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
袁木
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怎么样,发展前景如何,理所当然地经常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和广泛议论。下面,仅就大家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纵横对比看全局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9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近来各报刊作了大量报道。总观全局,纵横对比,纵的同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相比,横的同世界各国同期的情况相比,我们从中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第一、关于经济增长率。过去的9年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而在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9%。这26年中,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为32.7%,最低的年份为负33.5%,分别偏离平均增长率的幅度在正24.8%至负41.4%之间,波动幅度很大。这9年来,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为16.5%,最低的年份为4.6%,分别偏离平均增长率的幅度在正6.4%至负5.5%之间,稳定性也比过去大大提高了,而稳定发展恰恰是经济实力能够得到有效积累的前提条件。同世界各国同期的情况相比,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第二、关于工农业主要产品总产量的增长和它们在世界上所占位次的变化。9年来,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同1978年相比,它们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大都提前了。比如:粮食(谷物)由第二位提高到第一位;棉花由第三位提高到第一位;肉类由第三位提高到第一位;棉布仍保持第一位;发电量由第七位提高到第五位;钢由第五位提高到第四位;原煤由第三位提高到第二位;原油由第八位提高到第五位,等等。当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工农业产品产量仍居于世界后列。但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及其在世界上所占位次的变化,毕竟也是我国总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关于就业情况和就业率。9年来,我国城市新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7000万人,待业率已由1978年的5.3%下降到2%,城市待业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不久前(9月14日),英国路透社从日内瓦发出一条新闻,评介了驻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对世界就业问题的分析,其中讲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业前景暗淡,而中国由于实行农业和工业改革,使人民收入和就业机会都大大增加,从而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最吸引人的榜样”。
第四、关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9年来,我国农村有8000万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产业。这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营广泛开展,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结果,也是广大农村开始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在我国过去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它不仅表明我国完全有可能不再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工业化必然以大量农民破产为前提的老路,而且标志着我们已开始找到一条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商品化、现代化的新路子。
第五、关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在世界上所占位次的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1986年比1978年增长2.6倍。我国经济发展由于比较有效地利用国际交换而比过去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现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8位,提高到了现在的第15位。
第六、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这里当然不是指我国人民目前已经达到的实际生活水平,如今我们在这方面还处于世界后列。但在过去的9年中,在我国生产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平均生活费收入也大体上翻了一番。这在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同期的情况中都是没有的,至少可以说是少有的。
上述纵横对比说明,这9年的确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9年。我们既没有任何理由在上述比较中自我陶醉,这是因为:过去耽误的时间太多了,现在还相当落后;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自卑自馁,这是因为: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在9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毕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观察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总的认识前提。
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在如实肯定9年来总的经济形势很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对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些分析。
一是,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远未实现。经过三十多年特别是近9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但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现在,当着我国经济基本上解决了十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开始进入向小康水平迈进的新的成长阶段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的困难和尖锐矛盾。择其要者而言,主要的有:第一、我国本来人口众多,消费量很大,在国民经济向小康型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必然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必然日益趋向多样化。与此同时,农业这个基础还相当脆弱,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还是薄弱环节,必然要求增加更多的投入才能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资金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两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制约。第二、城市要求就业的人口仍将急剧增长,农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大量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还要加快。在这同时,我们又必须致力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技术进步,否则无法实现现代化。这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我们在扩大就业和提高效率这两者之间必然面临严重的“两难”选择。第三、我国的耕地、森林、水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就其总量来说在世界上当然不属于资源贫乏的国家,有些还占有明显的优势,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人多耕地少,是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以至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第四、在众多的问题和困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可能是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虽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人民的科技水平和教育程度比较低,劳动者的素质比较差。这不是我国劳动人民自身的过错,而是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如何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繁重的任务。
二是,从当前经济工作情况的角度来看。应该看到,这9年的实践已经完全证明,中央对我国经济建设宏观指导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决策在实际执行中还未能全部落实,在某些具体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也还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因此,当前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的有: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的总规模仍然过大。现在大中小城市以及许多集镇到处大兴土木,全国变成一个“大工地”,这当然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表现,但如果不在投资总规模上加以适当控制,这种“兴旺发达”将难以为继,甚至会留下严重后患。第二、消费需求膨胀过快。社会消费基金增长率过多地超过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和奖金的增长率过多地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前些年消费基金的较快增长带有还过去欠帐的性质,是必要的,但长此以往也将难以为继。尤其是近年来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许多地方和单位,盖楼堂馆所成风,盲目购买高档设备,标准越来越高,与我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很不相称。第三、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还不很合理。从投资结构来看,总的情况是,近年来计划外建设、非重点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搞多了些,而计划内建设、重点建设和生产性建设未能得到必要的保证,这就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经济的后劲不足。从生产结构来看,紧俏的和适销对路的产品未能尽可能扩大生产,而某些不适销对路的或者质量很差的产品还在盲目生产,造成积压和浪费,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和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化。第四、以上几点,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部分物价上涨过多和财政上的赤字,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不稳定因素。
把我国经济总的发展情况同仍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应该得出哪些基本的看法呢?首先,决不能因为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而低估9年来取得的成就,影响继续开拓前进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必须更加审慎地做好工作,切实解决好一切应该和可能解决的问题。第二、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且许多情况已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某种程度急于求成的倾向的确仍然存在着,但这同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上上下下普遍头脑发热的情况,在性质和程度上都已完全不能相类比。这9年的巨大经济成就的取得都是同改革分不开的,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是改革中某些措施还不配套、制度尚不健全和监督管理跟不上的结果,因此它们的根本解决也只能依靠改革的加快和深化。第三、必须根据中央的决策,在经济建设上长期坚持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保证这个正确的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使发展和改革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使困难和矛盾逐步得到较好的解决,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
三、关于物价问题
物价问题是目前大家议论较多的“热点”。对这个问题,我也想分两个方面来谈点看法:一个是今年以来的物价为什么上涨较多;一个是对物价和价格改革的基本认识。
今年的物价为什么上涨较多?可能主要有三条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货币发行多了一些。二是,社会需求不断扩大,某些商品的生产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部分商品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而价格上涨。今年部分副食品价格上涨较多是最明显的例子。去冬今春我国大面积气候反常,冬暖春寒,蔬菜生长不好,影响了市场供应。去年粮食虽有增产,但未实现原订计划,一度市场粮价上涨,议价饲料粮价格上升,也使生猪和家禽的生产和供应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国营经济中某些垄断性的行业和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违反国家规定,乱涨价和变相涨价。他们当中的少数违法乱纪分子,又同个体工商户中的少数不法分子相勾结,高价倒买倒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
这里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多,同价格改革基本上没有联系,因为今年国家除对极少数极不合理的商品价格主动作了必要的调整以外,并未采取什么较大的价格改革措施。
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过多的趋势,必须综合治理。在这方面,各级政府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从紧控制货币发行,进一步抑制社会需求,努力增加社会供给;增拨几十亿斤平价饲料粮,支持生猪基地特别是大城市郊县的生猪生产;保证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种植面积,首先保证大路菜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开展全国性的物价、财政、税务大检查,加强对物价的社会监督,坚决整顿市场,等等。这些措施有的已初见效果,有的将继续见效。不久前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会议,已确定明年经济工作的方针是进一步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尤其要把稳定物价放在重要位置上,对金融和财政都将从紧从严控制。我想,只要这个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目前物价上涨过多的势头是可以抑制住的。
至于说到对物价和价格改革问题的较为长远的基本认识,是不是可以归纳为以下的要点呢?第一、价格体系非改革不可。由于过去长期忽视商品生产,不尊重价值规律,不重视市场作用,导致我国价格体系很不合理。突出的表现是:不同类产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尤其是农副产品、某些原材料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同类产品之间质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和批零差价没有适当拉开。价格体系不改革,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第二、由于原来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因此在价格改革中总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将是必然会出现的经济现象。至于违反国家政策法令乱涨价、变相涨价,当然是必须坚决取缔和依法惩处的。第三、价格改革必须考虑到国家、企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稳步前进,使物价波动幅度不致过大,使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致在改革中受到过大影响,并且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
经济的持续发展,物价的基本稳定,当然主要靠做好实际经济工作,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进一步稳定和改善。不过,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做好有关物价和价格改革问题的宣传解释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从这9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物价确实上涨了,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如果不是这样,这9年来城乡居民的吃、穿、用商品购买量大幅度增加,家庭财产占有量普遍增多,储蓄年年较大幅度增长,这些经济现象就成为无法解释的事实了。当然,在看到这些总的情况的同时,也必须密切地注意到,有一部分近年来收入增加不多或没有什么增加的、家庭就业人口少或赡养人口多的人们,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实际生活水平确实下降了。看不到这一点,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问题应该也有可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
四、关于财政赤字问题
财政赤字问题也是人们所关心的。对这个问题,赵紫阳总理在今年3月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作了明确的解释和回答。这里根据对赵总理报告精神的学习,谈点个人的理解。
去年出现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除了因为国际石油价格暴跌,我国石油出口收汇减少,外贸亏损增加以外,主要的原因也是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着的。大家都知道,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一度盲目追求超高速,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过热现象逐步消除,基本转入正常发展轨道,但经济过热中的某些非正常收入相应减少,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减缓。与此同时,在超高速发展中已经抬上去的支出却没有也难以迅速减下来,这样就扩大了收支差额。另外,这些年来经济搞活了,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大幅度增加,八九年间增长3倍多,相应地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较多,而应该由地方、部门、企业用自有资金办的事情还要求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在资金比过去分散较多的情况下,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和机制尚未来得及建立,这就一方面为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发展一般加工工业和扩大非生产性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使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近些年来,总的来看,往往是中央财政有赤字,地方财政有盈余,道理也就在这里。
赵总理在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是同货币发行紧密相联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某些年份出现一些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并不可怕,但如果数量过大,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造成通货严重膨胀,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使经济生活发生混乱。”根据赵总理的这个论述,我们对待目前出现财政赤字的基本态度,是不是也应该有两点:一是,既不必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从而惊慌失措;二是,也不能忽视它是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的反映,从而掉以轻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年和1980年由于三中全会前遗留的经济问题尚未解决,这两年财政赤字均为一百几十亿元。后来经过调整和改革,经济持续发展,赤字逐年减少,到1985年基本实现财政平衡。198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形势很好而一度过热,社会需求膨胀,支出规模扩大,1986年有七八十亿赤字。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情况不大好,下半年开始好转,预计赤字可能不会有过多的突破。总的来看,近几年虽都有些赤字,但
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大。我国整个财政经济状况,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可能还将在较为偏紧的条件下通过深入改革来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对此,我们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好。否则期望过高,反而容易失望。从根本上说,进一步克服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还有赖于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努力增加社会供给,缓解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财政、金融、税收等体制的改革,合理调整收支结构。
五、关于收入差距拉开问题
目前人们对于各类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开,对其中某些现象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有颇多的议论。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来看待呢?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一定程度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此相适应,在分配制度上,也就必然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分配形式。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拉开合理差距,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对各种收入,只要是合法的,都应当允许和保护。对合法的高收入,应有必要的措施,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节;对不合法的收入,必须坚决依法取缔。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各方面人们的积极性,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想,在观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问题时,首先把这样一些基本观念牢固地确立起来,才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问题。
回顾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长期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严重压抑人们的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一再强调多劳多得,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政策既是针对过去多年的积弊提出来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规律的。
三中全会后,改革从农村突破,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首先在农村见了效果。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收入较高的专业户、重点户,还出现了一批人们经常说的“万元户”;另一方面,从大面上看,广大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差别只在于脱贫致富的先后、快慢,总的来看并未出现有些人所担心的“两极分化”。
接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允许和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强调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个体工商业经营者几年内发展到一千几百万人,比较容易搞活的集体中小企业和国营小企业先活了起来,个体户和这些企业中的职工也就从党和国家的政策中先得了益,较多地增加了收入。人们现在对他们当中某些劳动并不复杂而收入增加过多的情况固然也有些意见,而意见最大的还是对极少数人通过非法经营牟取暴利,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意严格监督管理,坚决取缔非法经营,依法惩处不法分子。
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过前几年的试点,从今年4月开始普遍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职工劳动所得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现已在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中推开。我想,这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完善,国营大中型企业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可能随之而找到一条途径。现在看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可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非复杂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本应拉开合理差距,如今有的不仅未拉开,甚至出现倒挂。总的来看,知识分子尤其是在各种岗位上起骨干作用的中年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从原则方向上看,企业单位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实行相互脱钩的不同的工资制度为好。相互不脱钩,彼此攀比,两方面的问题都将难较好地解决。脱了钩,两方面的问题都会比较好解决一些。
从这些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到对我们在直观上很容易感到不合理的某些现象,往往是改革中不能不经历的过程,解决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还可以看到,它对我们在改革中进一步开拓创新,也有力地启示了新的前景和希望。对这一点,往往被有些人们所忽略。
把问题再扩大一点来看,整个改革过程可能也就是这样。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全面改革阶段。新体制框架尚未建立,旧体制在许多方面还起作用。改革冲破了僵化体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最大的合理。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旧体制下本来就不合理的现象尚未消除,在总的走向合理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暂时的不合理,这可能是新旧事物更替中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这样来看待问题,可能我们的心地就会更宽广些,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就一定会更为坚定了。
六、经济发展前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总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表明,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既定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
据一些经济学家根据当前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到2000年,同1980年相比,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由原来的占世界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或第五位;人均占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必将明显上升;工业总产值将增长五倍左右,大体达到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总产值将增长大约三倍,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可望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增长五倍左右,在世界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位次有较多的上升。我国工业主要领域的科技水平,可望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绝大多数将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将进一步明显地发挥出来。
毫无疑问,实现美好前景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好形势鼓舞下,相信我们大家都会为此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地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