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投资体制配套改革构想
田椿生 孔永新
投资体制应实行全方位配套改革
经过几年调整、改革,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比例正在趋向协调,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平衡的发展。但是,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较差仍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权限没有划清,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划清;投资行为责权利脱节,投资决策不承担风险,投资者也不能分享收益;投资的宏观管理在直接的行政手段基本失效以后,还没有寻找到对大量预算外投资实行有效宏观引导的途径;企业投资使用约束软化,银行信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改革投资体制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由投资体制所制约的投资行为是决定国民经济一系列重要比例关系的首要因素。投资体制又直接涉及到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益分配,涉及到中央、地方及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职能和财权、事权划分,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搞活企业,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都有极大影响。为了推进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应当在前几年单项改革的基础上,就投资决策、投资资金、投资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才能形成一个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宏观上能管得住,微观上又充满活力的投资新体制。
改革投资决策体制
投资决策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合理划分投资范围的同时,实行分层次决策,改进投资宏观调控的对象和手段,相应完善企业投资机制,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体系。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下降,预算外资金大幅度增加。国家承担的投资任务超过了财政的负担能力,用于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不足。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又投资于一般性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从而使投资结构更加不合理,加剧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民经济短缺部门的紧张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明确划分政府(包括中央、地方)投资和企业投资的范围,改变中央政府管得过多又无力负担的状况。要把部分重点项目交由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一般经营性行业的投资主要由企业(集团)来承担。要根据各层次投资主体承担的投资任务配套进行财税改革,划清各投资主体的财权,使事权与财权基本一致。
划清投资范围后,要相应地下放投资决策权,实行分层次决策制,改变目前计委管得过多过细、统得过死的做法。中央政府的投资由国家计委或投资公司决策;地方政府的投资由各级计委或地方投资公司决策;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小项目可由管理中央和地方基本建设基金的专业银行自行决策;企业(集团)的投资,除特大或大型项目由国务院或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由企业(集团)根据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国家对企业(集团)的投资通过国家投资合股、参股、信贷、税收、价格等杠杆实施调节和引导,不再直接干预。逐步确立企业(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主体的地位。各投资主体对自己的决策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国家对投资应以资金价值量为中心实施宏观调控。政府投资部分,建立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基金,每年通过基金计划掌握投资总量,有多少基金,就安排多少投资,并留有余地。企业(集团)和个人投资部分,根据财税政策,测算企业和个人投资能力,纳入全社会投资规模。银行的投资贷款,要在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量力安排,既要充分运用信用中介可能动员的社会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又不能搞货币信用超投放,人为地制造需求膨胀。实施以资金为中心的宏观控制,银行投资贷款是其中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银行本身贷款数额的庞大,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投资贷款具有影响全社会投资的引发力和制约力。不仅政府投资需要贷款,大量的企业投资更离不开银行贷款。在当前我国直接融资还不甚发达的条件下,银行投资贷款数量多少以及是否给予某一项目贷款,直接决定着全社会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和建设项目。我们要学会掌握银行这个“开关”,不断调节投资的“流量”,保持适度规模。
调整投资结构,是投资宏观管理的又一重要任务。要从目前主要审批项目改变为运用政策和资金双重引导。政策引导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并通过价格、税收、补贴及利率等杠杆来引导投资方向。这里的关键是要承认投资者的物质利益,运用各种政策和杠杆调整投资者对利益的追求,把投资引导到国家急需的方向上来。资金引导的具体方式有:国家直接投资示范、国家对企业参股控股、企业之间合股经营、银行给予投资贷款等。划分投资范围后,许多企业(集团)的投资离开国家和银行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才可能通过是否给予资金补贴、参股,是否给予贷款支持来促成或限制企业(集团)投资的实现。采用政策、资金引导调节投资方向,比行政直接干预引起的震动要小得多,也为企业(集团)所乐于接受。
改革投资决策体制,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我调节投资的新机制,使企业投资责权利获得统一。投资方式可实行企业与各级政府、企业之间合股投资。投资各方既有按股份多少分得投资项目收益或产品的权利,又要承担投资失误或项目亏损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这就促使投资者慎重决策,精心施工,严格管理,力争投资的高效益。同时,要硬化投资信贷约束,实行税后还贷,使企业真正树立利息观念和资金周转观念。要相应改革税收体制,按照划分投资范围的要求,调整企业税负,使其真正具备税后还贷的能力。
改革投资资金体制
改革投资资金体制,就是要划清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的界限,完善投资信贷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并在部分项目中试行项目筹资招标制。
投资分配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财政和银行资金划分不清。由于投资需求过旺,财政资金不足,就挤银行,把信贷资金当作国家“第二预算”去安排使用。其结果,一是高投资需求由银行多发票子去支撑,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二是投资贷款银行没有自主权,信贷的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有必要在划分投资范围的基础上,划清财政与银行资金的界限,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收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使国家投资有稳定来源,改变一年一定的做法,建立基本建设基金是十分必要的。基本建设基金交给建设银行管理,专款专用,周转使用,对项目实行拨款、参股和贷款。
由于信贷资金具有偿还和增殖的特征,必须赋予银行自主使用贷款的权力。这样可以使信贷的市场机制作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显示出来。在当前价格体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为保证信贷资金使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可由国家规定银行贷款用于各个行业的比例或数额,由银行自主择优选定具体项目。对微利项目贷款,要由基本建设基金贴息。随着改革的深入,要逐步过渡到由银行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指导下自主发放贷款。
要改变有项目就保资金的一贯做法,实行项目审查批准立项后再进行筹资的双重检验制度。部分项目的筹资可试行招标制。具体设想是:项目立项后,可公布项目的建设生产条件及经济效益,向国家、地方、银行及企业招标筹集资金,明确投资者可得到的优惠和利益。采用招标形式筹资,既可以使项目的建设效益接受社会的检验,也有利于促进部门(地区)和企业间的资金流动和经济横向联合,又有利于通过竞争使项目能够在市场上筹到最优惠的资金。
改革投资实施体制
投资实施是项目决策后包括从设计到施工以至建成投产的全过程。它涉及到设计、施工、设备、物资供应、建设单位及部门、银行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复杂的经济关系。改革投资实施体制,主要是要改变投资实施中以行政命令(干预)为主,以吃“大锅饭”为特征的旧体制,实行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以各项责任制为特征的新体制。
一是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设备(成套)供应实行全面的招标投标制。改变定向招标、假招标等徒有招标形式而不具招标实质的做法。为此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和保护,制定和颁布招标投标法规,形成竞争机制。(2)建立公正的权威性的招标评标机构。(3)进一步完善设计、施工和设备企业的内部机制,使其摆脱对行政主管部门的依附,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靠竞争取胜。
二是进一步推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包干责任制。应从以下两方面推进此项工作:(1)在投资实施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全面推行投资包干。投资包干有广泛的适用性,如部门投入产出包干,征地拆迁地方政府包干,勘察设计、设备制造、材料设备运输包干,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之间及内部层层包干等,从而建立起广泛的责任制。(2)合理确定包干基数,合理制定各项定额和费用标准,实现包干包死,严格执行奖罚规定,杜绝包而不干,只奖不罚的做法。
三是进一步发展建筑材料市场。随着物资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要进一步发展建材市场,使建设项目所需建材基本上通过市场获得。


第5版(理论)
专栏:

承包制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
臧志风 张丽娜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这个结论,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的实际。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城市中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城市改革十分复杂和人们对改革的思路不同等原因,在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同的看法,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承包经营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并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此,要正确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使企业从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这些规定作为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问题是企业如何实现从“附属物”到“真正商品生产者”的转化?从前段改革的思路和实践看,曾经设想通过规范的办法,建立企业的自主经营机制,使其成为商品生产者。例如,通过价格体系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关系,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通过税制改革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计划体制及有关配套改革,变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等等。根据这样的设想,前几年我国的城市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们预期的效果还有很大的距离。集中表现在全民大中型企业活力不够,经济效益不高。问题主要是价格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在短期内又很难理顺;原来基础千差万别的企业,无法适应统一税种税率的要求。
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能否定价格和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但它却告诉我们,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差别很大的条件下,完全靠规范的办法,使企业由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是难以实现的。出路在哪里呢?经过几年改革的探索,可以说,在实践中创造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的途径。第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步解决了原有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集中管理、政企不分的问题,较明确地界定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第二,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能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机制。第三,从实际出发,用不同的“基数和比例”对待不同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鞭打快牛”的偏向,激发了企业搞好经营的积极性。只要努力改善经营,就能从经济上得到鼓励。这就较好地解决了规范方法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承包经营责任制之所以具有较大的生命力,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欢迎,确实有很多值得思索的道理。
第一,承包制是在不改变公有制的基础上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与企业之间既统又分的双层管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承包经营要一对一地谈判,反而会加强国家对企业的控制,不利于政企分开。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承包以后,国家与企业责、权、利关系已经界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于来自外部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要进行抵制,因此,承包制将促进两权分离。应该承认,上述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但更本质更有意义的是后者,不是前者。通过承包经营,企业从集中统一经营变成在国家统一管理下自主经营,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责权利结合的经济实体,是一个进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不能不管经济。改革也不是取消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而是改变国家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活动;从行政办法为主转向经济办法为主;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国家集中统一经营,形成国家统一管理与企业独立经营相结合的新格局。
第二,承包经营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基本特征。承包经营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统一和差别问题。承包经营,责任明确,首先保证上交国家的利税,使整体利益得到实现。承包经营把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利益挂钩,职工收入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贡献,还直接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在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结构体系中,突出了企业这个多元利益的主体地位。搞好企业经营,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三者利益统一的基础,这就把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建立在对个人物质利益关心的基础上。
第三,促进了企业自主经营机制的建立。在承包经营合同中,还清楚地规定了企业为搞好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权利。尽管承包经营目前形式很多,繁简不一,还很不完善,但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企业自主经营所要求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问题。这就使企业内有动力,外有压力,企业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一,要科学地确定承包基数和比例。目前承包中关于基数和比例的确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与主管部门一对一谈判,往往发生主管部门算不过厂长的情况;二是承包的基数比例以企业近期
(当年或几年)实际上交利润为基础确定,一户一额,因企业而异。这些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发展来看,它不符合商品经济要求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引进市场机制,通过投标承包来解决。但应该看到,目前投标承包中的竞争受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对大中型企业较难实行。因此,最好把投标承包与基数和比例的科学确定结合起来。鉴于我国目前价格体系不合理,企业间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又缺乏企业和部门间开展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情况,可根据企业投入产出系数的差别分档次确定承包基数和利润增长分成比例。这不仅使承包基数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有利于企业在提高效益的过程中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真正做到奖勤罚懒。
第二,要处理好承包经营与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有人认为,实行承包制效果较好的是生产短线产品的企业,而生产长线产品的企业,即便承包了,也未必有好的效果。这些认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国营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加之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因而很难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适时转产。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仅要促进短线产品生产的发展,又要有利于长线产品生产的萎缩和行业转产。因此,承包经营应加强价值形态的管理,要求企业不仅要保证企业资产不受损失,还要不断增殖;但在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上不能管得太死,要逐步建立固定资产的转让市场,使企业从看摊守业转向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同时,投资主体要逐步转向企业,使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第三,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中心,积极搞好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配套改革是社会经济系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问题是从何入手,怎样配套?我们认为,当前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税制改革要立足于广开财源,要放水养鱼,不能竭泽而渔。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市场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对生产资料的价格、指令性计划控制的范围和数量等,都需要制定出适应承包经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依靠技术进步 加快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理论讨论会简述
改革九年,技术进步不快、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原因何在?如何把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最近,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湖南举办的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理论讨论会,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必须把技术进步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与会代表指出,改革九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势头很好,但必须冷静地看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如按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和原值计算的实现利税、百元工业总产值实现的利润等并不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经济体制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些改革措施没有很好地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技术进步实践的主体——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条件。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最终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把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作为选择改革方案的重要参数,在改革中健全完善各种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政策、法规、措施,从体制上消除技术进步的障碍。
二、技术进步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与会同志指出,这几年我国技术进步之所以缓慢,主要是由于:1、税收、价格制度不完善,优质不优价,“鞭打快牛”等现象仍然很普遍。2、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尚未理顺,技术进步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合理。3、企业可以自主支配用于技术进步的资金严重缺乏,资金市场又不完善。4、有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仍然习惯于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追求产值增长,对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有鉴于此,与会同志认为,为加速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一,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优劣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变“鞭打快牛”为“鞭打慢牛”。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企业用自筹资金或留利从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利润应主要归企业,以增强企业从事技术进步的动力。第二,实行两权分离,尽快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从而给企业从事技术进步活动创造条件。第三,在上述基础上,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等手段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使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三、处理好采用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的关系
与会同志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技术结构呈现为多层次,各种水平的技术并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发展高、精、尖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主导产业,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另一方面,由于资金、资源等诸方面因素制约,我们又要注意较多地选择适合国情、经济效益较高的适用技术,不能单纯引进、发展高技术,要用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观点来制订合理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政策。
会议还讨论了当代新技术发展的特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的关系,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等问题。
(王 政)


第5版(理论)
专栏: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出版
由林子力、龚育之、吴象、林京耀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的《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学习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书,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探讨,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干部和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学习十三大报告的辅导资料。
(于云鹏)


第5版(理论)
专栏:

《端正党风文选》
△《端正党风文选》一书,即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主编,选辑了80篇文章,约32万字。贯穿于这些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是增强党性,抵制以权谋私与破除僵化观念。 
(纪研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