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家·家长·家长制
箫韶
朋友间闲谈,从电视剧谈到小说,从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到巴金的《家》。为什么以一个家庭为题材的作品,竟可以获得概括一个时代的社会和国家生活的巨大意义?
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家族,恰恰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和社会的影子。或者倒过来,如卢梭所说,家庭是政治社会原始的模型,“首领就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
一家之内,家长为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在“夫为妻纲”的教条下,为母的也要唯父之命是听。在荣宁二府里,史太君只是已故的国公丈夫的权威的象征而已,实在的家长还是贾政。在成都高宅,那家长自然是高老太爷了。
执行“天赋”的父权的家长们,理所当然地实行专制。稍有违拗,更不用说悖离了礼教,那就有家规家法等着。贾宝玉难逃一顿鞭笞。高觉慧也得俯首听“君教臣死不死不忠,父教子亡不亡不孝”的庭训。
贾政能够“齐家”,也就有了出门去参与“治国”的资格。封建国家是以家长制的家庭、家族作为政治统治基础的。皇帝至尊,朝纲独断,乃是全国的大家长;州县长官也都一例是“父母官”;平头百姓,七老八十的也只是“子民”而已。
在家庭里,家长是终身制。在封建大一统的“家天下”,掌握最高绝对权力的皇帝实行终身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所以要拜“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虚,君父是实;师的职责就是用“三纲五常”把你死死框住。
这是因《红楼梦》和《家》引起的话题。“道古”还要“说今”。时代不同了。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包括近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城乡中家长制的家庭关系发生极大的冲击;但是不容讳言,家长制的影响在各个领域也还存在,有的还很严重。
就以大家关心的反对官僚主义问题来说,凡有家长制作风的无不是程度不同的官僚主义者,在这个意义上,“官僚如家长,‘家长’即官僚”。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时指出,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等等现象是主要的弊端(《邓小平文选》287页)。缺少有力的群众监督,造成了大大小小的家长式的官僚主义现象,独立王国式的“一言堂”。我甚至想,诸如“以厂为家”、“以社为家”的宣传,固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些积极作用,但是,对于身为一厂之长、一社之长而缺少民主意识的人们,这会不会反倒深化他们的“家本位”观念,助长他们的“家长制”作风呢?
家长制作风来源于历史上的家长制,源远流长,要消除殆尽,谈何容易。然而,不有效地克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这岂止是一个闲谈的话题而已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运河进行曲(外一章)
韩嘉川
小船们自由漂动着;一支支轻柔的歌,依照这些音符的含义流行。时而有木桶抛入水中,和碗筷的洗涮声一起,组成和弦。
拂过老太太苍白的记忆,细碎的桨声,悄然滑入板墙的裂缝,叩动姑娘的心事。
摇篮曲是从深巷里流出来的,沿小码头的石阶,去拂弄水波,而值更的老爷爷却用长篙轻轻搅散。
高高矮矮的房影,被弯月剪落,落进了夜行的乌篷船,有人在船尾,吸亮一点香烟头的暗红——向小镇昭示着什么。
当太阳的圆号,在地平线上吹起辉煌的调子,两岸打开了古老的历史,向涌往未来的人们出售积淀的记忆。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城夜泊
悄悄走来,那负重的乌篷船。
两三间茅屋依偎着丛丛绿竹,妈妈们无字的歌,荡起夜雾,催他上路。
衣衫,饱滋了沿岸的悄语,湿湿的;乌篷船,也被月色压弯。
将草帽给系缆桩戴上。漂流的思绪,沐浴着码头的灯火。
山影里,炊烟伸出温柔的臂膊;而钟鼓,荡起庙宇那幽远的清风,催他上路。
一百零八层石阶上,少女的木屐,打起小城迷朦的韵律;街道,这纵横的皱纹里,镶嵌着一盏盏乌丝灯,幽雅地望着江上的小船。
卖豆花的小吃摊上,木勺在咚咚作响;那无字的歌儿,沿江不断漂去,催他上路。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从《二十五史》的畅销谈起
——访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魏同贤
钱宁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联合影印出版了《二十五史》,初版8000部,销路很好,加印2000部又立告售罄。同时,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征订数以每天几十部的速度迅速上涨,出版社不得不决定再版1.2万部……
记者:《二十五史》这样的史学经典能够成为紧俏书,实在有点令人惊奇。说起来,《二十五史》并非罕见之书,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已印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再版过多次……
魏:的确,许多老一代学者早已购置了全套的二十五史,但我们这一次影印出版《二十五史》,主要着眼于中青年一代读者。这几年,中青年一代的文化需求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出版前,我们做过一些调查,比如,让出版社的年轻同志自己来讲一讲,如果《二十五史》印出来,你买不买?他们都说:“买。”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去问门市部的同志,这几天卖出的书究竟是哪些人买去的?他们反映,多是个人买去的,其中又以中青年读者居多……
记者:这套《二十五史》为什么具有如此吸引力,能让中青年读者慨然解囊呢?
魏:这套书的销售重点既然放在中青年一代读者身上,有些事情就得为他们着想。首先,这套书的体积不能过大,中华书局的校点本要装满一个书架,而我们的影印本全套只有12大册。体积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实际上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中青年读者的居住条件一般都不宽敞呵!其次,书的定价不能太高,我们的定价是198元,只有过去全套书的三分之一。你想,中青年工资大多都不高,一下子拿出五六百元钱买部书,的确有点为难。但一二百元,再加上些年终奖什么的,那还是可以的……
记者:可在我的印象中,影印书价格总要贵一些呵。
魏:影印书与铅印书的计价方式不同,前者以成本计算,后者以印张为单位定价。以前,影印书因印数过少,价格往往偏高。这次《二十五史》的影印本因印数较大,书价就可以降下来。但是,我们这次影印出版《二十五史》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老实说,初版1万册的赢利是很薄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考虑应把古籍影印工作视为古籍整理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放到应有的位置上。30年来,影印工作的重点一直是在珍本和善本的保存上,实际上,大量影印出版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古籍是符合广大读者和当前学术界需要的。有些重要古籍由于规模过大,整理任务相当繁重,校点、注释工作往往旷日持久,如果不采取影印的方式,一时是难以与广大读者见面的。这样耽误的也许将不是一两年的时光,很可能是整整一代人的学术生命。我们是想在古籍影印出版方面闯一闯新路。
记者:这么说,《二十五史》的影印出版不过是你们在这方面初步的尝试了,下一步一定迈得更大吧?
魏:下一步,我们决心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被人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全书八亿四千多万字,乾隆皇帝当年用了近4000人抄了20年才抄成7部。解放前,多次有人想印此书,但都因战乱而未成。台湾在1984年终于将运台的文渊阁本全书印了出来,这是做了一件好事。《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理应为海峡两岸人民所共享。我在香港了解到,内地许多单位都花外汇经香港买进这部书,内地一些专家学者多次建议我们能够印刷这部大书,这使我们感到在内地出版《四库全书》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同样是影印《四库全书》,我们的定价不但低廉,而且决心在版面的检查、卡片的编制方面搞得更好些。现在,征订工作已经完成,书已正式开印,印刷质量比预想的还要满意。全书共分1500多册,准备两年出齐,这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出3册书!我们不准备向国家要求补贴,但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美在流动的旋涡中
涂途
时下,“流行性”似乎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儿。不仅穿衣着装要讲究流行色,家具要挑选流行的式样,就是家用电器和汽车等等也在追求最时兴的流行的色彩和造型。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美与丑就象时时都在变化和滚动的涡流,弄得人们眼花缭乱。于是各种专门研究流行色和流行形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应运而生,对于一些生产厂家来说,这甚至是关系企业命运的大事。
所谓流行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某些事物和现象非常盛行并易于为人们接受、模仿和喜爱,亦即时髦、时兴、新颖、摩登的意思。如今最常见的便是流行色和流行形。某些色彩或式样,仿佛一夜之间突然才被人们发现和迷上了,接着便是风靡一时,流行四方。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古代的“摩登风”并不稍逊于现代。只不过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的“流行学”,在现代化的社会才有可能诞生,而且也只有在工业高度发展的时代才会成为技术美学的因缘姊妹。
流行性始终处在流动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某种风行一时的色彩或式样,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美的观念的变化,逐渐地又会显得陈旧、过时,于是自然而然地又为新的色彩或式样所代替和更换,出现和产生为人们更为喜欢的流行色、流行形。不过,在外表显露的瞬息万变、日新月异之中,悄然潜藏着动中有静、变化中有稳定的底细。1982年8月有人在法国巴黎最热闹的爱丽舍大街作过一次调查,发现当时夏装最流行的色彩是松石绿、奶白、黄和玫红。过了一年,即1983年8月在巴黎的同一地点再作调查,最流行的色彩已变为奶白、大红、玫红和木材色。原来居于第二位的奶白上升为第一位,而大红、玫红则上升到第二三位。这就是说,一些主要的、突出的、最广泛流行的色彩有了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又反映出它们的延续性和衔接关系。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流行性是不能以理性去揣度的,但在表面看来似乎变幻无常、不可捉摸的现象背后,仍然是可以探究出它的规律。如同野马般奔驰的滔滔湍流,在无数的旋转和起伏中总还是能觉察到总的流向。流行色一般有周期,它的循环规律大致是由明暖色逐渐转向暗冷色,再由暗冷色又转变到明暖色。有些流行形的规律也大致如此。当然,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还原到原来的色调和式样,而总是或多或少地在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
流行性的规律是由一定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季节性以及自身的演变序列等等因素形成和制约的,在偶然性和突变性中包孕着必然性和渐变性。要认识和掌握流行性的规律,就应当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整体的综合把握和分析,这样才能预测和推想未来的流向。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每年都要信息预测,定期发布流行色和流行形的趋势。然而,切切不要以为流行性也存在着某种固定的模式,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须知,正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才始终走在流行系列的最前头。


第8版(副刊)
专栏:

毕竟
周晓萍毕竟我们从冬天走进了春的世界毕竟血管里流的是血才会有爱的表白摇撼我们头顶的星空毕竟十分美丽滚动我们脚下的地球毕竟不是在梦中毕竟真诚的呼唤会在心谷响起回音毕竟幻想的翅膀会托着真实冉冉上升小岛毕竟在抚慰大海大海毕竟在歌唱风帆尽管航行在茫茫黑夜腾飞的海浪毕竟很近毕竟有一条坎坷小道让我们并肩前行毕竟有一只不圆的月亮为我们的眼神押韵白帽子毕竟戴在你的头上紫丁香毕竟开在我的眉心还需要什么默许吗不,那奔涌着跑过来的毕竟是泉水也似的清晨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君山银针茶
郑振杰
君山银针茶历史悠久。据巴陵(岳阳古名)县志记载,君山银针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1953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国际友人称它为“金镶玉”。现在,君山岛茶园面积360余亩,年产银针、毛尖等茶叶800担,故君山又有洞庭茶岛之称。
如果泡上一杯银针茶,便会看见,透明色的茶叶在杯子里悬空竖立,有的芽尖于水中三起三落,最后全部垂落杯底,仍是针尖上刺,叶柄下垂,恰似群笋出土,秋菊盛开。举杯啜一口,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连周围的空气也染上了浓郁的茶香。君山银针茶的这种特点,在我国名茶中堪称一奇,正如古人诗句所赞,“开尝一碗润喉吻,已觉两腋风飕飕”。
奇形还需奇制。银针茶很娇,采摘的时间必须严格规定在清明前后七八天的时间内。要采摘长达30毫米左右但还没有开叶的茶芽。雨天采摘的以及风伤、弯曲的茶芽不行,虫爬过的不行(做出的茶叶有斑点),连略呈紫红色和茶芽开口、细瘦、空心的也都不行。炒茶是制作银针茶最关键的一道工序,而炒茶顶重要的,又是准确地掌握火候。银针茶一次只能炒6两鲜叶,4到5分钟时间,火温得有许多次变化。火温低了,制成的茶叶容易变暗发黑,色泽不鲜;火温高了,或者炒的不匀,又容易烫焦芽尖。总之,色、香、味、形四条都要符合规定的标准。银针茶从炒青、烘焙、发酵到成品拣选,要经过7道工序,经验丰富的炒青老手,辛苦一天,也只能制出半公斤左右的新茶,足见银针茶之珍贵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途 中(版画)色红道尔吉 布和朝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