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雷尔号召坦桑人民警惕南非入侵
莫总统谴责南非制造新的军事威胁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1月5日电 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今天在鲁伍马专区首府通杜鲁对党员讲话时指出,边境地区居民要作好准备,以对付南非可能发动的入侵活动。
尼雷尔最近正在这一与莫桑比克接壤的地区进行视察。
他说,坦桑尼亚必须准备进行战争,因为比勒陀利亚政权随时都可能入侵前线国家。
他说,这个种族主义政权正面临着南非人民强烈的抵抗,目前它正寻求使战争国际化,因而坦桑人民提高警惕、加强防务是急需的。
尼雷尔指出,坦桑尼亚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全面地支持莫桑比克人民进行反对南非支持的莫桑比克“抵运”的战争。
坦桑尼亚青年团今天作出一项决议,呼吁坦桑尼亚青年在道义上和物质上向莫桑比克人民提供更多的支持。
决议说,坦桑尼亚青年团保证支持莫桑比克人民反击南非代理人和从非洲大陆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
决议要求坦桑尼亚青年提高警惕,同保安部队合作打击混入坦桑的莫“抵运”分子。
新华社马普托1月5日电 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5日谴责南非当局准备对莫发动新的军事威胁和继续在南部非洲地区制造不稳定。
希萨诺在这次讲话中揭露南非继续支持莫“抵运”和派遣雇佣军在莫桑比克制造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和骚扰,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希萨诺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消灭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第6版(国际)
专栏:

津总统敦促南非当局顺应历史潮流
新华社哈拉雷1月3日电 据津巴布韦《先驱报》报道,津巴布韦总统卡南·巴纳纳向记者发表谈话说,只要种族隔离制度还在南非存在,只要纳米比亚还被非法占领,非洲前线国家就不可能得到安全。
巴纳纳希望南非博塔政权不要再继续抗拒历史潮流,应该承认少数白人统治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事实。
他表示津巴布韦将继续在外交上努力,并通过非统组织提供各种物质援助,支持南非和纳米比亚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里根希望在美国举行美苏首脑会晤
新华社华盛顿1月5日电 美国白宫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5日对记者说,里根总统仍然相信,再举行一次美苏首脑会晤将会在武器控制谈判问题上“巩固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而达到最后的突破”。
他说,“里根总统关于在美国举行首脑会谈的邀请仍然有效”,美国等待苏联对这一邀请作出具体反应。
但是,他说,到目前为止,苏联还没有提出直接或间接的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外长同喀布尔当局领导人会谈
新华社伊斯兰堡1月6日电 据阿富汗喀布尔电台5日广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和苏共中央书记多勃雷宁5日抵达喀布尔后,立即同阿富汗领导人纳吉布拉举行了会谈。参加会谈的阿富汗官员有总理、外长、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等。
纳吉布拉当晚还设宴招待谢瓦尔德纳泽一行,但电台没有透露会谈内容以及双方在宴会上的讲话。
谢瓦尔德纳泽和多勃雷宁的这次访问是在纳吉布拉宣布从1月15日实行单方面停火的决定之后进行的。外电认为,苏共高级官员出访阿富汗出人意料,这是苏联1979年出兵阿富汗以来,苏联高级官员首次到喀布尔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经科拉松·阿基诺总统批准
棉兰老岛联合经委会成立
新华社马尼拉1月5日电 菲律宾总统顾问皮门特尔今天说,科拉松·阿基诺总统已批准成立由政府代表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代表组成的棉兰老岛联合经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将于2月9日开始工作。
这是皮门特尔向总统介绍他于上星期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主席努尔·米苏阿里会谈成果后向记者透露的。
皮门特尔说,总统对米苏阿里主席接受棉兰老岛实现自治、放弃原来坚持的要求该岛独立的立场表示满意。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是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上最大的穆斯林组织,为获得独立已从事了长达十四年的武装斗争。去年9月该组织与政府发表了停止敌对行动的联合声明。
皮门特尔说,科·阿基诺准备明天召集内阁委员会特别会议,讨论棉兰老岛自治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改革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苏联报刊评我国经济改革
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改革,也引起了苏联人民的广泛注意。
去年十月一日,苏联《真理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三十七周年发表的文章指出:“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的改革,其结果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并且还正在发生着实质性变化,劳动人民的福利增加了”,并表示“苏联人民理解并尊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使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正在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中国人民如何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复杂任务”。
除《真理报》之外,近年来,苏联其它报刊、电台和电视台,也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对我国的农业承包制、城市经济改革的方针、对外开放政策等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苏联《新时代》周刊发表的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目的是搞活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农业今后将面向市场”。文章认为“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农村工业高速发展,农民福利增长”,“居住条件正在不断改善”。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电台在国际节目中也分别指出“中国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后,使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最近六年的粮食产量从二亿九千万吨增加到四亿零七百万吨,棉花从二百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一倍”。
苏联舆论普遍认为,我国城市搞活经济的方针同样取得了初步成果。《消息报》在一篇题为《中国经济生活问题》的文章中指出:由于“经营管理条件逐步正常化和奉行了经济‘调整’方针”,“中国工农业明显活跃起来,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生产增长”。苏联《经济报》认为中国“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唯意志论歪风邪气之后出现的向奉行更加清醒的经济政策转变,国营和合作社企业以及基层生产者经济权力的扩大,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活跃以及认可经济组织和管理的新形式”,使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力量有了增长”,有的专家认为“今天中国的经济不要说同三十年前,就是同十年前也大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所占的分量也大大提高了”。
苏联的专家评价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高明之举”,认为“只有这样做,中国才能尽快地富强起来”。苏联《远东问题》杂志刊登了介绍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建立经济特区的专文,称赞“经济特区在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活动领域的‘新思想和政治目标’方面,在完善对外活动的法律基础、探索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佳形式和方法方面,在进口‘先进技术、信息和管理艺术’方面的先锋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了”,文章认为“经济特区的活动”虽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但它已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对外合作的丰富经验”。
苏联的报刊言论在介绍和评述我国的经济改革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看法并不全面和正确,但他们都充分估计了我国改革的重要意义。苏联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科罗巴诺夫在全苏知识协会等单位组织的一次题为《关于中国“四个现代化”政策》的讲座中明确指出:“中国目前在经济改革方面所做的一切都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苏联正在十分仔细地研究中国,研究它搞的一切试验形式。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应当多讲中国的经济改革,因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试验”。苏联《文学报》一位政治评论员在访华后发表的文章中断定,
“目前中国就象久睡初醒那样勇敢地向着自己的未来前进”,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对这种模式持信任的态度”。现在苏联已建立了全国性的由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观察和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正反面经验,以为借鉴。


第6版(国际)
专栏:

叙利亚总统会见伊朗副外长
新华社大马士革1月5日电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5日晚会见了伊朗副外长比沙拉提,双方讨论了埃及和摩洛哥出席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问题。
据阿拉伯叙利亚通讯社报道,伊朗副外长向阿萨德转交了伊朗总统哈梅内伊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有关当前中东局势和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等问题的。
伊朗已公开表示拒绝派高级代表团参加将于本月底在科威特召开的首脑会议。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科威特外交大臣萨巴赫3日访问大马士革期间,曾向阿萨德总统转交了一封科威特领导人的信,建议阿萨德说服伊朗参加这次首脑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泰国外交部长西提将访问苏联,在访问期间将表明要求越南撤出柬埔寨的坚定立场。
△英国驻苏联大使哈特曼5日拜会了萨哈罗夫,他同萨哈罗夫进行了长时间的、有趣的、令人满意的会见。
△欧洲经济共同体5日宣布,已同意向西班牙提供三十一亿多比塞塔贷款,用于资助西班牙渔业的现代化。
△西班牙航空公司九百名地勤人员5日举行二十四小时罢工,要求增加工资。
△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最近访问了古巴,与古巴共产党总书记卡斯特罗就国际经济新秩序、军备竞赛和尼加拉瓜局势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美国国防部5日说,一艘不明国籍的商船在波斯湾向美国海军一架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由于导弹偏离了目标,直升机未被击中。
△泰国6日消息,1986年泰国玉米出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帕尔梅大街上的红玫瑰
和 平
几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使斯德哥尔摩市银装素裹,分外美丽。路边花坛上覆盖着一、二尺深的厚雪,光秃秃的树枝被沉甸甸的雪团压得抬不起头来。然而,在市中心的帕尔梅大街与斯维路交叉处的便道上,一大丛红玫瑰却开得那么鲜艳耀眼。入夜,花丛四周的烛光又把鲜花照亮,红玫瑰越发显得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瑞典前首相、著名国际活动家奥洛夫·帕尔梅不幸遇难的地方。去年2月28日夜晚,帕尔梅就在这里倒在了血泊中。噩耗公布后,瑞典全国笼罩着悲痛。人们纷纷到这儿来献花,当时花束堆成了小山。为了纪念这位前首相,斯德哥尔摩市议会作出决定,把这条横街改名为帕尔梅大街。
至今,帕尔梅遇难已十个多月,每天仍有人自发地买来一束束鲜艳的红玫瑰插在这里,表示他们深切的哀悼。红玫瑰象征着和平与友情,而且它还是帕尔梅所属的社民党的标志。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不管天气怎样变化,帕尔梅大街上的这丛红玫瑰却始终盛开不衰。有时还有一群小学生围在花的周围,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帕尔梅的故事。前几天我们从这里经过,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瑞典妇女抱着一束红玫瑰,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走到花丛前,用微微颤抖的手把玫瑰花一枝一枝地插在花丛上,然后,默默地站了一会儿才挪着脚步离开了。虽然她什么话也没说,但我们好象听到了瑞典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帕尔梅为和平事业贡献了一生,我们永远怀念他。”
帕尔梅对世界和平的呼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前曾经指出,“美苏两国各自在军事上要占优势的做法是把全世界人民抓住当作人质。”“军备竞赛就象吸毒者必须不断增加剂量一样,它无时不在破坏着世界的稳定与安全。”人们不会忘记帕尔梅的话:“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不属于一、二个或几个国家。它属于全世界和各国人民,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虽然世界各国有不同的文化、社会风俗和政治体制,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而不是毁灭它。”帕尔梅的这些至理名言至今仍在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耳边回响。
自从帕尔梅遇难后,瑞典人民一直都很关心这一案情的调查情况。瑞典报刊和电视台经常报道侦破工作的进程。前不久,斯德哥尔摩市警察局长汉斯·赫尔迈在演讲中曾表示,破案工作已进展到“乐观的现实的范围内”,并有信心地说:“我们的工作将以成功而圆满告终。”这些话给人以很大的宽慰,但据报道,由于当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现场,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出事后没有马上封锁这一地区;有两列地铁没有经过检查就从临近的车站开走了;现场保护圈也设得太小,现场脚印被破坏了,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线索;边界也没有立即封锁检查。虽然警察事后下了很大力量搜查,但毕竟晚了。曾有些嫌疑犯被抓,但都因证据不足又被放了。现在不少人对此案能否查清表示担心。
为了帮助案件早日破获,人们向警察局提供的侦破方案和线索已有几千条。一位瑞典老太太甚至把她晚上作的梦也当线索报告。不管群众提供的线索是否有科学根据,但这是出自他们对帕尔梅致力和平事业的崇敬。
一位瑞典朋友告诉我们,正象世界上的一些伟人一样,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主张往往有不少争议,当他去世后,人们才真正承认他的伟大。帕尔梅提出的一些外交政策和主张在他生前并没有完全被所有瑞典人接受,曾在议会中有过激烈的争议。现在瑞典各党派对帕尔梅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以及他奉行的外交政策给予充分的肯定。人民热爱帕尔梅,那一束束常开不败的红玫瑰寄托着人民对帕尔梅的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第6版(国际)
专栏:瑞典通讯

昂纳克展望裁军前景
新华社柏林1月5日电 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说,1987年“有足够的可能性”在军备控制方面取得进展。至关重要的是,要通过政治决定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据德通社今天报道,昂纳克是在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驻欧洲首席记者罗宾·奈特采访时说这番话的。
昂纳克说,在维也纳举行的减少常规武装力量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十三年,现在是达成一项协议的时候了。此外,应当恢复关于减少五十万欧洲武装力量的谈判。就销毁化学武器所进行的谈判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有了解决的途径,1987年有可能就此达成协议。就清除在欧洲的中程导弹以及大规模削减苏联亚洲部分的中程导弹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存在。这种协议也涉及短程导弹,这样,这种武器在民主德国领土上也会消失。建立无核走廊也许会推进这一过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丹愿主办伊斯兰最高级会议
新华社喀土穆1月6日电 苏丹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谢里夫·阿布丁·欣迪说,如果伊朗拒绝前往科威特参加原定1月26日在那里举行的伊斯兰最高级会议的话,苏丹愿主办这次最高级会议。
这是欣迪在会见《政治报》记者时发表上述讲话的。苏丹报纸报道说,苏丹建议召开的这次最高级会议将主要讨论伊朗—伊拉克战争和黎巴嫩难民营之战等问题。苏丹希望所有伊斯兰国家能参加这次会议。
关于苏丹为调解两伊战争所作的努力,他说,苏丹总理迈赫迪最近访问伊朗后,清楚地了解了伊朗在海湾战争中的观点。迈赫迪不久还将访问伊拉克。然后,苏丹将为结束两伊战争提出一项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审慎的选择
——法国对利比亚空袭乍得的反应
1月4日中午,利比亚四架米格飞机,越过乍得十六度“红线”袭击阿拉达。此举引起法国当局严重的关切。但据6日报纸的消息,政府不采取“激烈”的反应,即使作出“回击”,也是“有限”的,国防部已提出某些可能的行动计划。这表明法国对事件采取了审慎、克制的态度。
去年2月,利比亚曾派过一架飞机轰炸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机场,因为在那之前法国的战斗机首先越过了十六度线。因此人们一开始就把这次空袭事件,看成是利比亚对法国的“挑战”。一些舆论纷纷推测法国可能作出“还击”,并担心由此酿成“军事升级”。
自从1983年在乍得领土上实际上形成十六度军事分界线后,法国曾多次重申,如果谁越过北纬十六度线,它就会“自动”进行报复。据政府透露出来的消息,法国最高层领导在处理乍得问题上不存在分歧,在决策上并没有困难。何况这次利比亚越过一百多公里,轰炸的是它的“保护伞”下的阿拉达镇。因此人们担心法国作出激烈的反应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但是,法国选择了审慎的做法,用国防部长吉罗的话说就是,它需要对利比亚行动的动机作出准确的判断,究竟它是为了制造“军事升级”,还是为了“挽回战场上失利的面子”。经过分析和观察后,看来法国倾向于后一种判断。
迄今的所有报道中,差不多都把这次袭击同利比亚近几天来在北部作战中的挫折挂起钩来,这看来反映了法国政府的判断,有些文章分析石油跌价和利美冲突后的利比亚处境,认为时机对利比亚并不利。人们注意到利比亚的空袭,不是“狂轰滥炸”,(据说只造成一人死亡),更没有把邻近的法国前沿基地卡莱作为目标,这种做法本身就能说明问题,难怪事后有人说它是“象征性”的袭击。据报道,利比亚向苏联和法国递交了“紧急”信件,信中表示,这仅仅是一次不会再重复的“孤立行动”,与此同时,利比亚对失去的法达和提贝斯提地区连连发起反击。所有这些,似可表明利比亚向乍得和法国发出了不同的信号。对它来说,当务之急是鼓舞士气,挽回败局,而不是扩大它同法国的冲突。
其实对于乍得的局势,法国本意也想“超脱”。为了保护在非洲的存在和利益,法国不能不付出某些代价,但它并不想过深地卷进乍得的冲突。因此对近期乍得局势的变化,法国仍按既定方针办,不同利比亚发生面对面的冲突。《费加罗报》说,法国想惩罚利比亚人的过火行动,但它又要避免“军事升级”。《世界报》也认为,法国的方案是想维持原来“红线”划分的南北局面,让乍得自己去同利比亚较量,法国只作后勤上的支援。在法国看来,这样做既履行了它对非洲一些国家的责任,同时又不冒风险。
问题是这样的选择是否完全行得通。舆论认为,法国所作的选择虽好,但相当“脆弱”。利比亚一直警告法国不要支持乍得北部的游击战争,乍得政府对实现统一也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法国一方面要随时对付利比亚的“挑战”,另一方面要警惕被乍得政府“拖进”战争。人们说,法国对乍得冲突的双方采取“逐步反应”的谨慎方针,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报记者 张启华)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宣誓就职
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一月五日晚上宣誓连任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总统,任期为七年。六十七岁的西亚德总统在去年十二月举行的全国大选中获得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三的选票。
西亚德·巴雷是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在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中执政的,从一九七六年起担任共和国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黎政府军与长枪党民兵交火
黎巴嫩政府军一月五日在贝鲁特东郊与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发生了武装冲突。
据治安人员说,冲突首先从阿尔达拉镇开始。一支政府军巡逻队拦截了一名长枪党民兵,于是更多的长枪党民兵赶来,战斗随之升级。据长枪党电台黎巴嫩之声报道,冲突在向邻镇阿尔贾蒂达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苏共中央讨论苏越合作情况
据苏联《真理报》一月六日报道,苏共中央五日召开会议讨论了近年来苏联同越南的合作情况。
会议强调,必须“最认真地重视扩大和巩固苏联同越南在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会议认为,目前合作规模的扩大和两国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创造性地重新思考已经做过的事并对业已成熟的问题采取创新的态度。
鉴于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会议要求苏联的有关部门“必须改善在苏联援助下越南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企业的工作”。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阿留申群岛发生七级大地震
据我国国家地震局报告,我国地震台测定,一月五日二十点十一分,在美国阿留申群岛西经一百六十三点二度、北纬五十四点八度位置,发生了七级地震。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里根接受前列腺手术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总统里根5日在贝塞斯达海军医院接受前列腺增生切除手术。
里根的私人医生约翰·赫顿在白宫发表的一份声明说,对所有切除组织的初步检查表明没有癌症的可疑迹象。
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对记者说,里根施行手术是在脊髓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据一项化验表明,4日从里根结肠上切除的四个肉瘤是良性瘤。


第6版(国际)
专栏:

沙特为巴难民营停火调解
去年黎有二千多人死于战乱
新华社贝鲁特1月5日电 据当地的《使者报》今天报道,沙特阿拉伯目前正积极进行调解工作,以制止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之战。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双方死伤七百多人。
沙特阿拉伯特使拉菲克·哈利利上周末在大马士革会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领导人纳比·贝里时再次发出了停火的呼吁。
沙特阿拉伯希望阿迈勒运动解除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包围,巴勒斯坦战士撤离南黎巴嫩的战略重镇马格杜什,然后双方达成暂时停火一周的协议。
新华社贝鲁特1月5日电 黎巴嫩保安部门人士1月5日透露,在内战不断的黎巴嫩,1986年约有二千五百人在战乱中丧生。
阿迈勒运动武装民兵和巴勒斯坦战士之间在南黎巴嫩难民营的流血冲突已经进入第四个月,双方死亡人数已达七百多人。
1986年黎巴嫩发生十三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招致一百四十人死亡,八百多人受伤。


第6版(国际)
专栏:

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从一月三日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说,以争取各阶层人民支持她提出的新宪法草案。她说新宪法将给菲律宾带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图为她在机场拥抱前去迎接的小女孩。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