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心向十三大 鸿雁纷飞北京城
大会秘书处收到各地来信来电一千六百多件 党员和群众向党中央汇报成绩提出许多建议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邹爱国、郑庆东)即将举行的党的十三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封封群众来信、来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寄到北京,寄到党的十三大秘书处。
据大会有关部门统计,到23日,大会已收到各地群众来信、来电1600多件。来信者有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海外华侨等。
共产党员和非党群众在来信中对这次党的代表大会表示热烈祝贺,提出了期望和建议。许多来信热情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的巨大变化,对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感到欢欣鼓舞。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玩具厂党支部向大会寄来了党员们亲手制作的党旗。他们用金色丝线精心绣制了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热烈庆祝十三大召开”字样构成的镰刀斧头图案。在延安参加过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演奏的离休干部陶剑心,给大会寄来了他创作的《共产党员之歌》。他在歌词中写道:
“我们炎黄子孙,我们永远和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我们为探索真理,追求光明,为实现共产主义一往情深”。
一幅长4米、宽0.6米的横幅,上面用楷书写了12个大字:“申大义于天下,致国人于衽席”。这一礼物是旅居联邦德国的华侨为庆祝中共十三大召开,从莱茵河畔寄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支援南也门承包农田组的全体工人从远隔重洋的非洲大陆给大会来信,表示要珍惜祖国的荣誉,战胜酷热风沙,以优异的工程质量为国增光,为党增光。
山东省长清县崮山镇小刘村的8位农民的来信,湖南省南县农村几个农民的来信,向党中央汇报了三中全会以来他们那里发生的变化。他们在信中说,党的好政策,使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希望这样的好政策持续发展下去,使老百姓的日子好上加好。
许多来信对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的领导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一封来自河北省肥乡县的信中提出,目前国家干部中还存在“只拿俸禄不干事”、农村干部中“只享香火不显灵”的现象,希望十三大对干部制度改革提出设想,打破党政干部的“铁饭碗”,掀掉“闲官庙”,进一步明确各级干部的责任,让那些“南郭先生”式的干部戴不成乌纱帽。不少来信建议,对干部的选拔、任命、监督、考核、提升、罢免都要有一定法规,一切按法规办事,不搞任人唯亲。选拔干部应进行民主选举,考核干部应进行民主评议。要把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这样有利于自身的革命化。要实行干部职务的任期制,期满后自动解职,工作有成效的,可以连聘连任。领导干部要实行易地交流制,对县级和县级以上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一地工作一定年限后,进行易地交流,以利于打破关系网,纠正不正之风。
“从严治党,大有希望”。不少党员和群众在来信中建议在党的十三大的工作报告中要把加强新时期的党风建设提到重要议程。山东省潍坊党风与世界观研究所在致大会的信中建议:组织强有力的理论队伍,把党风建设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去研究,认真探讨党风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本质及其建设和发展规律;在实践上,下大功夫把党风建设当成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切实抓好。
江苏省江都县郭村中学教师于杲卿作为一个非党群众,在来信中建议大力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来信说,好党员的形象,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希望党出现更多的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几千万党员风气端正,就能带动十亿人民不断前进。
还有很多来信,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民主党派负责人深切关注我党十三大
纷纷发表谈话祝贺大会召开并寄予殷切期望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陈湘安、郑庆东)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深切关注。他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寄予殷切的期望。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前些时都参加了将由中共中央提交给十三大的工作报告草稿的讨论。他们对中共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感到高兴,对十三大将要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表示满意。89岁高龄的农工民主党主席周谷城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改革方针鼓舞人心。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在中外发展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正是由于中共中央对改革决策有眼光,推行有魄力,贯彻有毅力。”他说:“十三大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非常重要。我们已经把一个原来连饭都吃不上的国家建设成了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但同时我们要认清我们还很落后,还需发奋努力。”他说,任何改革,不但要有正确的政策,还要有一系列法令来维护它的实施。现在政策不错,又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但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改革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刚从澳门东亚大学讲学回来的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谈到十三大时说:“我们在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没有理论上的共同认识,就没有标准,左和右,是与非,对还是错就分不清。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终于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方位,认识到每个人应该怎样去做。这样心就齐了,心齐才能协力。现在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都期望十三大的召开能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要长治久安,不是5年,而是50年、100年。道路已经指明,大家齐心协力干它100年,看中国落后的面貌能不能改变!”
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说到不久前参加讨论十三大报告初稿后的想法。他说:“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协商、对话,民主党派是一个重要方面。共产党要创造条件让民主党派进一步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同时,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总方针下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做到既知情,又有见地,还要敢于讲话,真正成为共产党的诤友”。
民主党派人士对中共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设想一事十分关心。著名社会学家、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改革更复杂,涉及面更广泛,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更深刻。她提出,这项改革最主要的是要发扬民主政治。她说:“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应充分得到保障。这就要完善法制。近年来法制建设有所发展,但仍不完备。我国宪法规定的许多公民权利目前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的甚至还受到损害。因此,要大力加强法制来保障民主权利。”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说:“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我非常赞成,年轻人精力充沛,可以经常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把工作搞得更好。”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副主席周培源和民建中央副主席孙晓村都认为,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将是中共十三大的一个特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是九年来我们取得成功的胜利之道,今后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仍要坚持实事求是。周培源说,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这是时代和形势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对加强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教育、科技改革同样也应深化,步伐也要加快。只有这样,经济改革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周培源还指出,思想教育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不仅学校里,而且社会上都要开展思想教育。他说,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如果没有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使经济发展了,也不能算是成功。
台盟副主席林盛中着重就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当局的政策发表了意见。他说,中共的政策豁达大度,海内外人士对此都很钦佩。他相信,中共十三大后祖国的和平统一必将更加充满希望。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
轻工部确定发展战略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记者李茜报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振兴轻工业?轻工业部最近召开全国轻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修改制订了《振兴轻工业发展纲要》,使轻工业部门的工作适应党的十三大改革开放的总体设想。
——要“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让一批大型企业直接进入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轻工业。为此,轻工业生产要建立“出口带”和“梯队结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轻工出口主力企业,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西部沿边境地区以苏联、东欧、西亚、中东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丝绸之路;轻工业主力转为外向型后,就为内地不发达地区和乡镇企业让出了国内市场,从而形成“梯队结构”。
——加强宏观管理,建立“统一战线”。轻工业部要高举“行业管理”和“联合战线”两面旗帜,利用经济、法律、产业、政策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军工企业生产民品和乡镇企业发展轻工业产品。轻工业部要求本系统的干部和职工转变对乡镇企业的偏见,扶植乡镇工业的发展。
——强化竞争机制和企业的质量意识,并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和国家监控体系。轻工业部决定举办劣质产品展览会,在电视上搞质量模拟法庭,并规定企业在耐用消费品上附一张群众评价质量的选票,通过这些措施,加强群众对消费品质量的监督。轻工业部还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发动群众,对增加名优新产品和限制劣质滞销产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兴建“二手商品”新兴行业。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解决超前消费和高消费问题,轻工业部决定联合商业、物资部门,将消费者手中更新换代下来、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轻工产品收买回来,经过修饰后,再向城市中收入低的居民和广大农村低价出售。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轻工产品的剩余使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促使先进地区消费者对轻工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繁荣市场。这项工作比较复杂,拟先在大城市试点,从耐用消费品搞起,摸出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最近强调
利用开放条件加速重大装备国产化
实行招标制合同制尽快确定第二批项目和承制单位
本报讯 最近,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讲话,强调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有利条件,加速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
重大成套设备代表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的水平,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1983年7月,国务院作出了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此后,12项重大技术装备列入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目前,除三峡工程设备、核电站设备和民用飞机外,宝钢二期工程设备、大型火电站设备、大秦铁路重载列车成套设备、大型露天矿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复合肥料设备、30万吨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北京电子对撞机等项目的研制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李鹏同志说,12项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大都是采用技贸结合方式,在购买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这种作法要作为一条长期的方针定下来。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成效。要尽快确定第二批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这些项目要少而精,应该是跨部门的、难度大的、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设备技术选型、技术政策要符合国情。要把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重大装备选型要考虑国产化,不要脱离中国实际,否则会长期依赖外国。对重大装备研制要实行优惠政策,适当加以保护。
关于确定项目和承制单位,李鹏同志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定要实行招标制与合同制。通过招标可以促进横向联合共同投标,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国内各方面的力量,减少投资。合同制要明确责任。


第1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会见英国客人
新华社北京十月二十三日电(记者张荣典)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英国贸易和工业大臣杨勋爵一行时强调指出,中国政府希望中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仍然希望西欧各国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赵紫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政府在发展中英经济关系中所持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他说,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软贷款和赠款,这对中英经济关系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
赵紫阳说,这几年中英贸易关系有很大的发展,这与杨勋爵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说,中英贸易还有很大的潜力,扩大中英贸易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他希望英国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国商品能更多地进入英国市场。
在亲切的交谈中,赵紫阳还赞扬了英国在技术转让方面对中国所持的开放态度。他希望英国今后在这方面更加开放。赵紫阳说,中国欢迎英国企业家更多、更积极地在中国投资,兴办独资和合资企业。他说,中国有决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事实上,中国的投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杨勋爵说,英中双方在合作中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双方的公司都为促进这种合作在进行努力。在天津举行的中英经济贸易合作洽谈会上,双方已达成二十一项协议。他表示,英国的公司愿意在适合的条件下向中国提供技术。


第1版(要闻)
专栏:畅谈党的十三大

自己动手装点前进的里程碑
——访十三大代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
本报记者 周庆
或许您不熟悉常沙娜这个名字,但您一定听说过北京有十大建筑。常沙娜就是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民族文化宫大门的装饰方案设计者。还有共青团员胸前的团徽,也是由她设计的。明天,她就要出席党的十三大,记者问她:此时此刻,心中作何感想?
她从1982年谈起,坦诚、率真。那一年,她参加了党的十二大。5年时间,党成功地领导了全世界注目的经济改革,她自己,也从一个刚刚担任副院长的新手,变成了一院之长。5年来,她眼睛盯着全局,肩膀压着重担,品味了成功和挫折带来的酸甜苦辣,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深化改革势在必行,知识分子不是改革的旁观者,更不能用牢骚来回答改革的期望。要投身改革的洪流,去探索、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她说,学院面临着改革带来的震荡。比如,一方面是有大量的思想工作要人去做,党政职能分开,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学生的教育培养,还有社会实践、对外学术交流,无一不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需要做工作;另一方面,旧的工作方式、旧的分工,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更明显的一点是,今天的大学只能是知识分子做知识分子的工作。50年代那种曾经很起作用的工农干部、老革命做青年知识分子工作的模式,已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原则应该肯定: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化到教书育人的全部工作中去,才能入耳入脑,二是让党组织从学院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工作,保证行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至于具体的新的工作制度和方式,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常沙娜说,她自己本是一个研究艺术的人。生于法国里昂,长在甘肃敦煌,学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院艺术学校。1950年从美国回到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只是一个19岁的天真少女,完全是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人的,今天,虽然做了教授、院长,可对党的感情,依然是亲切的、自然的。所以,她始终抱定一个信念:改革是党的事业,也是她的事业。在这场伟大的事业中,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装点祖国前进的新的里程碑。


第1版(要闻)
专栏:

历史性的突破
——西北五省区发展商品经济纪实
本报西北记者组
奋起于“兵临城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西北角——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受到来自祖国东部地区的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
——能人蜂拥而来。社会需要多种服务,精明的东部人注意到大西北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从八百里秦川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帕米尔高原,到处都有东部人的身影。钉鞋的、补锅的、弹棉花的、做家具的、搞建筑的,都操着外地口音。他们精湛的技艺,优质的服务,为人称道;快节奏、高效率和吃苦耐劳精神也令人叹服。年轻人穿时新衣服要找“上海”裁缝,城市居民更新家具要请江浙木匠,建筑工程投标也是江浙农民建筑队最吃香。东部能工巧匠的劳务渗透到大西北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商品潮水般涌入。当大西北的流通领域还固守着单一渠道、统购统销的旧经济模式时,东南沿海和京、津、沪的企业家们靠率先运用市场机制造成的时间差,捷足先登,连珠炮似的在西北5省区首府举办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展销会、订货会、洽谈会,把最新推出的物美价廉的产品连同在当地已经滞销的商品一古脑儿拿到西北倾销;小商小贩也乘虚而入,把商品经济的触角伸向远离省会的县城和乡村集镇。一时间,东部的服装、鞋帽百货、日用化工、家用电器等形形色色的商品,充斥大西北的城乡市场。许多只抓生产、不闻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被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得一蹶不振,元气大伤。
——现代观念也悄然而至。有形的冲击伴随着无形的潜移默化,东部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竞争意识、风险精神、创业的冲动等等,开始神不知鬼不觉地撞击着西北人的心扉。
面对商品经济的强大冲击波,西北人犹如突然被抛到一个变幻莫测的境界,固有的防线被冲破了,传统文化中那些保守、落后的思想基础开始动摇,观念、心态、习惯都受到严峻的挑战。“七十二行,庄稼为王”的农本思想,在乐从百业的能工巧匠面前,有些萎缩了;“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封闭思想,在远离家乡、千里寻富的东部人面前,无地自容了;有吃有穿有点节余就心安理得的小富即安思想,在自筹资金买飞机、办工厂、发大财的东部人面前,自愧弗如了;鄙视经商,守着牛羊不吃不卖显富的旧观念,在为卖而生产的东部人面前,开始觉醒了。
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引发出深刻的反思和顽强的奋起。
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出击
如今,东部人成功的秘诀,在大西北人的眼里已不再是神乎其神的“天方夜谭”;经济学家们常讲的商品经济意识,也不再是深奥玄妙的字眼。在改革中确立了作为商品生产独立经营者地位的农民,正在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中走出来,艰难却是勇敢地跨进了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短短几年时间,大西北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起来。
昔日是“富浪西涌”,现在是“东西互流”。大西北已从被动应战转向主动出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有近20万人外出搞劳务和贩运,占全州农村劳力总数的1/3,足迹遍布祖国20多个省、市、区。他们南来北往,东进西出,把各种工业品送往青藏高原牧区,再把那里的畜产品收购起来销往全国各地。
这几年,外界对于大西北商品经济发展感受最深的,正是这种敢于“冲”出去的开拓精神。新疆的烤羊肉串大军征服了全国城乡,那别具风味的烤羊肉串,已成了风靡全国的风味小吃。甘肃的保姆大军,离县出省进了北京,朴实手巧,为千家万户所欢迎。宁夏的伊斯兰建筑大军,远涉重洋,在埃及、也门稳住了脚跟,其技术水平和建筑速度赢得聘用者的信任。陕西的运销大军,开源疏流,销路遍神州,打开了新的致富门路;连西安市的饺子宴,都飘洋过海到了日本。据粗略统计,西北五省近几年每年外出经商、做工、搞流通的人员达400万人之多。
有句俄罗斯谚语说:“只要你去过市场,你会了解整个世界。”巡行于西北五省区形形色色的市场,其规模、花色品种、成交额,都不亚于东部地区。
位于西安市康复路的交易市场,新建才几年,已发展成为联通全国西、中、东部的商品中转站和集散地。每天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前来参加交易,日均上市摊位1500多个,上市商品有以工业品、中药材、青干果和蔬菜为主的150多个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日成交额在20万元以上。
被称为甘肃东大门的天水市,十年内乱中出现的流通渠道被堵死、小商小贩绝迹、集市贸易自然解体的局面已完全改观,短短几年,变成了闹哄哄的商贾云集之地,面向全国、深购远销的专业化市场不断增多。象张家川县的皮毛市场,甘谷县的毛衣成衣市场,秦安县的小商品市场,武山县的蔬菜市场,也是林林总总。张家川有皮毛运销户5400多个,10300人从事皮毛贩运加工,他们从西北五省区以至云南、西藏等地收购各种皮张,运回张家川、龙山两大市场,吸引山东、河北等10多个省市的商贾前来交易。集散渠道畅通,交易方法灵活,每年皮张上市量在300万张左右。由于皮张贩运和粗加工的不断发展,全县1/3的群众,7万多人增加了收入。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和全国几大皮毛集散地之一。
西北五省区还组建了不少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特大市场,赢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新疆喀什市的“香港巴扎”,摊位上闪动着五颜六色来自阿拉伯国家、巴基斯坦及江苏、上海等地的各色各样的头巾,哪怕欧洲、北京等发达地区来的客人,只要到此一游,也非买上几条不可。该市另一小商品市场,拥有各类小商品1280多种,一位加拿大客人称赞它:“这里除了没有鸡奶子,啥都有。”
最有说服力的是,原先的佛寺净地,商品经济亦破门而入。在青海著名的塔尔寺,众多和尚被组织起来,为前来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卖收门票。几年前记者来此时,塔尔寺还是一座孤零零的深山古寺,如今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从湟中县城一直伸展到寺院门前。徜徉街市,店铺林立,商客熙攘,其中有不少专营佛教法器的商店,令人感叹不已。
目前,西北五省区已有大小集市五六千个。1983年之前,县以下尚无集贸市场的陕北、陕南一些地方,如今集贸市场随处可见。
如果说西北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好势头,从市场上可以初见端倪的话,那么乡镇企业的崛起,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看到西北农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三年来,西北五省区乡镇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陕西省从1984年到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由3.7万个剧增到43万个,乡镇企业总产值在1983年14亿元的基础上,三年跨了三大步:1984年达到26.6亿元,1985年达到49.8亿元,1986年达到68.2亿元。宁夏1986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在198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新疆、甘肃、青海乡镇企业这几年也都迈出了较大步子。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西北突破了自给半自给的樊篱和传统农业的狭小圈子。但是,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仍然是西北五省区决策者们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是因为,全国贫困而辽阔的地区在西北,人均收入最低的地区也在西北。当东部地区一些农民已经步入殷实的小康水平时,这里还有几百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粮食问题上,既不能走过去“以粮为纲”的老路,又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紧紧抓住不放。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这个长期困扰着西北五省区各级领导的难题,出现了可喜的转机。粮食生产发展最快的新疆,从1978年到1986年连续9年稳步增长,1986年总产达到108.94亿斤,比1978年增35.9亿斤,年均增长3.9亿斤,人均占有794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年粮食实现自给后,新疆已由粮食调入省转为粮食调出省。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的甘肃省,近几年产量有很大增长,去年达到110亿斤,是历史上最好水平。全省粮食调入由1982年的13.7亿斤下降到5亿斤。有关权威人士认为,西北地区无论从社会安定或经济发展角度看,粮食生产都必须摆在首位。但各省区情况不同,目标应有所区别:甘肃、青海应在稳定调入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粮食生产;宁夏、陕西要在继续保证自给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富裕;新疆则应为西北区域自给多做贡献。
在较量中长才干
回过头去看,西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无一不是克服了自身固有的种种制约因素后取得的。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比东部地区更大的艰辛和代价。也正因为步履艰辛和代价高昂,才磨练和锻造了西北人的经济头脑、经营能力、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甘肃省广河县青年妇女马兰英,就是在商品经济的风浪中成长起来,成为全县回族妇女中揭掉盖头离州出省经商的带头人。她进兰州卖炒大豆,继而跑青海,进西藏,贩皮衣,卖百货,做买卖的招数和本领日渐娴熟,经商的信心和勇气越来越大。如今,她已由原先的家庭妇女锻炼成为拉萨八角街上一个小百货店的店主。
银川、西宁、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市以及大大小小县城里的千千万万个经营服装的个体户,垄断了西北五省区的时兴服装市场,全国流行的时髦服装在西北城乡上市,最快的只要5天时间。其奥妙就在于时间观念、信息观念、竞争意识已渗透到这些个体户的经营活动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几乎每晚都和京、津、沪以及东南沿海的服装市场保持热线联系,随时捕捉那里的市场信息,一旦有抢手的时髦服装上市,立即采购空运回来,从而总是在当地捷足先登。
激烈的竞争,使“老实巴交”的西北人头脑开了窍。不少人开始认识到“买”了卖不如“做”了卖。一个人跑一趟江浙,不要说千辛万苦,光路费要花几百元,加上货物托运,商品成本就更大了。如果在当地加工,转手变卖,由于成本低廉,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商品经济教育人们懂得了效益观念,效益观念的萌生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农民李得禄,原来肩挑货郎担,经销塑料凉鞋。1985年他到广州学会了制鞋技术,借贷资金6万元,买回了设备、订购了原料,办起了塑料鞋厂,产品达4个类别,12个规格,运销陕西、新疆、内蒙、宁夏等4个省区。这个县叶堡村女青年蔡小莉,约上本村民办教师杨玉华,自费到北京医科大学学习利用蜂蜡制取三十烷醇工艺,5个月后,在一位热心的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办起了三十烷醇化工厂,该产品经北京化工研究院鉴定,被评为优质产品,成为广东、安徽、河南、天津、北京、湖北、江苏一些厂家的抢手货。1986年实现产值46万元,盈利5万元。蔡小莉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沟里飞起的金凤凰”。
商品经济是一所大学校。西北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大批农民企业家、经营能手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以陕西几位先进乡镇企业家为例,他们在兴办和发展各自企业中,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绝招,堪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长安前进电器厂厂长李军平,注重人才培养,一个村办企业,敢于选派几十名职工,花十几万元,送他们到大学去深造。礼泉县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裕录,带领乡亲利用本地资源兴办水泥厂,并且把它和运输队、建筑队、石灰窑、砖瓦窑等配套,形成建筑、建材业一条龙生产体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走出了乡镇企业提高效益的一条新路子。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村农工商公司经理郭吉英,认准靠近西安是自己的一大优势,办起了一批为大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企业,产值成倍增长,现已超过一千万元……他们的素质、风格和形象,不正是当代大西北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的缩影么!
商品经济犹如洪水猛兽,在它面前,你胆怯了就被它吞噬;你学会驾驭它,它就会为你服务。这些年来,西北五省区为发展商品经济绞尽脑汁,确实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换来的却是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本文前面曾经谈到,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冲击后,曾使西北五省区许多企业家和经营者进退维谷,一筹莫展。但是,他们痛定思痛,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不在产值多少上争高低,要以效益大小论短长,把销售收入做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一旦把效益指标请上“帅”位,以效益促速度,以质量促产量,以销售促收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立即改观。
改革、开放,打破了大西北长期封闭的大门,商品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西北五省区商品经济总的形势,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和商品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五省区之间,一个省区内部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如何把西北五省区的商品经济引向更高的层次,如何把握商品经济这把金钥匙,振兴大西北的经济,仍然是摆在大西北决策者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参加本文采写的记者有曾坤、张述圣、黄翊明、孟西安、景险峰)


第1版(要闻)
专栏:

甘肃省主要棉花产地敦煌市的农民向国家交售新棉。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