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我请求
冰心
我请求我们中国每一个知书识字的公民,都来读读今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神圣忧思录》,副题是《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
我每天都会得到好几本文艺刊物,大概都是匆匆过目,翻开书来,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名字,再就是文章的题目。但对于《人民文学》,因为过去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因此看得比较仔细。不料第九期来了,我一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和副题,就使我动心而且惊心。虽然这两位作者我都不认识,这题目使我专心致志地一直看下去,看得我泪如雨下!真是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我一向关心着中小学教师的一切:如他们的任务之重,待遇之低,生活之苦,我曾根据我耳闻目睹的一点事实,写了一篇小说《万般皆下品……》。委婉地、间接地提到一位副教授的厄运,而这篇“急就章”,差点被从印版上撤了下来,——这是我60年创作生涯中所遇到的第一次“挫折”。据说是“上头”有通知下来,说是不许在报刊上讲这种问题。若不是因为组稿的编辑据理力争,说这是一篇小说,又不是报告文学,为什么登不得?此后又删了几句刺眼的句子,才勉强登上了。因为有这一段
“经验”,使我不能不对勇敢的报告文学的两位作者和《人民文学》的全体编辑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这篇《神圣忧思录》广闻博采,字字沉痛,可以介绍给读者的句子,真是抄不胜抄。对于这一件有关于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头等大事的“报告”文章,我还是请广大读者们自己仔细地去考虑、思索,不过我还想引几段特别请读者注意的事实:
“小平同志讲:实现四化,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这个精神,并没有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往往安排计划,总是先考虑工程,剩下多少钱,再给教育,……日本人说,现在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我们是反过来,……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工资太低,斯文扫地呵!世界银行派代表团来考察对中国的贷款,他们不能理解:你们这么低的工资,怎么能办好教育?可是我们同人家谈判时,最初提的各个项目,没有教育方面的,人家说,你们怎么不提教育?人的资源开发是重要的。后来人家把教育摆在优先援助地位,列为第一个项目。我们要等人家来给我们上课!”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感到“无地自容”吗?我忆起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冬天,我们是第一拨到日本去的,那时的日本,真是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但是在此后的几次友好访问中,我看到日本是一年比一年地繁荣富强,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为什么?理由是再简单不过!因为日本深深懂得“教育是只母鸡”!
香港的中小学教师也亲口对我说,他们的待遇也比一般公务人员高。
1984年底新华通讯社发出通稿——教育部长何东昌在接受本社记者访问的时候非常高兴地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关怀和研究教师的问题,教师将逐步成为社会最使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但是,真是说来容易,听来兴奋,事实上:“1957年反右以后知识分子就瘪了,后来闹
‘文革’,教师的罪比谁都多,从此地位一落千丈。后来拨乱反正了,世道清明了,是不幸中之大幸,可是教师的地位,恕我直言,名日升,实则降。其它行业的待遇上去了,教师上得慢。……就是中教一、二级的老教师,月薪也不过百十块,还不抵大宾馆里的服务员,这到底是怎么个事?”
这是一位中学老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一位教师充满着感情说:“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神圣就在于甘愿吃亏。可是如果社会蔑视这种吃亏的人,神圣就消失了。作教师的有许多人不怕累和苦,也不眼红钱财,但唯有一条,他们死活摆脱不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除了学生四大皆空。他们甚至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耐心,不愿再扮演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但无论心情多坏,一上讲台什么都扔了,就入境了。这种心态,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
这种心态,我老伴和我都能彻底地了解:死活摆脱不了的,就是对学生的爱。但也象另一位教师说的:“象我们当年,社会那么污浊,自个儿还能清高,有那份高薪水撑着呢……。”
不过如今我们的两个女儿(她们还都是大学教师),没有象我们当时那样高薪水撑着,她们也摆脱不了教师的事业。她们有了对学生的爱,也象我们一样得到了学生的爱。
“爱”是伟大的,但这只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至于物质方面呢,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办法有多种多样,是不是会有人“跳出”,离开教师的队伍?
大家都来想想办法嘛,我只能回到作者在文前的题记:“我们从来都有前人递过来的一个肩膀可以踩上去的,忽然,那肩膀闪开了,叫我们险些儿踩个空。”
1987年10月10日浓阴之晨写到阳光满室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调歌
头当代颂
袁晓园
彩云捧日出,
盛会喜相传。
幸有邓公运幄,
左右集英贤。
掌握中国特色,
制定方针宏略,
历史写新篇。
创立新世界,
科技要争先。
大开放,
深改革,
快加鞭。
封建漫漫长夜,
愚昧几千年。
积习从今涤净,
民智曜人间。
万邦来访问,
谈笑说当前。(注)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四日
写于北京春蚕室
注:指赵紫阳答中外记者问之风度。


第8版(副刊)
专栏:

现代化与“大吵大闹”
刘啸
改革、开放带来了繁荣,但是繁荣并非纯而又纯的甘露,比如城市繁荣中的噪音升级,你或许正在叫苦不迭。汽车在翻番,工业在膨胀,建筑工地在扩张;安静本分的大树一棵棵倒下,哇哇乱叫的儿童一个个诞生。还有,电子琴比响,电视机比大,激光音响比声道、比喇叭……回想十多年前五七干校有这么一句诗:“听啊!看啊!咱们劳动的号子能掀开瓦棚”。真是土巫见洋巫,肉嗓子纵然洪钟一般,岂闹得过洋铁疙瘩?
70年代以前有不少人认为,城市的现代化必定与噪音升级成正比,因而预言现代化将与人的听力衰弱、心脏疾病、神经功能紊乱成正比。当时,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的确呈现如此表象,一些主张复古的夫子抱着头说:“现代化叫人恶心,因为现代化就是大吵大闹”。
噪音污染,伤人至深。俗话说“闹死人”,这是人们对噪音恐怖的直观印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用噪音“闹”死了老鼠和蟑螂。国外探险家虽多,却没有一位壮士敢于立下生死文书去做“耐噪音”实验。
对于噪音污染,连不爱牢骚、颇能耐劳的日本人也受不住了。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居然把城市噪音指数降了下来。具体措施也不那么十分复杂,比如无情淘汰那些噪音大的“闹车”,城市施工现场用大隔音墙包裹起来。据报载:最近一个时期,日本钢琴销路大降,在一项调查中,许多人把钢琴视为“家中最贵而又最无用”的东西。其原因是大部分居民家中没有专门的隔音墙,而噪音管制越来越严,晚上根本不能弹琴,甚至有些公寓明文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弹琴。许多城市规定白天传出的声音(以在最近的邻居家中接收到的为准),不得超过55分贝,早晚不得超过50分贝,深夜不得超过45分贝。根据这一标准,连洗衣机和吸尘器都不能晚上使用,更何况钢琴。对这些苛刻的管制,日本公民并未投反对票,道理很简单,你可以闹别人,别人也可以闹你,都想享受“只我例外”,那是缺乏民主意识的过时的思维方法。
我的一个南方朋友诉苦道:他居住的大院平均每星期放三次鞭炮(还不算附近商店开业,过路喜事和春节狂欢的三天三夜),婚丧嫁娶,儿孙满月、周岁都要放炮,各家轮着来,谁高兴谁闹,谁不闹谁吃亏。近来,祖宗“遗产”——麻将返老还童,那玩艺哗哗啦啦本来就响,新潮麻将个头还越来越大,为了“感觉”良好再把麻将桌子垫上玻璃板,结果洗起牌来比吸尘器还闹,牌瘾士们通宵达旦,左邻右舍便辗转反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尚无实力全面更新高噪音器材设备,但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一些管制条例是完全能做到的,比如放鞭炮的时间,通宵打麻将问题,商店饭馆门前的大喇叭等等,都应逐步管制起来,这些事并不需要多大的财力、物力,仅仅需要一些精力罢了。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国家需要新的法规,有关管理部门需要有新的环境保护条例,我国公民也应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新的社会公德。没有这三点,我们的现代化恐怕真要变成“大吵大闹”了。
现代文明不仅需要环境的美化净化,也亟需“静化”。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树
彭诚茫茫山野上站着一株千年古树披一头秀发着一身翠绿虔诚地等待着情与爱的归宿风雨雷电折不断相思梦千百年来总撕裂自己不忍相看斑斑泪血落入无边荒芜你只说
血和躯体即使失落但荒野
却再不贫瘠在那儿
渗透人们爱的苦泪
泛起一片生的新绿


第8版(副刊)
专栏:

脚夫
陈惠芳你一生只有两章肩为红肿的一节脚为生茧的一节阅读的人很多记得的人很少码头边不知是哪一种乡音从桅杆上落下你驱起蜷缩的身子接过另外一股波涛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生活浓郁耐人寻味
——看《李二嫂后传》
孟庆荣
著名吕剧演员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在50年代曾轰动一时,80年代的今天,潍坊市电视台又将《李二嫂后传》(以下简称《后传》)搬上屏幕,最近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当年主演《李二嫂改嫁》的郎咸芬同志,恰是今天《后传》的主演。这本身就带有一定传奇色彩。我觉得《后传》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戏中有戏,引人入胜。戏曲电视剧一个重要特征,应该是突出“戏曲”二字,《后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后传》开始的字幕和画外音,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思绪,把人们引入戏的境界:“您看过电影《李二嫂改嫁》吗?那是30多年前的故事了。李二嫂今天生活得怎么样?……”这朗朗的画外音,立时使我联想到50年代李二嫂改嫁时的坎坷情景:婆婆那封建的脑壳,凶狠的面孔,无理的责骂;李七那副游手好闲的流氓相;李二嫂冲破封建枷锁与孙小六自由相爱……80年代的今天李二嫂生活得怎样?漫长的道路,时代的变迁,我想,李二嫂生活得一定会更加戏中有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革,生活中的矛盾也在发展变化着。我以为《后传》的戏中有戏,集中反映在矛盾的冲突与矛盾的最终解决上面。今天的李二嫂一心要更好地照顾那位原来的婆婆、如今的孤寡老人,却遭到见利忘义的儿媳反对,更有甚者,连李二嫂自己也被儿媳逼迫再次改嫁。戏剧矛盾从这里展开了,通过几场“对骂”,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让你非看下去不可。戏中之戏便从这矛盾的高潮中荡溢出来。
《后传》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一场场戏,一幅幅画面,把观众带到当前急剧变革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去。在如何搞发家致富,靠什么发家致富等问题上,充满着思想冲突。《后传》的编导正是抓住了这一问题的实质展开戏剧性演变的。因而《后传》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给人以时代感、真实感。演的、唱的,好象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和时常议论的话题。因此,《后传》在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回味、思索、启迪、遐想。人们当会从善良、勤劳、正直、坚韧的李二嫂身上得到启示。李二嫂树立的“婆媳相爱的好门风”和她那“愿天下千家幸福、万户团圆”的思想风格应成为家庭和婆媳关系的榜样。
《后传》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和故事情节,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惊人之处。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当前农村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李二嫂也并非那种“高大全”式的人物,然而她却是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人物。在她身上体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的心灵美,她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善良、纯朴、勤劳、正直、坚韧,从李二嫂的内心世界迸发出来,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近几年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比较快。广大的戏曲爱好者希望有更多的戏曲电视剧问世。


第8版(副刊)
专栏:

最近,山东省京剧团在北京演出了《秦香莲》、《铡判官》等剧。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在做了心脏大手术后重返舞台,依然声若洪钟,赢得首都观众的喝彩。图为方荣翔(右)主演的折子戏《姚期》。晓
 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