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苏联首次发表的孙中山函电
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87年第1期以《公布孙中山的若干通信》为题刊登了孙中山的四件函电。其中两件是首次刊布,《孙中山全集》及孙中山的其他文集尚未收录。现将这两件函电和选编者的有关注释翻译于下。孙中山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函(1922年6月23日于广州黄埔永丰舰)尊敬的齐契林:
谨以此短简答复您托达林转交给我的信①。
我正经受着陈炯明——一个完全受恩于我的人——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危机。达林将会转告您,在某种情况下我打算怎样做。
向您和列宁致敬! 孙逸仙谨启孙中山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部电(副本致苏联在华全权代表,1923年5月15日于上海)
你们5月1日的电报给予我们很大的希望。第一,我们感谢你们慷慨的许诺;第二,我们接受你们的全部建议②;第三,我们将竭尽全力促使其实现,并将派遣代表前往莫斯科,以便讨论细节。 孙逸仙
注释:
①达林,苏共党员。他曾由苏俄驻北京使团派去见孙中山,并送交齐契林1922年2月7日的信,这封信是对孙中山1921年8月28日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部函的答复。
②1923年5月1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部致电孙中山,表示苏联准备给予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提供包括专家和教官、物质和技术的援助。
(摘自11月14日《团结报》 邱捷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俗语讹变说原
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俗语,但若有人认真考察这些俗语的真实含义,常常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感到莫名其妙。例如:“有眼不识金镶玉”、“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不见棺材不落泪”、“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到黄河心不死”等。
这些俗语之所以含义模糊,令人费解,主要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讹变的结果。只要把它们的原来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就会迎刃而解。例如:“有眼不识金镶玉”,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指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又如“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本是一句歇后语,作“跳到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又如“不见棺材不落泪”,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自然令人莫名其妙。“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讹变为“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不但使人听到看到,触目惊心,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不到黄河心不死”,本作“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今名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句俗语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但将“乌江”换成了“黄河”,使人无从索解,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这些俗语由于以讹传讹,不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在表情达意的运用上也失去了应有的准确性。
(摘自《课外学习》第十期 施宝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时装走向世界
现在,中国能参加巴黎国际时装展览,就是中国致力扩大全球服装销售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1986年,中国共出口价值65亿美元的纺织品,其中成衣就占了16亿美元,首次成为取代石油赚取外汇最多的商品。今年头6个月,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达40亿美元,其中1/4为成衣销售额。中国的成衣出口正在迅速增加,而且中国时装正为全世界所赏识。
目前中国约8500家成衣生产企业拥有100多万职工,而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仅占1%。认识到需要更多的设计人员,不久北京将建立服装研究所,中国其他大城市也将建立同类研究所。在北京,建立了一家拥有60多人的全国性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向服装业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学术及研究成果交流;提供时装趋势信息及出版时装季刊杂志。现在,30多所大学开设了服装设计课程。
认识到掌握世界时装趋势迅速变化的重要性,中国对国际性交流也极感兴趣。
(摘自11月16日《上海译报》 龙学超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铁人三项赛之由来
1978年的某一天,美国军官约翰·科林斯在檀香山夏威夷与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话题突然转到什么项目的运动量最大,是游泳,骑自行车,还是马拉松?他们争论得难解难分,最后以一项有趣的决定结束了辩论:他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把3.8公里的游泳、180公里的骑自行车和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跑三项运动放在一起,一项接一项地一气完成。
这种在当时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比赛运动项目,竟迅速风靡欧洲。美国“铁人三项赛”每年举行就不下500次,参加者达百万人。
现在,这项运动已有三个档次标准:第一档已如上述,是游泳3.8公里,骑自行车180公里,长跑42.195公里;第二档依次为2.5公里、100公里和25公里;第三档次已作为奥运会的标准,依次为1.2公里、40公里和10公里。1988年夏季奥运会将正式采用这个标准。
(摘自《生命在于运动》第四期 牟萍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她”字不宜滥用
“她”字,本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是中性词,本身不含有任何褒贬之意。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字开始逐渐衍变为含有褒奖之意的代词,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荣誉越来越高。现在,报刊、书籍,包括党和政府的文件、国家法律、法令、领导人的讲话,其中不仅以“她”称党、国、政府,称民族、人民,称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甚至称军队、军旗、军事活动……总之,世上一切寄托人们美好、神圣感情的事物,几乎都得由“她”来代表,非“她”莫属了。
这很有点令人迷惑。汉语发展到今天,用第三人称指男人有“他”,指女人有“她”,指事物有“它”;“他”、“她”、“它”各司其职,为什么偏要打乱,以“她”代“它”?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拟人描写,是可变“它”为“她”或“他”。人们也常寓情于物,将对女性的尊崇、赞美,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寄托于美好的事物,变“它”为“她”;但这些毕竟属于文学笔法,加进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而文学作品以外的文章,如文件、报告、讲话,特别是国家法律、法令、外交文件,应行文严肃,用词准确,建议不要滥用“她”字。
(摘自11月7日《团结报》 蔡天相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熊猫东迁宜慎重
大熊猫面临濒危,国内外无不出于爱护、关注它们安危的心情,献计献策。大熊猫东迁之议,也属人们的这种善良愿望之一,但要付诸实践,尚需慎重。
自1974年岷山的缺苍箭竹等大面积开花枯死以后,曾造成至少有138只大熊猫死亡。1983年邛崃山系又发生了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由于组织抢救得力,截至1986年,仅发现41只尸体(含邛崃以外岷山等),抢救43只中,救活了34只,已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然而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竹子开花并没有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真正的威胁。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已获得了对付竹子周期性开花的能力。环境压力,或迫使部分迁移与其它种群融合,或扩展重新占领建立种群,或活动范围扩大改食它种竹子等。因此,提出由于竹子开花需将大熊猫进行迁移之说有待商榷。
历史的情况说明,近一两百年以前鄂西山区已失去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条件,致使它们迅速地向西退缩,到目前它们仅在汉水上流秦岭南坡陕南山区佛坪等地才有分布。现在又提出东迁,可能只注意了那里依然保存了丰富的竹类资源,而忽视了一种古老动物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其种群的深远影响。不考虑历史和综合因素,企图引养建立新种群,很可能重蹈历史老路,最终将导致绝灭。
为了在神农架建立一个新的种群,采取“挖肉补疮”的形式,其结果势必影响到更多的分散种群的消失。要引进建立一个种群,没有足够的数量,其可行性也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大熊猫能否生存,主要在于保护好原有的栖息环境,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以及各分离小种群之间恢复或建立迁移交换通道。因此,对它们生存的威胁,不是竹子开花,而是人类活动。目前它们已被迫退到青藏高原的边缘上,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但是只要人类不再继续侵犯,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恢复扩大它们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种群可以自然地得到恢复而繁衍下去,不必耗费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作东迁的尝试。
(摘自《野生动物》第六期 胡锦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扬中发现陈毅题签的
《群众导报》
1939年春,新四军挺进纵队解放扬中后,“挺纵”战地服务团和扬中县青年抗日团共同创办了石印《群众导报》。当时,适逢陈毅同志来扬中视察,他欣然为《群众导报》题签。
不久前,永胜乡万福村一农户拆迁旧屋时发现1939年10月4日至1940年1月7日的八开两版的《群众导报》7期8份,这7期报纸载有我党领袖、“挺纵”领导的发言和启事,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人民抗日及扬中县党组织和群众团体活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减租减息等文章和消息70多篇(条)。
(摘自11月15日《新华日报》 孙富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罗曼·罗兰与中国二三事
▲鲁迅的《阿Q正传》由敬隐渔译成法文,经罗曼·罗兰的审阅和介绍,在一九二六年《欧罗巴》杂志上连续两期刊登。罗曼·罗兰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这是一篇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愁苦的形象将长久留在记忆中。”
一九二九年罗曼·罗兰在富尔嘉别墅里接受阎宗临的访问,他对阎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因为它拥有古老的文化,它爱好和平,可惜欧洲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更不了解中国现实的情况。年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成法文,我开始接触到现代的中国。可惜许多欧洲人是不了解阿Q的,当然,更不会理解鲁迅创造阿Q的心。”
▲罗曼·罗兰发现中国的心灵和法国两派心灵中之一(即拉丁法国的)有许多酷肖之点。他不能不相信人类学上的血统关系——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法国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亲关系的。
一九三四年,他在给傅雷的一封信中说:
“最伟大之领袖必为一民族乃至全人类之忠仆——昔之孙逸仙、列宁,今之甘地皆是也。至于天才不表于行动而发为思想与艺术者,则贝多芬、托尔斯泰是也。吾人在艺术上与行动上所应唤醒者,盖亦此崇高之社会意义与深刻之人道观念耳。”
▲敬隐渔曾将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片段译成中文,登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因敬不幸早逝,翻译全书的工作由傅雷承担。傅译本于一九三六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直到太平洋战争前才把四大卷出齐。到五十年代初,傅雷对原译本不满意,又重新翻译,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摘自十月二十四日《文汇读书周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外国教授的一篇汉语作文
我叫施吉利,加拿大人,很喜欢汉语,我买了许多书,特别是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我发现成语、谚语、方言很好,准确、生动、幽默风趣。有一天,很热,我去楼下散步,看见卖西瓜的,是个体户。我说:“你的西瓜好不好?”他说:“震了!”我说:“什么叫震了?”他说:“震了就是没治了!”我说:“什么叫没治了?”他说:“没治了就是好极了。你看我的西瓜好不好?”这时,我用了两句成语,刚学的,我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他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的瓜皮薄,子小,瓤儿甜,咬一口,牙掉啦。”“咔嚓”一声,切开一个,我一吃,皮儿是厚的,子是白的,瓤儿是酸的。我说:“你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他的脸刷地红到了脖子根儿。我说没有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他一听急眼了:“这个不算。”咔嚓地又切开了一个,我一看,皮儿倍儿薄,子倍儿黑,瓤儿倍儿甜,我狼吞虎咽起来。他说:“好不好吃?”我一伸大拇指,说:“盖了帽了!”
(摘自10月22日《云南侨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个和尚新传 邓建平
(原载《中国机械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