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经济)
专栏:

封闭的门户敞开了
——西北五省区对内对外开放见闻
本报西北记者组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一些街道两旁的深宅大院陆续拆除了又高又厚的围墙,代之以色调明快的高透明度的铁栏杆。有人说,此举反映了西北人渴求开放的社会心态,是有道理的。
吃尽了封闭之苦
前些年,沿海几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和一批开放城市的出现,曾使西北人包括许多领导同志眼花缭乱,东部乡镇企业的腾飞,各种商品的展销和能工巧匠的西涌,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大西北是个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西北人心理上造成一种压迫感。
外部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沿海和内地是怎样实行开放的?怎样在开放中重新认识自己?问题一一摆在西北人特别是领导人的面前。
不善于同外界打交道的西北人,要掌握对内对外开放的两套本领,面临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这块占我国总面积1/3的土地,自古“丝绸之路”冷落之后,千百年来处于对内、对外和相互间的多重封闭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政治的渊源,又有民族的宗教的缘由;既有交通、信息的隔阻,又有经济、地域的制约;尤其是传统文化观念对人们心态的严重束缚。闭塞制造狭隘愚昧,封闭导致贫穷落后。几千万西北人民,已经吃尽了封闭之苦。
自给自足惯了,不思为卖而发展商品生产。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家国营农场,盛产优质瓜果。由于地处千里沙漠之中,运输艰难。多少年了,每当收获季节,场里领导给每个职工发1000公斤瓜果票,强迫大家“享受”,然后从工资中扣除。人们很少想到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商品,远销外地。年复一年,也就安于现状了。
长期的自我封闭,对外界先进的东西看不惯,甚至有抵触情绪。记者与宁夏北部几个县里的干部聊天,直到80年代初期,他们还留恋50年代一块钱买20个鸡蛋的所谓“实惠岁月”。包兰铁路通车之后,建了一批工厂,职工购买力提高了,人们竟埋怨鸡蛋叫外地来的职工给吃贵了。
固步自封,还往往会“夜郎自大”。许多土生土长在“八百里秦川”西部一带的农民,从未出过远门,不少人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然而,他们从祖辈接受下来又传授给子孙后代的口头禅是:“天底下就属咱这地方出产最好”。封闭使人的眼光狭小,陕西关中人固守“守家不出门,受穷不经商”的祖训,坐井观天,不知有“天府之国”和“天堂苏杭”。
西北的几个省会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不开化的传统旧习并存。前几年,西安市在城门外设岗立卡,怕外地人进城把钱挣走了。在乌鲁木齐,你可以看到职工在楼房的阳台上养羊的情景。兰州市某大机关在住宅区沿街的围墙内搭棚养鸡,臭气熏人。这些行为均带有原始封闭色彩,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某种心态。
在开放中重新审视自己
开放已是大势所趋,而对西北五省区的决策者们来说,开放,首先要走出去看看外部世界的变化。他们纷纷带人到东南沿海考察学习。“南天取经”,使省级领导层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
长期被吃粮问题困扰的大西北,1983年解决大多数农民温饱之后,成千上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致富无门。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沿海省区的一半。乡镇企业才刚刚起步的陕西省,1983年的总产值不过14亿元,比不过一个苏州市。堂堂甘肃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还没有人家一个县多。他们重新审视农村改革走过的道路,剖析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深感“以农为本,自给自足”、“有吃有穿,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仍然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从以自给性生产为目的的单一农业经营,向以商品性生产为目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村不富,西北富不了。从1984年开始西北五省区都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或战略决策。前不久,甘肃省省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去年比1983年增长4.2倍,有9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今年上半年,这个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放,对过去只到过北京和参观过大寨的许多西北干部来说,在改革之初还是个新鲜而陌生的字眼。有些同志理解开放就是搞特区,希望在西北也划几个开放城市。还有许多同志怀有某种恐惧,生怕与外界交往会吃亏受骗。当然,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开放包含着对内即对其他各省的开放。但是,目睹了东南沿海各省之间活跃的经济联系,亲身感受到横向联合发展之迅速,以及面对商品经济浪潮对西北的冲击,西北人很快抛弃了旧有的观念。
敞开大门,外引内联,已经成为发展商品经济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正是在开放过程中西北五省区开始用新的价值观念,对原有的经济优势和名特产品进行再认识。早已誉满神州的新疆哈密瓜,在试图出口创汇中吃了败仗。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办的新疆伊斯兰产品展销会上,百里挑一的哈密瓜无人问津;而过去从未引起重视的西红柿,反倒成了新疆出口创汇的资源优势。近两年,日本人大量订购库尔勒产的蕃茄酱。因为新疆所产的西红柿所含红色素高达48%,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什么是本地的真正优势?宁夏的红、黄、蓝、白、黑(指枸杞子、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五字歌唱了几十年,并没有在全区经济中占举足轻重、左右全局的地位。前不久,自治区领导人已经提出,要重新审视红、黄、蓝、白、黑,另辟发展商品经济的新途径。开放,不仅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观念的价值,也包括商品价值本身。
历史上第二次大开放
西北人不是生来就因循守旧。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西北在古代是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开放的一个地区,驰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非洲的对外开放之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团出使西域、开创中外交流新纪元的张骞,不是什么江南才子,而是个探险精神十足的陕西城固人。汉唐两代的繁荣鼎盛,与当时实行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千余年过去了,大西北迎来了再次开放的新曙光,敞开大门的8年时光,西北五省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友好往来关系,已由开放前的少数几个发展到四五十个,与毗邻省、区和全国各地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更是数以千计。外引内联,东西关系,竞争机制,市场体系,信息网络,投入产出,融资拆借等等新观念、新招数,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西北干部和群众所领悟,所掌握。虽说,景观没有沿海省市那么壮阔,但大西北着实走上了开放之路。
面积狭小,管辖范围只有20个县、市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其中有16个与外省结为友好县、市。近几年出进物资和资金均超过1亿元,签订协作项目近2000个,请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名,给自治区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西北人口最少,历来被描绘为荒凉不毛之地的青海省,目前正在施工的大型重点建设项目有10个,总投资70多亿元。去年8月在西宁举办的全省交易会和横向联合恳谈会,为期只有7天,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十几个部委的代表团,成交物资和商品总值达2.8亿元,其中成交额超过千万元的有钾肥、毛绒、呢绒、湖盐和牛羊肉等。
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的甘肃省,去年销往外省的蔬菜瓜果达到7亿斤,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并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丝路花雨》名扬海外以后,每年吸引数万名各种肤色的国外来客,领略这条古代开放之路的风采。仅敦煌一处,开放8年多就接待了10万余海外游人。
地处西北与内地结合部的陕西省,利用其比较优越的投资环境,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总值突破10亿美元。 1985年至今,又从沿海和内地引进资金12亿多元。去年出口创汇比1978年增长13.4倍,出口总值中工矿产品占80%以上。这个向来以“中不溜”、“稳妥”而满足的省份,1984年12月在西安举办首届国际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同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客商正式签订合同140项,总金额达4.6亿美元。活跃的大西北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一家外国报纸曾说:“在中国内陆举行这样大规模的洽谈会是一种首创。它把中国对外开放的势头引向了富有潜力的腹地,为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参与开放整个大西北提供了新的窗口和前景。”
多次到西北考察过的一些国内经济学家也认为,今日中国之西北角,已不再是封闭守旧的代名词。几年来,五省区充分发挥西北能源、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用补偿贸易或合资经营等办法,吸引京、津、沪、苏、浙等沿海省市和大中型企业,联合开发高能耗的电解铝工业。仅甘肃省就引进资金3亿多元,使4家铝厂的年产能力成倍增长。青海大通铝厂首期工程接近尾声,全面建成后年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铝厂。开放和支援都是相互的。宁夏的领导同志说得好:“开放要互利互惠,不能单纯指望人家无偿支援,还要看自己能给人家什么东西。”甘肃的体会是:横向联合“以优对优”,既要考虑我需,也要满足他求。“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是西北五省区工业经济的命脉,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者和发展后劲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大中型骨干企业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主动发展同地方工业、乡镇企业以及东部的横向经济联合,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龙头”和依托作用,有效地带动了西北各省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开放就活,活了才有生机。昔日不出名的一批企业,今日登上“明星”宝座。坐落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的陕西标准缝纫机厂,将获国家银质奖的主导产品扩散到5省20多家企业,组建了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开发出工业高速平缝机新产品;今年春季在广交会上出口2.5万台,创汇400万美元。甘肃酒泉钢铁公司消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不到两年时间,便跃居西北第一家采矿、冶炼配套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地位。集体所有制的宁夏吴忠市塑料编织袋厂,改进国外引进的生产线,使生产能力比原设计能力提高20%,产品走俏大半个中国,并投入国际市场;全厂劳动生产率达到2.75万元,年人均创利税2895元。我国纺织战线首家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投产6年来,累计实现税利7000多万元,等于当年投资的2.3倍,去年一年的税利,就相当赚回同等规模的一个厂。这个“外向型”出口企业,60%以上产品外销,如今已成为新疆创汇最多的厂家。
开放促进了天空、地上交通的发展与繁荣。投资数亿元新建的西安机场和西宁机场正在加紧施工。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国际公路国内喀什至红其拉甫山口段的升级改造,已列入近期重点项目。近几年,为了尽早开通我国第三条大陆桥,打开通往西亚的门户,新疆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1.5亿元与国家合资兴建北疆铁路。这条铁路全长460公里,目前已从乌鲁木齐铺轨到达乌苏,完成了一半。二期工程乌苏至阿拉山口段的建设,也已开始筹备。全面完成之后,它与兰新、陇海铁路贯通起来,东有口岸连云港,西有口岸伊犁霍尔果斯,全长4000多公里,横跨我国10个省区,对从西部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东西双向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封闭初步打破,大门已经敞开,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面对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大气候,不甘落后的西北五省区正在设计新的蓝图,构筑具有西北特色的经济框架,用更加开放的新招数,一步一个脚印地缩小它同沿海和内地的差距。
(参加本文采写的记者有景险峰、张述圣、孟西安、曾坤、黄翊明)


第4版(经济)
专栏:

科研应用相结合 服务经营双得利
河南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本报讯 经过各级政府精心组织,职能、科技部门通力合作,广大群众踊跃实践,近几年河南省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最近统计,全省已建造沼气池5万个,建成小水电站1336座,安装示范低风速发电机200多台,营造薪炭林200多万亩,推广节柴灶520万个。
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是这个省农村能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河南省科学院、郑州工学院专门成立了太阳能、沼气研究室,并与有关科研部门密切合作,完成了“六五”期间国家一批能源研究项目。其中节柴灶、省煤灶、太阳能灶等18个灶型分别获得了农牧渔业部的奖励。在风能发电、地热综合利用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级农村能源部门及时组织30多个工厂,批量生产获奖节能产品,在农村推广使用。为适应新技术的推广,各地适时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办广播讲课,共培训农民能源技术人员10万多人次。河南农业大学、安阳农校还增设了农村能源专业,为各地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
改革管理体制,提供有效服务,是这个省农村能源建设的又一个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南省各级农村能源部门,变行政管理型为经营服务型,为农民改灶,发展沼气,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各种服务。现在,全省已成立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50个,实行独立核算,微利经营,及时为群众解决购买能源配件和维修安装困难。经营服务中,各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也成长壮大起来,现已拥有固定资产466万元,流动资金189万元。
农村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省仅改灶、沼气、太阳能热水器三项,每年就节约干柴50亿公斤。罗山县竹竿乡新塘村农民吕德灿,兴办沼气带动养殖业,粮食增产,副业兴旺,年收入5000元以上。南阳酒精厂建了两个1000立方米容积的沼气池,用酒糟作原料,日处理废液160吨,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既防治了污染,又节省燃料,降低了成本。
现在,这个省正由单一抓生活节能转向生活、生产一起抓;由单抓沼气建设转向改灶、沼气、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由单抓能源开发转向开发、节能并重。
(陈合群 阎敬业 郭景轶)


第4版(经济)
专栏:短评

变“抢着吃”为一起办
各地普遍感到能源紧张,努力搞好农村能源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源建设都是由国家包揽的。久而久之,不少地方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只知伸手向国家多要能源,却很少关心能源建设。其实,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大家一起“吃”国家。结果,国家背的包袱越来越重,能源紧张的程度却一天紧似一天。怎么办?改革,唯改革才有出路。要彻底改变“一家苦建,多家抢吃”的旧格局,动员起各地、各级、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兴办能源事业。
农村能源建设,是整个能源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第一,农村资源丰富,煤、水、光、气、风、林,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很多。第二,农民饱尝缺能源之苦,有兴办能源事业的积极性。山西等地大办小煤矿,苏南乡镇企业集资兴建火电厂,内蒙古推广风力发电等许多事实,以及这篇关于河南农村能源建设的报道,都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搞能源建设,不能再象过去“大炼钢铁”那样一哄而起。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谁建谁有谁受益的方针,吸引大家投资,让农民真正把它当作自己的企业来办。还要制订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获得尽可能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关业务部门则应象河南那样,搞好物资、技术、施工、安装、维修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建设和使用中的种种难题。总之,农民感到办能源对自己只有好处而不会吃亏,积极性才能长盛不衰。


第4版(经济)
专栏:

用国际贷款建设北方草原取得成效
草场退化得到控制 牲畜生产稳定发展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周贻昶、本报记者王祖光报道: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进行“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从明年开始整个项目建设将由投资建设转入利用回收资金为主的建设阶段。
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是我国政府1981年6月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签订的贷款建设项目。贷款总额相当于3500万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地方自筹资金,整个建设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建设区域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3省、区8个县(旗、市),总面积142.6万公顷。
到今年6月底,项目建设投资已完成86.68%,其中国际贷款已完成81.89%。目前,人工种草5.1万多公顷,半人工草场18.4万公顷,造林1.9万公顷,围栏草场面积8979.47公顷,玉米青贮1.04万公顷,同时购进各种机械设备956台(件)和一套日处理鲜奶30吨的乳品厂设备。
利用国际贷款进行的建设项目,给这些地区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草场退化现象得到一定控制,饲草量增加,生产能力和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得到初步改变,牲畜生产稳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6年来,项目区引进各种优良种畜1600多头(只),1986年底,项目区内牲畜总头数97.93万头(只),比1980年增长36.86%;农牧民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收入增加。去年项目区人均收入比1980年提高2倍以上。


第4版(经济)
专栏:

张劲夫在中外投资促进研讨会上说
中国重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本报讯 中外投资促进研讨会最近在北京开幕。来自14个国家的企业界、金融界和经贸界人士同我国部分省、市及有关部门代表共同探讨来华投资问题。国务委员张劲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会前会见了参加此次会议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夏松和国际商会会长桑托斯。
张劲夫说,五六十年代,国际上曾出现资金流向南方的高潮,70年代资金流动主要在大西洋两岸之间,历史把投资者的注意力引向亚洲,引向中国。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经济法规和制定优惠政策。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逐渐增加。
这次研讨会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商会和我经贸部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目的在于促进外国企业对中国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了解。会议期间,中外代表还就有关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行洽谈。


第4版(经济)
专栏:

我颁布禁止和限制进出境物品表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我国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限制进出境物品表》和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将从11月1日起实施。
新规定的限制进境的物品范围包括:1、无线电收发信机及通信保密机;2、烟、酒;3、濒危的和珍贵的动物、植物(均含标本)及其种子和繁殖材料;4、海关限量管理的其他物品。限制出境的物品范围包括:1、金银等贵重金属及其制品;2、外币及其有价证券;3、无线电收发信机及通信保密机;4、贵重中药材及其成药;5、一般文物;6、海关限量管理的其他物品。
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禁止进境物品中增加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激光视盘、计算机存储介质,大麻以及其他能使人成瘾的精神药物。所有禁止进境的物品都被列为禁止出境物品。


第4版(经济)
专栏:

神府煤田大规模开发序幕拉开
本报讯 自国务院去年确定“国家修路以群采为主”新的办矿方针后,我国最大煤田神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序幕随即迅速拉开。昔日人烟稀少的荒漠谷地,如今呈现出一派沸腾的建设景象。
神府煤田系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共1531亿吨,是我国目前探明的储量最大的煤田。这个煤田的煤质好,绝大多数是特低灰、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煤层埋藏浅,既适宜于机械化开采,也适宜农民露天、平洞或钻井开采。神府煤田自本世纪80年代初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由国家计委、陕西榆林地区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三方组成负责神府煤田开发的华能精煤公司仅用1年多时间,就使煤田的修路、建矿、办电等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
据介绍,由华能精煤公司去年投资680万元安排的神府矿区15个矿井建设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其中的7个乡镇煤矿年底就可竣工投产,其余国营矿井可望明年年底建成投产,计划生产能力348万吨。包(包头)神(神木)铁路今年春节可以通车到内蒙古东胜市,预计明年国庆节前全线贯通投入营运。从包头到府谷计划修一条全长303公里的二级公路,目前大部分路面已经动工。
(蒲立业 梁晶)


第4版(经济)
专栏:

中国工商银行房屋开发公司成立
中国工商银行房屋开发公司最近在北京成立。这家公司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附属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商品房综合开发与经营;与国内的有关公司、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参与建材的生产和调剂等。 (据新华社)


第4版(经济)
专栏:

上海六千家居住特困户迁入新居
上海一批人均居住面积在二平方米以下的居住特困户,最近陆续搬入新居。上海市今年为六千家居住特困户解困的目标已提前实现。
一九七八年以来,上海市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了三千多万平方米住宅,有四十多万户居民搬入新居,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六平方米。但由于部分单位、企业无力建造住宅,一些居民居住困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据有关部门调查,到去年底,全市尚有一万四千八百多家人均居住面积在二平方米以下。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在今明两年解决这些居民的居住困难。


第4版(经济)
专栏:

新疆天山北麓防雹系统基本建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天山北麓兴建的预防冰雹系统基本建成。试用表明,这套系统基本上能控制当地雹灾的发生。
这个由两部雷达进行监测、四十七部超短波电台和六十五门高炮联合作业的防雹系统,覆盖着天山北麓的重要商品粮基地。通过这套系统的统一操作,可以有效地驱散雹云,使长二百公里、宽一百公里的雹灾区免遭冰雹的袭击。此外,这套系统还能在冬季实施人工降雪,以及对暴雨、洪水、寒潮等灾害天气进行短期预报。


第4版(经济)
专栏:

我国已累计推广杂交水稻九亿亩
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增产立下汗马功劳。我国已累计推广杂交稻九亿多亩,比种植常规稻增产粮食五百亿公斤以上。
农牧渔业部已决定在“七五”计划后三年进一步推广杂交稻,争取一九九○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二亿亩,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


第4版(经济)
专栏:

广东通信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一位
改革开放九年,广东省通信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长途电话比过去二十九年增加六点六倍,城市电话总容量增加三点一倍,通信业务量跃居全国首位。目前,广东省已建成了大通路、大容量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第4版(经济)
专栏:

苏州研制出真丝绸羽绒服装面料
国内外首创的真丝绸羽绒服装面料最近在苏州市研制成功。
目前,羽绒服装都是以尼龙织物作面料,透气性差。苏州市新苏丝织厂与绸缎炼染二厂、丝绸印花厂经过一年多的合作攻关,生产出一种既防水透气不跑绒,又具有真丝绸特性,适合做羽绒服装面料的真丝绸。最近,这种真丝绸羽绒服装面料已通过省级鉴定,并在新苏丝织厂投入批量生产。 (据新华社)


第4版(经济)
专栏:

中匈银行签署地方易货贸易协议
本报讯 中国银行与匈牙利外贸银行十月二十七日签署中匈地方易货贸易结算协议。这是我国银行与东欧国家银行总行之间第一次就发展地方易货贸易达成的协议。国务委员陈慕华出席了签字仪式。
(杜万友 朱维华)


第4版(经济)
专栏:

福州市在改革开放中投资1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图为位于闽江大桥与六一路之间的三层环型立交桥。
新华社记者 程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