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经济)
专栏:

倔强的“草根”
——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之二
本报记者 吴长生 凌志军
沈阳防爆器材厂宣告破产,震动了全国;同一年间,70万家乡镇企业倒闭,却鲜为人知。然而,在70万家倒闭的背后,却是1500万家的勃兴。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惊喜地发现:市场机制、竞争意识,首先在商品经济最不发达的农村落脚、生根了……
依然是“黄金时期”
1986年乡镇企业经历的震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动,使乡镇企业遇到严重的挑战。城市改革深入,“狮子”开始松绑;资金吃紧;大路货饱和;原材料、能源涨价;税收和各种社会性开支增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波,使得象苏南这样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也坠入谷底。产品积压,资金匮乏,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占苏州市乡镇企业产值一半以上的纺织行业只能开工50%;无锡市花费数亿元建立起来的汽车改装业,开工之日便“断炊”;常州市乡镇企业的一只“拳头”——电子行业,也疲软地垂落。于是,不少同志怀疑乡镇企业的“黄金时期”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果真如此吗?1987年的事实,却让人惊愕了:新年之始,即有12万家新企业投产;继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由弱转强。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税金增长30%,纯利润增24%。而国营工业上半年利税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8%。“疑无路”转为“又一村”,人们又一次悟察到,被社会学家称为“草根工业”的乡镇企业的生命力强着哩。
新的起点,始于新的改革
一位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乡镇企业的新腾跃,是以内部深化改革为起点的。其中重要的一步是围绕落实承包经营负责制,进行自我完善。
春节以前,150多万家乡镇骨干企业,结合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承包,完成了签合同、筹资金、备物资等工作。这对乡镇企业走出谷底,无疑至关重要。本来,承包制在乡镇企业中已实行多年。但长时间“残缺不全”,绝大多数是只包产值和上交利润,其余一概不管,人们称其为“一脚踢”。结果是助长了大多数企业的短期行为,从数字看,增长挺猛;从素质看,提高甚微。广东的同志对此的描绘是“七多七少”:“夕阳”工业多,“朝阳”工业少;落后设备多,先进设备少;大路产品多,拳头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独资经营多,横向联营少;产值增长多,利润增加少。
前两年“包”字进城,是城市改革借取了农村的经验。现在,乡镇企业又前进一步,到城里取回新的承包经验。“一脚踢”改为“综合承包”,既包产值、利润,也包成本消耗、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跃入一个新层次。100多万家乡镇企业作为先行者,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头头们不光要为眼前的生存操心,而且要为长远的兴衰谋划。尽管他们依然象过去一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大声为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不平等的地位呼叫,但更多的力量则转向了内部,着力于企业内部的脱胎换骨。
从东到西,涌起技术改造新潮
实行技术改造,企业经营者又称之为“脱胎换骨”。这是乡镇企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技术改造势头先兴于东部沿海地区。在浙江,乡镇企业上半年以近6亿元的投资完成1240多项技术改造。其中较大的74项,全部采用80年代水平的新设备。与此同时,达标生产活动遍及全省,上半年共有150多家企业达到二级或三级计量标准。
在江苏,半年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达4000多项,总投资近20亿元。起步较晚的苏北各市、县,开展技术改造的魄力也很大。仅扬州市就有400多个技改项目投产见效。
属于中部地区的河北省,则下狠心压缩了近千个准备新上的项目,腾出2.5亿元资金搞技术改造。一批旧设备、旧技术、旧产品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
起于东部,波及中部的技术改造新潮,使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尽管上半年诸如原材料、能源涨价等增耗减利因素很多,但各地乡镇企业的效益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浙江的亏损企业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6%。江苏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普遍高于产值的增长幅度,一般都在50%以上。
设备、技术更新,为产品质量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不同地带又各有各的奋斗目标。东部的企业,审度国内市场的形势之后,认为中、西部后起地区的劳动工资低、资源丰富等优势远比自己强,大可不必与之争夺大路货市场。东部的新方略是扬本地技术、设备先进之长,创高质名牌产品,开始走向世界,按国际质量标准生产出口产品。去年,广东省建成出口产品基地60个,今年上半年一下子建了1300多个,占全省在建出口产品基地的78%。江、浙、皖、闽、鲁、粤、津等省、市上半年出口商品收购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5%,增长幅度超过产值增长的一倍多。中、西部大部分企业则以加强质量管理为重点,努力创适销对路的“名牌”。
据有关统计部门抽样调查,今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78%多,略低于国营大企业,却高于国营中小企业。这有力地说明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进步。
应当指出,许多乡镇企业在半年多前,主要还是依靠外延在扩大生产,不可能在短时间里都转入靠内涵发展的轨道。中部和西部,乡村工业还有许多空间,铺新摊子不仅尚不可免,而且是必要的。当然,铺新摊子,也不是因陋就简、“土造”蜂起,其中不乏“一步登天”的企业,从设备、技术到产品,开业就具先进水平。用他们的话说是:本来已经晚了,就更不能脚跟着别人的后跟走了。
在乡间成长起来的企业集团
“小”,乡镇企业曾长期以此自豪,因为“船小好掉头”。乡镇企业的规模,从总体上看至今还是很小,8000万人,1500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不足6人。规模过小,难以经受市场大浪头的撞击。不少濒临倒闭的企业,产品打不开销路的主要原因不是产多滞销,而是太少,形不成批量,揽不住大客户。
在新的市场形势面前,许多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已不满足于“船小好掉头”了,开始注重规模效益,追求比较稳定地占领市场。怎样扩大规模?不是靠筹巨资来扩大企业规模,而是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结成各式各样的企业集团。他们说:变不成大船就变成大船队,照样抗风浪。
前几年,一些城市企业向乡镇企业扩散产品,乡镇企业为其加工零配件,二者是以加工费为衔接物的。如今不同了,乡镇企业抓住城市改革后,城里企业要发展而又缺地盘、缺劳力的机会,主动与城市企业联手,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形成众星拱月式的企业集团。在苏南等地,许多乡村小厂不只按统一计划、标准为“龙头”厂生产配件,还接受了“龙头”厂引进的先进生产线,成为大集团中的重要成员。这类集团地域性较强,一般仍以城市企业为主帅。
另一类集团则是全开放型的。它们不仅打破所有制的界限,而且打破了地域界限,是乡镇企业自己以产品或行业为中心的联合。集团主角也都是乡镇企业。例如以江苏吴江县达胜皮鞋厂为龙头的达胜皮革制品集团和以陕西三原县美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包装机械集团,都横跨数省,各有10多家企业,成了本行业中颇具实力的“大户”。这种集团化的态势,前两年还只是出现于东部或大城市周围,自今年起,渐成燎原之势。象安徽这样的典型中部省份,也已形成29个经营集团,涉及8个行业,遍及20多省市区。前面提到的陕西三原美乐公司则处在地道的西部地区。今年3月,记者在山东亲眼看到东部8省市若干乡镇企业与西部的甘、宁、陕等省区的乡镇企业横向大交流的场面。3天中,就达成意向性协作协议200多项。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千百万孤帆苦斗的小船,正在主动向一起汇拢,形成一支支组织有序、颇具声势的船队。
70万家倒闭,1500万家勃兴
中国乡镇企业近年的崛起,为世所瞩目。到1986年底,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已以平均28%的速度连续增长8年;依靠农民自身的积累形成1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吸收了8000万农村劳动力。我国社会总产值的1/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一半、国家财政收入净增部分的14%来自乡镇企业……在经受新的严峻考验之后,今年乡镇企业又有新的跃动。
若问乡镇企业倔强前进的奥秘在哪里,人们也许可以回答:它们能不断地深化改革,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然而,它们又为什么能如此这般呢?
在这里,不妨说说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就在城市集体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破产成为震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的去年,乡镇企业竟有70万家倒闭,还有10万多家处于并、转状态!人们为只有70多人的城市小厂破产震惊,对70万家乡镇企业倒闭却少有所知;许多人看到了乡镇企业急速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那意味着失败的“七十万”!而作为主人的农民,并未为“70万”倒闭而沮丧,因为二者并存,正反映乡镇企业内部的一种宝贵东西——比较自觉地接受市场机制,展开优胜劣汰。这也正是乡镇企业屡经磨难、依然兢兢以强的根本。也就是说,没有倒闭,就不会有1500万家的勃兴。
优胜劣汰,同乡镇企业与生俱存,给许多刚刚进入工业圈的农民留下痛苦的回忆。倒闭,就意味着砸掉饭碗,或者重新去捏锄把子,或者靠自己的力量重打锣鼓另开张。他们后面没人作保、兜底。
背水作战,不进则亡,使得选择了办厂道路的农民,始终怀有一种破釜沉舟的信念,时时以身边的倒闭厂家为戒,不断主动向自己的弱点进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总在顽强地探索通向成功的道路。尽管乡镇企业绝非尽善尽美,自身存在着不少毛病,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比城市更难改变的“政企不分”;更沉重的社会负担;部分城市转移项目的污染治理;管理、技术人员缺乏造成的管理粗疏、技术水平低下,等等。但是,只要看到优胜劣汰的力量,就没有理由怀疑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不仅仅对乡镇企业,而且对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那种自然经济的浓重惰性,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
70万家企业倒闭,有人以为这是乡镇企业低水平过度竞争的恶果,有人认为这是优胜劣汰机制运行的必然现象。怎样认识更确切,尽可以继续探讨,而事实却不可否认:正如人体需要不断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样,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必然是有衰有兴,有启有闭。
我国城市改革苦苦求索而至今未得的,不正是要建立类似乡镇企业的这么一种机制吗?这种机制,既是对过于保险安稳、消磨掉进取精神的旧机制的挑战,也是对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的挑战。试想,如果城市企业的破产也都象乡镇企业倒闭那样被视为正常,每家企业都时时感到破产的威胁,城乡企业界形成一种转移资产的机制,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又会出现怎样的一种局面呢?


第4版(经济)
专栏:

近九年北京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
新建房屋面积等于三个“旧北京”
本报讯 记者张书政报道:首都北京在改革开放中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房屋建筑面积从解放初2200万平方米发展到1.3亿平方米;近九年竣工近7000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初3倍多。道路、交通、自来水、煤气、热力、电话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比较快。
九年来,北京城建工作的方向立足于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需要,并尽力满足各省、市、自治区来京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方便条件。为此,市里调整了城建投资去向,1979至198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5亿元,相当于1978年前30年总和的1.5倍。九年来的建设中,在压缩基建规模情况下,千方百计保证31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前。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国际电信局、中日友好医院等七项重点工程已告竣工,中央彩色电视中心、国家科技情报中心等五项也竣工在即。建国、香山、长城等20多座为国际友人称道的高档饭店相继开业,北京去年接待外国旅游者达90多万人次。
北京城建的发展保留了雄伟、壮丽、庄严、整齐的古都风貌,又增添了现代化设施等新时代仪容。1979年至今,全市共建成住宅3500多万平方米,是1978年前30年总和的1.3倍,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的4.55平方米提高到1986年底的6.46平方米。形成了和平里、团结湖、劲松等50多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统建住宅小区。整修了颐和园、万里长城、德胜门、雍和宫等皇家园林、宗教寺庙、历史文物。九年还新建、扩建公路800多公里,修建14座公路立交桥、9座人行过街天桥和10条马路地下通道,延长了公共汽车营运线路,增加大批交通车辆。扩建北京煤气厂、铺设引进华北油田天然气管道等四项煤气工程的兴建,以及建成延庆白河堡水库、水源八厂、左家庄供热厂等,缓解了北京供水、供热、供煤气的紧张局面。1986年底比1978年底新增电话133954门。


第4版(经济)
专栏:

为方便边远地区农民售粮
将乐采取新办法 农民承包收购点
本报讯 记者张铭清报道:粮食收购时节,闽北山区的将乐县粮食部门不再派人到边远乡村设收购点,而是把大部分收购点承包给农民,不仅节省了粮站开支,也方便了农民交粮。
往年,一到粮食登场季节,粮站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设收购点存在困难,由于点少、人员少,农民交粮不便,有时吃闭门羹。为此,将乐县从去年起,在4个点试行把收粮点承包给农民,今年推广到10个点。他们的做法是:按粮食交售区域核定收购任务,再按收购量和时间定出承包工资,承包方式有二:一是按收购实绩计算;二是按收购任务包死工资,包完成收购任务、包入库质量、包保管、包调运、包损耗、包“四无”(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无虫)。粮站提供收购场所、储粮仓库及台称、麻袋等用具。承包人与粮站签订的合同由当地村委会负责担保、由乡政府监证。承包者一般由当地政府推荐或由粮站在当地挑选。承包后,农民交粮随交随收,保证了粮食及时入库。


第4版(经济)
专栏:

北京铁路局“抓大户”奏效
头3个季度运输收入完成38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
本报讯 北京铁路局领导在“大包干”中采用“抓大户”的方法,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今年初,北京铁路局领导从铁道部接受承包任务之后,立即将承包指标分解下达到分局和站段。为了保证目标实施,局长国林运用ABC管理法中“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的原理,确定紧紧抓住占全局收入93.3%的50个收入“大户”。
在“抓大户”的实践中,北京铁路局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及时掌握大户的信息。路局和分局都建立了大户收入台账,实行日算账、周交班、月总结、季分析、审查制度。每月10日定期召开与大户对话电话会议,总结工作,表扬先进,帮助落后。
——开展收入大户升级夺金银牌竞赛活动。他们把年收入在亿元、5000万元和3000万元以上的50个大户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许多站段“不甘寂寞”,你追我赶,自找压力,竞相升级达标。
——超运超收奖励政策兑现,鼓励职工多劳多得,不吃“大锅饭”,不犯“红眼病。”
北京铁路局“抓大户”,增强了“大户”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今年头3个季度,全局运输收入累计完成38.3亿多元,为承包指标的77.8%,较去年同期增加3.56亿元,增长幅度为10.2%,创历史最高水平。
(曹宏伟 许燕琍)


第4版(经济)
专栏:

金乡县农田水利建设有新法
改各自为战为招标承包
本报讯 从去冬开始,山东省金乡县改变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改乡镇各自为战为招标承包。以后乡镇搞较大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先经过县水利局论证,县政府批准,然后按批准计划和设计文书,组织招标承包和竣工验收。
过去这个县搞农田水利建设,施工无图纸,无专业技术队伍,质量无检查验收。现在都严格按统一定型优化设计搞建设。仅田间生产桥一项,就节约投资70多万元。施工由专业技术队投标承包,工程质量检查责任落实到个人。单项检验不合格的返工,竣工验收不合格的注销施工资格,并处以罚款。
这个县还把农田水利建设经费、产品粮基地建设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统一起来使用。由乡镇报预算,县水利局审批,财政见文拨款,视工程进度,分期拨给承包者,工程验收合格,一次结清,改变了过去乱批条子、乱开工、乱支资金的现象。
(王玉璧)


第4版(经济)
专栏:

新疆建成一座当地最大的炼铁高炉
新疆目前最大的一座炼铁高炉最近在八一钢铁厂建成投产。
这座新高炉容积为三百一十立方米,可年产生铁十五万吨。它的建成投产,对新疆钢铁工业和经济建设将起推动作用。
改革八年多,新疆钢铁工业发展较快。一九八六年全区钢、钢材和生铁的产量分别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四倍、一点五倍和百分之五十点一。


第4版(经济)
专栏:

江苏皮棉收购将比去年增长近一成
江苏棉区广大棉农踊跃交售新棉,到本月二十五日,全省已收购皮棉十七点九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八。
江苏是我国重点产棉区之一。今年全省棉花总产将比去年有所增加,据省供销社预计,皮棉收购量将在三十六万吨左右,比去年增长近一成。 (据新华社)


第4版(经济)
专栏:

大兴安岭塔韩铁路建成并交付运营
本报讯 十月三十日,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塔韩铁路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国家投资二点八三亿元建设塔韩铁路,从嫩林铁路塔河站到韩家园子,全长一百一十七点八公里。
沿线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终点韩家园子有贮量丰富的金矿。铁路通车后,对开发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和金矿资源,沟通边防重镇呼玛县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提高沿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有意义。
 (王开忠 华明芳)


第4版(经济)
专栏:

“李时珍药材场”在湖北蕲春建成
本报讯 一个面积为一千九百亩的药材基地“李时珍药材场”,在名医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蕲春县狮子区建成。
这个场位于蕲北山区,适种厚朴、杜仲、黄柏、天麻、元参等一百多个品种的名贵药材。国家有关部门已将这个场列入全国药材基地。 (何生全)


第4版(经济)
专栏:

“四大家鱼”亲鱼种基地开始兴建
本报讯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近亲繁殖的问题即将解决。九月五日,我国第一个“四大家鱼”亲鱼种基地在湖北省石首市老河渔场破土动工。
石首市老河渔场地处长江故道,水草丰富,饵料充足。
这个渔场第一期工程预计年内完成,明年投产。 (华新全)


第4版(经济)
专栏:

服装盛会的启迪
本报记者 李茜 莫新元
全国服装时新产品展销会最近降下帷幕。一个月来,以这个展销会为中心,在北京掀起了一股服装热。据粗略统计,展销期间,前来参观与购买的达60余万人次。国庆前后,不少人穿上了新买的时装,喜气洋洋地出现在首都街头。
这次的服装展销会不同往年,它是服装行业展示改革开放8年来丰硕成果的一次盛会,全国27个省市上千家工厂、100多个公司,带了一万多个品种的新式服装前来参展,展出服装500万件。一个个展览厅,被成千上万件各种款式和花色的服装,打扮得花团锦簇。记者随着人流前行,不时看到一群群参观者驻足在展品柜前,一边欣赏,一边亢奋地议论:“服装的变化真大!”是的,曾几何时,我国男男女女的服装还是一片蓝灰色的世界。女青年穿一件花棉袄还得套上一件蓝外罩!如今那个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改革解放了我国被禁锢的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衣着。
这次服装展销会也是我国服装设计和生产的一次竞赛与评比,许多情况出人意料,过去的服装展销会照例是沿海大城市的服装业与名牌服装厂的天下,今年这个局面开始被冲破了,爆出的最大冷门,是过去展销会榜上无名的辽宁省,销售额竟一举夺魁,多年来稳居冠军宝座的上海市屈居第二;以往总是排在后面的安徽省跃居第六位。不少不出名的小地方、小企业向强者提出了挑战。宁夏的“川花”牌系列皮革服装,芜湖的丝绸连衣裙,鞍山的时装,营口的针织服装等等,都颇受顾客的欢迎。面对着无名小厂展出的一批批式样新颖的时装,一些从事服装业多年的老行家也感到吃惊。他们说,现在服装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对手如林,名牌厂如果躺在名牌上停步不前,不去开发有独特风格的新产品,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服装界在展销会上经过一个月的摸底,认为北京的中档消费水平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看来在服装方面也不宜提倡高消费。上海这次带来13件高档羊绒男大衣,每件售价586元,目的是投石问路,结果只售出3件,其中一件还是被外国人买去的。展销会上一些款式新颖、物美价廉的服装最受欢迎。这种产品既适应人们对服装更新快的需求,又符合目前消费者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穿着舒适、随便、价格不高,男女老少咸宜的各式夹克衫,是这次展销会上的宠儿,各省市带来的各式夹克衫,不消几天,几乎都销售得所剩无几,求购者依然络绎不绝。
提高服装设计水平,是服装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这一点在展销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许多设计师用普通面料精心设计,巧妙裁制的各种时装在展厅中大放异彩,受到一致称赞。人们称它为“粗粮细作”。上海服装行业用普通原料精心设计的一种新款式的T恤衫,每件售价16元,人们争相抢购;而同类面料一般款式的T恤衫,售价仅8元,销售情况却远不如前者。这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大连童装厂这次在会上销售的童装,竟占展销会童装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这是该厂在全国服装展销会上第6次蝉联童装冠军。他们的诀窍之一,就是花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设计队伍。工厂每年两次派设计人员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实地考察,捕捉童装变化信息;遇有出国机会,尽量压缩行政领导人员,让一些设计人员到海外学习与考察,开扩视野。所以,这个厂每年都能推出上百个花色品种的优秀新童装,使大连童装厂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保持着畅销不衰的好势头。
在展销会上,各省市服装企业的领导人目睹服装市场的大好形势,很受鼓舞。他们也向记者谈到企业面临的一些苦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用于衣着消费的钱,比过去已有明显增加,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当前服装行业较普遍存在着内销服装面料供应没有“户口”,排不上号的问题。上海是我国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据该市服装公司负责人谈,他们生产内销服装的面料,没有供应渠道,主要靠向商业、外贸部门和生产面料的一些省市求援,这就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去年,国家作出把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的战略决策,目的是给服装和面料“结亲”,有利于发展服装生产。但至今不少省市对这个决定没有完全落实,现在是抓紧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我国服装业不仅要面向10亿人民的国内市场,还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当前,国际纺织及成衣制造业的中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我们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争取使我国服装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近几年我国服装出口额平均每年以11%以上的速度递增,已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3进入国际中高档商店。但是从总的情况看,服装出口的潜力还很大。我国去年纺织品出口65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不到30%,其余大多是棉纱、坯布和面料,这些产品同深加工后的服装相比,创汇额相差许多倍。如果我们扩大服装的出口量,就能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外汇。
影响服装行业前进的另一个紧迫问题是技术人才奇缺,只占服装行业职工的0.64%,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生产的需求。今年北京已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服装学校,全国还有30所大专院校正在筹建服装专业,但远水不解近渴。看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技术人才,是服装行业的当务之急。


第4版(经济)
专栏:

河南省民权县今年8万亩葡萄又获丰收,产量可达到2000多万公斤。全县由国营、集体、个人办起11个鲜葡萄汁发酵站,可盈利200多万元。这个县是全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之一。图为人和乡10户果农合办的发酵站收购葡萄时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王刚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