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7-10-24

1987-10-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对一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感受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br/> ——对一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感受<br/> 于平<br/> 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落下帷幕已经一年了。<br/> 这一年来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以大量的优秀作品证实民间舞蹈有着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都市市民自娱性舞蹈的蓬勃兴起,使舞蹈文化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武季梅等<br/> “定位法舞谱”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初步成功,则预示着舞蹈科学将发生变化……在首届中国艺术节上,由上海舞剧一团演出的《金舞银饰》则提请我们注意舞蹈文化意识的苏醒。不能简单地把《金舞银饰》视为自1979年以来《丝路花雨》、《编钟乐舞》等仿古乐舞的一次总结性“谢幕”;因为在其间,包含着对舞蹈的总体文化形态与当代审美心理的再思考。<br/> 正致力于中国舞蹈创新的编导们,在自己的一些作品引起观众注意后,已开始感觉到要对人体动作、对其间的生命律动和情感态势做更深的研究了。近年来,我国一些较有成就的青年编导,与欧美一些现代舞大家的起点是很不一样的。他们大多是训练与创作同步,其创作风格往往受制于其训练技巧,如“格雷姆技巧”、“坎宁汉技巧”;而我们的青年编导,其创作伊始就急于表达以至不择手段。因此,构建自己独到的“动作”风格系统,已成为我国舞蹈界的艰巨任务。<br/> 我也想到了舞蹈界旷日持久、延至今日的“民间舞生命力何在”的讨论;想到了苏联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在中国观众中引起的巨大反响;想到欧美不少现代舞大家都曾在原始民族的部落舞蹈中汲取过养料;更想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传统中,周王朝到民间采风,使黄河中游流域与下游流域的舞风合流;汉王朝到民间采风,使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最终契合,带来舞蹈文化的振兴。有唐一代,华夏乐舞最初深受西域乐舞的影响;而后来在对西域乐舞的同化过程中,以刘禹锡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对民间乐舞的发扬光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从宋代民间舞的极大繁荣,直至今天各民族民间舞的经久不衰……我们发现民间舞不断地为我们的舞蹈文化注入生机,不断地在同化外来舞蹈文化中发挥作用。<br/> 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变革中,在外来舞蹈文化的交流中,我们那步入艺术殿堂的舞蹈文化能否在人民大众共同参与的、在其整个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民间舞蹈的呼唤中苏醒和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br/> 对于民间舞蹈,我们过去持一种简单的“发展”观。这一“发展”通常取两步走:第一步,是把某一民间舞的风格动作与其原来的<br/> “装神弄鬼”、“招蜂惹蝶”的内涵剥离开来,使其成为一种审美的纯然形式;第二步,是把这一纯然形式的动律特征强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舞动作的“元素化”。可以说,第一步主要是对内容的扬弃,第二步则意味着对形式的改造。<br/> 不可否认,这一“发展”后的民间舞,即使是作为学习舞蹈教材的,其审美值价也是十分明显的。问题是,如果把这种“元素化”的民间舞作为一种恒定的价值参照尺度,我们就可能陷入双重的困境:既可能被民间舞原生文化氛围中的人民大众拒绝认同;又可能在把握一种变异的精神之流中显得“舞”不从心。<br/> 我们说民间舞蹈在呼唤,是呼唤我们对其进行再发现。这一“发现”主要有两个意义:其一,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舞形态之丰富,生命之强盛,世所罕见。正在全国铺开的民间舞集成工作,使我们惊异地“发现”,几十年来我们的“采风”,不仅舞蹈的生命情调渐近淡漠,而且其纯然形式渐趋老化。因此,“发现”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我们的舞蹈家重返民间,不仅是为已有的“元素化”了的纯然形式注入新的生机,而且要“发现”更有生机的新的民间舞形态。<br/> 其二,我们所说的“发现”,还意味着对已有的“元素化”了的纯然形式进行再发现。这些已有的“元素化”了的纯然形式是我们舞蹈家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他们与人民大众血肉联系的见证。作为一种与其原有意味相剥离的纯然形式,我们应在对其不断变形、变奏、变构的再创造中,“发现”其新的形式意味及其构织的情感氛围,并把它融入艺术品的整体氛围中。简洁地说,“发现”的两个意义,一是深入民间,二是重塑形象。其实二者都必然要波及到原有的、已成型的“元素化”了的纯然形式。而我们之所以说舞蹈文化将在民间舞蹈的呼唤中苏醒和发展,也是就这一意义而言的。<br/> 当然,毋庸讳言的是,变革的时代仍是促使当代中国舞蹈文化苏醒并全面复兴的主要推动力。只是舞蹈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中,要呼唤舞蹈精神的复归,而这“精神”,既在充满活力的发展着的现实中,也包蕴在民间舞的勃勃生机中。

小品出佳作——谈三个军事题材电视小品

第8版(副刊)<br/>专栏:影视窗<br/><br/> 小品出佳作<br/> ——谈三个军事题材电视小品<br/> 钟艺兵<br/> 从全国范围看,这几年电视剧小品成绩平平。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许多电视台都把主要的人力、财力和打翻身仗的雄心壮志压在大部头的连续剧创作上。从认识上看,似乎普遍有一种错觉,认为小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然而,这次全军军事题材电视剧汇映出现的一批小品,却出人意料地光彩夺目,惹人注意。尤其是三个获奖小品,基本上都做到了生活厚、构思巧、立意新,讴歌了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br/> 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特殊待遇》以极其简捷的镜头,刻画了我军一个小战士小洪在南疆前线战斗环境里要求入党的迫切心情。小洪在硝烟弥漫的掩蔽洞里,发现党员战士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己深感内疚,为此他未经批准就单独出击。当他摧毁敌军的火力点,负伤归来时,班长批评他“无组织无纪律”,他轻轻地辩解:“我想提前享受一下党员的——特殊待遇。”有个战士忍不住地透露说他已经被批准入党了。班长说:“那不行,非给你个党内处分不可!”立刻,小洪稚气的脸上泛出了笑容,<br/> “留党察看也行呀!”多么可爱的战士,多么真挚、可贵的情感!它不仅使我感到战争净化了人的心灵,把人变得崇高,而且使观众极其自然地以这个战场上的小插曲来对比我们当前的某些社会现象。为什么在生死考验的战场上,一个未入党的小战士想的却是要象党员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一下,在和平的环境下,每个党员的言行对于端正党风、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应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吗?<br/> 兰州军区的另一个小品《失落》是毫无炮声硝烟可寻的。然而它以一件军营生活中的憾事,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战士小张服役期满,面临复员。他热爱部队,希望转为志愿兵。正在这关节上,小张开车给连长家送煤。他走后,连长工资丢失。妻子认为是小张偷走了,终于导致小张的复员。连长在小张留下的信里,里面装着他的复员费,是送给连长解决一时的困难……此时,连长妻子在煤堆里发现了丢失的工资。夫妻俩怀着愧疚的心情赶到车站,怔怔地望着远去的列车……这里,连长的失落感是真实而又动人的。这一形象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一个连长对一个战士思想品质的错误判断,它更使我联想到:那个漫长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面前是一个经济建设蓬勃展开的新时期,然而历史的遗痕并未完全消失,我们需要建设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应该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对人的处理应采取更谨慎的态度。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赞颂了战士小张从部队和祖国建设大局着眼的奉献精神,连长对此估计不足,是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的。<br/> 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室录制的《淡淡的笑》,更是一个小而又小的小品。全片只有30来个镜头,记录了一个少女对于一个年轻水兵的爱恋与纪念的内心独白。他们曾经是同学,毕业后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此后他们只偶尔地见过一面,是在他回来休假的时候,而且是一两句极平常的互致问候的话。他走时回过头来冲她挥挥手,淡淡的一笑。从此,这淡淡的笑留在了她的心中,萦绕在她的脑际。正当姑娘期待着第二次相见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恋时,意外的是报上登载了海军某部在一次抢救海上遇难民船时一位年轻的水兵英勇献身的消息,看那烈士的照片,正是他。泪水充满了她的眼眶。她不敢相信,那淡淡的一笑竟成了最后的永别。这是一首带着淡淡的悲剧意蕴的抒情诗,使我们对这位不知名的献身者肃然起敬。千百万观众的内心世界会在欣赏这个小品时得到一次崇高的升华。<br/> 小品并非不能出佳作。这是实践给予我们的提醒。如果不忽视十亿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要求,我们的屏幕是应该提供给观众更多、更精粹的电视剧小品的。

听长调牧歌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听长调牧歌<br/> 章德益<br/> 用一根手指揿住歌头<br/> 把一支长调牧歌折叠起来折叠起来<br/> 折叠进我的<br/> 耳孔<br/> 歌头蜷卧在耳孔里<br/> 而歌尾 滑出<br/> 甩成一条 我们走了一生又一生的<br/> 小路<br/> 或者 卧在草滩上听<br/> 让耳膜渐渐嫩绿起来<br/> 让耳轮渐渐芳香起来<br/> 让一个个音符 钻进肌肤 嵌进血肉<br/> 长成 草阵<br/> 录一支歌在血肉里<br/> 或者 坐在溪涧边听<br/> 一朵浪沫一朵浪沫跳起来听<br/> 一缕水纹一缕水纹漾开去听<br/> 怀疑自己正坐在一支<br/> 液体的长调牧歌边<br/> 自歌头淌向歌尾的永恒里<br/> 俯视到自己一瞬的<br/> 美丽倒影<br/> 半个草原 折叠进了我的耳孔<br/> 半个天空 折叠进了我的耳孔<br/> 半个西部 折叠进了我的耳孔<br/> 用一颗心按住歌头<br/> 把一支长调牧歌折叠起来折叠起来<br/> 折叠进 我的耳孔<br/> 录一支歌在灵魂里<br/> 酣卧在草原上 静静地<br/> 化成一顶从古到今的帐篷

战地的诗情与哲理——合唱组曲《战地之光》赏析

第8版(副刊)<br/>专栏:舞榭歌台<br/><br/> 战地的诗情与哲理<br/> ——合唱组曲《战地之光》赏析<br/> 梁茂春<br/> 在第五届全军文艺会演上,我们听到了战友文工团创作并演唱的合唱组曲《战地之光》(生茂、云飞、竹林作曲,晓岭、刘薇写词)。<br/> 这部合唱组曲以歌声与舞蹈、灯光相配合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前线战士的思想和生活。作者们着力从战地生活中寻找诗意与哲理,使作品有着可贵的深沉的哲理思考。全曲注重表达战士真挚的感情,歌颂了青年战士崇高的献身精神。作品没有空洞的口号和直露的说教,深刻地把握住了战士们感情的流动和心灵的起伏。<br/> 合唱组曲的第一段《阳光:岁月》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对阳光的渴望。他们长年累月地生活在雾水浸泡一切的猫耳洞里,渴望明媚艳丽的阳光,他们热切希望能“放开被迷雾锁住的喉咙,放开被迷雾锁住的臂膀,在阳光下欢舞歌唱。”<br/> 第二段《火光:劲舞》是一首战地迪斯科舞曲。青年战士们披着硝烟,踏着血火,跳起了豪放的迪斯科,体现了一股不可遏止的青春活力。<br/> 女声合唱曲《烛火:生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曲的旋律具有民歌般朴素、亲切的特点。小战士在前线战火下度过他的生日,战友们为他点起一支支红烛,并和他一起回忆过去,幻想未来。甜美的歌声唱道:“相信总会有明天,硝烟不再弥漫,世界上所有的红烛,都结成生日的花环。”战士们的思想升华到动人的艺术境界。<br/> 第五曲《月光:对话》的构思非常别致。这是一个战斗的间隙,在明朗的月光之下,战士思想中的昨天和明天在进行哲理性的对话,通过深沉的曲调和诗句,表达了战士的苦乐观和人生观。<br/> 合唱组曲《战地之光》在音乐上的显著特点,是吸收了较多的通俗歌曲的语言、旋律和节奏,在《阳光:岁月》、《火光:劲舞》、《月光:对话》等段落中表现特别明显。战士歌曲与通俗歌曲相交融,既会对战士歌曲的创作有所促进,也会给通俗歌曲的发展带来生机。从《战地之光》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来说,我认为它在通俗歌曲与战士歌曲的交汇方面取得了成功,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姚鸿发画展举行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姚鸿发画展举行<br/> 本月22日至31日在北京艺术家画廊展出的中年画家姚鸿发画展颇具特色。姚鸿发的画是中国传统的,又具有新的意境、情调和趣味。他以为“绘画之妙当以神绘,意到画成。”他在创作中既不排斥传统,也不受传统束缚。<br/> 姚鸿发的画集曾向国内外发行。右图是他的染苍山。<br/> 陈惠冠<br/> (附图片)

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美国歌唱家友好访华团全体演员在音乐会上高唱中国歌曲《长江之歌》<br/> 肖引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