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之花

“史家四代”在中国
张雪玲
这里说的“史家”,不是咱们中国姓史的哪一家,而是美国史迪威将军一家。已故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是中国人民所熟悉、尊敬的。他从1911年开始接触中国,二次大战时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与中国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他的大女儿6岁就随他来中国,起了个中文名字:史文思。她的妹妹出生在中国,叫史文森。这样,他们家就姓“史”了。史家老一辈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友情。今年夏天,史文思在经过两年的筹备以后,把史迪威将军散居美国各地的后裔——第二、三、四代子孙组织起来访问了中国。他们之中,老的年近80,小的才10岁,大多数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史文思称之为“史家四代”访华团(图为在杭州留影),因为她希望并相信,老将军与中国人民友好之情将世代相传。
史文思今年74岁了,她的丈夫欧尼是位退休准将,二次大战时也与中国有密切联系。他们曾多次来华,在中国有许多老朋友。史文思这次在会见康克清同志时,特意将珍藏多年的一本朱德同志亲笔题字签名送给史迪威将军的影集回赠给康大姐。影集用粗糙的黄纸手工订成,上面贴了许多美国朋友当年在延安和解放区拍的照片,有的已泛黄。这件珍贵的礼物,康大姐已送到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回赠影集时,史文思谈话中还深情地回忆了史迪威1946年在美国听到中国情况时的话:“我真想放下铁锹,去和朱德并肩扛枪。”那时,史迪威已去职在家,在加州风光如画的卡曼尔过着田园生活,6个月后便病逝了。这一次,史文思同样高兴的是她与两位前国民党将军、史迪威的老战友的女儿和家人相约在杭州见面,同游了西子湖。她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共同写下了动人的诗句:“回顾烽火年代,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日;欣喜明媚时光,史迪威、戴安澜、曾锡硅三位将军的女儿同游西子湖。”
史文思的大儿子约翰近年来也多次来过中国,他和他的父亲欧尼感受至深的是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变化之大,觉得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史家四代曾到北京紫竹院的“英语之角”与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交谈,听到不少对当前改革的议论。约翰说,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发展变化这样快,当然,学生们有的希望越快越好,但这不现实,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希望。约翰的弟弟詹姆斯是位医生,一到北京,他10岁的儿子杰夫就因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动了手术。第四天小杰夫就出院了,第五天和中国孩子联欢还表演了节目。詹姆斯夫妇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医务水平,更体会了中国医护人员和人民的友情。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代的孩子们,一共7个,从10岁到14岁。对于他们,这真是一次又新奇、又开心、又富有收获的经历。他们游览了长城和西安兵马俑等古迹,欣赏了月光下美丽的西湖,知道了中国怎样烘制茶叶、养蚕织绸,学会了说“你好”、“谢谢”,尤其是体会了他们的曾祖父或外曾祖父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声誉以及他与中国人民、与宋庆龄名誉主席的深厚友情。如果你问他们对中国最喜欢的是什么,他们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中国人民。”
他们一路上多次表演早在美国就准备好的歌曲和舞蹈节目,同中国孩子做朋友,每人都记日记,还经常即席写诗、谱歌曲,表达他们来中国后的感受。10岁的小南茜还将奶奶史文思教给他们的中文儿歌《三只老虎》,谱了新词:“我们真快活,来到这儿,和你们友好相聚……快要离别,多忧愁……永远友好,请一定记住我们,我们对你们永不忘怀……”
“史家四代”确是怀着深深的恋情踏上归途的。小朋友们最后离开中国时,告别的话是:“我们一定再到中国来。”(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风情

沙海猎趣
彭龄 章谊
阿拉伯半岛的10月,当漫空冬云里洒下第一场亮晶晶的细雨时,沙漠上那一蓬蓬灰黄色的骆驼草尖上便萌出点点新绿,给沙漠带来丝丝生机。那干燥、酷热的长夏终于渐渐远去,从沙漠腹地吹来的令人焦躁不安的熏风,渐渐变得柔和湿润了……
慢慢地,头发丝儿似的葱绿葱绿的小草芽儿,也竞相拱出地面。干涸的季节泉,又开始翻涌着一串串珍珠也似的水花儿。那一个个季节性的湖泊也蓄上水,镶上一面面银亮亮的镜子。蓝天,白云,骆驼,羊群,以及赶着小毛驴来汲水的贝都因少女们,都爱在它里面照一照影儿……
一场雨,又一场雨。象《一千零一夜》中巫师挥起能点石成金的魔杖似的,小草萌出了花苞儿,繁星般绽开出白的、粉的、蓝的、黄的小花儿。赤裸裸一贫如洗的沙漠,此时也变美了。
这时的巴格达,晴朗的天空除飘过一团团白絮也似的云影外,也越来越多地闪过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候鸟。沙漠狩猎的季节来到了。
巴格达人狩猎,离不了猎鹰。而训练猎鹰,大都由专门从事驯鹰的贝都因人担任。
据说,驯鹰,首先要给鹰取一个音节响亮的名字。根据这里的习惯,大都给鹰取一个男性的名字。然后,驯鹰者给鹰的双目蒙上眼罩,只在喂食时才摘掉。猎鹰的食物有小鸟、肉、蛋、牛奶等等。驯鹰者首先训练猎鹰习惯于自人手上进食。做到这一步之后,便开始将它放到空中,腿上连着长长的绳子,一面看着它在空中翻飞,一面不时呼唤着它的名字。待它应声飞回之后,立即赏给一点食物,以资鼓励。慢慢地,猎鹰便习惯于听从指令,渐渐驯化了……自然,驯化了的猎鹰,从学会听指令到能随主人狩猎,也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曾跟一位名叫曼苏尔的先生去打过一次猎。现在在沙漠里打猎,主要是打沙鸡。沙鸡是一种候鸟,比普通鸡略大,颈长,肉色红,鲜嫩、可口。由于它们傻里傻气,常常忘记了自己营巢的地点,而去孵别人的蛋,所以阿拉伯人常用“沙鸡”来比喻傻瓜。
那天清晨,汽车驶离巴格达市郊的公路,便向着广漠的沙漠驶去。车在沙漠中疾驰,就象是乘着一艘快艇,在沙海中轻快地滑行,半天也未见到沙鸡的踪影。曼苏尔先生将汽车停下,给鹰摘去眼罩,它立即箭一般飞上高空,并在空中盘旋。曼苏尔先生不时发出“嚯喂……”的喊声,这是在给猎鹰鼓励。猎鹰目光犀利,能看到3公里以外的猎物。它仍在头顶忽东忽西不停地盘旋,这表明它尚未发现猎物。曼苏尔先生轻轻按两下车笛,呼唤着猎鹰的名字:“巴特尔!巴特尔!”
“巴特尔”在阿拉伯语中是“英雄”的意思。“英雄”应声俯冲下来,稳稳地落在曼苏尔先生戴着皮手套的手上。曼苏尔先生喂它一点食物,又将眼罩替它戴上。
汽车又开了几公里,再次停下来。曼苏尔先生替另一只名叫“法塔”的猎鹰除去眼罩。“法塔”是“少年”的意思,这是一只雏鹰。刚除下眼罩,它就急着挣脱,扑棱棱飞起。仿佛早就跃跃欲试,急于在主人和客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了。
只见“法塔”在空中盘旋了两圈之后,突然一敛翅,箭一般朝一个方向射去。“快!”曼苏尔先生招唤着,把“巴特尔”也撒了出去,然后驾起汽车追踪而去。原来,“法塔”已经发现了目标。车上,几支猎枪也探出车外,猎人的手指也都扣上了扳机。顿时,气氛紧张起来了。
汽车风驰电掣。突然,骆驼草稞里扑扑棱棱飞起一群惊慌失措的沙鸡。同时,所有的猎枪对着哄乱飞起的沙鸡噼噼啪啪射去。待平静下来,只见汽车四周坠落了十几只沙鸡。而“巴特尔”和“法塔”还在用尖喙利爪向比它们身体还要大的沙鸡猛扑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贺艾老九十寿辰
顾子欣
论资排辈,您比这世纪资格老,
悠悠九旬,与中国共度六十春秋,①
博大的胸襟装着万家忧乐,
也曾无畏战斗,为埋葬黑暗的王朝。
还以诗人的理想、老犍牛的韧劲,
浇灌智慧之花,培育灿烂的黎明,②
戴一顶草帽,拄一根木棍,
九州方圆,何处不留下您仆仆风尘?
这古老的土地蕴藏着多少生机?
您爱唐诗宋词,爱明清斑斓的瓷器,
爱吃锅饼,爱逗孩子,爱和农民聊天,
爱听建设的喧声在窗外隆隆不息。
然而,您也度过寂寞的光阴,
寒夜惟杜甫伴您灯下长吟,③
但您的希望从未泯灭、动摇——
冰雪会融化,阳春仍将来临。
而今鬓发皤然,您又惊喜地听到
这广阔的国土响起新长征的号角,
祝愿您,和平和友谊的老寿星呵,
和我们再共拓新世纪光辉的航道。
注①路易·艾黎同志来华工作已六十载。
②曾创办过工合和培黎学校。
③“文革”中以译杜诗遣愁。


第7版(国际)
专栏:

血,有白色的
柯宝成
一九七九年四月三日下午二时,日本一位六十一岁的老年病人因胃溃疡大量吐血,气息奄奄,人们忙把他送到一家著名的医院去抢救。经化验,老人为罕见的Rh血型,而该院储血库里偏又缺少这种血型的血浆。电话四处求援,竟然一无所获。病人奄奄待毙,大夫十分焦急。正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该院血液专家、医学教授内藤良一果断地将一种白色的液体输入老人的血管,病人很快转危为安,不久病愈出院。
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略有不同的颜色并非绝对没有,但十分罕见。迄今尚未发现有白色血液的人,然而内藤良一给这位老人输的白色液体恰恰就是血液,不过这是人造血液。
白色血液因呈白色而得名。最先发现它的是位美国医学博士。一九六五年十月这位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发现氟化碳化合物具有血液的某些功能,如红血球输送氧气和运载二氧化碳的功能等。内藤良一教授研制成的氟碳化合物的氧溶解度很高,是红血球的二倍,是普通水的五十倍,任何血型的病人都可以输用。
白色血液已开始用于临床,当然它并非十全十美,在运送养料、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方面,还缺乏天然血的效能。


第7版(国际)
专栏:

北极熊与太阳能
白玉清
提起北极,人们就会想到寒风凛冽茫无人迹的冰天雪地。可就在这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却悠然自得地生息繁衍着。它们靠什么来抵御严寒?科学家的最新发现是人们意想不到的。
前不久,加拿大一野生动物考察小组赴北极统计北极熊的数量。他们分别使用了普通照相及红外线照相术从空中拍照,均未成功。北极熊的一身白色皮毛与冰雪浑然一体,从普通照片上难以辨认。红外线照相虽能感应到动物体温,但北极熊的皮毛同体温绝缘,难以测得。不得已,科学家又采用紫外线拍照。冰雪能反射90%的紫外线,而北极熊的皮毛吸收紫外线的性能极佳,这才达到目的。
加拿大考察组的报告引起了美国西北大学理查德·格罗金教授的兴趣。为什么北极熊白色的皮毛具有良好的吸收紫外线性能,又能有效地绝缘体温?构成北极熊抗寒能力的秘密何在?经研究,格罗金发现,北极熊的白毛都是中空的,空洞中间又都有一细芯,正是此芯吸收紫外线光。光线穿过毛芯到达表皮,表皮则将光转化为热贮存起来。
更神奇的是,北极熊皮毛对光波的吸收及反射均具选择性。它吸收短波和紫外线,反射部分可见光。这特性使得本来透明的皮毛呈现为白色。
经测定,北极熊皮毛将紫外线转化为热的有效率高达95%,而最先进的人造太阳能收集器的最大功效也不过70%。
科学家运用北极熊皮毛吸光保热原理将太阳能收集器作了初步改进:将类似北极熊皮毛的纤维置于收集盘与挡板中间,使收集器的吸收紫外线性能得到加强,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热耗。结果热效提高了50%。由于紫外线能穿透云层,即使阴雨天气,这种太阳能收集器依然能集热如常。
科学家认为,北极熊皮毛的吸光保热原理还可用于防寒服装。一种轻柔舒适、保暖性能极优的极地防寒服在不久的将来即可问世。


第7版(国际)
专栏:

列支敦士登一瞥
李金波
汽车开上了莱茵河上的公路桥。桥的一边挂着瑞士国旗,另一边挂着列支敦士登的国旗。据说这个国家已有100多年没有介入过战争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列支敦士登有80名士兵奉命出征。两年后这支军队被解散,最后一名老兵卒于1939年。边境上没有军人,没有海关,也没有检查站,不用任何手续,我们就进入了这个“无兵之国”。
汽车停在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的一个广场上。一座石砌的古代城堡式的王宫,俯瞰着山脚下的街镇。街道上的建筑物多为欧式尖顶,马路两边绿树成荫,人群熙来攘往。据说瓦杜兹的居民只有2.4万人,但她却每年吸引着90多万外国游客。
列支敦士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旅馆业、银行业、百货业、邮票业和假牙业等。这个4万人的小国,每年发行120多万瑞士法郎邮票,享有“世界集邮中心”的美名;银行的保密程度甚至超过瑞士,因而吸收世界各地的存款;它生产假牙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高居世界第三位。列支敦士登人以特有的精明强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汽车在返回瑞士的高速公路上疾驰。回首南望,瓦杜兹上空已升起了一片暮霭,使它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第7版(国际)
专栏:

文明观赛新招
保加利亚每年举行一次有趣的“争当模范观众”比赛。其宗旨是让观众养成文明看比赛的习惯。竞赛规定,文明观众将为其支持的球队赢得五十分;相反,那一方的观众观赛表现不佳,裁判将减去其支持队的分数,并且还将公诸报端。因此在保加利亚的比赛场上风气不正的观众寥寥无几。·鲍跃·(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绚丽的玻璃之花
师秀峰
捷克斯洛伐克是世界上生产玻璃制品最早的国家之一。各种玻璃制品行销90多个国家,被冠以“玻璃王国”的雅号。
一个落霞洒满大地的傍晚,我从布拉格登上开往卡罗维发利的火车,去访问闻名全欧的莫塞尔艺术玻璃厂。
莫塞尔厂创建于1892年,历史上曾以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磨花玻璃器皿和艺术品享有盛誉。韶光流逝,如今的莫塞尔厂仍是全国同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产品的80%销往西欧、中东、美国和日本,它的磨花酒具为许多国家元首举行宴会所用,它的玻璃艺术品为许多显赫人物和艺术家收藏。
四层高的工厂大楼,分为吹制、绘画、磨花和镀金车间。吹制车间有四座制作大炉,20名艺术大师从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的火炉中,取出一大块烧红的玻璃料进行吹制,顷刻间一件奇异的玻璃品便展现在你的眼前,真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在绘画、磨花和镀金车间,技术工人把一件件光彩夺目的玻璃杯或玻璃瓶拿在手中,沉思片刻,开始按设计图纸在上面绘制山水花卉、鸟兽鱼虫,以及人物等各种图案,然后放到磨制机上进行加工。莫塞尔厂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技艺高超的职工队伍,他们大多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还是高等学校的高材生。
在典雅别致的博物馆里,陈放着代表各个时期的各式玻璃制品,有的金光闪闪,有的素洁雅净,有的玲珑剔透,有的五彩缤纷,真是琳琅满目,美仑美奂,犹如一座梦幻般的宫殿。在一个巨大的展橱前,我停住了脚步。这里陈列着为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英国女王等著名人物特制酒具的复制品,以及其它器皿和艺术品的样品。展品令人游目驰神,赞叹不已。
在展览大厅的旁侧,还有一间特别展厅,收藏着曾在国际展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的作品。你看,那只洁白淡雅的玻璃杯上,一位秀丽天真的姑娘,手捧花束,浅笑微微,仿佛飘然走来。这些多姿多彩的玻璃制品,凝聚着工匠们的艺术构思和情感,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艺术之花永放异彩。


第7版(国际)
专栏:

古巴獴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量的老鼠毁坏了古巴的甘蔗园。当时,不知是谁想出让獴灭鼠的主意。于是从牙买加运来了许许多多的獴。它们当然起过大量灭鼠的作用。可是100年后的今天,这项“引进”却造成了灾难。獴这种野兽非常适应古巴的气候条件,繁殖迅速,现已遍布全国。它们不仅吃老鼠,而且还捕杀其它野生动物和家禽,甚至连绵羊和猪等牲畜也不放过。据该国兽医界推断,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再过10年獴将成为古巴严重的灾害。
·杨秀鲁·


第7版(国际)
专栏:外国幽默画

·外国幽默画·
图中英文:“请勿践踏草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