鞋。他为了安排我们的食宿和采访活动跑前跑后,四处张罗,常常是我们吃完饭了,他还饿着肚子。5天过去了,他没有和我们一起吃过一顿饭,仅这一点,就使我们肃然起敬。
就在我们到达的当天,同行的一位记者夜里突然生病,要去医院急诊。半夜三更,是这位吴主任很快赶到医院,作了妥善安排。当我们对半夜如此打扰向他表示歉意时,他毫不介意地摆摆手。第2天,他又派人专程驱车到60里地之外请来了一位民间中医,为生病的记者诊病开药。
貌不惊人、不修边幅的吴主任,还有大大出乎我们意料的另一面,他拉得一手好手风琴,在旗里为我们举行的专场舞会上,他的手风琴够得上“专业水平”。此外,听说他还能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还是一位有正式驾驶执照的“司机”,真可谓多才多艺了。
与这位“十八般武艺齐全”的吴吉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旗城乡建设局建筑设计室主任、工程师哈斯巴图。他身量不高,粗壮敦实,红红的脸膛,一看就知是个急性子、直脾气。我一打听,果然有人曾管他叫“大炮”。
哈斯巴图今年52岁,是解放后国家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达斡尔族建筑设计工程师。他和他爱人是全旗第一批聘任的工程师。1983年他领导的建筑设计室从城乡建设局分离出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仅两年就收入十几万元。1980年以前,尼尔基镇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幢砖瓦结构建筑。
近年来,一幢幢造型别致、多姿多彩的新建筑在尼尔基镇拔地而起。仅1984年到今年,就竣工92个项目,50多万平方米,其中80%是他们设计的。
去年设计室被评为先进集体,哈斯巴图也被推举为第5届旗政协委员和第6届旗人代会代表。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旗29周年纪念日和旗第6届人代会开幕之日,我碰到了这位人民代表,他夹着一个鼓鼓的文件袋正出来休息。我抓紧时间和他聊聊。几句话一说,他的直筒子脾气就上来了:“当代表,是选民们信任我。我既然当了代表,就得认真负责地行使好这份权利。前一段,旗里有时对建筑施工队伍干涉过多,管得太具体,不便于我们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我要提意见。我这人就是肚子里藏不住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最后,对莫旗旗委书记额尔德木图,我不能不写上几笔。这是一个身高、体胖、风趣、幽默的北方大汉,关于他是大学毕业生啦,他如何德才兼备、知人善任啦等等,都用不着多说,因为那是一个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给我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是其他方面的几件小事。
达斡尔人生性开朗活泼、爱唱爱跳,如今旗里各机关除了跳交际舞外,还盛行跳民族集体舞。在悠扬悦耳的民歌乐曲声中,二人一对,大家走成一个大圆圈,翩翩起舞,且跳且进,煞是好看动人。额书记虽然年近50,且大腹便便,但跳起民族舞来却步履灵活,表情生动,一招一式都那么娴熟、准确、认真。一曲终了,人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喝彩,他却谦虚地摆摆手。额尔德木图书记不但舞跳得好,乒乓球也打得不错,当他听说我们的几位同行愿意跟他比试比试时,顿时兴趣大发,在一次陪我们下乡采访回来后,双方放弃午休,大战了一场。结果是主客双方各有输赢,客队略占上风。事后他对我们说:“原来在这旗里他们都打不过我,我还以为自己真是‘无敌于天下’呢!”话音未落,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在莫力达瓦旗,象额尔德木图、哈斯巴图、吴吉生这样的达斡尔族干部绝不在少数。现在全旗3000多名干部中,达斡尔旗占了1/3以上;在旗一级领导干部中,达斡尔族占一半以上,他们3人只不过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少数几个代表而已。天华物阜,地杰人灵。明天的莫力达瓦旗,将会以更加辉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附图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三位达斡尔族老人组成的个体民族服装加工部缝制的各种衣服、帽子、鞋、手套等民族用品,受到人们的好评。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上海发现孙中山先生行馆旧址
据新华社上海11月4日电 上海卢湾区淮海中路650弄3号一幢三层花园楼房,最近被确认为是孙中山当年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在上海的行馆。这是中共卢湾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根据史料记载,以及上海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提供的照片,经过多方调查勘察后发现的。
据史料称,孙中山在这个行馆中住了6天。其间,他在这里活动甚多。1912年元旦他启程赴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处行馆旧址,目前系一所小学所在地,其建筑结构基本如旧。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两岸亲人重逢记
本报记者 邹大毅
11月3日,这是台湾当局正式受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申请的第二天,正值草木黄落雁南归的时节,在进入大陆的东方门户——上海虹桥机场,我目睹了那一幕幕历史性的感人场面。
从日本大阪和香港来沪的航班还没有到,出口处就围上了接客的人。其中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紧守着出口处,不时引颈相望。一打听,不出所料,他们是来接来自台湾的亲人的。他们有的是老两口双双出马,有的是家族全部出动,也有的是远道而来,还有师生同来恭候。接外甥,接兄弟,接姐妹……
近40年的光阴,他们每个人的脸上乃至心中都被历史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你看看那紧紧靠近出口处栏杆的老两口,头发都已花白,饱经风霜的脸膛上,布满皱纹,凝重的面容,一动不动地朝向出口,紧抿着双唇,目不转睛地盯住了出口的大厅里。他们从镇江赶来,接老太太的表妹。两姐妹30岁左右分的手,如今都已年过花甲。老太太自信地说:“我还认得她,认得出来的。”她告诉我,“表妹的老父亲尚健在,87岁了,他就盼啊盼女儿,天天盼望女儿回来。这次因为他年龄大了,我们让他在家等着。”
还有两位老姐妹,又是一番情景,她们一会到出口处张望一阵,一会儿又回到椅子上歇息片刻,一会又起身到出口看看,她们是渴望见到亲人,还是害怕见到亲人?离别40多年了,渴望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40年后重逢,会给她们年老的心脏造成什么压力?也许,这就是她们矛盾心理表现出的坐立不安吧!她们来接的是姐姐的弟弟、妹妹的哥哥。她们都是台湾省籍人,当年随叔叔来上海开店。1946年,她们的部分亲人又随奶奶回台湾去了。这一别,竟是40多年!11月2日,她们接到了这位兄弟从香港发来的加急电报,于是两家五口人,一齐来到这里迎接亲人。她们告诉我,原先准备到香港会亲。后来形势变化了,她们的兄弟决定回大陆来,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下午两点多钟,在人们望眼欲穿的心情中,乘客们开始出站了。出口处,变成了被割断40年的历史的连接点,成为骨肉亲情的再生之地。
只见一位妇女刚刚推着行李走近出口,就有两位妇女迫不及待地奔过去,三人搂作一团,未发一言而先涕泪交加,呜咽声中,来自台湾的那位妇女连声叹道:“想死了,想死了!”
又一位妇女在出口处里边一眼认出了当年的表姐,撂下手推车就奔过来,隔着栏杆与表姐拥抱起来,激动得连声问候:“你好吗?你好吗?”表姐也迭声不绝地念叨:“回来了!回来了!”
一位红脸膛的男子刚走到出口处的大门,忽听一声:“阿辉!”抬头看见他的姐姐、妹妹,把手推车停下,抓起行李就大步奔了过去。“阿姐!阿妹!见到你们了!见到你们了!”两个姐妹高兴得只顾笑,忘记了该说些什么。
那位思乡心切的台湾同胞,几乎最后才走出出口处大门,一见到分别40年的姨妈、妹妹,他扑上去,搂住她们,泪水奔涌而出,连声说道:“终于回来了!终于回来了!”在故乡的土地上,60岁的男子汉,用泪水在倾诉他的情怀,在亲吻自己的故土。
(附图片)
11月3日,来自台北的苏荣芳(左)与分别40多年的女儿桂芳在上海码头会面。62岁的苏荣芳离开大陆时女儿才1岁。她们在海峡两岸日夜盼望团圆,今天终于实现。
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