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宋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
中国科技工作新部署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张万象、邹爱国)党的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今天上午举行第三次记者招待会。国家科委出席十三大的代表宋健、阮崇武、朱丽兰、汪廷炯,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状况,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向记者们介绍说,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发展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他接着谈到了我国科技工作新的部署。这个部署分三个层次:第一,动员全国大部分科技力量,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为实现本世纪末的宏伟目标直接做出贡献;第二,组织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跟踪和发展先进科技水平,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建立高技术产业;第三,继续支持和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宋健告诉中外记者,全国现有825万人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其中80%在为当前和近期的经济建设服务。从1981年起,安排了114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宋健在介绍了我国“星火计划”的组织实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情况之后说,198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全面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新的适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技运行机制。目前,科技体制改革正在继续深化。
宋健指出,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着的大系统,任何国家都不能离开这个系统。在封闭的田园生活中不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恩惠,科学技术更是如此。对外开放是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已同106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同50个国家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加了250个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
宋健满怀信心地告诉中外记者,在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接着宋健等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
中国有何训练宇航员的计划,中国什么时候把宇航员送到太空?宋健回答记者的这个提问时说,中国是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相信有一天中国宇航员将飞上太空。但当前主要还是做研究工作,做一些科学的和支持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的问题是看能拿出多少钱来支持这项活动,所以我们在国际上寻求合作。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问题时,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说,从总体上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发展。这种发展是在不断克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仍然有障碍。最近美国作出停止放宽某些对华出口高技术的决定,这是毫无道理的,对此我们表示非常遗憾,希望美国方面能够为继续加强双方的科技合作作出努力。
谈到中日科技合作问题时,朱丽兰回答,从政府方面来说,中日间的科技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但从民间合作方面来说,还是比较好的。科技合作应该是多种途径,真正的推动力还是各国科学家,因为他们之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和共同途径。
在回答苏联记者关于中苏科技交流方面的提问时,朱丽兰说,我们与苏联是去年签订科技合作备忘录与有关章程的。这个合作,与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一样,是在平等互利、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中苏正在机械、水电、卫生等领域探索科技合作的路子。
有记者问阮崇武:你为什么从公安部调到国家科委?阮崇武说:“感谢你对我个人工作的关心。我的工作调动还是比较多的,这是最近的一次。因为我过去在研究所作过比较长时间的研究工作,这次我调到国家科委工作,感觉象是回到了老家。”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方励之的问题时,宋健说,关于方励之教授,赵紫阳总理已经作过充分解释,我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我们认为,方励之先生是一个有成就的天体物理学家,不管他是不是共产党员,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让他充分发挥作用。
有记者提出,方先生曾经说过他的科学理论可以否定马列主义,对此宋健回答说,我不以为方先生是一位社会科学家,也不以为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我是相信他的观点的。
有记者问中国的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以后专职党委书记负责什么工作?宋健说,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之后,党委、党支部的责任是保证支持所长的领导。今后准备不设专职党委书记,而由大家选举产生兼职的党委书记。


第2版(要闻)
专栏:

解放军代表讨论赵紫阳报告认为
国家要兴旺军队要前进就必须改革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陈湘安)出席中共十三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在讨论赵紫阳的报告时,热烈赞成大会把加快和深化改革作为中心任务。代表们认为,国家要兴旺,军队要前进,民族要振兴,就必须进行改革。
解放军代表团是参加这次党代会人数最多的团。分组讨论会的会场非常活跃。许多人准备了发言提纲。不少代表对报告中论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今后如何具体实施十分关注,更关心军队将怎样进行改革。
代表团副团长杨得志发言说,赵紫阳的报告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理所当然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赞同。他说,这几年,军队经过两次精简整编,部队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建设、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绩。特别是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步子迈得不比地方慢。这就为贯彻这次大会的精神,加快和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得志说,军队改革是全党全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讲,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都适用于军队。具体地说,军队改革又要从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自上而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代表团副团长余秋里,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代表,代表团副团长洪学智也在会上发言。余秋里说,这个报告是指导当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深化了全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党制定路线方针的根本依据。用这个报告把全党思想统一起来,我们的改革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持久地发展。秦基伟说,这个报告我看了许多遍,感到内容很丰富,理论性很强,问题讲得透彻。特别是讲到我们还存在许多困难,有些还是难以预料的困难,很实事求是,这可以使各条战线保持清醒的头脑。洪学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军费和军队建设的需求可能有很大矛盾,要搞好军队改革,必须发扬长期艰苦奋斗的作风,做艰苦创业的准备。
曾经参加过党的八大、十一大、十二大的特邀代表、77岁的肖望东说,党内外人士都赞扬这个报告好。特邀代表肖劲光托人带来了书面发言,他写道:十三大报告鼓舞人心,设想也很宏伟,这个报告为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
一些来自部队基层的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的方向,顺应了十亿人民的心愿。空军代表王士俊和来自驻特区部队的代表雷鸣球说,这9年改革,我们都身临其境。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国家沿着这条道走下去。
29岁的女代表柳星说,赵紫阳报告强调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更感到肩负着重任,我们青年一代要为贯彻十三大的精神努力奋斗。


第2版(要闻)
专栏:

七万职工的心愿
——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李玉堂带来的信息
本报记者 刘国胜
他拿出一大堆材料、数字和方案,沉甸甸的。他说,他是代表一汽7万名职工向中央表表心愿来了。
要说的话太多了,临行前工人们千嘱咐万嘱咐,要求他转告中央和全国人民:一汽一定争气!多年来,一汽职工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搞好产品换型,彻底甩掉老“解放”汽车“30年一贯制”的帽子,这一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轿车搞上去,挡住进口,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国争光。
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轿车生产基地,供需矛盾尖锐,我国已成为高价进口轿车的市场,世界汽车工业大国、甚至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都把占领中国轿车市场作为重要目标。李玉堂说:“咱们汽车工人心里着急呀!”
算一算经济账:仅1981年到1985年,进口汽车耗资相当于建设22个一汽的投资。如果把这几年进口汽车的资金一半用来支持国内汽车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1980年和1985年国产汽车曾两次面临严重滞销。一汽经过3年换型改造,自筹资金和贷款7亿元,不仅使汽车产品水平向前跨越了30年,而且实际上也挡住了中型汽车的进口。一汽新产品CA141车现售价3万多,而进口的东欧同类车国家拿出大量补贴,每辆售价1.9万元还在积压,这就很说明问题。所以,李玉堂说,我国汽车工业界都建议国家按照集中控制、协调发展的原则尽快制定进口政策,使产品进口政策既能够保护国内经济发展,又能够克服因缺乏国际竞争而使国内工业技术停滞的弊端。
为迎接世界汽车工业的挑战,中央已经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召开了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统一上轿车的思想,建立汽车工业协调小组,加强对汽车工业的领导。目前又着手制定“汽车工业振兴法”,从政策上调动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因素。中央已明确指出,要把一汽、二汽和上海建设成为轿车工业重点基地,带动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李玉堂说,中央的这些英明决策,极大地振奋了一汽全厂职工。他说一汽生产的轿车一旦正式投产,基本上是国产化的,它将以自己的高质量、低成本赢得信誉,可以逐步打入国际市场。他们准备先建成3万辆规模的先导工程,为国庆40周年和亚运会提供必要的用车。同时着手第二期15万辆轿车工程的建设。
李玉堂说,现在一汽面临的困难仍是资金不足。他说,就象一个产妇,一汽刚刚实现产品换型改造,还需要一定补养。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将为进一步搞活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他们希望稳定和延长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把利税包干包死后,企业不再承担新的税赋,若承担应冲减包干基数,并给以适当贷款。一汽已把发展轿车生产的报告呈交上去,希望能尽快批下来。


第2版(要闻)
专栏:

就台湾记者皮介行在中共十三大记者招待会上提问
宋健谈大陆与台湾科技合作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张万象、邹爱国)26日赶到北京的台湾环球新闻社副总编辑兼采访组主任皮介行,今天上午刚从中共十三大新闻中心领到记者证,便匆匆来到人民大会堂采访大会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第三次记者招待会。
当皮介行走进二楼东大厅时,摄影记者纷纷上前为他照相。今天被请来与中外记者见面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皮介行的到来表示欢迎。
皮介行在会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大陆方面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与台湾的科技交流?”
宋健回答说,我们很多科学家希望同台湾科学家共同研究、讨论问题。现在我们很多研究课题与台湾的课题重复,我们很多科学家愿意到台湾去与台湾科学家进行合作,我们欢迎台湾科学家到大陆来与我们一起从事科技合作工作。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们不能去,他们不能来,只好在第三个地方会面,也就是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等地会面。在那里,他们可以很好地合作,交流意见。
皮介行希望宋健具体回答采取什么措施促进大陆与台湾的科技交流。
宋健说,我们现在有100多个自然科学的学会、协会,其中很多向台湾同行发出过邀请,但是他们不能来。不让他们来,我们一些研究工作也无法与他们联系。我们提出与台湾实行“三通”,通了就好办了嘛!
皮介行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台湾知识分子对‘文革’迫害知识分子感到十分害怕,大陆现在是不是在制度上、措施上重视和保护知识分子了?”
宋健回答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确走过曲折的道路,在“文革”中不少人受过委屈,我们也吃过苦头,中国共产党人和政府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我们深信这种情况不会在中国重新发生。保护知识分子的权利,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是我们的一贯政策。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一个口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且认为,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赵紫阳又强调了这方面的政策。
(附图片)
台湾环球新闻社副总编辑兼采访组主任皮介行,10月26日赶到北京采访中共十三大。图为27日上午,他在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的第三次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
本报记者 沈进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悠悠故乡情 拳拳赤子心
——访十三大代表、台胞张克辉
本报记者 张铭清
在台湾省代表团的住地,我轻轻地叩响了张克辉的房门。
握着他有力的大手,看着他红光满面的四方脸,听着他声若洪钟的闽南乡音,我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位台湾同胞已年近花甲。
59年前,张克辉出生在台湾八卦山下的彰化市。在家乡念完中小学后到台北求学,他在台湾度过了19个春秋。1948年,20岁的张克辉来到厦门大学学经济。可他不曾想到,这一去之后的39年,他竟不能回故乡与父母弟妹们共享天伦之乐了。
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他度过了望断秋水的14000个日日夜夜。现在,他是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
“我的父母还健在。他们都已有80多岁高龄了。我兄弟姐妹8个,我是长子。”谈到在台湾的亲人,张克辉那深情的怀念溢于言表。30多年里,他不知多少次站在东海岸,含着眼泪眺望海峡彼岸,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因为海峡两岸不通音讯,思乡思亲心切的张克辉只好多方托人打听亲人的情况。前几年,好不容易通过旅居海外的台胞朋友与父母沟通了联系。又几经周折,他终于在海外与父母见了面。
会面那天,张克辉坐车来到约定地点。老远,就看见年老体弱的双亲在门口引颈眺望。隔着车窗,他见了分离30多年的双亲比他们分别时苍老多了,积蓄多年的思亲之苦,此时一下涌上心头,热泪便不由自主地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我告诉父母,我在福建有个幸福家庭,妻子是个国家干部,在家是贤妻良母,两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工作后,他们也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父母听后,宽慰地笑了。他们上上下下地端详着我,说是没想到我身体这么好,生活得这么幸福。老人还问我,到过北京,去过皇帝殿(即故宫的金銮殿)和长城没有?我笑了。父母亲对大陆的情况知道得太少了。我告诉老人家,一年当中,我不知要到北京多少次。去故宫、长城的次数也数不清了。老人听了羡慕不已。他们说,他们的最大心愿就是要去北京看看长城,看看皇帝殿……”
时隔4年,老张回忆起那动人心魄的会见场面,依然激动不已。
渐渐平静下来之后,他缓缓地说,现在,老人家几十年要看看长城,看看皇帝殿的宿愿终于可望实现。他对台湾当局作出的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决定表示欢迎。他说,实际上,这些年,台胞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来大陆探亲观光的已有成千上万。大陆有关方面都给予热情接待,保证他们来去自由。但是,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台湾当局不容许大陆同胞到台湾会亲。
“我的父母都已年逾古稀,我们会面,理应是儿子去探望年迈的父母,而不该让80老人千里颠簸来看儿子,这该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这里,老张拿起桌上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所做的工作报告,指着其中一段朗声念道:“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中英、中葡已就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达成协议。我们还要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来完成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
念了这段话,他沉思良久,象是在品味其中深刻的含义。然后他缓缓地说:“用‘一国两制’的原则来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这些饱受骨肉分离之苦的大陆和台湾同胞梦寐以求的愿望。十三大的报告肯定了这个原则,并作了高度评价,这完全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我希望台湾当局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尽快结束民族分离的悲剧,使两岸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振兴中华!”


第2版(要闻)
专栏:畅谈党的十三大

江西代表谈加快改革
江西日报记者 熊焰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江西省代表团38名代表围坐一堂,连续两天认真讨论赵紫阳同志的报告。大家踊跃发言,敞开襟怀,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活跃。
省委书记万绍芬说,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牢记在现阶段的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认真搞好改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根据《报告》的精神和基本路线的要求,结合江西省情,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些,才能完成历史性的使命。
来自赣中钢城的代表张迎祥说,《报告》为全面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使改革更易深入人心,满足了人民所盼望的改革要求,9年改革实践,为我国向更大目标飞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加快改革、深化改革。9年改革,江西出现了明显的看得见的变化: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3倍,每年以11.2%的速度递增,城乡居民存款增长10.6倍,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比改革前高出8.4%。今年农业获得空前大丰收,1—9月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24%,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主管全省经济的吴官正代表强调指出,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得到很大的实惠。但是要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教育,要让大家认识到服从国家大局的重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改革的新旧交替中,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或赞成,往往是“拥护中不理解、赞成中有保留、肯定中有怀疑、执行中有分歧、高兴中有埋怨、希望中有忧虑。”这是来自铁路部门的代表谭如香从铁路职工对改革的种种看法归纳出来的。不少代表认为,很有普遍性。这是并不奇怪的,随着改革的深化,保留、怀疑、分歧、埋怨、忧虑和不理解,自会烟消云散。
在小学讲坛上执教和师范大学教学的教师张敏、薛妮珍代表听了《报告》之后深有感触。“百年大计,教育为上”,八个字说明党已经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对全国的教师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要深化改革,没有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人才又是关键。
目前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不太高。她们建议各级领导能够认真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增加教育投资。以盛产蔗糖著称的兴国县,通过深化改革,引进华南工学院和广东甘蔗研究所的新技术,尝到了甜头。在改日榨甘蔗500吨为800吨时,投资了300万元,现在引进新技术,只花100来万元,就使日榨甘蔗提高为2000吨。兴国县代表钟定清说,改革的深入,需要技术和人才。
为了保证改革的胜利实施,必须从严治党,严格党纪。不少代表认为要完成基本路线的宏伟目标,这是重要的保证。已有63年党龄的方志纯说,党风问题至关重要。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腰杆子硬,要作出表率,对违纪干部不能手软。
据省纪委书记朱治宏介绍,他们曾对500人作了民意测验,其中70%对以权谋私等党风不正的现象不满。在政治思想领域里,不讲党性讲义气,不讲原则讲关系的现象严重,攀比当官不是个别现象。
他说,党风不正,不认真纠正,对于改革深化的阻碍极大,不利于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第2版(要闻)
专栏:

电视机前
——清弋村农民收看十三大实况
新华社记者 王文俊
十三大,对于清弋村的男女老少,竟是这样一桩大事。
24日晚,突然停电,这个村的300多户人家焦急万分:明天召开十三大,今天却停了电,大家生怕看不到大会实况转播,错过这个不能错过的时间。
25日晨,恢复供电。家家户户急不可待地打开电视机。早早地候在了电视机旁。
这是记者在四川省邛崃山下邛崃县清弋村目睹的场面。
“邓小平的身体,真是不错。”“你看,气色多好啊。”清弋村的农民关心邓小平,不仅因为他是四川家乡人,更因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十三大,农民们看了感到很亲切。71岁的谢秀英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当屏幕上出现邓小平的形象时,她儿子在一旁小声告诉她:“这是邓小平。”谢大娘摆摆手说:“电视里常见面,认得,认得。”
赵紫阳正在作报告。记者坐在专业户李万东身旁,18英寸的彩电放在新瓦房的中央。当听到赵紫阳在报告中阐述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李万东一拍大腿,冲着电视说:“您说得好!”“记者同志,不是我舞文弄墨,现在才从理论上弄懂了我这个专业户存在的必要性。”34岁的李万东1978年以前专门从事竹丝加工,因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就躲到山上偷着做。1984年他才下山,办起了一个家庭竹丝厂,使30多名妇女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他还承包了一个乡镇企业大理石厂,一时成了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后来,有一度他又感到不太踏实,直到赵总理接见农民企业家,才放了心。
十三大大会实况转播结束了,可55岁的老党员徐世安还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着。过了很久,他才慢慢地向记者说了心里话:“以前,我当过生产队长,也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左’的政策我执行过,三中全会后的政策我也执行过,相比之下,如今的政策才是符合实际、深得人心的,大家都拥护。开了十三大,这样好的政策就能够保证延续下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