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狭路相逢勇者胜
陈兵
中国足球队在第24届奥运会足球预赛东亚区最后一场比赛中获胜,几代人梦寐以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给充满欢乐气氛的党的十三大献上了一束鲜花。
欢庆之余,难免思潮逐浪,遐想联翩……
50年前,笔者在香港九龙城念小学。欣逢周末,为了一睹远东球王李惠堂的雄姿,我们这些买不起门票入场的娃娃球迷,宁愿空着肚子结伴渡海,爬上高高的加路连山,蹲在悬崖边上观赏球赛,从山顶上俯瞰驰骋绿茵场上的李惠堂、包家平、李天生、谭江柏等中国健儿的身影,感到一种特有的快慰和满足。
1957年我在上海江湾体育场欣赏中国对苏联和匈牙利的几场比赛。尽管输了球,但对新中国涌现出来的第一代技艺不凡的足坛健将面对欧洲劲旅那种敢于拚搏的顽强精神,迄今记忆犹新。
近几年中国足球运动的竞技状态,似乎尚未达到和超过苏永舜、容志行鼎盛时期的水平。1985年“5·19”之役,本来已经到达“冲出亚洲”边缘的中国足球,又功败垂成。今年10月在羊城首战日本,把自己逼上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绝壁悬崖……
打仗和打球有很多互通的道理。我想起了40年前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
刘邓野战军继鲁西南大捷歼灭蒋军九个半旅之后,千里跃进直向大别山。蒋介石派出大量精锐前堵后追,我军腹背受敌,处境艰难。当此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尚难预卜的严峻时刻……
“‘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明白吗?”刘伯承司令员这句震天响的最强音,给先遣部队以莫大的鼓舞。在刘邓首长的亲自指挥下,我们6纵队18旅旅长肖永银和16旅旅长尤太忠率领部队,协同作战,以破斧沉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硬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过了汝河南岸,攻占了敌人的重要据点大小雷岗,为12万南征大军冲杀出一条胜利的路。
足球场上的斗智斗勇,是指挥艺术、战术技术、身体素质、胆略意识加上临场竞技状态和机遇等各种因素综合较量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曰:靠平时日积月累的战斗实力,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死打硬拚的精神状态。如果只有实力,精神状态不佳,实力也发挥不出来;只有拚搏精神,但实力薄弱,恐怕也不能取胜。这次中国队被迫背水一战,往昔那种盲目传递,出脚迟缓,奔跑不积极,拚抢不凶猛,传接球拖泥带水,射门意识不强,临门一脚欠准等等积弊少见了。精神状态上来了!人还是那班人,实力也并未一夜提高,结果就打了胜仗。可喜可贺!
明年进军汉城参加奥运会足球赛的入场券是拿到手了。但世界之大,强队如林,摆在中国队面前的路显然是崎岖难行,布满荆棘的。“胜了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输了也不是一无是处。”高丰文这句话就有辩证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任重而道远。
小平同志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举双手赞成。每当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北京八九岁的“娃娃足球训练队”奔跑在绿茵场上,便感到我国足球的希望之光升起来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路一定要有士气高昂的战士去走,才能变崎岖狭路为康庄大道。
1987.11.广州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恋旧心理
戴平
美籍华人、著名报人赵浩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是吃豆浆、油条长大的,长居海外,在万种思乡感情中,包括对豆浆、油条的怀念。记得14年前,在我去国25年后重返故土第一次看到豆浆、油条时,竟象看到远别的亲人,激动得滚下热泪。”这不仅是思乡之念得到满足,也是恋旧心理获得了补偿。
倘若从审美心理学来分析,恋旧心理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艺术欣赏的恋旧之风,在今日的英国首都伦敦正盛。“多多斯”是伦敦仅存的具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风格的唱片俱乐部,近来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室内陈设以黑、灰色为基调,古老的手摇唱机上放着近乎走了音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唱片。客人们静坐在伏尔泰式的椅子里,全神贯注。要不是那些沾粘、染色的头发,那些鲜红色的鞋袜,真让人以为回到了上一世纪。
“恋旧”,是具有一定阅历和审美经验者的心理特点。如果粗略地以年龄、民族来作不甚确切的划分的话,儿童和青少年更爱新奇;中老年人则常常恋旧,往往越老越烈。以民族而论,一个传统深厚、历史久远的民族,比较容易恋旧;而一个年轻的国家和民族,则较爱展望未来。克服心理厌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时间的间隔。时间的流逝,可以悄悄地冲走人们心头的厌倦情绪。
日本著名戏剧家世阿弥根据这个道理,主张剧目轮转来避免观众产生厌倦心理。他认为这种轮转之法与四季赏花出于同理。虽然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年年无异,但它们因为轮流开放却不使人们感到厌倦。因此,他说,某一种剧目“观众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以后再看,仍然会感到很新鲜。”(《风姿花传》第七篇)莎士比亚戏剧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受到了各种现代派戏剧新浪潮的冲击,但广大观众经过不断的选择和比较后,传统的、力求还古代面目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目前在英国还很有观众。许多剧团坚持以传统的形式上演莎剧,也是为了满足一大批观众的恋旧心理。
在进行戏剧改革的时候,不要把传统中的一些好东西,一概列在“可厌”之列,更不意味着将杜丽娘和奥赛罗统统逐出美的王国。还是列宁说得好:“即使是‘旧’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它,拿它作为一个榜样,作为起点。”那种“因为它‘旧’就要抛弃真正的美,拒绝承认它,不把它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的做法是愚蠢的。”戏曲改革也是这样,在大胆进行横向联系,借鉴各种外来剧种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顾及一部分戏迷的传统审美习惯,顾及他们的“恋旧”心理。在审美的王国里,应当让“喜新”和“恋旧”各得其所,各自获得自己的知音。


第8版(副刊)
专栏:

石仙小传
冯恩昌
在沂蒙山区一个绿树遮掩的宝畔台村,冒出了一个靠怪石发家的文化户,他的名字叫石好德。
石好德生在山野人家,却象个文墨书生。小时念书,他就爱绘画。回到家里画鸡,画鸭,画猫,画窗前的石榴花;跑到野外,画山,画水,画石和野草山花。望着青山绿水就出神,碰到怪石就发呆,成天沉默不语。爹娘嫌他“傻”,外人说他“呆”,老师常常为他的怪癖而叹息。
石好德长大成人后,怪得更厉害了。天刚亮就扛起镐头,踏着草叶上的露水上山,在山坳的荒坡上,吭哧吭哧地挖起怪石来。出坡干活的人们都嘲笑他:“好德啊,大清早,你拜的是什么神灵?”“我拜的是石神啊!”从此,石仙的名字便传开了。
他爱石,是书本教他的。这山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石头,象盘龙,似猛虎,如剑戟,若珊瑚,学名通称“太湖石”。他从书本中知道了这些石头的价值。
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别人扔在乱石堆中的疙瘩树根、山草墩儿,在他眼里都是宝贝。他家那平平常常的小院,经过打扮,象一座花卉园林:青石砌成院台,竹木幽幽,荡花飘彩,院中间还有一座钟乳石砌就的小泰山。房檐下一排石桌,整齐地排列着玲珑剔透的盆景。大门外摆着一堆堆怪石,院墙根搁着弯弯曲曲的树根。早先,生活在穷山僻壤的乡亲们大惑不解:“这一不解渴,二不充饥,有啥用场?”
党中央号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春风吹进了宝畔台村。有一天,从山那边的盘山路上开来一辆米黄色小轿车。一位穿西服的人,走进石好德仙境也似的庭院,细细观赏,连声赞扬,当场选了几盆精致的盆景,每盆定价200元。临走握着老石的手说:“我们单位请你去造一座假山,只要达到标准,给你1万元。”在场的人听傻了眼。宝畔台村立即沸腾起来了。曾经嘲笑过他的那些人,恭恭敬敬地前来拜师学艺。
山村之夜,灯光染黄了窗纸,好德无一丝睡意。美好的前景鼓舞着他,飞动的思绪飘得很远。他想成立一个制作盆景、假山的公司,让大伙都走富裕之路。乡领导很赞赏,划给他50亩山地。他只用一春的时间,盖起了20多间新房子,还盖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盆景展厅,陈列着他精心制作的100多盆山水。参观定货的人络绎不绝。
现在,老石这座向阳院的门旁,粲然高悬“沂蒙花石工艺公司”的大牌子。他自任公司经理,招收了60多名工人,分作4支小分队,奔赴各大城市和重点旅游区,承包假山、园林制作,每年收入40多万元。石好德的盆景进北京展览了,他被山东省盆景协会吸收为会员。
石好德,代表着一代新型的农民,从沂蒙山中的小村庄走向了山外广阔的天地。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郭沫若题词文君井
魏朗
文君井在四川省邛崃县,系西汉遗迹。相传2100多年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此开设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
郭沫若青年时期,对文君故里非常向往,曾有“沽酒临邛不用赊”的咏唱。1923年,郭老写的第一本历史剧作就是《卓文君》。他对文君反抗封建的叛逆精神,备加称赞。1957年,邛崃县政府决定整修、重新开放文君井时,给郭老写了一封信,请他拨冗手书“文君井”三字并作诗或作文,用以刻石,作为纪念,随信寄去文君井照片一张。
不到一个月,便收到了郭老的题词《卜算子·题文君井》:“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谅无比。”尾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令人向往”。落款为“1957年国庆节郭沫若”。
郭老的回信,不但寄来了题词,还寄回了求字的原信。原来,写信人粗心大意,信中将“文君井”三字的尺度错写成公尺了!因此郭老以红笔标出尺度,并疑问地写了“太大”两字,旁边复用墨笔批写道:“怕写错了?”在寄去的照片上,郭老见到园林中已有“文君井”三字的古碑,便在信上写道:“‘文君井’三字,我以为不必另写,就把原有的保存下来,要有意义些。”
“会当一凭吊”,倾注着郭老对文君遗迹的深情。1959年,文君井整修完毕,正式开放,郭老的题词,刻成一座石碑,竖于文君园林的琴台对面。虽然,郭老终未亲临邛崃,但他的历史剧作《卓文君》,为文君井题写的诗碑,为邛崃人民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第8版(副刊)
专栏:

探索的路上
——看“姜宝林画展”有感
夏硕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创造适应变革时代社会心理和审美理想的新艺术,确有一批热情而严肃的美术家,在不辞艰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探索。
近年来,画展频繁,美术创作活跃。最近,看了来自浙江画院的中年画家姜宝林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个人画展,更加深了我这种印象。画展的突出特点是:创造欲和探索性。他象许多同辈画家一样,不满足于已有的艺术模式,把自己的艺术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广收博取,不拘一格,进行创造。他有一种明确的“不与人同”的独创意识。姜宝林对我说,他既崇拜传统,又迷恋西方现代派。可以看出,他在努力寻求着不失民族主体文化意识的中西结合。这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影响了他的创作面貌。尽管他的画还难免存在着探索过程中的不尽完美之处,但在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入中国山水画时,其造型手法、艺术表现以及揭示大自然的神秘内蕴等方面有新的拓展。
姜宝林有比较扎实的笔墨功夫。他在浙江美院山水画科、中央美院山水研究生班,受过科班训练。他的白描山水,以富于力度、节奏和方圆枯腴变化的线条结构而成,参以民间艺术的观念和造型手法,取得了含蓄蕴藉、明快天真的审美意趣。《山乡可居》、《长城》可算他的白描山水代表作。他的泼墨山水,用意奔放,落笔豪纵,泼墨与泼彩交融,宿墨与新墨兼施,有一种淋漓浑穆、飞动跌宕之美。他画山石,不拘于传统的皴法,所造成的意象因山、因景、因情而异,突破了那种不问境界,不管南山北山、石山土山,一律“披麻”或一律“斧劈”的僵化程式。他的《松谷云》等三幅画,意别,境别,法也不同,颇有新意。
姜宝林在浙东奉化做过长时间的基层美术工作,近年来又壮游南北,生活底子比较厚。倘能保持与生活土壤的联系,又肯于去探求最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么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第8版(副刊)
专栏:

背影
——给改革者
雷霆
就这样你走去
前面是莺飞草长的季节
岸上的人清醒如秋虫
一切充满色彩的闲言顿然泥泞
涂抹你挺动的中国红墙
长城伸展颤栗的方向久了
黄河涌动澎湃的古调久了
你淌过的地方足令
同代人竞发千帆
某个早晨紧咬的嘴唇
忽然蹦出一丝微笑
如劈山之利刃
断千年黄土幽梦
断世代民族恩怨
断不了一条古道通向你脚跟
掏一把黄泥掉几滴泪
在你弓身的地方站立长久
龙骨的梦魂
铸你还会滴血的墓碑
闪烁的铭文如星群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乡可居(中国画) 姜宝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