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多瑙河湾绿如蓝
徐荒
认识事物,浅尝辄止,遽下结论,是很难不犯错误的。我就有过这种体验。
约翰·斯特劳斯一曲《蓝色多瑙河》,使我从童年起就对它那优美的旋律产生一种蓝色的幻想。这幻想,旋即凝成一幅漫江碧透、比诗更美的画图,几十度春秋过去,始终浓浓地凝固在我的梦幻中。
一天,我终于来到有“多瑙河之珠”美称的布达佩斯。略事歇息,就兴冲冲地去一览梦寐多年的多瑙河。没想到,扑入眼帘的,竟是一江微黄的河水,心绪不禁顿时若有所失:“斯特劳斯错了!”看来,“白发三千丈”,“文人大话多”,古今中外,终所难免吧!
“到多瑙河湾去!”离匈前一天,匈牙利朋友相约作别前游。汽车从首都向东北方向飞驰,时而繁花满树,楼台参差;时而平野万顷,麦地连绵,好一幅金灿灿的丰收景色。蓦地,右侧芳林间隙,闪出一泓碧水。
“什么河呀?”我问。
“多瑙河呗!”朋友回答。
咦!我诧异了:水波澄碧,怎么多瑙河忽然变了这么一副可爱姿色?!
汽车沿着河边公路飞驰,两岸景色不时变幻。你看,水边碧树弄影,多瑙河轻波荡漾、朝晖闪烁,愈显得满江流翠泛绿,好一湾蓝湛湛的碧水。下车小憩,听微波轻拍河岸,直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萦绕耳际。“斯特劳斯是对的!”我不仅为这位名扬世界的“华尔兹之王”的天才倾倒、叫绝,并忽有所悟了——仅凭一时之见,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遂下结论,总是难免要导致谬误的。多瑙河湾之见,使我获益非浅。
不想3年过去,几天前,大洋彼岸,“美国之音”忽然介绍《纽约时报》记者包德甫(巴特菲尔德)几年前的著作《苦海余生》。据说,该书作者曾把中国想象为“玫瑰色的”,后来他在香港常驻,搜集了“文革”期间从大陆去港的某些人所谈的中国种种可怕弊端,于是乎写成《苦海余生》一书。大概是为了相得益彰吧,“美国之音”还谈到一位英国“名作家”,说他虽然从未到过中国,却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美好的书,后来乘船长期漂泊,终于来到上海,但到黄浦江边忽然不愿弃舟登岸了,因为他在船上看到陆上可怕的景象,决定只在舟中观察这座中国最大都市究竟如何……。两则“介绍”,前后呼应,讲来“妙语连珠”。其实后一则神话式的故事自不足置评,即就《苦海余生》而言,倒使人想起“喝粥拌汤,各有所好”;“秦琼买马,砍头去尾”等等中国俚语和古老寓言。
对于《苦海余生》,一位英国女作家就曾写过书评,指出“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极端的,而且反复无常”,她认为,某些“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是根据冷嘲热讽者、恶毒攻击和绝望者的看法来写作,因而是很有出入的”。而“美国报界”又往往喜欢“向人们展现‘一幅’红色地狱的形象”。对于上述评语,不知包德甫先生有何感想?其实,连包德甫先生自己也曾承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在变,这些都影响了我对中国的看法。”如果一味按照主观意图而作随心所欲的选择,那就难免要陷于片面、偏颇以至谬误了。
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叙述、评价能否正确,往往取决于诸多因素: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一知半解,夸夸其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等等,都可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判断。如若戴上有色眼镜,那就更是难以见到多瑙河的碧蓝本色。何况偶逢骤雨方霁,或弄潮儿肆意捣腾,多瑙河的局部也难免偶尔泛黄。再若有人漫步河边,捞起河底的一两堆沉积物,就断言多瑙河污浊不堪,那不是更为可悲了吗!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围墙以外,很难领略到满园春光。对于中国,大凡不怀偏见而又愿意脚踏实地,客观而又全面地看问题的人,都不难得出合乎实际的判断。英国前首相卡拉汉今年1月访华时就曾指出:“中国的变革正在发挥能量,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成功。中国在往前走,和我6年前来访时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看法,同《苦海余生》所着意描绘的相去之远,不足为怪。令我思索的是,在举世瞩目并给予积极评价的中共十三大胜利结束不几天,“美国之音”翻出包德甫多年前的著作来作一翻评介,不知着意何方?!
中国的历史长河,纵使某个阶段骤遇风雨(如“文革”动乱),浊浪排空,萦回曲折,但终究是浩浩荡荡,奔流向前的。高明之见,贵乎不囿于局部而能纵观其全体和本质。就象多瑙河一样,只有更多地深入了解它,比如来到多瑙河湾,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它那蓝宝石般可爱的姿色。对中国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船临汉堡宾如归
刘洪潮
从汉堡市中心出发,沿易北河驱车北行约45分钟,只见一幢二层楼高的房子,上面横书“航船之家”几个大字,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汉堡市旗。
我们朝“航船之家”走去。没过多久,大喇叭响了。只见从北海方向开过来一条乳白色的大海轮。当船行到我们正前方时,高悬空中的汉堡市旗刷刷直往下降,一会儿又忽地升到杆尖。此刻,喇叭里用德语广播:“这是一条挪威货船,排水量为3500吨……”紧接着传来了轻快的乐曲。这就是汉堡港特设的“欢迎站”,专门代表汉堡港向外国船只表示欢迎和问候。对凡来汉堡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外国船只,欢迎站的12个高音喇叭首先播放该国国歌,接着用该国语言致欢迎词,与此同时降旗致敬,然后介绍这条船的国籍、性能、载重量等等,最后播放迎宾曲,从而使船员们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汉堡是世界闻名的大港口,按年吞吐量计算,名列世界第九。去年有近15000艘船只从131个国家来这里装卸货物,其中多艘来自我国的上海、天津、大连等港口。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欢迎站!”陪同我们的登特尔先生自豪地对我说。
这时,我特别希望马上能驶来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巨轮,听一听那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是,等到夜幕降临、欢迎站快要下班的时候,也没见一艘中国船开来。登特尔好象猜到了我的心思,便微笑着站起来说道:“走,咱们到播音室去看看。”
播音室值班员听说我们是中国客人,想听听中国国歌和用汉语播送的欢迎词,便高兴地从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录音磁带中熟练地抽出写着“中国”字样的一盒放进录音机,很快,就响起了那激奋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接着,是一位声音宏亮、雄浑的男士操着十分地道的普通话致词:“欢迎,欢迎,这里是汉堡港,热烈欢迎您光临!”最后,主人还为我们放了欢送词:“再见吧,再见,祝愿您一路顺风,欢迎您再度光临!”
我们听了感到十分亲切,连连向主人道谢。归途中,登特尔先生介绍说,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从汉堡市和周围地区来到“欢迎站”,节假日尤甚。他们在这里观看河面上来往行驶的各国船只,欣赏各种曲调的外国国歌,一边品茶喝咖啡,一边观景聊天,既是休息,也是一种学习。


第7版(国际)
专栏:

度假时节在法国
魏玉琴
每年7、8月份是法国人的度假时节。据朋友们说,在法国,不去度假会使有的人感到丢面子;而度假回来,则会因晒黑的皮肤感到得意。在这时节,你总会听到看到一些新鲜事……
“危险的日子”
这期间公路交通成了重要新闻。报纸、电视、广播中不时公布交通车流量和事故伤亡数字。有关部门经常提醒人们哪天几点钟是“绿色时辰”,尽可上路,何日是“危险的日子”,请缓行。
今年8月1日时逢周六,既是假期又是周末。7月下旬,交通管理部门就惊呼这天可能会出现空前的交通拥塞,并以与这天情况相同的1981年8月1日为例,列出那天有3股车潮:一是有230万人外出度周末;二是有650万人出发度假的“八月人”车潮;三是有330万人结束度假的“七月人”车潮。此外还有90万外国人驾车进入法国和80万出境的外国人车潮,交通部门告诫人们:避开这个“危险的日子”。
街头“语言助理”
街头巷尾,当你停下翻看地图和查阅资料时,会有好心人主动来为你指路。有的地方还会有操着外国语的年轻男女问你需要什么帮助,想去什么地方?然后他们会热情地告诉你走哪条路,换什么车,到什么地方能得到介绍资料。这些被人们称为“语言助理”的人,在巴黎据说随处可见。
在法国,用英、德、日、西班牙文印制的各种导游资料,人们可以免费索取,堪称“文字的语言助理”。今年印制的《欢迎您到法国》有100万本,还专出一本《历史之路》的小册子,向外国人介绍法国“香水之路”、“象牙之路”、“王谷之路”等55条怀古旅游路线。
宠物变累赘
法国是养狗最多的欧洲国家,平均7个人就养有一条狗。有人说,巴黎200万居民中有60万条狗。人们把狗作为宠物,主人牵着甚至抱着它遛马路逛商店。也常能看到狗坐在主人的汽车里东奔西走。
但在夏日度假期间,狗又成了度长假者的一种累赘,于是出现了抛狗的高潮期。狗主人不把狗抛在野外或大街上,而是把它送到动物保护协会,希望它们能找个新主人。仅今年7月,动物保护协会就在巴黎的一家收容中心收容了上千条被抛弃的狗,超过往年的记录。那里曾一度“狗满为患”。(附图片)
横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景观。


第7版(国际)
专栏:

杰西卡获救之后
任毓骏
1岁半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因落井得救成了“名人”,她的故乡得克萨斯米德兰城也随之沾光。
10月14日,杰西卡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1米多深的废井。由于井身过窄,援救人员花了两天多时间,动用了许多抢险器材,才把她救上地面。
小杰西卡住进医院后,前来探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送来了大量的糖果、玩具,有的还捐了现金。由于来人太多,医院不得不设立了一个临时接待室。
美国三大电视网通过卫星,把营救小杰西卡的情况转播往世界各地,千家万户都知道了她的名字,关注她的状况。近日来,来自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邮包已超过1000个。邮包上有的干脆只写“寄给得克萨斯州那个掉在井里的小女孩”。米德兰镇邮局的业务骤增,局长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纷纷来信慰问小杰西卡,给她的信件总计约有2.5万封,邮局每天有专人把这些信件送往她住的医院。
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儿童、慈善机关和人士纷纷向杰西卡捐款,数目从2美分到5000美元不等。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已设立一个信托基金会收集这些钱。银行女发言人拒绝透露捐款总额。她表示,这些钱将用来支付杰西卡的医药费和将来的教育费用,在她满25岁时才能全部转交她本人。


第7版(国际)
专栏:

蔗农的叹息
陈伯霖
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的食糖,长期以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进入70年代后,一种从玉米中提炼出来的糖浆在美国问世。这种含有大量果糖的新型天然甜料,在短短的几年中产量增长了20多倍,迅速成为食品工业中的佼佼者。
玉米糖浆的生产不受季节影响,机械化水平高,成本比蔗糖大约低1/3,其甜度却比蔗糖高50—80%。它的下脚料是优质的蛋白饲料。目前,玉米糖浆在美国已逐渐取代蔗糖,被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罐头、软饮料等数十种食品生产。“饮料大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设在美国本土的工厂,原来每年要消耗约200万吨蔗糖,如今已全部改用玉米糖浆作为甜料。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85年下半年美国玉米糖浆的人均消费量达到65磅,首次超过了蔗糖的人均消费量。
美国既是玉米生产大国,又是世界上用糖巨户。玉米糖浆不仅为美国大量剩余的玉米开辟新的出路,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来仰赖进口蔗糖的局面。因此,玉米糖浆对于美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保护玉米糖浆生产,美国顾不得经常标榜的所谓“自由贸易”原则,几年来对蔗糖的输入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定额限制。受打击最严重的是一向依靠美国糖业市场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在过去短短的6年中,它向美国出口的蔗糖限额被削减了75%。1986至1987年,巴西、菲律宾、秘鲁、莫桑比克等30多个发展中国家输美的蔗糖数量也被砍掉了大约一半。美国这种做法给世界糖业生产和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蔗糖的价格一度跌落到一磅仅值5美分。许多国家的甘蔗种植园破产,糖厂倒闭,蔗农流离失所,糖业工人失业。今年上半年,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就有2万多糖业工人被解雇,蔗田被廉价租给或卖给跨国公司改种水果或辟为旅游点。几千名面临绝境的海地糖业工人对玉米糖浆深恶痛绝,把它看成是祸根,同时又对难以使他们得到温饱的甘蔗怨气冲天,骂它是“饿死人的庄稼”。他们的失望和忿懑情绪近来更加强烈。
玉米糖浆取代蔗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同时也“夺走”了世界各地无数蔗农、糖业工人的温饱和欢乐,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更使许多以蔗糖为单一产品或主要产品的国家陷入困境。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游踪

比利时渔市一瞥
张玉华
比利时的北海岸全长64公里,是该国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海货是比利时人的重要食品和传统的美味佳肴。
每当夜幕降临,无数小渔船从奥斯坦德、泽布腊赫、克诺赫等沿海城市的码头扬帆出航。船上的点点渔火象串珠一样撒在夜间的海平线上,与天上闪烁不定的晶莹星光交相辉映。现在,比利时已登记的渔船共200余艘,且数量越来越少。但捕鱼量却不少,每年约4万吨。比利时渔民不仅乘纵帆船和小船下海,而且骑马入海。许多高头大马在浅水中拉着拖网,捕捉名闻遐迩的北海虾。
黎明前,当漆黑的阿登高原刚镶上粉红色、淡蓝色的亮边,渔民们纷纷返航。早晨,奥斯坦德渔港及其宽敞的带顶批发市场呈现出比利时颇为美观的图景。市场三面环水,几十艘大小帆船和快艇直接在这里靠岸系缆。一个个盛满海货的箱子从甲板上和船舱里纷纷搬上渔市的水泥地面。
带顶的渔市酷似火车站台。那里的海货应有尽有。塑料箱中是动作迟缓的螃蟹,弯腰拱背的小虾,撒满冰块的暗银色青花鱼。旁边是一筐筐拖着针状尾巴的海魟。狭窄的摊位上摆着小鲱鲨。
板条钉成的筐篮中甲壳动物互相碰撞。软体动物爬来爬去。贻贝暗棕色的鳞片闪闪发亮。牡蛎聚成一堆,象一块浅绿色的石头。章鱼光亮的触手时曲时伸……。
渔民们爬上摊位和塑料箱,喊着各批鱼的号码和牌价。批发商围在他们身边,你争我抢。他们又伸手又弯指头,喊着外行不懂的暗号。一个个披挂黄色橡皮围裙,戴大手套,登高统靴的搬运工人,一看到只有他们才懂的手势,马上麻利地把沉重的鱼箱搬上不远处停放的货车。转眼间渔市就变得空无一人。


第7版(国际)
专栏:

“坎彼尔”的尝试
潘安石 张毅芬
在英国,有一种弱智精神病残者聚居的村庄,叫“坎彼尔村社”。这种半慈善、半福利性质的机构为弱智残疾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环境。这种村社最初于1940年由一位流亡到英国的奥地利学者卡尔·柯尼格博士所建,地址选在苏格兰阿伯丁市郊一个叫坎彼尔的村庄。开始时作为训练弱智残疾少年儿童的学校,后来发展为弱智残精神病人居住村。以后相继在各地设立,并沿用发源地名称为“坎彼尔村社”。这一社会实践并被统称为“坎彼尔运动”。
村社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的基本方针,遵循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文学理论,强调个人尊严,即视残疾人与正常人同等,承认每个人的精神完善以及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生活和生产上的作用,目的在于使弱智精神病残疾人最终在各方面达到正常人的标准。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文理论中还有一套不同于现代西医的医学理论,被村社作为治愈弱智精神病残人的医疗基础。
村社分成2至17人不等的家庭式小单位,以各个“家庭”为中心组织自己的日常生活、娱乐和学习。“家庭”里有“家长”,实为主要的管理工作人员。使用“家庭”、“家长”等字眼主要是使这种集体生活更为和睦。其他来协助工作的正常人都是临时的志愿人员,无工资待遇,由村社提供食宿和零用钱。
村里分有厨房、洗衣间、农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如木工、编织、皮革、金属、玩具、纺织印染等,还开办购销店、咖啡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作。每周工作五天,另外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郊游、游泳、跳舞等。村社经费开支根据各人日常生活、生产需要而定,具体由各“家长”掌握,重大开支则由全村以致整个地区的组织开会决定。经费除生产所得外,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一部分由当地慈善机构或个人捐助。“坎彼尔运动”的一个宗旨是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但现在还不能达到,仍在努力之中。


第7版(国际)
专栏:

海豚服役
白玉清
智力惊人的海豚不仅是表演特技的能手,还能万里出征、排险拒敌。你说奇不奇?最近,美国的六只海豚肩负五角大楼的军事使命,戎装开赴海湾战区。且不说它们个个是“扫雷兵”,它们的迎战本领也令你难以置信。
原来,海湾北部法西岛附近停泊着一艘巨型军事驳船。这是美军的海上流动基地。船上驻有二百多名美军,分别隶属直升飞机机组、陆海空突击队和其他特种部队。
前来服役的六只海豚各自的豚鼻上装有一只重型夹钳,任务是负责这艘驳船周围的巡逻。一旦发现敌方特工人员蓄意破坏驳船,它们便直冲而上,用鼻子猛击对方,然后浮出水面吼叫或用嘴拉响警报器通知船上哨兵。
五角大楼不无得意地透露,这六只海豚是经过专门培训的
“高级士兵”。以前他们训练的海豚只用来回收废水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