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历史要求抉择
——公民投票前夕的波兰
本报记者 钱李仁 刘允洲
难题与“手术”
(续昨)在公民投票前的群众性讨论中,“热点”与“难点”始终是价格问题。
记者在乌尔苏斯机械厂所采访的工人,没有不赞成深入改革的,也没有赞成较大幅度提价的。两位女工说,她们决定去投票,但还不知道提价幅度和工资改革的具体方案,所以投什么票还要“走着瞧”。她们说,工人大多数讲实际,改革使他们吃亏是不干的。工人的这种反应不是个别的。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说,当前就公民投票出现的不同意见,主要是害怕经济快速变革会带来生活水平下降。
这的确是个“两难”之题。理顺价格机制与社会承受力之间矛盾尖锐,任商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情况,极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无论如何是必须施行“手术”的了。燃料、电力、基本食品……一大半为官价限死的商品,价格低得惊人。萨多夫斯基举例说,每生产一吨煤需要10000兹罗提,出售时却只有5000兹罗提,国家从中要补贴7000兹罗提。由于煤太便宜,国内的煤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出口量大大减少。奶制品的市场价格低到农民生产牛奶不如买牛奶合算。在扭曲的商品比价基础上怎么能形成合理的经济核算制度呢?
既双手赞成改革,又双手反对提价。这是一种固执的社会心理,是改革不能不顾忌的心理。波兰历史上不乏因商品提价而闹乱子的事例。1980年那场社会动乱,导火线就是部分商品的提价。但这一次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不只是提出要大幅度变动价格的计划,而是拿出一整套改革方略,说明改革的机制和目的,广泛地征求人们的意见,要求全体人民在认真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
党中央经济政策部部长霍乌达科夫斯基打了一个生动比喻。他说,医生给病人动手术,先要征求病人意见。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好比动手术。“体制病”涉及社会上下每一个人,“动手术”就必须征求大家意见。“手术”不能不做,但又不能硬做,这就要同群众商量,全民投票就是类似医生同病人谈话,经过充分的解释,“手术方案”由双方共同作出。
任何比喻都会有不完全贴切之处,但这个比喻所含的道理,却深深给人以启发。
摩擦与协商
在临近公民投票的日子里,一场全国性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活动,如同紧锣密鼓越敲越响,上上下下有声有色地开展着。我们接触到的党政人员,都在忙于“征求手术意见”的工作。
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居民区,到处设立了公民投票咨询台,由行政领导,党、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干部和专家向公民解释问题,听取人们的意见。统一工人党中央明确要求,党组织要竭尽全力开展全民解释运动。中央政治局的12位委员,都下到基层参加对话活动。全波工会协商委员会机关已经组织了60多次同工人的会见。工会主席苗多维奇不久前到列宁钢厂同工人对话,他既听取工人的意见,又坦率地批评一些工人浪费原材料的行动。他说,产品成本上去了,市场商品价格怎么会稳得住呢?
一些很赞成第二阶段改革方案的老同志,曾经不无担忧地说,看准了就干,何必再搞公民投票呢?万一通不过怎么办。《人民论坛报》总编辑马伊卡对记者解释说,这样做当然有风险,但可以逼我们认真地同社会协商、对话,以取得社会对改革的理解。有了社会的理解,改革就能更顺利地开展起来。许多人说,由于协商、对话活动的开展,赞成改革的人在增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不断揭露矛盾的过程。价格问题只是改革遇到的一个障碍。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障碍,而解决的重要办法就是社会协商。马伊卡的解释,体现了统一工人党九大提出的协商与改革路线的真谛。协商是改革的有力保证。波党领导人认为,公民投票就是一次最高形式的协商。
人民参与国家管理,重大问题交付社会讨论,这是波兰统一工人党正在探索中的实践。近一二年几次提价,政府都事先打招呼,同社会从容协商,而不是用过去那种“突然袭击”的办法宣布。去年3月份,政府原打算一次提高食品价格12%,公布以后,按群众与工会的意见,改成分阶段提价,提价幅度减到9%,时间推迟一个月。协商的结果,尽管人们对提价不会高兴,但消除了可能发生的社会摩擦与震荡,缓解了那种令人头痛的“两难之题”。
波兰在加快经济改革步伐的同时,正在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新措施也在酝酿之中。协商与对话,决不仅仅是缓解“两难之题”的权宜措施,而是一条新的路线,是一种吸引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格多夫契克说,改革是重大的转折,在经济上是改变中央集中制,抛弃直接干预企业和发号施令的做法;在政治上同样也是改变中央集中制,让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包括在遵守宪法的基础上,让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士,甚至让反对政府某一方面政策的人士都参与管理。
霍乌达科夫斯基进一步阐述说,过去实行一切由上面决定、包办的制度,结果造成了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什么实惠都伸手向上要,如果什么东西要不下来,那一定就是上面没有能力或不愿意给,矛头就直接冲着上面来。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使社会、企业都知道自己的事,管自己的事。循着这条思路,人们也许可以对公民投票这种做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飞机从华沙机场腾空而起,离11月29日没有几天了。在那个重要的时刻,情况如何呢?用波兰一位干部的话说:“还是让结果来表明结果吧。”
无论如何,这个国家的美好前途,必定来自一步步深刻化的改革。这是历史的必然。记者相信,波兰人民将会做出自己应有的抉择。
 (全文完)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新时代》就我党十三大发表文章认为
十三大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现实意义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苏联政治性周刊《新时代》第46期就中共十三大会议的结果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这次会议对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说,对中共代表大会如此感兴趣并不奇怪。首先,中国是个伟大的强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任何政治事件都会引起国际反响,更不用说党代会了,其次,中共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国际共运的发展前景在不小程度上取决于中共的路线。况且,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中国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正在紧张地探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关系和政治体制的有效途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期待中共十三大提出新创见和结论,以丰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国际社会都希望对中国今后的道路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一个概念。
文章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战略时说,中共十三大的理论纲领和看待中国紧迫问题的方法论,可表述为3个基本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新的大发展”:中共在改革道路上遇到的意识形态干扰,对实施改革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对苏联,都有现实意义。
二、确定政党活动的准则:看其政策和实践是不是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结论不仅对中国极为迫切。
三、确定了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是早一点作出这一结论,那么,中国本来可以避免许多不良因素。也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共十三大的上述论点,将会感兴趣。
苏联对中国的改革经历了从怀疑到借鉴的过程。文章说,中国是从70年代末开始改革的。应当承认,直到不久前,确切地说是苏共(1985年)4月全会前,我们这儿对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个别试验和改革是抱有一点怀疑态度的。这是因为苏中关系没搞好,而且我们的国民经济是通过其他方法管理的。现在,特别是今年苏共中央6月全会之后,情况变了。文章同时指出,中国的经验并不是全部适合我们的条件,苏联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


第7版(国际)
专栏:

民德党领导人赫尔曼接见本报社长钱李仁时说
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广阔
新华社柏林十一月十九日电 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约·赫尔曼今天说,从中共十三大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和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有着广阔前途。
赫尔曼是在这里接见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但都是在各自特殊的条件和情况下进行的,重要的是取得的结果能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地位。他说,中共十三大将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地位。
赫尔曼表示,进一步努力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是德国统一社会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曼说,两党中央的机关报《新德意志报》和《人民日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感到高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支持两报开展兄弟般的合作。
钱李仁是应新德意志报社的邀请,率人民日报社代表团于十一月十六日抵达这里访问的。
访问期间,钱李仁和德党中央委员、《新德意志报》总编辑赫·瑙曼就发展两报关系和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
访问已于今天结束。


第7版(国际)
专栏:

伦敦一地铁站发生严重火灾 英国开始公开调查失火原因
本报伦敦11月19日电 记者李云飞报道:伦敦最繁忙的国王十字地铁站18日傍晚发生严重火灾,造成3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这一灾难性事件表示震惊,首相撒切尔夫人亲赴事故现场察看并前往医院探视伤员。
国王十字地铁站是伦敦市地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通往英国东北部、苏格兰和约克郡的5条主要地铁干线的交汇点,每天都要接纳数以万计的乘客。
据报道,这座地铁站的大火是从一自动扶梯下面的机房开始烧起的,火势迅速蔓延,浓烟滚滚,充满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当时在车站里候车的乘客乱作一团。
大火发生后,消防队员闻讯仓促赶来,由于没有及时获得地铁通道分布图和氧气防护面罩,他们的灭火工作一度受阻。部分消防队员不顾烟熏火燎,进入地铁车站抢救乘客,结果消防队员一人死亡,两人受伤。大火燃烧了4个小时之后才被扑灭。
新华社伦敦11月19日电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日宣布对18日晚伦敦国王十字地铁站失火事件进行公开调查,探明原因并吸取教训。
有报道说,伦敦地区交通局明显忽视了过去提出的在地铁站内安装烟雾报警器的建议。
撒切尔夫人在讲话中否定了反对党工党就这次大火与削减开支有关的说法。她指出,伦敦交通当局每年用于卫生和安全的费用高达890万美元,年总投资已从1984年的2.4亿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3.4亿美元。
(附图片)
图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察看事故现场。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国向联合国难民署认捐25万美元
新华社联合国11月19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黄嘉华大使今天宣布,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难民署1988年一般援助方案认捐25万美元。
在今天的难民问题认捐会议上黄大使说,中国对当前世界上依然存在的难民问题表示关切,“深切同情世界各地难民遭受的苦难,愿意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竭尽自己的努力”。
自1979年以来,中国已经接受了28万难民,并且向其他接受难民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目前,全世界难民总数已达1300多万,在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就更多了。在过去的30年里,平均每天有700多人被迫逃难异国。


第7版(国际)
专栏:

潘虹获大马士革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新华社大马士革11月19日电 中国电影演员潘虹以其在电影《末代皇后》扮演的主要角色获得了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1月10日开始的这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已于19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闭幕。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31个国家的影片参加了本届电影节。


第7版(国际)
专栏:

苦果
朝阳
据日本报纸报道,在上海市煤炭火力发电厂成套设备的投标中,本来占有优势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等日本企业纷纷败北,眼睁睁地看着欧美联合势力反败为胜,拿走了一笔大生意。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日本政府在“东芝机械事件”后加强了对所谓“共产圈”的出口限制和审查,致使日本公司的交货期大大推迟,降低了竞争力。如此看来,这次日本一些企业是吞下了日本政府种的苦果。
本来,“东芝机械事件”是由于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售“巴统”禁运物资引起的,同中国毫无干系。但日本政府对东芝机械公司的制裁以及加强出口限制、审查措施,却使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日本从事对华贸易的有关公司也因此而遭到池鱼之灾。
对这种没有道理的作法,中国有关方面已向日本表示强烈不满,要求日方履行已签订的合同,按期交货,并赔偿损失。日本有关大贸易公司和厂家受到这次投标失败的冲击,也打算推动日本政府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加快出口审批手续。
必须指出,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存在谁对谁的依赖关系。日本有关方面应从上海投标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再在中日经济关系中干那种既损人又害己的事。据悉,日本通产省正加紧同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协商,争取放宽对华出口限制。日本新首相竹下登也表示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希望日本有关方面能顶住压力,正视现实,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