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伟哉,灵渠
杨 柄
五岭连天,东西横亘。它的西端,有二岭在广西兴安县境内相望:越城岭雄踞于西北部,水南流,入漓江;都庞岭雄踞于南部,水北流,入湘江。从远古起,长江与珠江这两大水系就在这里成为比邻而互不相识。秦始皇时代,以十万之众,历时三载,凿渠七十里,分湘江水三成沿渠西流,赠与漓江。于是南北水路贯通,秦军畅进,岭南归入版图。灵渠运输之利,至一九三七年粤汉铁路修通,方告历史使命完成;灌溉之利,全国解放后有增无减。分水处,以巨石筑五百余米长坝,坝身厚至五米,斜坡宽十七米;砌石巧妙,水愈冲而愈牢;水波滚至坝身顺斜坡下流,冲击力减去十分之八,故名“滚水坝”。坝呈“人”字形,撇长捺短,撇捺联结处伸出数十丈,状如犁铧之尖,既使水量按三七比例分流,又减弱了水浪的冲击力,增强了坝身的抗拒力。如此高超的水利工程设计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使人立于铧尖除连呼“伟哉、伟哉”外,别无一词。水至铧尖,顺撇而右流入湘江,汇长江,注东海;顺捺而左流入灵渠和漓江,汇珠江,注南海。一水而分注两海,偌大一个地球也属少见。据传说,奉命主持这一工程的为张姓匠师,未成,被斩。刘姓匠师继任,未成,又被斩。第三任李姓匠师续成张、刘未竟之业,论功行赏时将功赏归于他。他追思前人积累之功,不愿独享盛誉而遭后人谴责,遂自杀。后世民众深切怀念这三位伟大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封”他们为“将军”,合建一墓,名“三将军墓”。墓立于灵渠之侧,碧波日夜为他们吟唱。这一传说及其物化了的三将军墓,是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崇高精神境界的颂歌。
北去湘江反走漓,一渠襟笔两花枝。
秦军船队浮珠水,南国书文学李斯。
誉贯万年劳动美,功联三将庶黎思。
铧尖不比长城短,不到铧尖莫写诗。
灵渠,演奏了两千多年的宏伟乐章,使我们这个民族感到多么骄傲啊!难道不应该秉笔赋诗赞美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的歌属于今天,也属于未来
朱子奇
郑律成同志离开我们十年了。我怀念他,喜爱他的作品:既曲调雄壮,又旋律优美;我也喜爱他的人品:既热情似火,又质朴如玉;我更喜爱他那颗为祖国、为进步人类跳动的心:既忠诚坚定,又宽阔深厚。
律成同志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主义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作曲家。郑律成和他的不朽的歌,不仅属于他的祖国,属于今天,也属于世界,属于未来。
律成一直很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化,把祖国和世界装入心胸,谱进歌曲。他创作了近三十首与国际题材有关的作品。与陈毅、郭沫若、艾青、公木、郭小川等著名诗词家合作,写了不少和平与友谊的歌。这在中国现代作曲家中都是少见的。他生前最后一首作品就是《中日友好歌》。他去世前夕,还曾兴奋地同我畅谈,准备写一部献给各国人民的《友谊交响曲》,一出描绘白求恩故事的歌剧等等。我们在延安合作写的第一首歌,就是悼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永别曲》。那首歌,于1939年12月在延安中央机关追悼白求恩大夫的会上演唱过,并发表在当时中央党校门口的手抄墙报上。
1955年,律成为世界和平运动和青年联欢节创作的《友谊和平进行曲》,在布达佩斯演唱时,受到匈牙利听众和各国青年欢迎。并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被称赞为“充满欢乐,曲调明快,具有东方音乐特色,唱出了各国青年和人民向往和平友谊、追求自由幸福的共同心愿”。
郑律成所创作的关于中朝、中苏、中日、中埃、中柬等国人民友好,支持世界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歌曲,是许多中外朋友都知道的。特别是歌颂中朝人民革命友谊的作品,以及为抗美援朝谱写的一首首战歌,他又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去参加战斗,这更是两国人民都难忘的。他曾对我说:“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朝鲜、中国都是我的家,无论在哪里都一样为革命而战斗,为革命而歌唱!”
律成的歌声,穿越国界,飞过海洋,在地球的四面八方飘荡回响。1952年春,在布拉格,老诗人萧三和我,应捷克音乐界的要求,把律成的《解放军进行曲》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推荐给他们演奏,获得很强烈的反应,还被一些西方国际友人带回国去了。
我前年访问美国,在旧金山老朋友谢伟思先生家作客,他拿出当年在延安照的宝塔山、飞机场的相片时,不由地用半中半洋的音调哼起《延安颂》来。我也跟着唱起来。他说,他在高兴或忧伤时,往往爱哼哼这难忘的曲子,它会给人安慰和力量。
几年前,我在日本东京,听说那里的广播协会NHK合唱团与中国民乐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郑律成的《十六字令》和《兴安岭上雪花飘》等歌,受到日本舆论界的好评。我自己还在日本友人的欢迎会上用日文唱过他在延安“抗大”教我们唱会的日本革命歌曲。
郑律成音乐作品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是因为它们是中国的,是革命的,是好的思想内容与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还因为他既追求民歌与传统歌的继承,又吸收外国音乐的优点,使其结合、融化,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郑律成风格”的作品,有的还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成熟点。他在军歌、进行曲、抒情性颂歌、大合唱、儿童歌曲、歌剧和国际题材歌曲等各个领域,都作了独创性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为毛泽东诗词写的系列大合唱式的颂歌,宏伟深沉,准确成熟,充满不怕远征难,革命必胜的气势。这也是这位人民的大音乐家一生战斗、创作精神的再现!
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他选词的严肃认真态度。这点,在他与公木同志合作写出《八路军大合唱》这一辉煌历史性作品中,表现得充分、完善。作曲家与诗词家的灵感之火,把创作激情相互点燃、烧旺,往往是一部大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郑律成和公木在这方面的合作,显示出一种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附图片)
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
一九四八年摄于平壤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小百科

藏戏:中国戏曲园中的奇葩宋丽红
藏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较大的民族剧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藏戏是一种歌舞剧,传统藏戏中的剧中人,大多戴面具出场,因此,藏戏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假面歌舞艺术”。
相传藏戏是十五世纪初由汤东结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所创。汤东结布(1385—1464)是明代西藏著名建筑师,是喇嘛教噶举派喇嘛,一直为藏人所传诵。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藏戏演员均奉他为祖师。六百年来,由于藏族群众的喜爱和艺术家的倡导,有不少专业或业余藏戏剧团应运而生,甚至有许多寺庙也自己组织藏戏演出。藏戏与京剧等传统剧种相比较,在剧本、剧目、表演、伴奏、甚至演出场地上都迥然有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她是根植于西藏高原的一支民族艺术奇葩。
藏戏目前共有十三个大型传统剧目,大多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表演上以唱为主,结合念、作(包括武功、杂技等藏族民间艺术)等表演手法,富于艺术感染力。
藏戏演出时,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三个步骤,其中正戏部分一贯到底,不分场次。为连贯剧情,戏中专设一名“解说人”,以韵颂表演承上启下。藏戏有成套的唱腔,角色独唱时还经常伴有“帮腔”。伴奏的乐器有一鼓一钹,加上六弦琴,在某种意义上起着指挥调动全场的重要作用。服装、头饰特别讲究,道具新奇别致。藏戏的演出大多在广场进行,是一种藏民喜闻乐见的广场剧。
藏戏有着多种流派,从面具上分,主要有白面具和蓝面具两种,在演出色彩、风格、情趣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是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个藏戏节。“雪顿”的原意是夏秋之交的酸奶宴会节。藏历6月底,时已交秋季,是牛肥羊壮的时节,酥油、奶酪大量生产出来,寺院便举行野宴,用酸奶、糖米饭招待僧徒。到五世达赖时期,达赖把各地著名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从此相沿成习,每年如此。每年藏历6月29日至7月1日(阳历8月上旬),各藏戏团体朝拜布达拉宫等寺庙,举行“谐泼”,也就是开场戏,相当于开幕式。此后各团体在拉萨各地演出。7月10日,白面具派藏戏在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举行“扎西丹增”,标志雪顿节的中心活动圆满结束。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藏戏不仅为我国观众所喜爱,也深受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人民的欢迎。去年9月23日至10月1日,中国西藏藏戏假面舞艺术团赴日本东京、札幌两地,参加日本“1986年艺术节国际公演”活动。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艺术中的古典性
左 弦
许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保留着其时代的特色,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同样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古代的绘画、雕塑,商代的青铜器、明清的瓷器等皆是。文学作品中,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也莫不如此。但对表演艺术,它们在演出中不断发展,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其好处是经常处于发展之中,得以不断演变,丰富,革新,但那种特定时代的艺术特色就会在演变中,随着时代的迁移而逐渐丧失。这种丧失,是好还是坏呢?对于一种古老的、在艺术上已有特定的成就又保留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特色的艺术来说,如果不对其具有代表性的那些作品(节目)予以认真保留,也总是一个损失。因此,对于一些表演艺术,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作品(节目)以及表现这些作品(节目)的艺术古典性特色,最好能予保留。而作为艺术形式本身,在表现新内容时,则应该革新、发展和突破?
在西洋音乐中,把十八、十九世纪的交响乐作品称作古典音乐,以区别于现代派以及现代的流行音乐,是比较得当的。在演奏十八世纪的大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时,尽量保留其古典性风格特色。而同样以交响乐形式表现的现代作品,却完全可以突破过去的一切风格手法。
如果说,在演奏古典音乐时,所力图体现的那种当时人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气息,可以就称之为古典性的话,在人们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里,不是也需要这样一个组成部分的存在吗?在这些古典性中有着前辈天才们的心血结晶,创造积累。它保存着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延伸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它可供热心于现代艺术的发展的人们的借鉴、吸收;也允许热心和偏爱古典艺术的人们的欣赏和研究。如果把古钢琴的乐曲都改成为用电子琴来演奏了,这对人类文化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损失。我们对出土文物珍惜、爱护,而若是让那些表演艺术中的瑰宝任意丧失,那总是说不过去的。
我们过去一度对古老的昆曲剧种强调革新,忽视保留,使这一民族艺术多少丧失了其古典性的优美风貌。近年来,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使更多的观众领略到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精湛、细腻,也使不少青年观众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既然可以有古典音乐、古典画派、古典文学,为什么不可以彰名亮出古典戏曲、古典曲艺的牌子呢?
可能有人认为这样青年人不喜欢,其实真有艺术造诣的、经过数代表演艺术家千锤百炼传下来的古典剧目的演出,青年观众也未必就不接受。今天西洋古典音乐中许多伟大作曲家的伟大作品之逐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除了昆剧之外,具有这种古典性的表演艺术的还有不少。据我所知,苏州评弹中的长篇《三国》、《西厢》等均是经过千锤百炼,有着较高艺术成就的节目,它们对古典文学原著都有较大的丰富发展,也是我国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是现在演者寥寥,已濒于失传。这些都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煤页
郑宝富
一部黑封皮的经典专著
珍藏在地层深处
打开她
你便能读到
古森林的葱绿和芳馥
读到森林雨
象一方柔软的蓝丝帕
包裹在森林少女的头部……
你会读到清晨的鸟鸣声
在叶片上晶莹地滴落
恐龙剑齿虎们……
在林间哲人似地款款散步……
接下来就是那段恐怖的情节
(和情节后面
那黑色的象征和幽默……)
但是没有结尾
结尾
正等着我们
去挖掘和续补……


第8版(副刊)
专栏:

鹤舞千年(书法)  伍纯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