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喜看话剧《巴黎人》的演出
戈宝权
自从1938年以来,直到今年3月为止,我曾先后三次到法国访问和讲学,每次我都寻访了与巴黎公社有关的许多旧迹:当走过城中心的市政厅广场时,我仿佛重新听见了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庆贺公社正式成立的热烈欢呼声;当攀登上巴黎城北的蒙马特尔高地时,我仿佛重新听见了巴黎人民同梯也尔反革命政府的军队激战的炮声;我又来到巴黎东郊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凭吊了巴黎公社社员墙,147名公社社员在这里最后壮烈牺牲。现在墙上刻的“纪念1871年5月21日至28日的公社死难者”的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它们在长春藤的环绕之中显示着一个伟大的真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马克思语)
记得前几年,我曾经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有关巴黎公社的话剧《樱桃红了的时节》;当此巴黎公社失败后的116年,我又高兴地看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由顾威编导和由老戏剧家欧阳山尊担任总导演的话剧《巴黎人》。
巴黎公社从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72天,但它在法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上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却始终是光辉的一页。要想在一个八场的话剧中,表现出巴黎公社的全部英勇斗争事迹是不可能的,但编导者却选取了以巴黎公社财政军需委员代表罗德兰一家人为主要线索,通过他本人、他的未婚妻公报女记者奥特米、他的妹妹冉妮,还有他的老父亲和弟弟的情节,反映出巴黎公社斗争的曲折而又复杂的历史。
罗德兰参加了向凡尔赛反革命巢穴为时已晚的进攻,负伤回来,他下定决心要接管法兰西银行,但他的未婚妻却主张“要革命,但不要流血”,反对武装接管银行。他的老父亲是一个给人种葡萄的贫苦农民,在读了奥特米所写的《告农村劳动者书》以后,心里燃烧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但不幸在给公社运送粮食途中被敌人炸死。他的弟弟为欠债被拉到凡尔赛去当兵,后因为杀了地主而被打死。为了接替牺牲者,他的妹妹参加了公社公安委员会的工作。坚信“人道主义高于一切”的奥特米,力图征得法兰西银行同公社谈判,但一直与凡尔赛反革命政府相互勾结、在经济上支持凡尔赛政权和私藏有大量武器的法兰西银行,却向公社社员们开枪射击,冉妮在追捕逃敌时身负重伤而死。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重大的武装起义,它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意义,因此当时有不少外国的革命志士,如波兰人、匈牙利人、俄国人等参加了这次斗争,这些我们从话剧的情节中也可以看出。当全剧结尾时,正是公社历史上的“五月流血周”,巴黎人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在街垒上与凡尔赛的军队浴血奋战,罗德兰在送走去伦敦向马克思汇报情况的未婚妻之后,自己却为公社的理想坚持战斗到底。他最后的遗言是:“我们指望着后代和历史的裁判!”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整个期间,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注意着它的进程。马克思曾热情洋溢地赞扬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马克思也曾指出,巴黎公社的错误是在于他们没有不失时机立即直捣同普鲁士军队有勾结的凡尔赛反革命的巢穴,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公社在财政上处于困境。但当巴黎还正在战火弥漫的时候,马克思就作出伟大的预言:“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我怀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看完《巴黎人》的首次演出。高兴的是,这个话剧是由我国编剧写成的,是由我国的导演排演的;演员中新人辈出,都是后起之秀。整个舞台的布景和演出时的氛围也是值得称赞的。当我看完《巴黎人》之后在寒风中走向街头时,“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那句名言还长久地响在我的耳边;心里在祝愿着《巴黎人》这一话剧的演出,将成为中法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难忘的佳话!
(附图片)
《巴黎人》中的罗德兰与未婚妻奥特米
晓肖摄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祝福之歌
我象一只快乐的小鸟,
唱着一支山林的歌;
歌唱山林的博大、深远,
歌唱风儿把抚爱贮满我的心窝。
我象一只幸福的小鹿,
唱着一支泉水的歌;
歌唱泉水的清凉、甘洌,
歌唱大地的乳汁哺育了我。
我象一枝绽开的花朵,
唱着一支大地的歌;
歌唱土地的深情、温暖,
歌唱生命中永远流淌着一条爱河。
我象各民族所有的孩子,
唱着无数快乐的歌,
歌唱祖国妈妈的爱,
歌唱党,给我们带来
了幸福生活。
尤有中 画 陈满平 诗


第8版(副刊)
专栏:

歌唱党
应乃尔
我的歌,是我热血的呼喊
从我心底的岩浆间萌生、飞迸
裹着田间青绿的草屑,稻麦的芳

含着乡人们汗的咸味
泥土的气息
沿着一条条高矮不平的田埂
飞向长白银色的瀑布
飞向海南带露的椰林
去吻遍东海每一朵浪花
去吻遍昆仑每一片流霞
向年迈的渔村阿妈问一声好
向年轻的边防战士深深致敬
啊,党
您在到处撩拨着我如泉的诗兴
您送走过多少夕阳、黄昏、残草、
荒烟
您迎来了多少红旗、旭日、战马、
风帆
您指点过多少年轻的战士走出十
字路口
您唤来了多少初春的雷霆催得春色满园
十年冰雪,十年春风
看今天的祖国又展出如花似锦的前程
十年登攀,十年振兴
祖国的今天又新飞出万里展翅的鲲鹏
啊,祖国
到处是山风的清新,山野的清丽
到处是城市的七彩,乡村的美芬
到处是不倦的探索,不败的征程
党熨平了我年迈的母亲深深的额纹
党铸就了我古老的民族美妙的青春
啊,党
您给我的歌也注入了深情的涛声
爱昨日之信念
惜今日之繁纷
唱明日之欢欣
我的歌,这是一颗带韵味的汗珠
如今,高兴地挂在祖国母亲的前额
去歌唱祖国和党,
就会永远年轻
去拥抱祖国和党,
定然满抱光明


第8版(副刊)
专栏:

物思微语
徐慎贵
龟和火柴
龟嘲笑火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
云雾和骏马
云雾对草原上的骏马说:“我已为你抹去了挡住前途的山,你就继续放心地飞奔吧!”
天鹅
夜晚的湖中,曲项藏在翅膀里的天鹅,为什么没有被风吹近岸边呢?难道它们在梦中还提防着岸而逆风划动着自己的脚蹼?
红岩
重庆,你是“火炉”。那照亮世道人心的红岩,是你锻红的么?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中有的碑已书迹漫漶,不能拓印了;我用头脑去碰吻,却留下了一片清凉的思想……
宿雁
芦旁宿雁的身上镀着一层白霜,宿雁岂敢欣赏月下白莹莹的芦花……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剧大师与围棋巨匠
——记梅兰芳与吴清源的交往
陈其兴
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9号院的梅兰芳纪念馆内,有两件珍贵的文物:一部《吴清源围棋全集》,一张吴清源和梅兰芳两位大师的合影。其中的原由,要从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借鉴谈起。
梅兰芳注意从各方面吸取养料来丰富和充实自己。比如,他为练习眼神,曾养鸽子追逐它们远近起落。他种花草,观察花型色彩变化,为其舞台上的服饰容妆所用。他的书画曾得齐白石、陈半丁等名家指点。
围棋也是梅先生的爱好之一。他青年时期就喜弈道,成名后又结交了顾水如等围棋高手。他从纹枰的黑白争搏之中体会到胸怀韬略行兵布阵之妙,这对他扮演运筹帷幄的穆桂英,破敌降虏的梁红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很有启迪。
1927年秋,33岁的梅兰芳在北京大方家胡同李择一(李曾为梅写过剧本)的家中遇到了李的外甥吴清源。吴当时仅12岁,却已是誉满京都的围棋神童。梅先生谦逊和蔼:以“艺无止境”与吴清源共勉。当谈到吴为深造弈道,即将东渡日本时,梅先生对源于中国的围棋在日本发达起来,在本土上却落后了深为感慨,希望吴清源能“鲲鹏展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沉寂之中国棋坛擂起战鼓,催人猛醒。我祝你取得胜利!”一席话激励了吴清源。
30年转瞬而过。1956年以梅兰芳为团长的中国京剧团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肩负打开中日邦交加强民间往来的使命,去日本作友好访问演出。此时的吴清源已身晋九段,近20年在日本棋界独占鳌头。欢迎会上两位大师相见,吴清源激动得泪湿衣襟。吴赞梅精神不减当年,梅称吴为天下第一棋手。吴九段谦虚而又凄然地笑道:“清源虚度40载已过不惑之年,然一事无成,空多嗟叹,先生过奖了。”梅先生听后严肃地讲道:“围棋乃是艺术。一个献身艺术并有贡献之人是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怀念的。”梅先生还转达了周总理、陈毅元帅对吴清源先生的问候。
7月11日在东京帝国饭店,梅先生与吴先生再一次交谈,并共同关切地谈起了祖国围棋事业如何发展提高。梅先生问吴有何良策,吴清源认为发现天才少年送到日本深造是一条捷径,表示愿尽绵薄之力,早日使中国成为围棋强国。梅先生接受了《吴清源围棋全集》并回赠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等礼物,又合影留念。
梅先生回国后马上为选才之事与顾水如等人商议,并且提出邀请日本棋界人士访问中国(包括吴清源先生)将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几个月后,梅兰芳又致信吴清源,推荐“颇有才气的围棋青年”陈祖德和陈锡朋,“望先生能收此二人于门下”。
吴清源接信后立即开始准备安排学生的住宿与学习事宜。不料,中日两国外交上发生了日本右翼分子诋毁我国旗的“国旗事端”,一度中断一切往来,此事也因此搁浅。吴清源感慨地说:“倘若没有国境之分,这两个少年便可自由出入日本棋院与我家。那该有多好啊!”
从梅兰芳与吴清源两位大师第一次会面到今天,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梅兰芳先生已作古26年,吴清源也是花甲老人了。他们曾共同关心过的中国围棋振兴事业已经喜获硕果,我们不该忘记两位大师这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钧瓷的“个性”
黄侯兴
友人送我一套河南的钧瓷,乳光晶莹,端庄浑厚。据说,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它历千年而不衰,其中自有“奥秘”。这些瓷器都是用禹县同样的泥土制作的,但在烧制过程中,含有同类铜质的青釉,通过“窑变”,却产生了无穷的变化——釉面色泽均无相同或重复,每一件瓷器都具有自己独异的个性,都显现了自己特殊的风采。有的红中透紫,有的紫里藏青,有的青间寓白,有的白底泛红,各呈异彩,争妍斗丽。
由此,我想到了文艺创作。文艺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之中。文艺和生活的关系,如同钧瓷之与泥土。作家进入创作阶段,也象瓷胎在窑里烧制,作家胸中迸发的激情、热度,就是窑膛里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作为艺术品,经过“窑变”,每件都变得富有个性,表现了自己独立存在的美学价值,因而各具隽永的艺术力量。
纵观现代文学史,鲁迅清醒而冷峭,郭沫若热情澎湃,郁达夫愤激沉郁……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犹如钧瓷的独立生辉,构造“五四”多种风格并存的艺术世界。
眼下有些文学作品,从立意、选材、表现方法乃至语言运用,却患有雷同的毛病,虽也经过炉膛烧制,却未能出现“窑变”,变不出带有鲜明印记的个人风格,所以制作出来的就不如钧瓷那样令人爱不释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