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铁路要发展出路在改革
——铁道部负责同志答本报记者问
本报讯 记者张国荣报道: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正在深沉思考着我国铁路发展与改革的铁道部负责同志。我们从社会对铁路比较关注的问题开始,谈到发展,谈到改革;谈到成就,谈到问题。
记者:我们建国已有3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又近九年,人们为什么还是经常碰到买票难、托运难的问题?
铁道部负责同志(简称负责人):货不能畅其流,人不能便其行,的确仍是制约经济、困扰人民的社会难题,也是使我们铁路320万员工寝食难安的沉重压力。它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我国目前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状况。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从2.5万公里扩展到5.25万公里,增加了1.3倍。年完成客货周转量增长20余倍。这和我们国家的很多经济指标一样,总数看起来很大,但用国土和人口一除,又还很小。每百平方公里才有0.54公里铁路,每人一年才能乘坐一次火车。这个水平即使与有些国情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路有很大变化。今年完成客货周转量将比1978年翻一番,这个速度不低。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运输需求大量产生了。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瓶颈虽然扩张了不少,但瓶子本身又加大了很多,因此,还是个制约因素,还存在“买票难、运货难”的社会问题。
记者:能不能使瓶颈比瓶子扩张得更快一些呢?
负责人: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处在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铁路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需要倾斜投资,但我国铁路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比重长期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只有从现在开始,坚定确立加快发展的战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在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记者:您对我国铁路发展战略有什么总体构想?
负责人:我们认为,我国铁路发展必须依据国情,估量国力,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分段达标。第一阶段是“七五”时期,目标是争取尽快改变既有路网中运输能力紧张区段的局面,由高度紧张到初步缓解;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2000年,目标是既有干线能力基本适应所在经济区运量需求,并适量扩展新线,使铁路由制约状况到基本适应;第三阶段是21世纪头二三十年,目标是使铁路满足商品流通、国土开发、人民生活和对外开放的总需求,总体能力略有储备,由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
记者:您这个“初步缓解——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的“三步曲”,与我们的国情国力,可能是基本相符的。但目前你们的战略重点放在哪里呢?
负责人:首先要走好第一步,集中打好两个已经展开的翻身仗。
一是强化改造东部16000公里铁路。京广线以东铁路虽然只占全国铁路总长的1/3,却担负着4/5的运量。一度出现的16个运输限制区段,有14个在京广线及其以东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东部既有经济能力的发展。“七五”要坚持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强化改造东部繁忙干线,打好“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三大战役。
另一个是强化改造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数量少,品种缺,质量不高。因此“七五”期间对铁路工业的投资接近前35年的总和,内抓装备改造,外搞产品扩散,使电力、内燃机车的制造量增长一倍以上。
同时,打好两个翻身仗要与推进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七五”期间,争取将运量最大、运能最紧的京沪线,建成中等技术水平的样板。
记者:又打翻身仗,又搞技术装备现代化,国家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搞铁路建设么?
负责人:在目前国家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铁路不能指望从其它产业上缴国家的利税中挖一块来搞建设。需要从改革中找出路,依靠自我积累求得自身发展。现在我国铁路选择了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的全面承包模式,又叫“大包干”。就是“七五”期间不仅包完成国家指令性运输任务,包向国家每年缴纳十几亿税金,而且包“七五”铁路建设新线、复线、电气化铁路万余公里并形成新的运输能力,包基本建设投资,包机车车辆购置费。这种承包在世界铁路上是少有的,而且带着低运价对活物价的风险。
记者:目前实际效果如何呢?
负责人:承包还不到两年,但也能看到一些变化: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完成客货周转量去年比包干前增长7.7%,今年1至9月比去年同期增长8.7%;铁路建设资金增长,投资效果好,去年和今年基本建设资金比包干前两年增长25.2%,同时又自觉控制规模,降低造价,减缓投资26.6亿元;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过平均工资增长;到年底增建新线1180公里,复线939公里,电气化线963公里,其速度超过“六五”平均水平。
记者:看来,铁路冒着风险承包以后,不仅运能在扩大,效益在提高,而且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了不小努力。可我们前段也听到对铁路乱涨价、乱收费的反映,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负责人:是的。一方面是绝大多数铁路职工在努力稳住运价,另一方面也确有少数单位、少数人为了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违背政策,乱收费用。主要是1984年以来,部分单位举办的多种经营企业和知青集体企业在运输延伸服务中,钻了运能短缺的空子,利用垄断行业所居的卖方市场,把某些服务项目和解决车皮车票挂钩,乱收高额费用。还有的利用运输方便搞烟草倒卖等违法经营。也有的餐车饭菜利率过高等。对此,铁道部已采取措施,部、局、分局三级共组织5602名干部,组成574个小组,在七、八、九、十月,开展了安全、路风、企业行为大检查,现在,乱收费的问题已初步得到纠正和控制。我们要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摆在首位,每天有300多万旅客和几十万货主与铁路交往,安全、路风上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或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更需要借助全社会的了解、理解、支持、监督和协助。
记者:垄断行业的自我约束是全国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希望铁路能探索出成功经验。最后,请您谈谈十三大以后铁路体制改革的设想好吗?
负责人:十三大以后,铁路要继续加快改革,深化改革,构起新体制的总框架。主要是: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对部属企业科学划分包括投资在内的经营责权,各路局都实行一定三年的运输、基建全包,硬化财产约束,逐步扩大企业资产的有偿占用;逐步推行考工升级;进一步广开筹资渠道,展开横向联系,实行开放经营,整个铁路要实现由产品经济型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型的转变。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快发展化肥工业是项战略任务
秦仲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实践证明,施用化肥是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手段。加快发展化肥工业,关系到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化肥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对1950年至1970年20年间的调查统计表明,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约占40—5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在我国,“六五”期间化肥在农作物增产中的作用也占40%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增加化肥的投入,是实现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关键。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发展化肥工业,增施化肥,尤为迫切。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还将有所增加,而耕地则将有所减少。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增强农业后劲,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即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化肥等于增加耕地,这是不言而喻的。南方农民有首歌谣:“晚稻要抓早,全靠化肥来催苗,没有化肥不得了,晚稻变成一把草。”它道出了加快发展化肥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我国化肥工业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建国以来,化肥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21%,化肥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3.6%。但是,尽管这样,却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施肥水平仍然偏低,平均每亩耕地施肥量只有13.2公斤,大大低于西欧、日本。广大地区普遍缺肥,氮磷钾比例又不协调,低浓度肥料比重较大,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料太少,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化肥使用范围已从种植业的各个领域扩展到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对化肥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从现在到2000年,我国粮食生产要上4.5亿和5亿吨两个新台阶,加上其他方面的需要,化肥需要量将为现有年产量的两倍。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今后13年内,使化肥总产量翻一番。因此,加快化肥工业的发展步伐,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必须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和完成。
前几年,有些同志认为化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而资金不愿投入,能源不予保证,影响了化肥生产的发展。这种现象亟需纠正。化肥工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又是耗能大户,利润不高。这固然需要化肥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经济效益,但更要看到化肥工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的增产上,要从社会经济效益着眼。我国是10亿人口的大国,靠进口粮食维持经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靠进口化肥来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进口粮食不如进口化肥,进口化肥不如自己生产化肥”,这是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悟出的一条道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再需要进口粮食和化肥。然而有一点必须明确:粮食、化肥生产供应只有立足于国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问题。
重点发展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料,是加快发展化肥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发展化肥要走复合肥料的道路。多年来,我国氮肥生产发展较快,而磷钾肥和复合肥发展缓慢。氮磷钾比例失调,不仅影响了施肥效果,而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后果,部分地区出现了氮肥施用“报酬递减”现象。因此,发展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料,调整氮磷钾比例,势在必行。今后需要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大型复合肥和高浓度磷肥装置,改建扩建一批中型企业,增加磷酸、磷铵或硝酸磷肥生产,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小化肥厂增建磷酸、磷铵和尿素装置。磷、硫、钾矿建设要加强,并实行精料政策,以适应和满足增产磷肥和复合肥的需要。
加快发展我国化肥工业,要继续坚持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分配产品的原则,采取按类型、分层次、多渠道的集资办法进行投资,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今后,中小化肥企业和矿山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投资。全国现有1800多个中小化肥厂,从原料、产品、技术到销售运营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就全行业而言,亦已扭亏为盈。问题在于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品种,扩大生产能力。对现有中小化肥企业进行改建扩建,投资额少,设备制造容易,又可节省外汇,是加快发展化肥工业的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好路子。那种认为“中小化肥厂只能维持现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而有害无益的。
对有机肥和绿肥应予足够的重视。这几年,对城乡有机肥料的搜集、利用特别是将它同化肥配合使用,不那么讲了。其实,使用有机肥无论对提高化肥利用率还是对改良土壤和回收氮磷钾等多种肥源都具有重大作用。切不可因为有了化肥,就对农家肥和城市粪肥的充分利用有所忽视。实践经验表明,当化肥同有机肥配合使用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因此,在增产和增施化肥的同时,要积极提倡科学施肥,搞好农业化学服务,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继续推行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各种绿肥、农家肥和城镇粪肥,使这一巨大天然肥源为民造福。


第2版(经济)
专栏:

银燕翔黄陵 古柏茂苍穹
民航陕西局派飞机为黄帝陵古柏灭虫
本报讯 轩辕黄帝陵的千年古柏,今年来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虫灾。中国民航陕西管理局派出飞机,对八万余棵古柏成功地进行了喷药灭虫,使虫害为虐的古柏群转危为安,恢复生机。
陕西黄陵桥山之巅,是安葬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圣地,自唐代以来,每年每岁,只栽不伐,卫陵护林,相沿成习,使古柏蓊郁苍翠,蔚为壮观,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古柏群。
今年,陕北气候干旱,明纹侧柏虫繁衍迅速,使黄陵古柏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已叶黄树萎。9月中旬,正值毛虫繁衍之际,民航陕西局第八飞行大队的专业飞机,从西安飞临黄陵上空喷药灭虫。经过15架次的喷药飞行,基本杀灭和控制了虫害。黄陵县委、县政府最近将一面绣有“银燕飞舞护国宝,黄陵古柏茂苍穹”的锦旗赠给陕西民航机组,并将这次航空灭虫飞行载入黄陵县的护陵史册。
(孟西安 李叔起)


第2版(经济)
专栏:

四家中外联合体在竞争中夺标
京津塘高速公路年底动工
本报北京10月23日讯 京津塘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土建工程合同今天在京签字。由中、日、法几家承包商组成的4个联合体,在22个国家几十家承包商参加的国际招标中一举中标。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出席了签字仪式。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国际竞争性投标进行的第一个公路项目。这条放射性干线公路全长142公里。始于北京十八里店,止于天津新港。全线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实行全封闭、全立交并设置自控和通讯中心,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沿线双向四车道有52座桥梁,106座地道桥,364座涵洞和100个建筑物。这条公路的建成对方便和改善京、津、塘的交通运输,促进华北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以及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整个土建工程分为4段,由4家中外联合体分段承建。整个工程可望年底动工。
(刘霄 喻京英)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管不得了!”
田纪云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打击假冒行为展览会
本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李德民、孙盛琳报道:今天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姚依林,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廖汉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全国打击假冒行为、保护名优商品展览会”。
从晚上6时多起,中央领导同志陆续走进展厅,仔细地倾听讲解员的介绍,并不时提出问题。田纪云同志在参观到假冒的名牌香烟时,指着假“黄果树”牌香烟说:“工商管理很重要,不管不得了。败坏我们的名誉,败坏改革。”在看到上海“船”牌床单被大量假冒的展品时,他问:“哪家搞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志向他一一点出有关企业的名称。
田纪云同志参观结束后,在展览会休息室说:“好好抓一抓,使我们的改革健康发展,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消费者利益。”这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负责同志插话:“有的地方保护得很厉害。”田纪云同志说:“保护这些,等于坑害人民。”当姚依林同志看到有家企业侵犯“华姿”商标权被罚款1500元的事例时说:“罚得太轻了!”
这个展览会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的,自10月15日开展以来,已有5万多人参观。


第2版(经济)
专栏:

商检部门向厂家派驻质监员
生产青岛啤酒、华生电扇等重要出口商品的38家企业,将从下月起由国家商检部门派驻质量监督员,以保证出口商品质量。
首批派驻质量监督员的企业主要是生产食品、服装、煤炭机电产品等大宗出口商品或涉及卫生和安全的重要出口商品,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华社经济信息交流站开业
本报讯 新华社所属中国国际信息资料中心经济信息交流站,10月23日在北京开业。这个信息站将充分利用新华社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通讯网络,全方位地开发宏观和微观经济信息,并综合利用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收集、加工和贮存世界主要通讯社、国内外中外文报刊、图书资料及其它信息机构的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关系业务。


第2版(经济)
专栏:

红其拉甫成为重要口岸
我国西部帕米尔冰山上的红其拉甫,已成为我国蓬勃兴起的一个重要公路口岸。从去年五月一日向第三国开放以来,进出境的旅客已达四点七万多人次,进出境车辆五千五百多车次。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太极计算机公司今成立
本报讯 电子工业部太极计算机公司十月二十四日成立。太极计算机公司以电子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力量为依托,经营微型、小型和大中型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产品。
(王彦田)


第2版(经济)
专栏:

沱沱河新公路大桥通车
本报讯 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沱沱河新建公路大桥,十月二十二日建成通车。这座桥位于长江源头下游二百零六公里处,是青海通往西藏的咽喉要地。大桥全长三百二十四米,宽十一米。
(李增本)


第2版(经济)
专栏:

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在戈壁荒滩上种植葡萄七千多亩,今年可产葡萄三十多万公斤,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葡萄生产基地。图为农民在采摘葡萄。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