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曲“淡化”浅议
马也
“淡化”在文学那里讨论几年了,话剧也有涉及。在一向平稳的戏曲界,近来“淡化”竟也成了一个热门议题。
就目前创作实际而言,“淡化”类的作品在戏曲中大概是刚刚掀动。就理论倾向说,戏曲界近年来宏扬或抵制“淡化”者兼而有之。各自虽能言之成理,但若适当地清理一下自身的理论前提,恐怕更易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吸收、携手共进的境界。
多年来,我们的戏剧弊病不少,其中之一是作家被戏剧的外在外显外露的情节冲突所奴役。两种思想、两种观念、两种方案、两种……对立尖锐、非此即彼、冲突强烈、你死我活,却淡化了对人物心理、动机、意志、欲望的深层揭示。而适当地淡化(或“消化”)一下外在情节与冲突,对于戏剧创作直接地楔入人的内心活动,深刻地揭示人的心灵历程,也可能是一个不坏的手段。
如是观之,有一点“淡化”并不坏。在某种意义上说,“淡化”理论是对传统艺术理论的丰富、补充和贡献,能使艺术表现生活的领域扩大而不是缩小,能使艺术的表现手段增多而不是减少。以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改革戏剧”为例,扩展了表现的领域,只从直观的效益上,便可以使紧张、拥挤、雷同、撞车的创作路面得到缓解和疏通。
问题是有人给“淡化”的位置不恰当。习惯或偏爱情节性戏剧性的人们担心“淡化”代替了“强化”的传统,或者根本就不相信“淡化”能出好作品,带有一种本能的拒斥心理。另一方面即“淡化”的宏扬者们也确有扩大地盘取代别人的迹象:把“淡化”强调成灵丹妙药,把“淡化”当成终极目的,为淡而淡;更有甚者则因为怕不说“淡化”就被说成不懂行、不开化、保守落后,而尾随谈淡。淡了这个总得强(或深)了那个,艺术创作总不能一淡到底。连人物连主题(或不叫主题叫观念叫意蕴叫题旨叫神韵)也淡掉,艺术到底该强调什么?若淡化主题等于浅化主题、淡泊意境等于浅薄意境、淡化情节等于淡漠观众,岂不是“淡化”理论的自我否定?任何一个不成功的创作都可以拿“淡化”做万能的挡箭牌。
真正的观念更新应该开放所有通道,而不堵塞任何一条。非此即彼式的“拆东墙堵西墙”是理论贫困的表现。情节性作品与“淡化”性作品都是艺术的合法子孙,各有美妙前程,也都产生了各自不可替代的好作品。没有必要让《玩偶之家》、《杨门女将》、《强项令》与《等待戈多》、《野人》、《黄土地》互相倾轧和排斥。重情节的未必不深刻,主“淡化”的未必不厚重。两条腿强似一条腿,两条路胜过一条路。真正的否定不是线性的前后传递或新旧的位置替换。黑熊掰棒子——拣起一个新的扔掉一个旧的,新则新矣,到头来只是一个。这种只能替换不能添加不能补充的——真正的“独一无二”式的机械思维,与理论的建设性创造性丰富性开放性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第8版(副刊)
专栏:展览掇英

自然质朴的根艺
王朝闻
由根艺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在京开幕,并首次颁发“刘开渠根艺奖”。这意味着中国根艺的艺术水平将要向高层次发展。根艺研究会能珍惜这个互相交流经验的机会,以刘开渠为祖国雕塑事业奋斗的精神为动力,大有可能进一步使中国根的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继承、发展和普及。
根艺作品或研究成果的展出、发表以至销售,都可能具备提高与普及这两重意义。通过人们对于包括作品在内的研究成果的感受与评价,有助于作者发现树根(以及其他对象)的美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就是在以普及的形式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这种活动既可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能成为一种符合群众需要的美育活动。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对根艺的兴趣的培养确有积极作用。
千姿百态的树根,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尊重原材料富于变化的形态的有趣特色的前提之下,再经过顺应自然而又显示着创造性的加工而形成的作品,具备了非人为的更为自由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区别于一般雕塑所能具备的,更足以显示原材料美的特性和自然、质朴的审美价值。
所谓根的艺术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发现。根艺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是否善于发现客观存在的美的根。至于创造力、艺术趣味与发现美的敏感,主要在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修养的培养和锻炼。
预祝根艺作品和研究成果的展出,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获得带里程碑性的丰收。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西游”路上二女将
丁浪文 苗地画
记者:说了天上,再说人间吧。王娴同志,听说你主持“祖国各地”栏目,常到边远的地方,吃过不少苦?
王娴(以下简称王):我热爱自己的职业,舍得吃苦,人家喜欢的,我干;人家不喜欢的,我也干。我乐意作一条孺子牛,最怕出头露面,在表彰《唐蕃古道》大会上让我讲话,我感到很不习惯。
记者:你很文静,轻声细语的,我很难想象你能率领剧组行程十万里,风餐露宿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整整工作两年。
王:工作需要呵。我们到了青藏高原都为它的壮丽奇伟所征服,产生一种不虚此生的充实感。这里是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生命之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人们对下游的东部文明知道得多,而对西部高原却了解甚少。如果人们都关注、了解、热爱西部地区并洋溢开发的热情,那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跨进更为光辉的时代。我们想用自己摄制的画面唤起人们的这种热情。
记者:对西部高原的爱,是拍好这部片子的出发点,把这种爱体现出来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王:“唐蕃古道”四字就是我的创作构思。我们拍的不是风光片、旅游片,而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社会片。主要通过文成公主当年走过的古道,追寻西部各民族的历史踪影,并通过历史和今天的对话,使片子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广阔的现实感。从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到为高原献身的汉族女医生,从大昭寺的修建到现代的群体建筑的崛起,从民族的传统用品到隆隆转动的地热发电站……由此追溯汉藏两个民族互相交流的友好历史,传达青藏人民追寻现代生活的信息,并可以使一切不熟悉这个地区的国内外观念浏览高原奇异的风光和领略古朴的民情。
记者:过去人们大都不知道唐蕃古道,只知道文成公主进藏。如今,已经有不少观众开始了解这条古道并向往穿越它了。
王:这个选题好比考试中的偏题和难题。说它偏,因为大家对它很陌生,研究的人很少,找不到一本有关的专著。为了回答这个偏题,让观众看到古道上各民族的风情和今昔变化,不能说过多的旁白或用其他艺术手段,只能让观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真景,只能实地拍摄。古道长约3000多公里,2/3在青藏高原上,海拔四五千米,空气稀薄。我们的工作主要在这里进行,所以说又是难题,几乎每个画面的拍摄都要经过拚搏,有时为了一幅画面得跑几百里,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在澜沧江拍摄时,我们骑着毛驴,山路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毛驴总是踩着山崖走,脚下是万丈深渊,身子有一半在空中悬着,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滔滔黄河里去。为拍摄长江发源地,我们的航拍小组一直飞到海拔7000多米的格拉丹东大雪山,这是一次没有航线的飞行。全组同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体现这种纪实风格。
记者:难怪许多画面拍得很真实、很美。黄河源头那一丛丛又矮又绿的小草尖上都挂着星星点点的冰霜和雪花,让人联想到那里的夏天伴着冬天。
王:这一段最难拍。摄制组骑着马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里辗转了40天。下大雨时,用鞭子抽马,马都不肯走。6月盛夏,风一吹也冷得发抖,摄影师王怀信没带帽子,积雪寸多厚,差点被冻死。
记者:这部片子老少咸宜,尤其在文化层次高的观众中反应强烈。他们说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认为没有胆识的人绝不会选这个专题,它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王:其实我很胆小。真的,我怕耗子。在孟达天池,住在护林工人的伙房里,每天夜里都可以听见一场耗子大战。没有电灯,我竖着耳朵听,起码有五六十只秃尾巴耗子,吓得我蒙着头把被子包得紧紧的。它们在我被子上乱窜,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有一次,在纳木神湖,那是世界最高的湖,海拔4700米,雷击区。一到晚上,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犹如天崩地裂,仿佛几百头野兽一起向你猛扑过来。我一个人睡在尼龙帐篷里,就象被扔进雷击场似的,恐怖极了,吓得我哭了。幸好雷声把哭声湮没了,其他人没听见。我胆小但不怕困难,既然选准了目标,就朝它走,走了第一步,就走第二步、第三步,一直走完。
记者:你没有小伙子的体力,在荒野里不如他们胆大,嗓音也没有他们洪亮,但你却有着女将所特有的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一股韧性。靠它你完成了《唐蕃古道》,杨洁完成了《西游记》。我觉得,韧性是艺术品问世的持久动力。你们愿意就自己的作品同读者说几句话吗?
王:到唐蕃古道去吧,到那里你就会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国。
杨洁:我喜欢《西游记》插曲的两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下)
(附图片)
王娴,在唐蕃古道上披着高原的大风行进,整个摄制组只有她一个女同志。


第8版(副刊)
专栏:

念奴娇 悼李志民将军
刘志坚
将星又落,
冻云翻骤添多少寒意,
幽燕歌悲,
霜叶飞铺满李公归路。
哀鸿齐天,
素帐垂地,
涌溢千掬泪。
夜阑惊梦,
却见当年英姿。
曾燃井冈篝火,
又照延河月,
西进挥戈,
东渡舞戟, 〔注〕
感一世功丰德昭勋著。
神州腾飞,
方遂平生志,
甘愿成泥,
九泉来日,
邀公再续青史。
〔注〕李志民将军解放前夕曾率部西进,解放甘肃、宁夏,朝鲜战争爆发,又挥师入朝作战,痛歼美李,振我国威军威。


第8版(副刊)
专栏:

沙海春韵(二章)
廖代谦
骆驼刺
大漠,是春兰秋菊,甚至青松翠竹都裹足不前的地方。只有你,在这儿扎下根来,脚踏荒漠,忍受苦旱。你的劲枝是刚勇铸就的;你的碎叶由坚毅凝成。
大漠风野,你是斗风的勇士。对于猖獗的风,你总挺胸拦挡。每一根枝条都要拽住它一角衣襟,刹弱它一丝暴虐。
大漠沙狂,你是镇沙的先锋。对于汹涌的黄沙,你总是迎面阻遏着它。每一杆虬茎,都要踏平它一层浊浪,挡减它一分流势。
大漠春少。你是驮着稀少的春色在瀚海里踽踽跋涉的骆驼。踏着莽莽黄沙,一步一个绿色的脚窝,一步一篇绿叶写就的春的进军宣言。
所以,在荡溢绿涛的菜地四周,战士们用你作篱。
所以,在粼波闪闪的新渠两侧,战士们请你固沙。
诚然,你少一点水仙的秀美,缺几分牡丹的艳丽。这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本来,你就不是为盆景、为花圃而存在的。
驼峰月色
风平沙静。
两峰骆驼踏着月色在沙海中赶路。
月儿露出圆圆的脸庞,笑眯眯地把月华向大地泼洒,泼洒,整个沙海都被泼“湿”了,浮耀着一层淡淡的银辉。
大漠的月夜,清寂无声。人们一举手一投足都放轻动作,生怕惊破了它。
可是驼背上的军人,这时却频频拽摇缰绳,催促驼步。
他是我们连队的军医,正被请去出诊。
他的名气,在这方圆几十里内可是传“神”了:
说是病魔见了他吓得掉头就跑;
说是他的医术比活佛摩顶还灵;
说是他帽上的星徽格外红亮;
说是有了他,沙海的月色更加宁静、更加美好。
这时两峰骆驼,正驮着一片安详,迈动大步向沙丘那边的蒙古包急急奔去。


第8版(副刊)
专栏:

△牛(根艺)  詹树强


第8版(副刊)
专栏:

△玉兔(根艺) 韦敬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