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洋槐
刘成章
仿佛过节的时候,看见叔叔伯伯们都在燃放爆竹,爆竹声噼哩啪啦,传遍东南西北。看着看着,它眼热了,心动了,忍不住了,多么急切地希望这世界上也能够有自己的声音,于是,歪歪趔趔地跑上前去,伸出它的白胖胖的小手,也点响了一串鞭炮。
我说的是一株小洋槐。小洋槐,开了一串雪白耀眼的花儿。
展眼望去,别的洋槐都很高大。它们的树干都有一搂粗,斜枝横叉互相交织着,纠挂着,上面是层层密密的绿叶和重重叠叠的花串。有的树根裸露在顽石间,更显示了它们的有力和强悍。风吹来,它们的枝叶就象大海的波涛翻滚;如果走进林子里去,就象遮天夜幕降临,到处黑黝黝的。而这株小洋槐,实在是够小的了,够纤弱的了:树干不足一米高,筷子般粗细,赤条条的,上面还没生出一条枝叉,只挑着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可是,它却是十分好强的,当别的洋槐开花的时候,它居然也开了花儿!
显然,小洋槐是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开出这花儿的。
别的洋槐都有悲壮的经历,不屈的性格。雷电,轰击过它们;狂风,撕扯过它们;暴雨,抽打过它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它们的身上伤痕累累,疤迹斑斑。有的粗壮的枝不知在什么年月已被折断,枯死了,却依然悬在树上。但是,它们却不曾倒下,反而以虽然衰老却越发顽强的精神,挺立在山河之上,蓝天之下。而这株小洋槐,压根儿不知世间还有什么磨难。它的心灵明净得就象一颗露珠。但是,它们都开了花儿,尽管那花儿的数量悬殊是那么巨大。
要说少,小洋槐的花儿真够少了,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串。不过,这一串花儿硬抵一个神奇的砝码,使天平的那边立时失去了份量——人们纷纷把目光调离别的槐树,而一律投向这里,议论说:花串上有花儿,还有待放的苞儿。说:花儿通体雪白,苞儿是些小角角,底部淡绿,上端才泛了白色。说:这花儿多可爱,啧啧!
游人走远之后,其中一人忍不住回过头来,只见一只小鸟落在小洋槐上,小洋槐被压弯了腰,抖动着,抖动着,象是要折了的模样,但是,最终还是挺住了。
它站得笔直。
小鸟在歌唱。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好奇心漫语
伊人
好奇心是神秘的精灵,她会变的。哲学家维柯说过:“好奇心是人生而就有的特性,它是蒙昧无知的女儿和知识的母亲。”
她追蹑着未知事物时,是个小女孩儿;当她获取了蕴于其中的奥秘,她就成了母亲。未知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她就永远地变幻着……
曾经有漫长的蒙昧时代,那时候,好奇心总是长不大的小女孩儿,几乎所有的未知事物,对于她都充满了神秘;她为它们惊讶、欢悦、困惑或者恐惧……
谁说这女孩儿一无所获呢?她创造了图腾文化,创造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山海经”,创造了希腊诸神的传说……
如果舍去这一切蕴有永久魅力的瑰宝,人类的精神会显得多么苍白而贫乏!
鸟在天空中飞翔。有个人被好奇心驱使着,也做了一对“翅膀”,然后,他从高高的悬崖上,扑着“翅膀”往下飞……他摔死了。
这样的好奇者肯定是有的,或许还不止一个。然而,人类还是仰望天空,好奇地寻思:“鸟儿能飞,我们人呢?”
终于,在茫茫的天宇,有了载人气球,有了飞机,有了太空梭;比鸟儿飞得更遥远,飞上了月球,看看那里是否还有寂寞的嫦娥……
好奇心,这不安分的精灵,她使人付出代价,她也让人获得如愿的报偿。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给田间的两封信
孙犁
田间兄:
三月从中央局来信收到。前些日我到安新一带去了一趟,当记者写了几篇通讯,现在回来校印文学入门(即前所写区村文学课本),过两天印成即寄赠一本,看看后送人吧。
你时刻关心我。我应该记得你时刻对我的关心。从去年回来,我总是精神很不好。检讨它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不振作,好思虑,同时因为生活的不正规和缺乏注意,身体也比以前坏。这是很不应该的,因此也就越苦痛。我应该根据你的提示做去,把生活正规起来,振作精神——这样使精神集中起来,也能工作,身体也会好起来。
关于创作,说是苦闷,也不尽然。总之是现在没有以前那股劲了,写作的要求很差。这主要是不知怎么自己有这么一种定见了:我没有希望。原因是生活和斗争都太空虚。
你针对这点鼓励我。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心情,就是逐渐打开生活的范围。我说逐渐——你不要见笑,老毛病。
如果说创作的苦闷,那完全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不深入农村部队,我想就休谈创作,而借八年小小虚名写空头文章,自己不愿别人也不允。——干脆不写?就要做别的工作去,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没有决心。这就是以往苦恼的情况。
但创作的苦闷在我并非主要的,而是不能集中精力工作,身体上的毛病,越来越显著,就使自己灰心丧气起来。
今后注意一下,我想会渐渐好起来。
至于其他,望你不要惦记。
希望给我写信。
敬礼并问
葛文同志好!
孙犁 4月10日
(1946年)
田间兄:
七月二十五日信收到了,前此惠寄的发动群众例说也收到了,这对我是很好的教材,我总觉得自己距离群众是太远了。
我编的平原杂志一、二期,各寄上一册,并八年编委会编的写作手册一本,以后如有新书当寄给你。
平原杂志实在不成样子,创刊之时,我想和你编的新群众遥遥相望,当时也不是没有想到办刊物的种种难处,主要是写稿的人少,而要求又纷杂,在这方面,我经验很少,但想到过去我们几次办刊物的结果,信心一直不高。但冀中实在缺乏读物,努力做下去而已。
关于我的写作,原定秋天抽三个月时间下乡,先写工作日记,后再创作,但杂志只我一个人,能否如愿,不能断定。如能下去,我想到白洋淀。这只是因为以前写了那么一个头,想再写一点。前几天又寄一篇东西给康濯,如能发表,望你看看。
一时没有定什么庞大计划的可能。
葛文的作品,我当找来看看。不过既有孩子,还是以照顾小孩为主,有时间就写一点,没有也就罢了。
我的身体还好,勿念。乡艺丛书,手头如有,望寄我一份。
敬礼!
孙犁 8月16日
(1946年)


第8版(副刊)
专栏:展览掇英

“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看宋步云画展有感
水天中
宋步云艺术活动60年画展,将于10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不仅可以使广大观众了解到他从艺的经历,而且也将成为他漫长艺术道路的新起点。
宋步云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水彩画家和油画家,今年已77岁了。早年学画于杭州国立艺专,主修西画,受林风眠先生指导,养成了自由开放的艺术胸襟。同时,他常与李苦禅切磋艺事,使他在传统花鸟画技法上,获得了教益。1934年赴东京日本大学留学,从著名画家中村研一习油画。他有选择地吸收现代绘画观念,开始思索如何使传统中国画具有时代特色。1937年他毅然离日奔赴国难。1940年以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重庆国立艺专任教。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到北平筹建国立艺专,任副教授。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岁月沧桑,但宋步云绘画创作始终不辍。
在40年代,由于作画条件艰难,宋步云以水彩为主要创作手段,并因水彩画而扬名艺苑。在重庆生活的年月,他不分炎夏苦暑,淫雨风霜,跋涉于山城上下,江水两岸,把空蒙的雾霭,澄明的江水,幽静的乡村小径和纷繁的山城街市收入画图。这些水彩画使四川观众惊喜,因为画家使他们发现了朝夕相对却前所未见的乡土之美。从1942年起,他在重庆等城市接连举办6次水彩画个人展,得到徐悲鸿的热情关注。当年吴作人曾撰文评介他笔下的嘉陵江,“既表现了风景的地方特色,又传达出它的神态气势”。70年代以后的水彩画如《静月潭》、《青岛风景》、《黄海之晨》等,笔法趋向简洁概括,具有较强的表现性。技法和修养的成熟,使他在面对自然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而辄见佳趣。恣肆驰骋的画笔,构成团块点划的节奏,蕴含着画家在大自然中的情致思绪。色彩、水分的自如控制,笔触、飞白的自然变化,增加作品的形式感,使之更耐人寻味。
数十年来,宋步云携笔挟纸,遍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临沧海,绝大漠,更以古稀之年,深入白山黑水间。名山大川的饱游饫看,开阔了他的创作眼界。他对长松、巨石和飞瀑情有独垂。这也许是雄健的齐鲁山川对他秉性的陶养,也许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命运给他的启示,那些高大挺拔的乔木和飞流奔泻的清泉作为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象征,雄健、高洁,常常起着点睛破题的作用。
吸收西方绘画的技巧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是宋步云长期追寻的目标。这种探索之不易是因为它可能导致中西绘画双方特色的丧失。宋步云在这方面迈出谨慎的一步——提高色彩在中国画绘画语言中的地位。在他的山水画中,色彩不只是用以陪衬水墨的皴擦点染,也不是起着象朱砂印章那样的装饰作用。到80年代的《天池晨雾》、《初日照疏林》等画,表现空间的寥廓和沐浴山林的朝晖,色彩已经成为可与水墨相抗颉的表现因素。而在《寒林落晖》、《关山月》这些画上,色彩更一跃而为绘画的主角。这种变化丰富了他的山水画的表现力,为山水画创新探索打通了一条新路。
在宋步云的各色绘画作品中,最受中外观众欢迎的也许是他所画的桃了。观众和画家的兴趣都源于共同的文化传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它象征着青春和生命的不朽,一切与桃相联系的词语,都有美好的寓意。但对现代画家来说,在有了吴昌硕、齐白石这样善画仙桃的大师之后,要在这方面有所创树,诚属不易。宋步云的有利条件是具有西画功底,可以在发挥国画笔墨表现力的同时充分表现桃子的质感、量感。但他画桃绝不止于物质特征的表达,他所画的桃子比真桃更大,更鲜丽,更为离离累累。它们已经不仅是供人食用的水果,而是一种理想和祝愿,是对生命、对美好生活的礼赞。他常常把鲜嫩的果实和苍老的枝叶组织在同一画面之中,其中也许蕴含着画家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吧!
(附图片)
善者多寿(中国画)宋步云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贺《叶圣陶集》出版
商金林
在我国的现代作家中,93岁高龄的叶圣陶先生写作的年代最长。他从1910年开始在文学园地耕耘,至今已送走了77个寒暑。他写小说,写童话,写诗歌,写散文,写评论,写剧本,翻译外国作家的诗文,并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发表了很多意见。他在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写了大量的编辑札记和书刊广告,他的书信和日记也很多。为了汇集叶老的写作成果,江苏教育出版社本着好、快、全的精神,邀请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任主编,编辑出版《叶圣陶集》。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一、二、三、四卷已经出版。一至三卷是小说卷,第四卷是儿童文学卷,设计、印刷、插图、装帧都很雅致,在已经出版的现代作家的全集或文集中堪称上乘,反映了出版家赓扬中国文化的气魄。
《叶圣陶集》第一次展示了叶老的小说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全貌。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挖掘和梳理的工作。叶老的小说基本上都收齐了。叶老的小说和儿童文学创作以观察的锐利和描写的细腻见长。柳亚子在谈到叶老的创作时称叶老“诚今世之有心人矣”,说《倪焕之》是“稗史”。徐调孚说叶老的小说“可以作为思想史读”。叶老自己也说过他的童话“不童”,他的小说是中国社会“一鳞半爪”的写照,可以作为“资料”读。《叶圣陶集》拟分为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出版和编辑工作、日记书信及其他等5个部分,共20余卷。《叶圣陶集》文学部分的散文卷、文学评论卷、诗词卷也即将出版。这部巨著的问世,不仅给广大读者送来了阅读和欣赏的范文;为繁荣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叶圣陶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也为我们抚今追昔,了解我们社会的过去以及我们民族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形象而丰富的教材。
叶老将稿酬全部捐献给“出版界之家”作基金费。他以自己无声的实践,为叶老自传刻下了有力的一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